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经气津互化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气与津皆生于水谷,气生于水,水化于气,津即为水。由于气津互化的密切关系,故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即所谓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生于水,亦能病水。因此,太阳经气可概括为两大功能,即卫外和气化,是由气津互化而体现的;阳明气津之间,表现为相互制约;少阳经的气津互化,关系到少阳气机的条达舒畅及三焦水道的通调运使;太阴脾气的健旺,可使津液化生有源;少阴心肾精血充沛,滋养有时,才可使心肾之气化生有源;而厥阴之气的条达顺畅,又可维持津液代谢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刘娟  徐鹏  黎创  梁星  田瑞敏  包崑 《四川中医》2021,39(2):31-34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水湿、瘀血为标.本文以膜性肾病的“湿证”、“瘀证”为切入点,基于“去宛陈莝”理论探讨膜性肾病以“通”为则的治疗原则,进而提出膜性肾病在治疗的早期就应积极祛除体内郁积之水湿、化除体内郁久之积血,使气血津液流通如常,促进膜性肾病的早期缓解.  相似文献   

3.
介绍从“气、血、水”论治膜性肾病验案1则,认为“去菀陈莝”活血利水法适用于膜性肾病血瘀水停的中医病机特点,从而形成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水肿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4.
IgA肾病以其发病隐匿、容易复发、迁延不愈等特点与中医“邪伏膜原”理论具有较好的契合性。本文认为IgA肾病“膜原”伏邪生于肾元亏损、命门火衰,传于三焦膜系、化浊蕴毒,藏于少阴膜络、痹阻肾络,发于正虚感邪、因加而发,并取象于现代医学病理研究,拓展“邪伏膜原”的物质基础,是对该病病机的高度凝练。治疗中根据“邪伏膜原”程度,分别施以补虚托邪治法,固“膜原”之元气;以升清降浊治法,利“膜原”之浊毒;以搜风通络治法,逐“膜原”之络痹;以清热透邪治法,达“膜原”之伏邪。旨在恢复正气,透邪外达,从而减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为临床防治IgA肾病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肾病从脾论治探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铭  李宁 《西部中医药》2009,22(12):39-40
<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3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由此可知.脾在津液代谢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肺肾在调整津液代谢中的地位脾脏难以代之,但脾脏的地位肺肾更难以相抵.现就脾在肾病中的重要意义做一探骊,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已成为成人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可归属中医学“水肿病”范畴。在脏腑风湿论和态靶辨治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原发性膜性肾病从病机衍变上可分为“虚、伏、变、损”四个阶段,临床表现包含“虚、寒、湿、瘀、积、饮”六态。治疗上以麻黄附子汤合肾着汤为病靶主方,针对“免疫、病理、指标”三个内含靶标,根据六态灵活化裁,谨守“温阳化积,解表散寒”的治疗总则,构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态靶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六对论治”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针对该病正气亏虚、湿热毒瘀等邪气内着、阻于肾络的核心病机,在扶正祛邪、通络益肾的治疗原则上,依据病理表现进行分期辨证论治。辨证采用极富特色的“本虚定证型、标实辨证候”方法,以气血不足、气阴两伤等本虚证为基础,根据内热、血瘀、湿阻、水停等邪实的变化灵活调整用药,同时注意对症治疗和对症辨证治疗,重视解决激素等西药引起的次生证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合1 则医案详析“六对论治”法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董洪哲  李建英 《光明中医》2023,(9):1681-1684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高凝状态作为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表现,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基于“瘀水同病”理论,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脾肾亏虚,瘀水互结,肾络瘀阻”,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瘀水同治”。于俊生教授针对其病机,临证采用“和络泄浊方”治疗此病,全方和调脏腑,同调阴阳,化瘀利水,畅达肾络,随证加减,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9.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祖国医学多把它归于水肿、虚劳的范畴,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水肿,大量蛋白尿以及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有时亦可有血尿的症状。不管是多发于青少年的微小病变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还是多发于中老年的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尤其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在显微镜下,都发现有肾小球微循环的障碍,综合其临床病机特征,用两个字概括:虚、瘀。虚主要是气  相似文献   

10.
“存津液”理论为云南滇中陆氏气阴学派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阐述陆家龙教授在糖尿病上的“存津液”理论内涵,陆老认为气阴两虚为糖尿病中晚期的基本病机,且兼夹湿热和瘀血,同时津液耗损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疾病过程。临证以“存津液”理论为指导,更以“存津液”为目的,治法以益气养阴为主,兼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方用“加味降糖饮”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陈楠  曾勤  闫蕾 《北京中医药》2021,40(2):125-127
膜性肾病合并银屑病在临床并不少见,二者均为疑难病,治疗十分棘手.余仁欢教授认为,膜性肾病和银屑病在《金匮要略》分属“水气病”和“痂癞”,二者虽表现不同,但有共同的病机,在内为脾肾气虚,在外为风邪外袭.不同者,膜性肾病常伴水湿,银屑病多见湿毒.在膜性肾病合并银屑病的治疗上抓住“虚”“风”“湿”“毒”关键病机,治疗以健脾益...  相似文献   

12.
学习裘沛然治疗慢性肾病经验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裘沛然关于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的认识为:“邪之所蕴,其气更虚”,“虚之所在,受邪之地。”如果正气不能驱邪,也可反从邪化,故津液酿成湿浊,血滞导致瘀血,出现正气愈虚则邪气愈实的情况。故慢性肾病的病机可概括为:脾肾气血亏虚和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是其基本特点。治疗主张表里合治、寒热兼施、利涩同用、补泻并投。基本方法是补肾摄精,祛毒泄浊。传承人王庆其综合应用导师养正徐图法、反激逆从法、大方复治法、医患相得法等,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较为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膜性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临床发病类型复杂,现代医学常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细胞毒类药物治疗,但效果敏感度不一,且不良反应较大。膜性肾病归属于中医学“水肿”“尿浊”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为本,水湿、瘀血为标。脾气虚衰则水无所制而泛滥,肾气衰惫则水失所主而妄行,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水肿”。脾气虚不能摄精,精微下陷;肾气虚不能固精,精微失藏而外泄,脾肾功能失司,共同引发“尿浊”。故各医家均视脾肾气虚为本病发生发展之基本病机。脾肾气虚则不能化生宗气,气虚则血不行,滞而为瘀;脾虚不能运化则水湿内停,肾虚不能气化则水湿潴留;故衍生“湿、瘀”等病理产物。根据膜性肾病病因病机的特点,结合各家治疗经验,认为脾土制守中焦,有制约肾水、固摄肾精的重要作用。脾土得健则升清于上,运湿于中,水精四布,升清降浊,则湿邪无以内聚;肾阳得温,强封藏之本,则精微无外泄之虞。对于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则兼以祛湿活血通络等对症治疗。总结性提出“温阳培土,祛湿活血通络”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对临床治疗膜性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中医学“消渴目病”范畴,是消渴病变证,消渴病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与上、中、下三焦脏腑均有关联,尤以肾为关键。初起由于肾阴虚累及三焦脏腑,病久阴损及阳,则见阴阳俱虚。肾与三焦相通,目居高位,眼部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需要肾与三焦脏腑的相互协调。肾化元气助三焦气化,肾主水液,协同三焦决渎。肾阳蒸腾使气、血、津液经三焦流注周身,肾与三焦功能正常,气、血、津液生之有源,布之有向,行之有道,运行流畅,目有所养。反之,肾之阴阳失调必会影响三焦功能,使眼部气、血、津液代谢障碍,出现气虚、血瘀、水停,导致消渴目病的发生。因此确立以“滋阴补肾、疏利三焦”为消渴目病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5.
"虚气留滞"与血管性抑郁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气留滞”是王永炎院士依据中医理论并结合多年脑病临床实践,援引宋·杨士赢《仁斋直指方》中“虚气留滞”而形成的中医病机理论,该观点已成为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理论之一。虚气留滞指元气虚衰、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发生郁滞的病理变化,故亦称“虚气流滞”。血管性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芪地黄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气阴两虚型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治疗方案为环磷酰胺、泼尼松联合参芪地黄汤,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分析2组气阴两虚型膜性肾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红细胞定量程度;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相关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红细胞定量分析比较有差异(P0.05);2组气阴两虚型膜性肾病患者治疗疗效分别为94%、86%,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参芪地黄汤辅助治疗气阴两虚型膜性肾病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毛加荣  刘建红  程小红 《陕西中医》2012,(10):1330-1331
目的:分析膜性肾病(MN)的中医证侯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将101例MN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中医证侯、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期膜性肾病(92.02%)、大部分Ⅱ期膜性肾病(72.31%)以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为主,Ⅲ期膜性肾病(90.14%)及少部分Ⅱ期膜性肾病(17.58%)表现为脾肾阳虚、湿热已去为主要证型,各期均有少部分气阴两虚、水瘀互结及脾肾衰败、湿毒内盛。结论:在肾穿刺病理确诊的基础上,通过中医辨证分型,症候可见脾失健运、湿热蕴结,脾肾阳虚,气阴两虚、水瘀互结,脾肾衰败。认为本病病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侵袭为标,配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提高疗效,减少了激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之所以久病不愈是由于脏腑气血虚衰而致,故《圣济总录》中如是说:“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水不化气,气悉化水,开合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目前,该病尚缺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辨...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在现代中医称之为“消渴肾病”,因其多继发于消渴,存在阴虚燥热,津液耗伤的病机基础,为清热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糖尿病肾病因其燥热、津伤等病机基础,会兼夹产生不同程度风邪,并往往并发症较多。王暴魁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性本虚标实,消渴热盛,热盛生风是本病的病机核心,治疗以清热祛风为大法,自拟消渴肾方治疗,临床证实疗效显著,丰富了本病的辨证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20.
曹博宁  王珍  王耀献 《世界中医药》2024,(4):519-523+528
基于中气下陷理论探讨膜性肾病的病机,提出“湿蕴脾肾,中气下陷”的病机理论,其中以风邪外侵,中土亏损为发病先导,中气不足,脾肾亏虚为发病基础,气机凝滞,湿瘀阻络为病机核心,毒损脾肾,中气下陷为病情进展,大气虚散,脏腑衰惫为病重结局,中气亏虚贯穿膜性肾病发病始终。论治当取升阳举陷大法,强调早期调补脾肾,御风于外,中期祛湿化瘀解毒,升阳通络,晚期升阳益胃排毒,兼顾心肾虚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