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79年来,笔者应用自拟面瘫汤,治疗周围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治疗病人,共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55岁,平均33.6岁;病程在30天以内33例,2~6个月9例。2 诊断标准疗效判定全部患者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  相似文献   

2.
陈森 《新中医》1991,(10):31-31
本文自1985年以来,对确诊为面神经麻痹患者51例,用面瘫汤治疗,日一剂,分二次服。经治结果:51例中,痊愈50例,好转1例。服药时间最短7天,最长30天,平均21天。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吊线风”、歪嘴巴。本病症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称作口眼斜,中医认为本病是头部感受寒邪所致,西医把此病症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本文介绍的是周围性的。  相似文献   

4.
方药: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各5克,防风9克,蜈蚣2条。为一日量,将上诸药烤干,研极细末,再以生姜汁拌搅成浆糊状,敷于患侧面神经麻痹处,复盖纱布,胶布固定,一昼夜换药一次,七日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5.
自拟“僵蚕汤”治疗面瘫7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月友 《中药材》1998,21(7):377-378
10多年来,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僵蚕汤对76例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76例中,男性44例,女性32例,左歪男性41例,女性15例,右歪男性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2岁,以20~40岁发病较多,发病至就诊时间最长12年,最短3天。临床见症:口眼喎斜,说笑时更甚,唇舌活动不灵,或言语蹇涩,咀嚼不便。食物常滞留于患侧腔颊部,嘴然流涎,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而闭合不全、一侧鼻唇沟变浅,鼓嘴吹气时漏气。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弦细或细数等。中医辨证:面瘫(口眼喎斜)。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自拟《三虫纠偏汤》合并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神经麻痹,发病急骤,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并伴有口涎,泪水不能自控而外溢。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笔者临床运用自拟《三虫纠偏汤》合并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满意,兹就其临证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我在临床上据“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道理。采取扶正祛邪的方法,自拟“补虚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收到显著效果。方药及服法:黄芪12克党参12克蝉衣9克红花12克僵蚕9克全虫5克南星9克白附子7克羌活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日服两次。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简称面神经炎或Bell面瘫,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男性略多。经大量临床资料论证,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基本治则,其中激素治疗占有主要地位,但应用激素不良反应多。赵文金主任医师临证运用自拟祛风牵正散治疗IFP,可缩短治疗期,减少患者后遗症。现举医案阐述赵老治疗IFP的临床思路、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针灸》2009,29(9):758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平衡针"面瘫穴"治疗此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1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67例,女43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个月;左侧发病61例,右侧49例;首次发病98例,第2次发病12例;依据"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1],轻度17例,中度69例,重度24例.  相似文献   

11.
肩关节周围炎是骨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多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长期慢性劳损,局部充血、渗出、水肿、细胞浸润,继则出现纤维化和粘连,关节囊挛缩,引起肩关节功能障碍,退行性非细菌性炎症。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一侧或双侧功能活动明显障碍,向上向后抬举不便,不能作梳头、穿衣服等动作,肩关节疼痛严重,活动时加剧,周围压痛点明显,内旋、上举尤甚,疼痛特点昼轻夜重,影响睡眠,或者睡中痛醒。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以营卫气虚,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以致经  相似文献   

12.
笔者根据慢性肝炎在病变中,既有肝病的定状又有脾胃病症状,即从肝脾同治着手,自拟健脾疏肝汤治疗慢性肝炎40例,疗效尚属满意,现小结如下: 药物组成:党参10克,白术5克,茯苓10克,来仁15克,柴胡l5克,郁金10克,丹参1克,白芍15克,川楝15克,鸡内金15克,谷芽10克,延胡索15克。加减法:脾胃虚寒者去丹参、川楝,加淡附片5~10克、泡吴萸3~4克;湿重者去丹参、川楝子、白芍,加厚朴8~10克、苍术5~8克;肝郁化火者去白术、米仁、麦芽,加生栀仁、黄芩。所治40例中,痊愈30例,好转4例,无效  相似文献   

13.
笔者1978年9月~1998年12月,应用自拟面瘫漱口液治疗面神经麻痹300例,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30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均为门诊治疗病人。临床根据患者口限斜时间的长短划分为:急性期(≤12天)156例,慢性期(> 12~60天)98例,后遗症期(>60天)46例;其中男118例,女182例;年龄最小者6岁,最长者70岁。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和用法:白花蛇、全蝎、蜈蚣、僵蚕、制马前子等药,共为细末,浸泡于黄酒内备用。用前要先震荡均匀,每次取药40ml,在口内含漱5~10min,…  相似文献   

14.
1981年元月至1986年11月,笔者用自拟“面瘫方”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2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25例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7~45岁者18例,46~55岁者7例;病程最短者半天,最长者10天。治疗方法该方由桂校10克白芍10克川芎9克当归12克僵蚕15克制南星8克全蝎5克防风9克甘草5克等药物组成,小儿  相似文献   

15.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喁斜”,临床较为常见。笔者自拟面瘫散,近年来在临床上治疗此病12例,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方药组成:黄芩、地龙、茅根、小蓟、茯苓、泽泻、车前子。赵×、男、14岁、学生。1988年1月11日入院。患儿自10天前开始发烧,咳嗽,体温38℃左右。在门诊曾口服消炎药及退热剂,前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1985年以来,采用蜈防汤治疗面神经麻痹14例,取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中,男8例,女6例;年龄均在20~62岁;病程最短0.5天,最长5~9天。临床表现:多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伴有耳区压痛,面部胀、蚁走感,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眼力弱或不能闭眼,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笑时口角歪斜更严重,不能做鼓腮、吹口哨、露齿的动作。还有病侧舌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等表现。2 治疗方法 自拟蜈防汤,药用:大蜈蚣2条,防风4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若伴耳鸣、蚁走感加僵蚕、蝉蜕各15g。同时配合自我用大拇…  相似文献   

18.
笔者应用自拟活血祛风汤治疗面神经麻痹27例,其中左侧面瘫18例,右侧面瘫19例。病程最长1年,最短3天。经治疗后,痊愈23例,显效1例,无效3例。治愈时间,15~20天6例,21~  相似文献   

19.
面神经麻痹(两神经炎)主要症状为口角歪斜,患例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食物滞留患例口腔齿颊之间等,是神经内科临床一种常见病。我科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自拟“面瘫丸”方,加工水泛为丸,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下。  相似文献   

20.
林启崇  周勤文 《新中医》1995,27(8):22-22
以自拟歪康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5例,结果全部治愈。提示本文有祛风通络、养血和营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