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清络通痹精简方、单味雷公藤、雷公藤配伍三七、雷公藤配伍地黄组合中雷公藤3种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甲的溶出含量,从化学成分角度探索"异类相制"减毒的规律,为雷公藤的临床配伍减毒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高度选择性和灵敏度的三重四级杆质谱(LC-MS/MS)同时对3种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内酯甲进行检测,比较单味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三七组、雷公藤配伍地黄组、清络通痹精简方组中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变化。结果:雷公藤药材水提液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最高,雷公藤内酯甲次之,雷公藤红素的含量最低。而当雷公藤药材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雷公藤中3种有效成分在不同配伍环境下的溶出趋势一致,溶出顺序为单味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地黄组雷公藤配伍三七组清络通痹精简方组。结论:在配伍组合中三七对雷公藤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地黄的抑制作用较弱,而清络通痹精简方中雷公藤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明显降低。该研究结果为雷公藤的临床"异类相制"配伍减毒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扶正制毒配伍降低雷公藤肾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雷公藤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功能亢进性疾病具有肯定疗效。近年来其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生育以及抗人类免疫缺陷(HIV)病毒和治疗阿耳茨海默氏病等作用,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雷公藤临床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多脏器毒性损伤,尤其是肾脏毒性发生频繁且中毒后果严重,致使雷公藤的使用和推广受到了限制。本文借鉴前人使用雷公藤用药规律的经验,深入归类分析,探索和总结中医处方的规律,并依据"异类相制"理论指导下的"扶正制毒"中药配伍方法,提出了雷公藤肾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针对雷公藤导致的毒副症状,利用中医中药辨证筛选出合适的药物与之配伍减毒,依法遣药组方,发挥其相辅相成、相反相制的综合作用,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作为疗效确切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治疗多种风湿免疫病,但也是不良反应报道最多的中药之一。在传统中药配伍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理论,即有毒中药通过与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中药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既能减轻或消除毒性,又可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基于"异类相制"理论开展的系列研究,在奠定临床实践基础的同时探讨雷公藤复方配伍减毒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深层诠释"异类相制"理论的科学内涵,为雷公藤类有毒中药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江莹  王芳  张贺  孟楣 《中草药》2014,45(18):2711-2715
雷公藤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药,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抗生育等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但在使用中雷公藤所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依据"异类相制"的中药配伍理论,对雷公藤肝毒性减毒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提出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国医大师周仲瑛应用雷公藤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整理周仲瑛教授在1984年至2015年期间应用雷公藤复方诊治的类风湿关节炎医案,采用VisualFoxPro周仲瑛教授诊疗资料管理系统、Excel2019和TCMICS V3.0,分析处方用药的基本特点。结果:录入233例处方,药物共计3633味,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功效以祛风湿类、清热类、补虚类和活血化瘀类为主,生地黄、黄芪等与雷公藤配伍使用的频次较高,常用药物组合有“雷公藤—生地黄”“雷公藤—黄芪”等,核心组合14个,聚类新方共5首。结论:国医大师周仲瑛善用雷公藤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其配伍特点包括寒温相制、甘苦并用、甘辛相济等;治法常用清宣郁热以祛邪,益气固本以补虚,化瘀通络而不伤正,补益肝肾兼养血,充分凸显性味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的综合减毒效应,为雷公藤的安全合理应用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其药用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被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但雷公藤毒性较大,毒副作用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因此,开展雷公藤的减毒增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关于雷公藤及其制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文献,分别针对雷公藤的炮制减毒工艺,制剂剂型改良,复方中药配伍,联合西药和针灸配合等方面展开调研工作。雷公藤的炮制之法自古有之,主要有净制,羊血炮制,加热炮制,近年又出现了微博煨制及双向固体发酵等新方法,均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雷公藤制剂剂型多样,多数口服后经肠道吸收,毒性较大,外用通过皮肤黏膜吸收毒性较小。因此通过剂型改良,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时间,增强药物的吸收利用,增加生物利用度。常见剂型包括:栓剂,缓释片,滴丸剂和贴膏等。研究表明甘草配伍雷公藤,能加速雷公藤甲素等成分的代谢转换,降低毒性;配伍白芍能够减少肝损伤。合理的复方配伍也能降低雷公藤的毒副作用。除此之外,通过联合西药或配合针灸治疗均能对雷公藤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了RA治疗中雷公藤的减毒增效措施进行整理归纳,以期能促进雷公藤在临床上治疗RA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是国内外公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功能亢进性疾病有肯定疗效的中药,但是其毒副作用大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文章对雷公藤配伍减轻其生殖系统毒性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加以综述,揭示雷公藤配伍减毒的机制,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有毒中药功专效捷,其安全应用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配伍减毒是有毒中药临床合理应用、发挥其疗效优势的重要方法。“异类相制”理论形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知,是临床经验的提炼升华,其含义为有毒中药通过与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中药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异类相制”理论涵盖了性味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的配伍减毒方式及交互相呈关系,各药物配伍所起的相反相成作用是其内涵的延伸,可从物质基础、效应机制两方面阐释其原理。在此理论指导下,能够优化有毒中药复方配伍方法,为临床有毒中药的配伍组方提供新策略,实现复方的减毒增效。  相似文献   

9.
雷公藤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雷公藤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尤为显著。但因其具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雷公藤的临床安全应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目前存在的减毒方式众多,包括传统的净制减毒、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间的联合应用等,但并没有本质上解决雷公藤的安全问题。在古代医药文献中药物的毒性常指这种药物的偏性,在中医药理论看来,作为药物都有毒性,关键是正确使用。中药的配伍使用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配伍雏形,到《黄帝内经》中已有君臣佐使配伍用药的方剂,再到《神农本草经》中配伍理论的形成,到最后《伤寒论》经典名方的传世,记录了中药配伍应用的发展,也记录了中药配伍使用的重要意义,随着中药事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中药配伍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迈向质量可控、机制清楚的组分配伍,故本文以雷公藤配伍减毒为中心,以配伍形式的发展为主线,对雷公藤配伍减毒进行综述,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后对雷公藤甲素和2种生物碱类成分(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透皮吸收的影响,从经皮转运的角度探讨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减毒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以20%乙醇生理盐水为接收介质,通过HPLC测定接收液中雷公藤甲素(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和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57∶43),检测波长230 nm]的含量,计算其累积渗透量和稳态透皮速率等渗透动力学参数。结果:与雷公藤乳膏相比,雷公藤-白芍配伍乳膏均能降低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的累积通过量,但对雷公藤甲素的累积透过量无影响;其中雷公藤-白芍以比例1∶2和1∶3配伍的乳膏中雷公藤吉碱和雷公藤次碱的24 h累积透过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结论:雷公藤与白芍配伍经皮给药能降低毒性成分的透过量,同时不影响主要活性物质雷公藤甲素的透过量,从而达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是国内外公认具有肯定疗效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功能亢进性疾病的中药,但是其毒副作用大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雷公藤的减毒增效研究已成为目前雷公藤研究热点.本文对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加以综述,揭示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的机制,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减毒的化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其他药味后,雷公藤中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的溶出规律,从化学角度探索其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为雷公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结合“组分剔除法”、“药味组合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络通痹全方、雷公藤各配伍组合中雷公藤甲素溶出含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雷公藤单味药、雷公藤配伍三七、雷公藤配伍青风藤进行化学成分的全成分分析,比较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等成分的溶出变化。结果:在雷公藤投料量相同的情况下,雷公藤甲素溶出的趋势为:全方去三七>全方去青风藤 >全方去地黄 >全方去僵蚕 >全方;青风藤配伍雷公藤 >单味雷公藤 >地黄配伍雷公藤 >僵蚕配伍雷公藤 >三七配伍雷公藤;统计分析表明,三七能明显降低雷公藤甲素溶出(P<0.05),青风藤能显著增加雷公藤甲素溶出(P<0.05)。全成分分析研究中,雷公藤配伍三七,配伍青风藤后与雷公藤药材及单味药提取物相比,溶出规律与前述结果一致。结论:通过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溶出含量变化可以初步推断,三七配伍雷公藤能降低雷公藤的毒性,而青风藤配伍雷公藤能增强雷公藤的毒性。该研究结果为雷公藤的临床配伍减毒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治疗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依据临床遣药组方实际,在传统"七情"配伍理论,"君、臣、佐、使"制方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的观点,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主要通过不同性味、不同功效药物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起到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减轻或消除毒性的作用。"异类相制"配伍减毒的主要方式有寒热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复方配伍减毒的作用机制可从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成分的代谢、毒效相关性等途径进行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前,雷公藤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在消化、生殖、血液、心血管、神经、免疫等系统,本文收集整理近几年来国内外报道的雷公藤不良反应与配伍研究,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尽管迄今对雷公藤的毒性机制研究和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研究尚不够深入、全面,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的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全面、深入地阐释其配伍减毒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理论、临床、实验研究方面阐明雷公藤减毒增效配伍的规律。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对雷公藤减毒增效的配伍方法进行研究。结论:雷公藤通过合理配伍可降低毒副反应,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雷公藤内酯酮为指标,考察黄芪配伍雷公藤前后的雷公藤毒性成分的含量变化,以期推断其可能配伍减毒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分析黄芪配伍雷公藤前后毒性成分雷公藤内酯酮含量变化,从化学成分层次分析其减毒的物质基础变化,并结合中药七情中"相畏相杀"理论,推断其可能配伍减毒机制。结果含量测定试验中黄芪配伍雷公藤的雷公藤内酯酮平均含量(0.42×10~(-3) mg/m L)明显低于单味雷公藤的雷公藤内酯酮含量(0.54×10~(-3) mg/m L),说明黄芪配伍雷公藤后降低了雷公藤内酯酮的含量。结论黄芪与雷公藤配伍可降低雷公藤毒性。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2016,(8)
目的:通过对新风胶囊进行拆方,观察方中雷公藤配伍其他药味前后雷公藤甲素的含量变化,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揭示方中主要影响雷公藤毒性的药味。方法:结合"组分剔除法"采用HPLC法测定各拆方组雷公藤甲素的溶出,并对雷公藤与主要影响其毒性的药味配伍前后进行全成分分析。结果:雷公藤与黄芪配伍可明显减少雷公藤甲素的溶出(P0.01),与薏苡仁、蜈蚣配伍对雷公藤甲素溶出无显著影响;雷公藤配伍黄芪,通过对峰面积的比较,配伍后有10个峰的峰面积不变,除去4个未能归属的峰,有20个峰的峰面积发生变化,其中17个峰的峰面积减小,3个峰的峰面积增大。结论: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可以推断,雷公藤与黄芪配伍,可以降低雷公藤的毒性作用,且药物之间的配伍不仅是成分的简单加和,还包括质和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周国梁  宿树兰  华永庆  余黎  朱悦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24):8263-8272
综合分析国内外雷公藤研究相关文献,对雷公藤临床不良反应及肝毒性表现进行表述和总结,分析肝毒性产生的机制。通过雷公藤配伍单味中药、有效化学成分及中药复方及炮制加工降低肝毒性进行归纳,并分析其降低毒性机制,从而明确雷公藤肝毒性研究现状及不足,并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及成分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雷公藤药材研究发展及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以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为主要抗癌活性成分的雷公藤的毒性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对策。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雷公藤抗癌活性成分TP是其诱导肝毒性、生殖毒性、心肌毒性、肾毒性及厌食、腹泻、消瘦、脾肿大、卵巢萎缩等毒副作用的主要毒性成分,且雷公藤的安全窗口窄,用药安全隐患大。结论建议系统开展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即开展基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配伍减毒增效药物的筛选研究、基于"量-时-效"关系研究的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基于配伍的雷公藤及TP安全窗口的拓宽优化研究,拓宽雷公藤的安全窗口,最终为其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并为其它有毒中药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异类相制”的雷公藤复方配伍减毒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雷公藤复方配伍前后对大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以期阐明基于"异类相制"中医理论的清络通痹方对雷公藤的配伍减毒机制。通过GC-MS/MS分析获得空白对照组、雷公藤组和清络通痹方组大鼠血浆代谢轮廓,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3组在得分图上区分明显,清络通痹方组各观测值存在着向正常组移动的趋势,提示了清络通痹方的配伍减毒功效。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差异性代谢物,发现雷公藤组中生糖氨基酸包括丙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脯氨酸等水平显著升高,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和异亮氨基酸水平下降,清络通痹方则能够逆转氨基酸水平的紊乱。进一步的代谢通路分析提示清络通痹方配伍减毒机制可能与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相关。该研究从代谢的角度,说明了雷公藤肝脏毒性的发生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过程密切相关,而清络通痹方通过改善机体氨基酸水平发挥配伍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