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临床各科奠定了基础,通过读《黄帝内经》来学习前人的经验与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可达到启迪中医思维智慧、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目的。因此认为,做临床需要读《黄帝内经》,并提出读《黄帝内经》在于读其中所蕴含的医术与医德之道,要带着问题与思考读,要学以致用,将经典理论运用到临床诊疗实际中去。  相似文献   

2.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贯穿在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各个层面。本文提炼《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中关于阴阳五行指导中医分析病因、阐明病机、指导诊断、确立治法、处方遣药等方面的内容,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本文浅探中医阴阳五行诊疗体系中的病机诊断内容,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之一,中医学以整体观和恒动观为指导思想,而五运六气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粹,运气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治疗学不可或缺的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对于临床辨证论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多年研究学习五运六气理论,临床经验丰富,并灵活运用运气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从《黄帝内经》对病、脉、症的全面认识和论述,到《伤寒论》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的两次里程碑式的跨越。辨证论治是当代对中医学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中医临床思辨模式归于五个方面:基于疾病认识的中医思辨模式,基于人体的中医思辨模式,应时辨证,应地辨证,应天辨证。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以阴阳五行等为说理工具,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唯物唯象、理法方药、经脉针灸、辨病脉证论治、辨证论治,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以《黄帝内经》的问世为标志,至《难经》成书,并与《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恒动观、辩证观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从辨识证候到处方用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维方式。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虽源于《黄帝内经》,但把辨证论治与临床有机结合则始于《伤寒杂病论》。刘渡舟先生认为:"中医学以辨证为先,惟《伤寒论》一书,祖述岐黄之学,发明汤液之旨,对于辨证论治,独领风骚,高出人表,而为中医之魂。《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四个层次……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1]关键  相似文献   

7.
马冠军 《北京中医药》2017,36(9):818-819
通过对《内经》关于腹泻病辨治方法的研读、梳理与总结,认为《内经》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还蕴含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等诊疗思路,奠定了中医学四维论治之基础。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病机、病因、证候、症状表现,制定辨病、审因、辨证、对症"四维一体"的诊治思路与方法,既是对经典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临床诊疗体系的完整构建。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作为最古老以及最宏伟的医学经典书籍,其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初步形成,为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亦是对战国之前医学成就以及大量的临床医学成果进行一次归纳性的总结。《黄帝内经》对五脏热病的论述,内容丰富,散见于其他篇章,其中对肝热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皆具有详细的记载,众多学者皆尊奉之为圭臬。“肝热病”属于脏腑热病其中的一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情况难以分辨,临床辨证存在着较大难度。诸多中医学者对肝热病患者进行辨证与分析时多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肝热病者,小便先黄”的学术思想,可见《黄帝内经》理论对肝热病临床辨证指导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医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全面地阅读、系统地整理、精准地梳理与分析,总结《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理论体系、“肝热病”的理论体系、肝脏的藏象特点、肝热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肝热病的临床表现,旨在能够全方面剖析出“肝热病”相关的生理本质、病理表现。文章为临床肝热疾病的诊疗提供详细的理论依据以及较具体临床表现,以帮助广大中医界同仁可将肝热病相关理论更准确地运用到临床诊治中,以便提高肝热病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治则治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华 《河南中医》2006,26(2):10-13
《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经典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内伤杂病治则治法的论述,被誉为医方之经、方书之祖,是治疗杂病的典范,临床实践的准绳。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难点、疑点。为进一步规范《金匮要略》治则治法的理论研究,作者从《金匮》一书的基本论点、杂病治则治法的概念、《金匮》治则内容概要、《金匮》治法内容概要四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整体恒动观念、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形神统一等理论及在此理论指导下的治则治法,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诊疗方法,是仲景学术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内容,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广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黄帝内经》关于血虚病机的理论。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有关血的生成、循行和功能的探讨以及血虚病机方面的研究,探求传统中医学中血虚理论的精髓。结果:对《黄帝内经》中有关血虚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比较完整的描述中医学中关于血虚理论方面的内容,对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研究工作做一些的补充,同时对现在中医临床血虚疾病方面的治疗提供借鉴。结论:《黄帝内经》中对于血虚理论有丰富的内容,是中医学血虚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被称作中医学经典,分别成书于秦汉时期和东汉末年,虽然2部著作成书年代相去不远,但理论指导思想却大相径庭。历代认为《伤寒论》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依据就是《伤寒论》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因此,历代医家多以《内经》解读伤寒,致使仲景学术本源累世迷惑莫辨。  相似文献   

12.
赖东兰 《光明中医》2013,28(2):237-23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其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奠基于《伤寒杂病论》,发扬于后世诸家。几千年来,中医辨证论治为解除人们的疾苦起到了重要作用,历代相承而不衰,其疗效令世人瞩目。中医的"证"是临床思维的产物,辨证是对疾病某阶段病情状态的整体认识,揭示疾病阶段性的主要矛  相似文献   

13.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体质学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体质应以临床为重点,探讨了以《伤寒杂病论》解读《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体质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结合《伤寒杂病论》的相关理论论述,探讨了《黄帝内经》体质学说与《伤寒杂病论》临床辨证论治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阴阳五态体质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病证结合,是传统中医学临床诊治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早在2000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初具雏形;东汉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建立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模式;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既有辨病论治,按病列方,也有在辨病基础上辨证论治,按证列方。清代徐灵胎《兰台规范》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陈可冀院士在前人基础上,倡导并践行病证结合方法治疗疾病,尤其在冠心病治疗方面,病证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法,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传统针灸辨证论治体系在理论和临床上缺乏自身特色和优势,僵化套用中医其他学科辨证论治的方法,应有自己独特的、更为实用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治疗。根据针灸的诊疗特点,"病-症-位"结合取穴成为针灸临床诊治疾病的法则。"病-症-位"结合取穴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使疾病的诊疗更加具体化的一种表述。"病-症-位"结合取穴与辨证论治都是在中医学总体原则指导下,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而提出的诊疗方式。"病-症-位"结合取穴法更有利于针灸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和谐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在中医药学发展的始终,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是《黄帝内经》等中医学经典中医学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是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谐思想在中医分析病因病机、疾病分类、组方用药、预防养生等方面均有体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和谐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医基础理论、临床遣方用药都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根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中医学临床基础,尤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学经典,做临床"成为无数中医学子的座右铭。然而,现代高校中医经典教学却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本文试从中医学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中医经典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关于痹证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对痹证的论述设有专篇,不仅定义了痹证,并且阐明了痹证的病因病机,对后世医家辨证论治痹证奠定了基础。但在治疗方面,《黄帝内经》只提出了针灸施治痹证的方法,对方药如何论治未有说明。因此,现将中医学对痹证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家的研究进展加以分析整理,以期对临床治疗痹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不仅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该书所提出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藏象学说,五行理论以及“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医学理论对于干眼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当代中医眼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此外,眼科专著《审视瑶函》记载了五轮学说、眼目疾病的预防保健、历代眼科学的理论以及名家治病经验等与干眼相关的理论,将运气学理论、外治疗法用于眼科的治疗。该文将从中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及《审视瑶函》中总结其对于干眼的理论和治法进行探讨,为临床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干眼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