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工作倦怠程度与共情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降低护士工作倦怠、提高共情服务能力制订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护士共情能力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对226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分析临床护士共情能力现状及其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临床护士工作倦怠表现为中度的情绪衰竭、工作无成就感和低度的去个性化,去个性化得分为(36.54±7.34)分,与Maslach常模(5.37±5.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2,P〈0.01);共情能力总得分(85.00±6.32)分,属中等水平;随着护龄的增长,心理感知、情绪体验呈上升趋势。结论护士工作倦怠与共情能力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护士工作倦怠感,提高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士工作倦怠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为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工作绩效量表对119名综合医院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工作倦怠水平与工作绩效成正相关(P<0.01)。结论:临床护士普遍存在工作倦怠问题,为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应引起护理部及行政科室领导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护理工作人员的倦怠现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聊城市1、2、3级医院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工作倦怠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其工作倦怠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医院护士所面临的职业压力较多,尤其是来自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方面的压力,同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其中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较为严重;聊城市级医院护士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医院护士的工作倦怠程度较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临床护士工作倦怠和总体幸福感现状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工作倦怠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39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工作倦怠总分为(56.53±11.85)分,整体处于中度倦怠水平;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学历、护龄和科室护士的工作倦怠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护士总体幸福感得分为(83.71±8.26)分,与女性常模得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工作倦怠总分与总体幸福感呈负相关(P<0.01).结论 护士工作倦怠发生率较高,总体幸福感与工作倦怠的发生相关,因此,改善护士工作倦怠状况可以有效提高护士总体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护士工作压力与离职意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护士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及离职意愿的影响程度,供相关部门缓解护士工作压力提供参考。方法以浙江省三家省级医院的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72位护士的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叙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护士工作压力源各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工作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与工作倦怠和离职意愿呈正相关。结论护士工作压力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及离职意愿有很大影响,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工作倦怠的现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应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对292名临床一线的护士进行工作倦怠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临床一线护士情感耗竭评分25.42分±12.62分,去人格化9.83分±7.26分,个人成就感29.88分±9.88分;不同年龄、护龄、职称、科别、受聘形式等护士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一线护士发生倦怠率高,并与年龄、护龄、职称、科别、受聘形式等因素相关,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倦怠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降低临床护士的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7.
急诊科护士工作倦怠水平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目前我院急诊科护士工作倦怠现状及特点。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向我院74名急诊科护士及296名其他临床科室执业在岗护士发放问卷。结果:急诊科护士确有较大比例经历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工作倦怠。急诊科护士在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临床科室护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工作倦怠的现状不容乐观,在预防和矫治工作倦怠的问题上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8.
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一系列与工作情境相关的症状,是个体对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工作倦怠的高峰到来之时,已有美国学者发现在为人群服务的职业群体(如医生、护士、教师等)较易出现厌倦工作的现象,并将其命名为“job burnout”。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就有学者在护士工作倦怠领域展开了研究。近几年,国内也开展了对护士工作倦怠的研究,为了解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护士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护士工作倦怠的组织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作倦怠是一种和工作情境有关的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包含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丧失三个维度的表现^[1]。在各个职业群体中,护士发生工作倦怠的现象较为普遍^[2]。由于工作倦怠可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并导致护士的工作质量下降、频繁更换工作岗位^[3],因此引起了国内外护理管理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在护士工作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面已取得较多有价值的信息,国外也已有学者尝试从工作和个体两种角度建立工作倦怠的干预模型。本文以这些信息为指导,提出护士工作倦怠的组织干预策略,以供各级护理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树珍  赵琦  李曙光 《护理研究》2008,22(25):2292-2293
职业倦怠是一系列与工作情境相关的症状,是个体对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工作倦怠的高峰到来之时,已有美国学者发现在为人群服务的职业群体(如医生、护士、教师等)较易出现厌倦工作的现象,并将其命名为"job burnout"[1].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就有学者在护士工作倦怠领域展开了研究.近几年,国内也开展了对护士工作倦怠的研究,为了解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护士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现状,分析家庭功能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工作倦怠感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165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人员的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呈高度倦怠,情绪耗竭呈中度倦怠,家庭总的功能处于健康水平。情绪耗竭与家庭角色呈正相关(P〈0.05),去人性化与角色、行为控制、总的功能呈正相关(P〈0.01)。结论家庭功能对护士工作倦怠有显著的影响,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护理人员家庭的支持,从而预防和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维护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管理中职业自我效能感对护士职业怠倦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各科室100名女性护士的相关资料。结果干预后病房、急诊科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均明显比干预前高( P<0.05);干预前不同科室护士工作倦怠量表三个维度得分结果表明均属于高度倦怠。干预后病房、急诊科护士工作倦怠量表三个维度得分和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 P<0.05);ICU护士工作倦怠量表中的个人成就得分和干预前之间的差异显著( P<0.05);不同科室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倦怠量表中的情绪枯竭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0.147,P<0.05),和个人成就感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489,P<0.01)。结论临床护理管理中提升护士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降低护士职业怠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济宁地区三甲医院护士的工作倦怠现状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问卷、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184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的工作倦怠检出率较高(89.1%);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与护士工作压力源存在正相关(P〈0.001,P〈0.01),个人成就感与护士工作压力源3个方面(护理专业及工作、病人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呈负相关(P〈0.05或P〈0.01);副主任护师职称、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对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有稳定的正向预测作用,子女情况对去人格化维度有稳定的负向预测作用,病人护理方面的工作压力对情感衰竭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不同的个人背景和工作压力源对护士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改善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减轻护士的工作倦怠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心血管疾病专科医院护士工作倦怠状况,指导临床护理管理。方法选取某二级甲等心血管疾病专科医院护-:100名作为调查对象,应用工作倦怠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护士轻度、中度和重度工作倦怠检出率分别为24.00%、64.00%和8.00%。年龄36~45岁组护士的耗竭得分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工作年限16—25年组护士的耗竭得分高于其他组(P〈0.05);本科护士成就感降低得分高于大专、中专护士(P〈0.05);已婚护士的耗竭得分高于未婚护士(P〈0.01)。结论心血管疾病专科医院护士存在工作倦怠,管理者及护士本身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心血管疾病专科医院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120急救中心护士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护理管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衡阳市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64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工作倦怠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本组护士情感衰竭得分较常模高,个人成就感较常模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与工作倦怠各因子呈负相关,支持利用度与工作倦怠中的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呈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各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急救中心护士工作倦怠程度较高,个人成就感较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工作倦怠具有影响作用,应加强护理管理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士长的领导行为与护士工作倦怠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领导行为描述调查表(LBDQ-Ⅻ)和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对2家医院的214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存在较高水平的工作倦怠,护士长关怀得分低于定规,护士长领导行为与护士工作倦怠相关,其中定规维度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呈正相关关系,与个人成就感降低呈负相关关系。关怀维度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呈负相关关系,与个人成就感降低呈正相关(P〈0.05)。结论护士长在重视定规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护士的关怀,以降低护士的工作倦怠水平,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一线病房护士工作倦怠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护士职业倦怠总量表对164名临床一线的病房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一线护士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情感耗竭(24.40±12.42)分,去人格化(9.93±7.10)分,个人成就感(29.98±8.99)。按不同年龄、科别、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有无担任夜班、技术职称等因素分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一线护士倦怠发生率高,并与年龄、科别、婚姻、工作年限、技术职称、有无夜班等因素相关,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缓解临床护士的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调节模式对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应用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及调节模式量表,对西安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65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工作倦怠各维度得分按均分由高到低排序为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玩世不恭;运动模式与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呈负相关(r=-0.457,P0.01);评估模式与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呈正相关(P0.01);运动和评估模式与成就感低落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5)。根据调节模式得分情况,将护士分为高运动与低评估、高运动与高评估、低运动与高评估、低运动与低评估4个组,其中低运动与高评估护士工作倦怠各维度得分均最高,而高运动与低评估护士得分最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调节模式对护士工作倦怠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为筛选护理工作倦怠高危人群并对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妇产科护士工作倦怠现象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妇产科护士工作倦怠现状,为改善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士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护士工作倦怠量表调查三明市118名妇产科护士,并分析其工作倦怠水平。结果妇产科护士情感耗竭得分较Maslach常模高,而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得分较Maslach常模低(P〈0.01);初级职称护士、合同制护士工作倦怠分别较中级职称、编制内护士明显(P〈0.05);已婚护士情感耗竭的维度高于未婚护士(P〈0.01),而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的维度虽高于未婚护士,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管理者应高度关注妇产科护士群体的工作倦怠现象,给予人性化管理,以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西藏高原护士工作倦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西藏高原地区护士在职业生活中面对压力时心身困扰的程度,为矫治和预防高原地区护士工作倦怠提供必要性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预防或减少护士工作倦怠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负面影响。方法对西藏高原5所医院的335例女性临床护士采用经李超平等调整后的马氏倦怠感通用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西藏高原护士确有较大比例经历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工作倦怠,并且有2.09%经历严重的倦怠。年龄<25岁的护士成就感低于25岁以上的护士;军人护士在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为高于非军人护士;周工作时间50h以上的护士的情绪衰竭程度显著高于周工作时间不到50h的护士;在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初级职称护士得分低于中级及以上职称护士。结论西藏高原医院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轻护士工作倦怠,避免和减少因工作倦怠引起的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