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西医及针灸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该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方法.该病治疗方法多,疗效明显,配合康复护理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9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多见于中风病后2~16周,是指在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后期皮肤和肌肉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症。临床发病率达22%[1]。是影响中风病人上肢康复的重要病因之一。1993年以来,采用电针治疗该病9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1993年以来,病区内经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共122例,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92例,2%奴夫卡因静点治疗组30例。1.1 电针组 92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36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8岁;病程最长… 相似文献
3.
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巨刺针法与常规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30例)、患侧组(30例).两组均穴取肩偶、肩髎、曲池、合谷等,巨刺组取健侧,患侧组取患侧.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肢运动功能;采用ADL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评价疼痛及观察治疗前后肿胀程度.结果: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巨刺组优于患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肿胀和疼痛评分都有下降(均P<0.05),组间比较,肿胀程度改善巨刺组优于患侧组(P<0.05),但疼痛改善两组相当(P>0.05);巨刺组总有效率为93.3%,患侧组为9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在减轻肿胀、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药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患者90名,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病例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综合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药熨治疗,综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应用中药药熨治疗.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视觉类比评分法、肿胀评价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3.30%,治疗组为80.00%,综合组为93.30%,综合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药熨结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康复组及药熨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药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患者90名,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病例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综合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药熨治疗,综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应用中药药熨治疗.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视觉类比评分法、肿胀评价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3.30%,治疗组为80.00%,综合组为93.30%,综合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药熨结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康复组及药熨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结合药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护理效果.方法:5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观察组采取穴位按摩结合药熨及中医护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4周及8周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P<0.05).结论:穴位按摩结合药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并早期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关节疼痛,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结合隔附子饼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结合隔附子饼灸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艾灸法,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肩手综合征评分(SH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FMA、SHS评分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康复护理结合隔附子饼灸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康复和针灸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熏蒸治疗配合常规康复和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方法 选择210例2016年6月—2019年6月于洪洞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后SHS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5例)、对照组(105例).对照组接受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药熏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方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21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从心理、用药、康复训练等方面进行护理指导,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归纳。结果:所有患者患肢的肿痛、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恢复,通过中医治疗方法及配合细致、周到的护理措施对减轻不适及改善患肢功能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所致抑郁的效果。方法:46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HAMD总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所致抑郁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增强患者自信心,对患者康复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运动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传统针法,B组采用运动针法,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法(VAS)疼痛积分?肿胀程度积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积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积分.[结果] VAS疼痛积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MA积分及ADL积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 B组积分明显高于A组积分(P<0.05),肿胀程度积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B组积分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 运动针法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改善肢体肿胀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4.
2005年至2009年期间,笔者采用针刺结合中药塌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2例,并设针刺组32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电针对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80例,以传统毫针针刺法治疗,治疗组80例运用电针针刺法治疗两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两个疗程后显示电针组手背水肿、屈指时手痛的疗效及总显效率均优于毫针组(P<0.05)。结论电针对消除手背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促进中风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刺结合中药外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肩部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在12.5%~32%.一般在发病后1~3个月内发生,最早可能在发病第3天发生,最晚可在发病后第6个月出现.肩手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尚不明了,但患者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将严重影响患者肢体的康复.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初期为患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肿胀,特别是手背部皮温升高,手的颜色呈紫色或桔红色,手部活动受限等,后期常出现手肌肉萎缩甚至畸形.……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火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纳入的62例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以火针点刺所选穴位,隔日1次;对照组为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研究时间为2个疗程。对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肿胀程度进行评价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Fugl-Meyer数据、VAS评分及偏瘫侧肿胀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前后各项差值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偏瘫侧手部肿胀的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和常规针刺对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都有效果,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