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叶天士重视疾病的络病机制,提出"络虚则痛"学说。本文通过总结《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病案,就"络虚则痛"的形成和临床诊治规律做一总结。络虚则痛的成因有年高体衰、阳明络虚,肝风阳扰、胃络必虚,操持太过、损及营络,风温之后、津液未复,失血络虚,久病络虚,络虚留邪,误治所致。络虚则痛的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发病缓,痛而重按少缓,脘痛得食则缓,烦劳即发,络虚疼痛,脉诊特点为寸口脉气血亏虚,脉细、弱、涩、芤、小、空、大。络虚则痛的诊疗规律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针对  相似文献   

2.
阐述因虚致瘀、瘀久致虚的机理与治虚勿忘治瘀的观点以及补虚治瘀、虚瘀同治的内容,颇具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主症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此"六虚"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有相对独立的临床表现;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都属气虚范畴:阴虚实为阴气不足,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不足;阳虚实为阳气亏虚,而非气虚;阴阳两虚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若阴阳两虚是对等的,即是气虚;气阴两虚和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六虚"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广仁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0):1781-1782
讨论了精虚、血虚、津亏、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主症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此“六虚”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有相对独立的临床表现。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都属气虚范畴:阴虚实为阴气不足,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不足;阳虚实为阳气亏虚,而非气虚;阴阳两虚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若阴阳两虚是对等的,即是气虚;气阴两虚和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因病之新久或为阴虚,或为气阴两虚,或为阴阳两虚,标实:可有气滞、血瘀、痰浊、肝风之不同。从虚、瘀两方面论述:虚证可细化为气血阴阳,及脏腑阴阳之虚,"瘀"泛指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热毒等,其可单一或结合瘀阻经脉而致病,亦可因虚至瘀或虚瘀并见,并结合病程分期辨证。提出因虚致瘀的观点,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治在着重活血化瘀的同时要兼顾各部虚候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与阳气亏虚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与阳气亏虚的关系,发现:抑郁症发病的年龄特点和季节特点与阳气亏虚相关;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与阳气亏虚关系密切,其它大部分症状亦与阳气亏虚有关。提出:肾脏阳气亏虚是抑郁症的发病基础,肝脏阳气亏虚、虚气郁滞是抑郁症的发病关键。  相似文献   

7.
袁建  梁庭栋 《河南中医》2012,32(5):541-543
心绞痛病因主要有脏腑亏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犯等,其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胃、肾、肺等脏腑;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痹遏胸阳,标本互为因果,多先实后虚,亦有先虚后实,虚实夹杂,因实致虚,因虚致实,临床上总以虚实夹杂为特点,虚实相干促进病机演变.  相似文献   

8.
肺原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属本虚标实的疾病,在本虚方面有脏腑虚、气血虚、阴阳虚等。脏腑虚主要是肺虚、脾虚、肾虚、心虚,大多数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四脏的虚证。气虚也常见,血虚仅见  相似文献   

9.
补肾健脾化瘀法延缓衰老机理的实验研究回顾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传社  李顺成 《中医杂志》1999,40(4):241-243
根据中医理论、中西医衰老学说、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正气虚衰是导致衰老的主要矛盾方面。但虚久必瘀,瘀又进一步促进虚衰,为此我们提出了“正虚夹瘀是衰老的主要机制,扶正化瘀法是延缓衰老的理想途径”观点,其中正虚的特点为脾胃虚衰、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肾虚是正虚的主要矛盾;瘀则包括痰浊、血瘀。正虚为因,因虚致瘀,痰浊血瘀又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的虚证 ,生理衰老是基础 ,病理主要是肾及心脾之虚。将当代老年人的体质分为形实气虚、形实神虚、形虚气实和形气俱虚 4型。调治原则 ,平时宜培元固本 ,病时当祛邪理虚  相似文献   

11.
刘国安主任医师认为心悸主要是由于心阳不足、心阴心阳两虚、中阳不足、心脾两虚、肾阳亏虚、胃虚饮停,上逆犯心所致,临床以中老年人多见,证型以心阴心阳两虚多见,治疗应以炙甘草汤为主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2.
刘洋 《中医药通报》2023,22(3):48-50
龙雷之火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但至今缺乏全面梳理,对于其病机实质各医家常各执一论,不利于临床推广。文中通过对龙雷之火理论从起源到形成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临证用药为着眼点进行病机分类,抽丝剥茧,厘清龙雷之火理论包括了脏腑实火、阴精亏虚、元阳亏虚、阴阳两虚以及元气亏虚五大病机,其中阴精亏虚、元阳亏虚、阴阳两虚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虚、瘀是贯穿帕金森病整个发病阶段和证候的两主因,帕金森病既可因虚致瘀,也可久瘀而虚,因此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应从虚、瘀论治。  相似文献   

14.
张越 《陕西中医》2011,32(12):1693-1693
<正>虚阳、虚火由二种情况产生,一为肾阳亏虚,阴寒内踞,逼迫虚阳上浮,是虚阳攒越之证;一为肾阴亏虚,阴虚不敛阳,虚阳失约,浮越上亢所致,为阴不涵阳证。潜阳,即潜降上越之虚阳,该法主要应用于肾中阴阳失和,肾阳浮越之证,亦称"引火归原"法。肾阳亏虚,虚阳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肾性骨病和骨结核均归于中医学"骨痿"的范畴。骨痿的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虚是骨痿的病理基础,瘀是虚产生的病理结果。本文分别从虚和瘀与骨痿的关系、骨痿病因病机中虚和瘀的关系以及骨痿的治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从虚和瘀论治骨痿,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上,应当益气温经、温补脾肾、活血化瘀、虚瘀兼治。  相似文献   

16.
刘锋  陈钢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93-194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虚邪”理论的挖掘整理,探讨了《黄帝内经》中“虚邪”概念,指出虚邪入侵的前提是正虚,且虚邪致病力强,病变多端,应该从时间、方位、扶正等方面避免其伤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耐多药肺结核中医证候一般分布特征、中医证候与肺部病变范围和空洞情况相关性,初步明确耐多药肺结核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研究12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证候分布及与影像学的关系,具体为设计统计分类表,标注证候、性别、年龄、病程、肺部病变范围、空洞情况、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等条目,建立Excel数据库,提取中医证候分布信息,确定数量、出现频率等,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2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排序依次为阴虚火旺证(40.83%)、气阴两虚证(38.33%)、阴阳两虚证(11.67%)、肺阴亏虚证(9.17%)。肺阴亏虚证与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比较,其肺部病变范围相对较小;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三型肺部病变范围无明显差异。阴虚火旺证出现肺部空洞的表现与肺阴亏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比较相对较多;肺阴亏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三型出现肺部空洞表现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耐多药肺结核中医证候分布排序为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肺阴亏虚证。肺阴亏虚证与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比较,肺部病变范围较轻。阴虚火旺证与肺阴亏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比较,肺部空洞病变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虚不受补问题临床常见,迫切需要相关理论指导以解决。文章系统梳理了虚不受补理论的研究现状,界定虚不受补的内涵,分析了导致虚不受补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发现顺性补虚研究提炼了传统中医补虚理论的精华,但对虚不受补之“虚”的内涵研究存在泛化、局限化以及补虚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文章在准确界定虚不受补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立足人体自我调节机制的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肺心病缓解期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检索国内近15年(1996-2010)现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期刊杂志肺心病缓解期研究的有关报道,统计分析其证型分布特点。结果:在纳入271篇文献中共出现62个证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项证型分别是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脾肾两虚、肺肾两虚、肺气亏虚、阳虚血瘀、肾虚失纳、肺脾两虚、痰热壅肺和水凌心肺,其累计频率为89.1%。结论:肺心病缓解的中医证候以单纯本虚为多,本虚标实和标实证候也不少见。本虚以脾肾两虚、肺肾两虚、肺气亏虚最为常见;本虚标实以气虚血瘀证较常见;单纯实证以痰瘀互结证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脾阴虚刍议     
目前中医临床对于脾阴虚不够重视,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容易被忽视,很多医生将脾阴虚辨证为胃阴虚,从而在治疗用药上出现偏差,把滋胃阴的药物用于脾阴虚,出现助湿碍脾等不良反应,使治疗走上了弯路。鉴于此,本文从脾阴虚的源流、临床表现、脾阴虚与胃阴虚的区别联系、脾阴虚的临床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等多角度进行分析阐述,由此得出结论,临床上脾阴虚并不少见,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