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发病机制研究中,B细胞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熟的B细胞生成自身抗体,引起溶血性贫血和肾小球肾炎等临床表现。B细胞还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4、IL-10等促炎症因子,影响其他效应细胞,产生炎症反应^[1,2]。另外,B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和CD80、CD86共刺激分子。1994年,Shlomchik等^[3]发现有狼疮倾向的MRL—lpr/lpr小鼠的B细胞缺乏就不会生成自身抗体.亦不发生狼疮性肾炎(LN)。这使得B细胞成为治疗SLE的潜在靶点,作为经典的免疫效应细胞,针对B细胞的靶向治疗可能通过自身抗体依赖和非自身抗体依赖机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商品名:美罗华)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自1991年RTX在IDEC制药公司实验室研制成功,其在众多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对RTX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既往激素和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复发的10例SLE患者,予利妥昔单抗100mg,使用4次,同时仅联合使用激素,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利妥昔单抗对狼疮肾炎、神经精神性狼疮、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均显示有良好的疗效,且起效迅速.10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了泌尿系感染,1例在首剂利妥昔单抗治疗1周后猝死,但不能确定死亡原因与利妥昔单抗相关.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SLE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降低了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干燥综合征合并重症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合并重症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给予利妥昔单抗100mg,1次/周,共4次.原有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并停用免疫抑制剂.首次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第2、4、12、24、52、76、104、128和156周随访,以血小板计数为疗效评价指标,分别定义为有效(complete response,CR)(血小板计数〉100×109/L),部分有效(partial response,PR)(50×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和无效(no response,NR)(血小板计数〈50×109/L).定期监测外周血B细胞、血清补体C3、C4和IgG水平等.结果 共纳入13例病例,包括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2例干燥综合征,均为女性患者,年龄为23~76岁,血小板减少症中位病程及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年和25个月.首次应用利妥昔单抗第12周,有5例(38%)和2例(15%)病例分别达到CR和PR.第24周有6例(46%)和3例(23%)病例分别达到CR和PR.52周、104周和156周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例(46%)、6例(46%)和4例(31%).外周血B细胞均达到清除水平,血清补体C3、C4和IgG水平稳定.轻度输液反应2例,发生肺栓塞和活动性结核1例,并发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1例在第25月因肺部真菌感染死亡.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较好,起效较快,长期疗效稳定,安全性较好,但需谨慎除外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与利妥昔单抗相关血栓的不良反应非常罕见,通过学习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严重血栓事件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了解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方法详细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 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血栓的临床表现。结果该患者在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月后,PLT正常,狼疮不活动,但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SLE有效,但给予SLE合并APS患者使用时要警惕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SLE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较单纯SLE病情更重、预后更差, 需及早发现及进行干预。本文总结了2例利妥昔单抗治疗SLE继发TMA的病例, 开始时均为大剂量激素冲击联合血浆置换治疗, 病情未得到控制, 后联合利妥昔单抗, 病情恢复。血浆置换为治疗TMA的首选方法, 但当病情难以控制或复发时, 可选用利妥昔单抗治疗。SLE并发TMA患者较为少见, 因此尽早发现及合理诊疗可极大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硬化病(SS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上海瑞金医院风湿科8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SSc患者,按在0、2、4、24、48周予以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方案给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24、48周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以提高对SLE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的认识。方法对1例SLE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治疗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25岁女性患者,SLE病史5年,此次以腹痛为主诉,实验室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35.3s)明显延长,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0.9%)减低,因子Ⅷ抑制物滴度26.1U/ml(Bethesda法),B超及核磁共振均发现子宫后血肿,治疗上给予激素、因子Ⅷ制品、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出院后给予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随访10个月患者一般情况可。结论SLE合并血友病A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治疗上目前尚无标准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7例经大剂量激素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和静脉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抗磷脂综合征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各1例]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并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预后.结果 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1例,年龄21~58岁,病程3个月~20年.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改善包括顽固性重度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狼疮肾炎等临床表现.4例患者在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3周~5个月出现感染(包括带状疱疹1例次,单纯疱疹1例次,败血症1例次和肺部感染3例次),3例因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有效,但合并免疫抑制剂应用可能出现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10例接受利妥昔单抗(RTX)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肠道受累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10例患者中, 男2例, 女8例, 年龄(41.9±8.8)岁, 发病年龄(28.8±9.2)岁, 诊断SLE的总病程为(109.6±59.9)个月, 诊断SLE肠道受累的病程为(89.3±50.2)个月, 出现肠道症状至明确诊断SLE肠道受累的时间为1.5(1.0, 8.0)个月, 诊断SLE肠道受累至使用RTX的时间为13.0(1.0, 46.3)个月, 应用RTX治疗后随访时间(55.3±28.4)个月。10例患者中, 腹痛5例, 腹胀4例, 腹泻9例, 神经系统受累3例, 狼疮肾炎9例, 浆膜炎7例。10例患者均行腹部CT、腹部X线平片检查, 表现为肠壁水肿8例, 肠管扩张7例, 靶征4例, 肠系膜血管充血3例, 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加8例, 假性肠梗阻6例。低补体C3者10例(补体C3 250~750 mg/L);低补体C4者9例(补体C4 10~90 mg/L)。10例患者SLE疾病活动性指数2000(S...  相似文献   

11.
[摘要] 方法: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腹主动脉瘤继发获得性血友病的临床特征、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和讨论。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腹主动脉瘤(AAA)同时继发获得性血友病(AHA)罕见病情的诊治方法,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罕见疾病的认识水平及诊治水平。 结果:短期常规剂量使用甲强龙,联合环磷酰胺,同时行血浆置换治疗,并补充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凝血因子Ⅷ制剂替代治疗,控制病情后迅速减量激素至小剂量,较短时间内控制了SLE继发的获得性血友病,同时腹主动脉瘤病情持续稳定。 结论:在本例SLE继发AHA同时合并AAA患者的治疗中,我们使用短时间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同时联合免疫抑制剂,辅以血浆置换治疗,较早控制了病情,未发生激素相关并发症,同时腹主动脉瘤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2.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常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CTX)、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等免疫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显著改善预后.但LN患者仍然面临完全缓解率低、维持期复发率高、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如感染、肝功能损...  相似文献   

13.
利妥昔单抗是针对B淋巴细胞表面CD20分子的人,鼠单克隆抗体的嵌合体,最近研究提示利妥昔单抗能够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利妥昔单抗能够有效减少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文对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及在RA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例I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w静脉滴注,连用4周,不伴随使用免疫抑制剂、抗凝药、激素冲击疗法.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IgG、IgM、IgA).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联用甲氨蝶呤(MTX)治疗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72周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患者按2:1:1的比例随机分为500 mg利妥者单抗治疗组、1000 mg利妥昔单抗治疗组及安慰剂组,所有患者同时服用MTX 7.5~20 mg/周,每24周为1个疗程,每疗程于第1日和第15 日输注利妥昔单抗500 mg或1000mg或安慰剂.主要疗效指标为达到ACR20的患者比例,次要疗效指标为达到ACR50、ACR70的比例,及DAS28的改善情况.结果 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方法,如不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秩转换检验方法.结果 共纳入22例DAS28>5.1的重度RA患者(女性占93%,平均年龄50岁,MTX平均服用剂量17.6 mg/周),有2例患者因疗效不佳退出,其余患者均完成了 4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症状明显缓解,在72周结束实验时,500 mg利妥昔单抗组达到ACR20的比例为80%,而1000 mg组达到ACR20的比例为60%,安慰剂+MTX组达到ACR20的比例为57%,同时各治疗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DAS28均较基线显著下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上乎吸道感染,其次是淋巴细胞下降及肝功能异常.结论 利妥昔单抗对RA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B细胞、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变化.方法 利妥昔单抗(375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12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IgG、IgM、IgA)、血小板GPⅡb/Ⅲa和(或)GP Ⅰ 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CD+3、CD+4、CD+8、CD+19、CD+20细胞数.结果 4例完全有效,3例部分有效,2例微效,3例无效.随访中位时间5(0.5~12)个月,疗效均维持较好.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自身抗体均转阴.治疗前后血清IgG、IgM、IgA无明显变化,CD+3、CD+4、CD+8细胞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CD+19/CD+20细胞数(4.1±2.2)×106/L与治疗前(295.0±86.4)×106/L比较明显下降(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ITP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微小病变(MCD)被认为是一种足突细胞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利妥昔单抗(RTX)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目前应用在治疗免疫介导的肾脏疾病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近年来RTX用于治疗MCD患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丰富了MCD患者的治疗方案,该文就目前RTX在MCD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阳文捷  林金盈  黄向英  魏华萍  许力 《内科》2008,3(5):823-82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4岁,因反复头痛20余天,伴行走不稳1周于2008年2月10日入院我院神经外科。入院前在当地行头颅CT、检查发现头颅占位。入院时查体:生命征正常,神志清楚,意识清晰,对答切题。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心肺腹无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指鼻试验、快速轮替试验、闭目难立加强试验、直线行走试验均阳性。入院后行头颅MRI检查结果:右侧额叶白质、基底节、肼胝体膝部异常信号灶及右侧小脑半球异常信号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8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大剂量地塞米松40 mg/d,连续4 d.利妥昔单抗剂量为100 mg/w,连续4周.结果:显效3例,良效3例,进步1例,无效1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相似文献   

20.
<正>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进展较为迅速,属于侵袭性的恶性淋巴瘤,发病年龄偏大,多见于50~60岁的患者,对化疗较为敏感,传统治疗采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地塞米松(CHOP)方案进行化疗,患者病情容易复发,并且易产生耐药性,长期存活率不高。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应用于DLBCL的治疗,改善了DLBCL的疗效及预后。本研究对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R-CTOP)方案化疗与单用CTOP方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