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多针浅刺针法对冲任失调型乳癖的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冲任失调型乳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常规组,各60例.针灸组在基础治疗(口服中成药乳增宁)的同时应用多针浅刺针灸疗法;常规组仅行基础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乳房疼痛及肿块大小、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疼痛天数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常规组的61.7% (P <0.05).结论 多针浅刺针法可有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癖.  相似文献   

2.
多针浅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患,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及导师的临证经验,提出"多针浅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现将其治疗依据及作用机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浅刺多穴”法又称“浅刺多针”法,是包括刺法和选穴法在内的一种方法。“浅刺”就是用毫针刺入穴位,深度较浅,一般仅有二、三分深,并根据病情虚实,行以补法或泻法;“多穴”或“多针”是指治疗时选穴较多,或在病变部位投针较多。临床应用时把二者结合起来,称之为“浅刺多穴”法或“浅刺多针”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是由于感受风邪或风寒,阻于经络,气血过行不畅,面部肌肉、筋脉失于濡  相似文献   

4.
笔者自2009年10月以来对7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平衡针配合多针浅刺及单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74例患者均为2009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针灸科就诊患者,参照1986年美国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经筋刺法的理论渊源。经筋刺法理论来源并形成于《黄帝内经》;《难经》从解剖角度对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进行了诠释;《针灸甲乙经》详细论述了经筋的始末、循行分布及经筋疾病的病理和治则,对经筋学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隋代医家介绍了筋伤所导致的疾病,描述了筋伤症状,介绍了筋断的开放缝合方法,并阐明了其预后;唐宋医家对经筋疾病的病机及效穴进行了论述,并明确了阿是穴为经筋病的治疗主穴;金元时期医家指出经筋病针刺的禁忌及经筋疼痛的选穴及补泻法,确立了筋性损伤的内服与外敷相互配合的药治原则;明代医家提及"十二经筋痹刺"及各经筋症候,指出邪在筋则劫刺之,明确了"筋性内脏病"的发病机制;清代医家对经筋病的治疗原则作了进一步说明,在总结前人的医疗经验和教训中,已经认识到要从解剖学的角度去了解经筋的分布并指导经筋痹痛的治疗。经筋刺法经过历代医家应用、完善,近代在西方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内容不断扩充,治疗疾病范围不断扩大,在临床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面瘫又称“歪僻”、“口眼歪斜”。其发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脉,致使气血阻滞、经络失养、肌肉纵缓而成。经常规针刺20—30次,大多数病例即可好转或痊愈。若病情重,病程长达3mo以上未见明显恢复者,我们称为难治性面瘫。一般针刺方法,殊难取效。笔者经过多年实践,采用多针浅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颇为得心应手。面瘫的病机,初起系颜面经络,气机不畅、经络阻滞,以致歪僻、目不合、引颊移口、缓不胜收。  相似文献   

7.
正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多是由感受风寒之邪或病毒感染后发病[1]。一般起病较急,主要表现在患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嘴角歪斜,部分患者发病前或发病初起有耳后乳突部疼痛不适等症状[2]。笔者采用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  相似文献   

8.
浅针的临床应用主要在福州地区,主要用于治疗面瘫、面肌痉挛、失眠、头痛、心悸、情感障碍等病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推广浅针技术,本文就浅针技术及其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查阅近10年来的文献,对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痤疮、头痛、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浅刺多针法”又称“浅刺多穴法”。“浅刺”是指毫针刺入穴位较浅,一般仅有2、3分深度,而“多针”则是指临床治疗时选穴较多,或指在病变部位刺针较多。将二者结合起来,称之为“浅刺多针法”或“浅刺多穴法”。  相似文献   

11.
浅刺多捻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对比针刺与西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患者108例按先后顺序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浅刺多捻法施以针刺;对照组给以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6.25%,总有效率91.76%;对照组痊愈率45%,总有效率53.49%,两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结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并具有起效快,镇痛时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围针浅刺法配合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围针浅刺疱疹区及配合常规针刺疱疹区同侧相应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结果:32例患者中,治愈25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96.8%.结论:围针浅刺法合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可以疏通经络、清热利湿、解毒止痛,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脾胃虚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为多见,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如治疗不当,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危重变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多针浅刺配合酒醋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及对WOMAC骨关节炎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施以多针浅刺配合酒醋治疗,10 d为1疗程,在治疗前及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WOMAC骨关节炎指数的评估。结果对照组在第2、3个疗程能有效改善WOMAC骨关节炎指数,治疗组在第1个疗程即显示改善作用,并在第2、3个疗程显示其改善WOMAC骨关节炎指数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多针浅刺配合酒醋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缓解关节疼痛及僵硬,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40例采用“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 急性期每日1次,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毫针刺法,急性期不予针刺;急性期后两组均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来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7.50%(p<0.05);采用改良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Portmann评分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且优于常规毫针刺法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芒针透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芒针透刺治疗组(30例)和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单纯芒针透刺和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均为每天治疗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ld,共治疗2个疗程。60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并根据评分结果计算出临床有效率,进而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VFSS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O.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芒针透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疗效肯定,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一个有效手段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内经》有关刺法论述的内容相当丰富,特别是《灵枢·官针篇》专篇介绍了古代刺法经验,至今仍指导临床。后世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为便于临床掌握使用,笔者现仅就《灵枢·官针篇》的针法及运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负压法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寻求一种更简便的适合浅静脉留置针的输液方法。方法:选择2009-2012年在笔者所在科治疗并带有浅静脉留置针的输液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和负压法进行浅静脉留置针的输液。结果:用传统的输液前的冲管方法和负压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方法进行输液速度、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同传统的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冲管的方法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失为另一种高效的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灸甲乙经》全书共12卷,128篇,由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刺络疗法在书中多有描述,如《针灸甲乙经·卷之六·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以下均简称《卷之*·****第*》)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去其血。”笔者通过仔细研读,对书中刺络疗法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施术部位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总结该书对刺络疗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亦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而发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做皱额、闭目、耸鼻、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部分患者发病前或初起耳后乳突部疼痛。如何抓住其急性期治疗的时机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现将笔者多年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