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波  杨鸫祥 《国医论坛》2022,37(3):14-16
“少阳主骨”出自《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已形成一套防治骨病的中医理论体系。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代谢性骨病,以全身骨量减少、骨内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属“骨痿”“骨痹”“骨繇”等中医骨病范畴,但现代医家罕有从少阳论治者。文章整理总结“少阳主骨”的涵义及少阳与OP的联系,探究从少阳论治OP的机理,是“少阳主骨”理论的传承应用,对指导OP的中医药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关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较多,文章旨在通过对于《黄帝内经》及各派医家学者中关于消瘅、脾瘅等疾病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从病名、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历代医家学者的证治观点及从脾论治消渴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消渴病的预防及早期诊治进一步提供依据和相关指导。  相似文献   

3.
硬皮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定义、分类、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阐述,为痹证类疾病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论证硬皮病所属的痹证范畴可囊括《黄帝内经》中各类五体痹、五脏痹等,以《黄帝内经》痹证理论为指导,结合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和现代病理机制,从邪、虚、瘀和疾病传变等角度,探讨硬皮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  相似文献   

4.
"少阳主骨"学说首见于《黄帝内经》。相较于流传更为广泛的"肾主骨"学说,"少阳主骨"学说则是从经脉濡筋骨、利关节以及少阳经秉受胆腑之刚气的角度而论,可能与全身性骨骼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关于"少阳主骨"学说,后世医家虽各有所论,但均未能全面、系统地论述这一学说。本文从"少阳主骨"学说的溯源、理论依据、少阳经脉腧穴治骨病及应用举隅4个方面对《黄帝内经》"少阳主骨"学说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开阖枢”理论始于《黄帝内经》,由仲景师推广,经后世医家充实完善,指导着临床实践。本文以“开阖枢”为指导,探讨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少阳枢机不利”。“枢机不利”机体气血不通,阴阳不调,发为水肿。本文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角度探析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立足于《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对阳明病的理论来源及其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演变。《黄帝内经》从阴阳气血盛衰、气机开阖、经脉主病、标本从化等方面论述阳明之生理、病理,认为其具有捍卫诸阳、维络阴阳、多气多血、主阖、本燥标阳从中化等特点。《难经》拓展对于阳明经脉的论述,提出“冲脉并行阳明经脉,阳明脉浮大而短,手阳明属下部,足阳明属中部”等观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现阳明与其他五个界面生理病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联性,对同时立足于阳明合病去解释和治疗相应疾病进行了延伸,如太阳阳明合病宜透邪;正阳阳明多见火热燥实,久则津液不足;阳明少阳合病则少阳枢机不利,阳明失阖;太阴阳明合病,虚寒治之太阴,湿热治之阳明;少阴阳明合病,注意顾护元气;厥阴阳明合病,土虚木乘,注意顾护中土。温病学医家关于阳明病进一步拓展了“承气法”,并更注重固护阴津,明确卫气营血辨证,提出阳明温病热邪深入营血分的治法。后世医家还提出了“膈阳明分上热中寒,宜上下分消”“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黄帝内经》关于血虚病机的理论。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有关血的生成、循行和功能的探讨以及血虚病机方面的研究,探求传统中医学中血虚理论的精髓。结果:对《黄帝内经》中有关血虚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比较完整的描述中医学中关于血虚理论方面的内容,对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研究工作做一些的补充,同时对现在中医临床血虚疾病方面的治疗提供借鉴。结论:《黄帝内经》中对于血虚理论有丰富的内容,是中医学血虚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少阳主骨”理论源于《灵枢》,经后代各家发展,成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经脉主病理论之一,广泛运用于骨关节疾病及运动障碍的诊治中。近年,“胆源性骨病”引起医学界对足少阳胆经与穴位对骨的特异性调节作用,特别是对抗骨质疏松效应的关注。少阳主骨类方剂治疗骨病与足少阳胆经穴位镇痛、抗骨质疏松、改善运动障碍的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证明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对痛觉及骨量的调控参与其中。因此,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切入,探索“少阳主骨”与脑神经之间的联系,或能赋予该理论一个现代的科学解读。  相似文献   

9.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提出少阳主枢和少阳主骨。文章简析少阳病理论及内涵,以及少阳主枢和少阳主骨理论。概述少阳为枢与少阳主骨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少阳生骨方、针刺少阳经穴治疗膝骨关节炎、颈腰痛、软组织疾患及骨质疏松症等方面的确切临床效果和实验证据。以期挖掘和推广少阳主骨理论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秉钧在其著作《疡科心得集》中首次提出“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从会阳穴所处的位置、足太阳膀胱经是湿热所聚之腑的特性、肛痈等疾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阐述与应用。通过对该理论进行探析可知,《黄帝内经》是“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理论的源头,历代医家在肛门疾病的针灸治疗、中药方剂组方思路等方面对该理论均有应用,该理论是对前人学术思想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导致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医家多从肾精亏虚、脾胃虚弱、肝失条达等方面分析其病因病机。本文认为《内经》的"少阳主骨"学说和OP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少阳主骨"探讨OP的发病机制,可为科研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玄府”始于《黄帝内经》,经金元大家刘完素及后世医家的创新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通为用,贵开忌阖”的玄府理论,在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方法的指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黄褐斑是常见的慢性难治性损美性疾病,基于玄府理论,其以气血失和、玄府郁闭为病机,以开玄通府,调和气血为治疗原则,临床综合运用中药内调外敷、针刺、放血、艾灸、拔罐等中医特色治疗手段,使全身气血流行畅达,郁于肌表之邪去之有路,黧黑之斑得以消散。  相似文献   

14.
眩晕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疑难疾病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其病因病机的相关记载.眩晕的发生与五脏相关,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通过总结其有关五脏致眩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医家治疗眩晕的思路和方法 ,从五脏角度出发,分析眩晕的发生发展.重视五脏对眩晕发病的影响,提高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王朝阳 《中医研究》2010,23(2):72-73
肾脏理论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总结深化、发展提高而形成的,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和研究的中医脏腑理论。究其理论渊源,则出自被称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有关肾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论述对临床防病治病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将《黄帝内经》中的主要肾脏理论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一学术思想,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的,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医疗和理论研究。从“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来看,我国古代医家不但重视了治疗学的研究,而且很重视预防医学的研究。用“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要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作为最古老以及最宏伟的医学经典书籍,其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初步形成,为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亦是对战国之前医学成就以及大量的临床医学成果进行一次归纳性的总结。《黄帝内经》对五脏热病的论述,内容丰富,散见于其他篇章,其中对肝热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皆具有详细的记载,众多学者皆尊奉之为圭臬。“肝热病”属于脏腑热病其中的一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情况难以分辨,临床辨证存在着较大难度。诸多中医学者对肝热病患者进行辨证与分析时多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肝热病者,小便先黄”的学术思想,可见《黄帝内经》理论对肝热病临床辨证指导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医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全面地阅读、系统地整理、精准地梳理与分析,总结《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理论体系、“肝热病”的理论体系、肝脏的藏象特点、肝热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肝热病的临床表现,旨在能够全方面剖析出“肝热病”相关的生理本质、病理表现。文章为临床肝热疾病的诊疗提供详细的理论依据以及较具体临床表现,以帮助广大中医界同仁可将肝热病相关理论更准确地运用到临床诊治中,以便提高肝热病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双心疾病是近年来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跨学科疾病概念。“心主神明”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可用于指导双心疾病的治疗。概述了“心主神明”的内涵,探讨了“心主神明”理论与双心疾病的联系与差异,并对基于“心主神明”的双心疾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膝骨关节炎(KOA)属于中医“骨痹”范畴,中医治疗此病具有效果佳、不良作用低、安全、价廉等优点,同时中医护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而且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医护人员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遵循《黄帝内经》病因病机审察原则,结合古代文献对“骨痹”的认识为基础,医护携手并进、优势互补,整理并归纳出KOA中医治疗及护理方式的同病异治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20.
“玄府”首载于《黄帝内经》,经刘完素等医家传承与创新逐步发展成具有中医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其在认识疾病与指导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一种病位在皮部的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病因病机与玄府理论密切相关。本文从玄府理论与CIPN的关系出发,认为CIPN的病机主要为“玄府开阖失司”,治疗上应联合应用中药内服与针刺外治,从温经开玄、祛瘀通玄、补虚固玄辨证施治,达到恢复玄府正常开阖的目的。基于玄府理论指导临床应用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的中医治疗,为诊治CIPN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