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毕可恩是儿科名老中医 ,他在临床重视调理脾胃 ,治疗小儿多种疾病收效明显。现将毕老师从调理脾胃入手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概述如下。1 小儿脾胃疾病当分虚实长久以来 ,只重视小儿脾常不足 ,认为小儿疾病多为脾虚致病。在长期临床中 ,毕老师发现小儿因脾胃实证致病者更为多见。其实 ,早在《证治准绳》中就提出“脾实证”的概念 :“若脾气盛实 ,则亦痞膈中焦……夫中焦热隔 ,则肺与大肠不通 ,其热毒之气必上蒸于肺而生痰 ,故患热者 ,系脾实得之”,还指出“中焦脾实 ,用大承气汤”。不过并没有引…  相似文献   

2.
廖小年  黄柳向 《河南中医》2020,40(4):514-518
口臭的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为脾胃蕴热、肺火熏蒸,多以泻脾胃积热、清心泻脾、清肺火等清热之法为治疗大法,常用清胃散、泻黄散等为主方。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花类药物,可通过直接调理脾胃气机,或是通过芳香燥湿、醒脾和胃、调节他脏气机等使脾胃气机升降正常,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脾可升清,胃可降浊,湿可除,郁热可散,随证加减,口臭自除。  相似文献   

3.
《泻黄散》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其方由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效:清泻脾胃伏火。主治: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以及脾热弄舌等脾胃伏火之证。笔者在临床中采用泻黄散分别治疗手足口病、发热、口疮均获  相似文献   

4.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内因主要是小儿脾气亏虚,外因感受风邪、饮食不当、脏腑虚寒等.王烈教授融各家观点,认为小儿湿热泻病机以脾伤为本,湿热毒蕴为标;提出"和脾之阴阳,清热利湿解毒"的治疗方法,拟方二白饮;认为"脾运湿化液自生,脾健药运泄方止",强调慎用大寒大热之品,留心兼症,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5.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内因主要是小儿脾气亏虚,外因感受风邪、饮食不当、脏腑虚寒等.王烈教授融各家观点,认为小儿湿热泻病机以脾伤为本,湿热毒蕴为标;提出"和脾之阴阳,清热利湿解毒"的治疗方法,拟方二白饮;认为"脾运湿化液自生,脾健药运泄方止",强调慎用大寒大热之品,留心兼症,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6.
李珍 《江西中医药》2010,41(3):48-48
泻黄散是宋代钱乙所创的五脏补泻方中的泻脾方,是治疗小儿“脾热弄舌”名方,具有清泻脾胃伏火的作用。笔者侍诊李新民老师,观其所用本方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裘晓芬 《河南中医》2011,31(11):1320-1320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源于《小儿药证直诀》,为钱氏清泻脾胃伏热之良方。方由藿香、栀子、生石膏、甘草、防风组成,临床用之治疗口疮、流涎等脾系疾病,均获佳效。  相似文献   

8.
张广政  熊晓芳  高霖 《新中医》2017,49(4):167-169
正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病。笔者早年间常用二陈汤治疗本病,患者确可缓解一时之咳嗽、咳痰症状,但不易断根。笔者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及翻阅文献古籍,认为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标在肺,因痰;而本却在脾,属虚。故根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指导,自拟培土理金汤治疗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常获奇效。现将形成该方的理论基础、组方方义、现代药理学研究、典型案例等予以分享。1基础理论明代医家李中梓认为,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水湿内停,即  相似文献   

9.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主治脾胃伏火引起的小儿口舌生疮。方中石膏辛寒治其热,栀子苦寒泻其火,共成清上彻下之功;然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彻伏火积热,故又用防风开散脾中伏火,即体现了《内经》"火郁发之"治则,更与石膏、栀子同用,则清降而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而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以振复脾胃气机,又助防风开散脾胃伏火;甘草泻火和中。诸药相伍,清中有  相似文献   

10.
泻黄散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欣 《广西中医药》2004,27(3):48-49
泻黄散出自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叶、山栀仁、石膏、防风、甘草组成,用于“治脾热弄舌”等。该方为清泻脾胃积热的代表方剂,临床应用甚广,现举儿科临床应用数例如下。1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皮肤紫癜为典型临床表现,可伴有关节肿痛、胃肠症状和肾脏损害等。从中医辨证看,该病皮疹最常见于双下肢,皮疹以斑丘疹为主。“脾主四肢”,“斑发阳明”,故病位应在脾胃。病程短者皮疹颜色大多鲜红。四川地区多湿,舌质红,苔黄腻者较多,故辨证为脾胃积热,治宜清泻脾胃积热为主,以泻黄散为基…  相似文献   

11.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钱乙所创名方,由藿香、山栀子、石膏、防风、甘草五味药组成,主治小儿“脾热弄舌”,后世医家总结本方善清脾胃蕴热、发脾胃伏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张丰川教授从医20余年,临床治疗皮肤病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张教授结合中医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五轮学说等理论,将泻黄散运用于慢性唇炎、口周皮炎、眼周神经性皮炎、痤疮的治疗上,认为上述皮肤病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蒙伏火、胃中有热,郁于肌表而致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张教授对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判断清晰;依据中医辨证求因、整体观念、情志致病等理论,注重患者综合情况的调治,并且注重三因制宜的实际应用;遣方用药灵活、变通,常取得满意疗效。附病案一则以资佐证。文章将张丰川教授运用泻黄散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归纳总结,希望能为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泻黄散》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其方由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效:清泻脾胃伏火。主治: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以及脾热弄舌等脾胃伏火之证。吾师倪珠英行医几十载,善用古方治疗小儿疾病。其采用泻黄散分别治疗小儿汗证、厌食、咳嗽、鼻渊、痢疾、便秘等等,均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泻黄散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原为治疗脾胃积热小儿"脾热弄舌"症而设.笔者以此方为基础,治疗便秘、胃汗、面部痤疮等获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稚阴稚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的形气相对不足更为突出。因此在小儿病变中 ,亦以脾、肺、肾三脏的病变较为多见。白术性味甘温 ,味苦 ,功能补脾健胃 ,燥湿利水 ,固表止汗 ,为调理脾、肺、肾病变的临床常见中药。若与他药配伍得当则获效甚速 ,现将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如下。1 补脾健胃疗脾胃  小儿脏腑未健 ,寒暖不能自调 ,乳食不知自节 ,故易为饮食所伤。脾能受纳腐熟水谷 ,故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小儿临床以脾胃病最为常见。《本草求真》曰 :“白术 ,味苦而甘 ,既能燥湿实脾 ,复能暖脾生津且其…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段琚华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肺脾密切相关,病机多以邪实为主。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肺脾不足,易为外邪侵扰,或乳食内伤;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入里化热,导致肺气郁闭、脾失健运、痰热交结发生本病。故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肺气郁闭、痰热交结,宣肺清热应贯穿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的全过程。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等治法。自拟经验方肺炎合剂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泄泻之症,古代医家分类不一,而小儿顽固性腹泻,多为脾虚泻,如《幼幼集成》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使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由于脾胃同属中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二者又互为表里,故“胃以降则和,脾以升为健”。余自拟加减乌梅参苓白术汤在临床上治疗小儿顽固性腹泻30余例,效果显著。处方:乌梅15克明党参10克炒白术5克炒扁豆6克淮山药10克炒苡仁10克莲子5克砂仁3克炮姜6克。若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五味子。小儿顽固性泄泻,临床症见患儿形体消瘦,腹部虚胀,面黄懒食,精神倦怠,食后作泻,泻物不化,绿便或蛋花便,腹痛多哭,泻后即止,脉沉细或沉迟,舌淡苔白等,用此方颇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小儿泄泻,四时皆有,尤以夏秋两季居多。本病每因内伤乳食,外感时邪而引起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所致,正如景岳所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亦载“泻责之脾”。由此可见泄泻治脾的重要性。余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每遇小儿泄泻亦宗治脾之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因势利导,处方用药,屡获良效,兹举要如下:1 食泻伤食滞脾胃,疏导之品贵轻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多不知饥饱,或喂养失当,停乳伤食,脾胃受伤而失运化之权,则病食泻。证见院腹胀满,腹痛肠鸣,泻  相似文献   

18.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清泻升散脾胃郁火的代表方剂。喻闽凤教授多年来临床运用该方加减辨证治疗小儿口疮、上下眼丹、多发性抽动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永佳  刘严  漆剑 《新中医》2008,40(3):111-112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组成.原方用于治疗小儿脾热口疮之证.笔者以泻黄散加减治疗脾胃伏火导致的小儿疾病,疗效满意,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乃《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方系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四药组成。方意在泻肝补脾,治肝实脾虚引起之腹痛腹泻,故名曰“痛泻要方”。张景岳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脾胃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