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胆管结石患者开腹胆道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184例行开腹胆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SSI分为SSI组(29例)和无SSI组(155例)。对可能与SSI发现有关的17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从而判定影响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糖尿病、黄疸持续天数、手术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与胆道术后SSI的发生相关(字2=23.395、19.089、3.935、25.422、12.483、20.4921,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术前黄疸天数、胆汁细菌培养情况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7.235、7.386、1.818、13.999, P<0.05)。结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术前黄疸天数、胆汁细菌培养情况是开腹胆道术后S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发生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中出现SSI的150例患者及未出现SSI的420例对照患者进行研究。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结果:SSI的发生与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入院时体重指数较高、孕期多次阴道检查均有一定关系(P0.01)。经多因素分析发现绒毛膜羊膜炎与SSI并无明显关系(P0.05),其他三者则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入院时体重指数较高、孕期多次阴道检查会增加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SSI发生的风险。应注意对这些高危患者加强术后监测管理,防止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影响患者脊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入院的100例已实施脊柱手术患者纳入研究样本,并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究影响VTE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100例实施脊柱相关手术的患者术后有VTE发生的为42例,其VTE发生率为42. 00%;42例脊柱术后发生VTE的患者,其年龄≥60岁、术中失血量≥400 ml、有术中输血史、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以及实行全身麻醉与无VTE组患者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 05)。结论 年龄≥60岁、术中失血量≥400 ml、有术中输血史、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和实行全身麻醉是导致患者脊柱术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对呈现上述特征的患者重点防护,尽量避免VTE的发生以保障患者术后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有效护理干预。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4例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17)与非血栓组(n=107),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肥胖、AJCC分期、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病、糖尿病、静脉血栓既往史、吸烟及嗜酒习惯等方面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明确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既往史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AJCC分期、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既往史、制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包括AJCC分期、心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既往史、制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护理过程中可对危险因素进行消除并结合物理及药物预防干预措施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杨秀娟  周芳 《安徽医学》2018,39(4):408-411
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现状,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接受外科手术的16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SSI组(66例)和非SSI组(1632例).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SSI情况,筛查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切口分类、手术时间、是否输血、术前预防性用药情况等高危因素.结果 SSI 组平均年龄(62.1 ±13.7)岁,平均手术时间(186.4 ±86.3)min,高于非SSI 组的(42.7 ±18.5)岁和(132.7 ±66.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SI感染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高于无糖尿病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者高于无其他基础疾病患者;ASA分级III级>II级>IV级>I级;切口分类Ⅲ类>Ⅱ类>Ⅰ类;不合理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高于术前合理抗菌用药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机、性别、输血与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ASA分级和切口分类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SI的发生与ASA分级、切口分类及是否有糖尿病有关,应针对上述高危因素给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Ⅰ类切口SSI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某三甲教学医院手术日期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人病例资料,分析SSI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Ⅰ类切口手术14 023例病人共发生SSI 63例,发生率为0.45%。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SSI发生率较高,为0.5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手术时间(χ2=9.62)、术中出血量(χ2=30.93)、ASA分级(χ2=9.17)、NNIS分级(χ2=10.60)、术前住院天数(χ2=7.07)、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天数(χ2=109.25)的病人SSI发生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过长和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天数过长是发生Ⅰ类切口SSI的危险因素(OR=2.84和11.87)。结论Ⅰ类切口手术病人SSI发生率与手术时间和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天数等因素有关,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心内直视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后连续3例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1999中可能影响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SSI的危险因素,以求为减少心脏直视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借鉴。结果3例患者自身因素和术前准备方面存在较多的感染危险因素,术中的无菌术由于涉及环节多是最易引起SSI的危险因素,病房和ICU护理中有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结论3例SSI的发生与手术前基础心脏病变严重和术前准备欠充分有关;术中无菌术是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关手术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预防SSI至关重要;要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防止发生院内感染与交叉感染。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作为SSI的病原菌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择期颅脑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PPC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232例择期颅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对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P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的择期颅脑手术患者PPCs的发生率为13.8%。单因素分析得出:PPCs的发生与年龄≥65岁、机械通气时间≥3 d、ICU监护时间≥5 d、手术时间≥5 h、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有吸烟史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5 h、有吸烟史、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史、ICU监护时间≥5 d、机械通气时间≥3 d是P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ICU监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是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延迟性术后肠梗阻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2年9月-12月期间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就诊并行腹部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是否发生延迟性术后肠梗阻为结局,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探讨延迟性术后肠梗阻的风险因素。结果 92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中有30例(32.61%)发生延迟性术后肠梗阻。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术中总入量、术后是否使用镇痛泵及术后第1天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球蛋白浓度与延迟性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使用镇痛泵(OR=18.676,P=0.025)是延迟性术后肠梗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后使用镇痛泵是腹部手术后患者出现延迟性术后肠梗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喉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96例喉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结果 96例喉癌患者发生SSI 15例,感染率为15.6%;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手术时间、术式及术前气管切开是SS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临床分期(OR=0.273)和全喉术式(OR=8.085)是喉癌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临床分期较晚、手术范围较大的患者,应注意提高术中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正确及时处理术后感染,以减少SSI的发生,降低咽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孙君隽 《中外医疗》2013,32(13):51-5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的危险因素,增加手术成功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该院心胸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选取了病人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病因,入院时心功能状态(NYHA分级);既往合并症,手术史;LVEF,FS,LVEDD,LVESD,以及术中的体外麻醉中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等指标作为术后死亡率的可能危险因素作为记录。采用多因素归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导致手术失败的有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中年龄,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既往手术史,既往病史等危险因素对术后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多因素分析中年龄,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心内膜炎,既往二尖瓣替换,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因素位于95%CI的有效区间内,是影响瓣膜置换手术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结论认识围术期各因素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有利于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与分析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出132例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1年10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手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感染,将其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95),以此探究分析导致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低于30 g/L、红细胞沉降率≥20 mm/h、体重指数<18.5 kg/m2、糖尿病病史、术后72 h血糖峰值≥11.1 mmol/L、吸烟、合并寒性脓肿、手术时间≥300 min、术中输血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脊柱结核手术中应尽量控制输血手段的使用,并彻底清除寒性脓肿病灶,手术后医护人员应着重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调控血糖水平等,均可合理减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柱创伤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选择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脊柱创伤患者100例纳入研究,按照术后有无发生VTE为指标,划分为对照组(无VTE,50例)研究组(有VTE,50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男性比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研究组年龄≥60 y比率、BMI24 kg/m~2比率、合并糖尿病比率、合并高血压比率、全身麻醉比率、手术后卧床时间≥5 d比率、手术时间≥2 h比率以及手术输血史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创伤患者术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60 y、BMI24 kg/m2、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全身麻醉、手术后卧床时间≥5 d、手术时间≥2 h以及有手术输血史,临床需加强预防,以降低术VTE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患者32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妇科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60岁、手术时间>3h、术中出血量>800ml、术后出血、既往腹部手术史、白蛋白<30g、术后镇痛、胃肠功能紊乱史的妇科手术患者出现并发症肠梗阻的几率较高,分别占56.25%、75.00%、68.75%、65.63%、75.00%、68.75%、78.13%、71.87%;对妇科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分析,发现术中出血量>800ml、术后输血、既往腹腔手术史、白蛋白<30g是妇科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妇科手术后并发肠梗阻与术中出血量过多、术后出血、既往腹腔手术史及白蛋白<30g等密切相关,术前了解既往手术史,减少术中出血量,能够降低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879例手术患者,按手术类型、性别、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既往PONV或晕动病史、吸烟史、术后镇痛与否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妇产科、骨科、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与其他各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双P〈0.05);女性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1);手术时间越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越高;全麻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全麻组(P〈0.01);术前有PONV或晕动病史者,PONV发生率高;有吸烟史者,PONV发生率高于不吸烟者;术后镇痛并没有明显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镇痛组与非镇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其中手术种类、性别、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既往PONV或晕动病史、吸烟史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行脊柱手术的全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影响COPD发生的作用。方法择期行脊柱手术的全麻患者5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分别于麻醉前24 h、术后24 h和72 h时运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recovery scale,PQRS)评估认知功能,根据是否发生POCD将患者分为POCD组和非POCD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尿量及术后24 h时VAS评分、麻醉恢复期躁动及躁动时间等容易定量观察及比较的指标。结果术后POCD发生率21.4%。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及躁动时间、麻醉时间、年龄、术中出血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POCD发生明显相关因素的危险程度从高至低:麻醉恢复期躁动及躁动时间、手术和麻醉时间、年龄、术中出血量。结论麻醉恢复期躁动及躁动时间、手术和麻醉时间、年龄、术中出血量是全麻脊柱手术患者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在其基础上初步构建预测模型,为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行骨折手术治疗、符合输血指征且骨科手术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1∶1随机纳入同期该院行骨折手术治疗且需要骨折手术输血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骨折类型、血型分布、输注血制品类型、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身体质量指数、病史、麻醉分级、输血史、过敏史、发血至输血时间、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水平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根据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初步构建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预测模型,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骨折类型、血型分布、输注血制品类型、术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衢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74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患者为谵妄组,198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未发生谵妄的患者为未谵妄组。对2组患者性别、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术后有无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显示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临床中要重视危险因素,做好治疗和护理,预防术后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5):490-493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120例,年龄18~63岁,ASA分级Ⅰ~Ⅱ级,术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记录可能与PONV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有无吸烟史、晕动病史和手术时间等。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PONV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患者中,发生PONV患者共75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PONV发生率在性别、吸烟史、晕动史、手术时间及术前焦虑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及术前抑郁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PONV发生风险与性别、非吸烟史、晕动史、手术时间及术前焦虑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龄、体质量指数和术前抑郁评分无相关性。结论:患者性别、术前焦虑水平、非吸烟史、晕动病史、手术时间是甲状腺术后PONV发生的高危因素,而年龄、体质量指数及术前抑郁程度与PONV发生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开胸手术术后并发肺栓塞的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患病情况等,并以同期接受开胸手术治疗,但术后未发生肺栓塞的患者65例作为对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类型、既往患病史、吸烟史、术后卧床时间等因素对肺栓塞发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年龄>50岁、伴发恶性肿瘤、伴发心肺疾病、伴发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伴发深静脉血栓、术后卧床时间≥3d等是影响开胸手术患者术后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影响开胸手术患者术后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把握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对于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的制定以及肺栓塞的发生率的降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