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9月我们共抢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 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13例 ,均获得成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6例 ,女 7例 ,根据第 5版内科学标准诊断明确 [1 ] 。13例均有明确的诱因 ,其中严重感染 5例、严重创伤 4例、病理产科 4例。主要表现为出血者 11例、休克 8例、多脏器功能不全 (MODS) 10例。全部患者均有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延长以及纤维蛋白原(FIB)下降。均在病因治疗基础上 ,早期给以肝素抗凝 ,并根据病情补充血小板、凝血因…  相似文献   

2.
成人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分析36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常规DIC筛查指标,以及小剂量肝素钠治疗效果.结果 152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人中36例(23.68%)合并DIC,8例病人死亡,5/8人死于颅内出血.DIC病人与非DIC病人PT、Fbg、TT、PLT均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D-dimer、PT、Fbg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应用小剂量肝素钠联合血小板输注及凝血因子补充治疗,DIC治愈率77.78%,治愈率病人的DIC纠正时间为7~15 d(均值9.32±5.10).结论 DIC是急性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PT、Fbg、TT、D-dimer是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小剂量肝素钠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DIC.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对严重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用小剂量肝素治疗18例严重烧伤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观察患者用药前后DIC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8例患者中治愈13例(有效率72%),患者DIC临床症状消失,出血停止,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死亡5例,(无效率28%).结论小剂量肝素防治严重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对严重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用小剂量肝素治疗18例严重烧伤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观察患者用药前后DIC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8例患者中治愈13例(有效率72%),患者DIC临床症状消失,出血停止,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死亡5例,(无效率28%)。结论:小剂量肝素防治严重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30例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48例初治的白血病合并DIC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30例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在选用适当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的同时,应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同时输注血小板和补充凝血因子。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17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73.3%,死亡8例,其中5例死于脑出血。结论DIC是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值是诊断和治疗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治疗期间并发脑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采用恰当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白血病、正确使用肝素和补充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8例创伤后成人呼吸迫征(ARDS),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11岁到79岁,5例治愈。本组ARDS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10例)、大手术(4例)、烧伤(4例)、休克、感染、DIC、过量输液等。诊断依据为:(1)病史中诱发ARDS的病因;(2)临床急性呼吸衰竭症状;(3)X线胸片“点状”及“雪片状”阴影;(4)低氧血症:(5)血小板减少;(6)尸检肺部病理检查符合ARDS变化。ARDS的预防措施包括有及早预防及治疗,如针对休克、感染的控制,防止过量输液及DIC的早期治疗,特别要注意预防措施,及多器官衰竭的治疗,积极处理肺间质水肿,加压通气保持呼吸道畅通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合并ARDS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36例严重创伤并发ARDS的诊治过程。结果本组并发肺不张12例(33.3%),气管切开18例,支气管镜吸痰加抗生素灌洗6例,全组因颅内再出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7例,自动出院死亡2例,病死率25%。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严重创伤合并ARDS的治疗重在早期诊断、早期使用呼吸机治疗,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并及时处理多发伤和休克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模型。方法采用凝血酶(100U/kg×1h)和氨基己酸(50mg/kg×1h)静脉滴注造成家兔急性DIC模型,以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以及肺、肾微血栓形成为观察指标。结果模型组PT进行性延长、PLT进行性下降、FIB进行性降低、3P试验由阴性转为阳性,且肺、肾病理切片有微血栓形成。结论采用凝血酶和氨基己酸静脉滴注能够成功地诱发DIC。  相似文献   

9.
从1973年5月至1979年2月,我们共收治 DIC98例,其中妊娠和分娩并发 DIC 者10例,占全部DIC 病例的10.2%。本文就此10例作一临床分析.临床资料一、诊断依据:1.有诱发 DIC 的产科原因。2.临床上有出血症状或出血的严重程度不能用原发病解释。3.实验室诊断参照 Colman 的标准,即血小板(BPC)<10万/立方毫米:凝血酶原时间(PT)较对照延长3秒以上和纤维蛋白原定量<200毫克%;三项试验作为过筛试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阳性,凝血酶时间(TT)较正常对照延长3分钟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休克患者凝血-纤溶系统与DIC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创伤性休克患者PT、APTT、D-D、FDP、3P的变化并分析与并发DIC有无相关性。方法检测250例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其中72例并发DIC)的PT、APTT、D-D、FDP、3P试验,并分析比较这些试验结果的表达水平及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并发DIC的相关性。结果各种实验室指标的阳性率不同,D-D试验的表达水平较高,PT与APTT、FDP与3P、3P与D-D的阳性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其余各指标两两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选择恰当的实验指标组合可降低DIC的漏诊率和增加实验诊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严萍 《河北医学》2002,8(12):1069-1071
目的 :分析 8例DIC患者 ,以期减少DIC的发生 ,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 :研究DIC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结果 :8例DIC患者中治愈 5例 ,占 6 2 .5 % ,死亡 3例 ,占 37.5 %。诱发因素 :羊水栓塞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出血性休克 ,胎盘因素。在积极治疗去除诱发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合理应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抗休克 ,补充凝血因子 ,对难以抢救的大出血及时切除子宫。结论 :早期诊断 ,去除病因 ,及时治疗 ,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重度脓毒症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护理配合。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的60例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LMWH小剂量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相关指标[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血小板计数(PLT)]、治疗护理干预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及治疗护理干预后病死率比较情况。结果治疗、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出血停止时间(1.43±0.31)d、肝素使用时间(4.13±1.31)d、术中引流量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3.98±0.50)d分别均显著短(P0.05);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PT、a PTT分别均显著降低,PLT显著升高,APACHE II评分分别均显著减小;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16.12±2.48)s、a PTT(27.26±0.61)s分别均降低显著,治疗护理后1 d、7 d、14 d,APACHEII评分(20.81±4.49)分、(15.62±3.89)分、(9.13±2.38)分分别均减小显著,PLT(98.82±28.98)×109/L升高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配合低分子肝素小剂量治疗对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病情控制作用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急性重症感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50例急性重症感染病人(24例合并DIC,26例未合并DIC)做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g)、血小板数量(Plt)、抗凝血Ⅲ(AT-Ⅲ)、纤溶酶原活性(PLG)、α_2纤溶酶活性(α_2AP)和D-二聚体含量(D-Dimer)8种凝血纤溶指标的测定观察。结果表明:DIC在感染性多系统脏器衰竭(MSO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单次Fg含量测定对感染性DIC的诊断价值不大。PT、APTT、AT-Ⅲ、PLG、Plt、D-Dimer和α_2AP可做为感染性DIC的实验诊断指标,但单项测定对DIC的诊断率均未超过80%,而多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率至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度多发性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措施。方法:对36例严重多发性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全组36例,死亡6例,病死率16.67%,主要死亡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早期诊断、正确使用呼吸机治疗、改善胃肠道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APL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指标与体征检查,进行常规APL治疗,分别给予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诺保思泰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一周测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含量,于治疗后7 d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1个月内记录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心功能损伤情况发生率,并统计两组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血浆PT、a PTT、Fbg及D-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LMWH组下降程度较诺保思泰组更显著(P0.05);治疗1周后,LMWH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0.43%,与对照组60.87%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内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及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均无复发,死亡率也相当(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APL伴DIC,可获得优于诺保思泰的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