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双侧唇裂术后上唇短小畸形的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侧唇裂尤其是前唇短小型双侧唇裂术后,常伴有鼻、唇部多种继发性畸形。由于前唇组织量异常紧缺,从而使畸形的整复困难重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探索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采用双侧鼻唇沟岛状皮瓣旋转下移以及上唇多个皮瓣转移,对双侧唇裂术后畸形进行一次性手术整复。1993年以来,临床应用5例,经随访,均获得满意效果。该术式应用鼻唇沟岛状皮瓣转移,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组织,有效地解决前唇组织量紧缺问题,从而使其诸多畸形一次性得到确切的整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和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的整复矫治方法。方法:将23例患者按唇畸形、鼻畸形的不同,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术式治疗。对上唇及鼻畸形较轻者,采用上唇瘢痕切除,口轮匝肌重建,V-Y成形、Z成形术或双侧肌蒂红唇肌粘膜瓣向中间推进矫正红唇口哨畸形;对唇鼻畸形较严重但上唇组织较多者,采用鼻底叉形瓣延长鼻小柱进行矫治;对唇鼻畸形严重并有上唇过紧者,采用前唇组织瓣延长鼻小柱,下唇带蒂组织瓣(Abbé瓣)旋转修复上唇正中缺损。结果:23例患者中,17例效果满意,5例患者有明显改进,1例不满意。结论:本文介绍的三种术式适用于不同类型双侧唇裂术后唇鼻畸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双侧完全唇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修复术的个体化序列唇裂修复术式。方法:双侧完全唇裂患儿20例,均伴腭裂。患儿出生后10~40天内择期行双侧唇裂粘连术,6~10个月时行双侧唇裂整复术。唇裂整复术在前唇或侧唇附加小切口使双侧唇裂修复术后唇及唇弓形态对称,术中解剖口轮匝肌,复位后框式缝合;唇珠的形态由侧唇红唇肌肉瓣完成;红唇缘原有自然形态完整保存。结果:早期唇粘连术较好的抑制了前颌骨前突向前生长,也使前牙槽突裂隙减小,为后期的唇裂整复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唇裂整复术后患儿创面均Ⅰ期愈合。鼻底宽度及丰满度均较满意,唇弓形态对称,无口哨畸形。随访10天~3个月,上唇静态及动态时外形均较好。结论:双侧完全唇裂整复时,采取序列治疗,对传统的原长整复方法进行改良优化,取长补短,另加一定的缝合技巧,可使术后上唇近期静态与动态均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磊  吕改玲  刘平平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670-1671
上唇过紧畸形是唇腭裂特别是双侧唇裂修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上唇宽度明显变小,唇中部有不同程度的术后瘢痕,唇珠缺如及红唇不显,侧面观时上唇后缩,下唇位于上唇前方(图1~3)。这一畸形产生的原因在于双侧唇裂修复术后瘢痕挛缩和组织短缺。修复该畸形的手术方法有多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用Abbe瓣修复。我科对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间25例上唇过紧畸形患者采用Abbe瓣法修复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瘢痕组织瓣交叉修复双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短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上唇短缩程度,设计瘢痕组织瓣长宽,将瘢痕组织瓣交叉修复上唇短缩。结果:本组8例患者,术后瘢痕组织瓣血运良好,随访6~12个月,上唇外观改善良好,纵向短缩畸形明显改善,术区瘢痕不明显,无手术并发症,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结论:采用瘢痕组织瓣交叉修复双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短缩畸形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切口隐蔽,修复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寻一种功能和外观满意,要后上唇不再遗留或减少手术瘢痕的唇裂术后畸形整复方法。方法 采用复唇沟、唇红缘等轮廓线切口入路,于皮下进行唇裂术后畸形功能性整复。结果 应用该法行手术15例,其中双侧唇裂术后畸形4例,单侧唇裂术后11例,经6个月至2年随访,功能、外观均达到满意的效果。结论 该法一改传统的唇裂术后畸形整复方法,彩和轮廓线切口入路,术后手术瘢痕不明显;皮下充分松解,使原手术瘢痕明显淡化、平整;口轮匝肌从其不正常的附着处分离,恢复肌肉正常走向和功能,重建口轮匝肌环;调整鼻翼软骨、重塑鼻翼软骨,使唇裂鼻恢复正常。从而使患者的诸多畸形在功能和外观上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双侧唇裂早期修复术往往只注重于上唇皮肤的修整,而较少作鼻的修复和口轮匝肌的复位矫正.术后随着年龄的增延,往往出现人中不显、唇嵴扁平、鼻翼外侧脚下缘唇嵴外缘凸出、鼻小柱过短、鼻唇沟三角未能形成、唇红缺陷、鼻底过宽等畸形.我科近年来对8例双侧唇裂术后畸形进行了人中再造,口轮匝肌复位,鼻底整复及鼻梁抬高等Ⅱ期美容整复.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双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和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矫治方法。方法  2 0 0 0年1月~ 2 0 0 3年 6月我们为 4 0例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其中术前施行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植骨修复 2 8例 ,牙正畸治疗 2 2例 ;前牙义齿修复 2 0例 ,正颌外科手术或上颌骨牵引成骨手术 2 0例。完成上述治疗程序后行鼻唇二期整复手术。手术方法采用自上唇中央唇红、瘢痕缘、鼻小柱旁至双侧鼻孔内侧缘连续切口 双侧鼻翼沟及鼻孔底切口入路 ,行鼻小柱延长、鼻翼鼻孔轮廓成形、人中嵴、人中凹及唇峰唇珠重建术。结果 患者鼻唇外形均获得较前明显的改善 ,随访 3个月~ 3.5年 ,满意率达 95 %。结论 对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继发畸形采用综合序列治疗 ,强调二期手术前牙 -颌基础框架的搭建 ,再采用本手术方法矫治鼻唇软组织畸形 ,效果自然稳定。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上唇短缩畸形整复中的组织紧缺问题,只有提供了充裕的组织量,才能使上唇短缩畸形及其并发症的系列畸形的有效整复成为可能。1992年9月开始,应用双侧鼻唇沟岛状皮瓣移转法行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该皮瓣血运可靠,切取方便,移转灵活,操作简单,所提供的组织量丰富,肤色质地与上唇一致,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切口瘢痕隐蔽,手术效果满意,是修复上唇短缩畸形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下唇动脉弓岛状红唇瓣修复上唇红唇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红唇部分缺损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下唇动脉弓为血管蒂的移位岛状红唇瓣,一次手术修复上唇部分红唇缺损,红唇瓣面积最小为1.5cm×1.5cm,最大为1.5cm×2.0cm的楔形。结果自1993年以来,应用本术式修复上唇的红唇缺损15例,成活良好,外观满意。结论应用下唇动脉弓岛状红唇瓣,修复双侧先天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红唇组织缺损畸形,具有较强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榫卯型口轮匝肌肌瓣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43例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患者。男23例,女20例;年龄18~31岁,平均23.6岁。左侧26例,右侧17例。唇裂采用MillardⅠ式修复15例,MillardⅡ式修复28例。唇裂修复术至此次手术时间为15~30年,平均21.7年。术中切取双侧口轮匝肌肌瓣,水平分成上、下两层;双侧下层肌瓣相互重叠缝合,上层肌瓣形成榫卯型结构,缝合于皮下。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3.4个月。双侧人中嵴隆起、对称,人中凹形态接近正常,上唇动态效果满意。术后6个月38例明显改善,2例改善不明显。结论榫卯型口轮匝肌肌瓣手术操作简便,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能较好恢复解剖结构,术后获得良好上唇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唇裂的鼻小柱侧面皮瓣修复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唇裂患者塑造一个正常唇的美好形态,改进现在常用的手术对人中嵴,人中窝和朱缘弓这三种个重要美容结构的塑造中的缺欠,使修复后的嘎满,松动。方法在鼻小柱裂面形成一个矩形瓣,将其与人中一起垂直下降,被充裂侧唇人中的长度不 和保持朱缘弓在下降的正常位。  相似文献   

13.
应用自行设计的下唇围裙状粘膜瓣移转矫正唇裂术后上唇过紧畸形12例,效果满意。文中叙述了手术方法,讨论了手术的优缺点。认为该法是矫正轻、中度上唇过紧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应用自行设计的下唇围裙状粘膜瓣移转矫正唇裂术后上唇过紧畸形12例,效果满意。文中叙述了手术方法,讨论了手术的优缺点。认为该法是矫正轻、中度上唇过紧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Millard法加改良下三角瓣法修整唇裂术后畸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对鼻孔过宽、鼻小柱偏斜、患侧唇高度过短及红唇缺少的唇裂术后畸形的修整。方法:用Millard法加改良下三角瓣对7例此类患者唇部畸形进行了修整。结果:Millard法使鼻孔过宽、鼻小柱偏斜畸形得到矫正,患侧唇峰高点下降,附加改良三角瓣设计使唇峰高点得到充足的下降,恢复了患侧唇高。并有效的减少了唇部组织的丢失。结论:利用Millard法加改良下三角瓣修整此类唇裂术后畸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继发畸形与I期手术方式选择的关系,以及进行唇裂继发畸形美学修复的策略.方法 选择单侧继发唇裂120例,根据I期采用的不同术式进行分组,对唇裂畸形进行观察和分析,采用个体化设计,进行美学修复.对采用Millard、Tennison、矩形瓣及上三角瓣法的单侧唇裂继发畸形修复后,观察上唇人中窝形念、瘢痕、唇峰形态的恢复.结果 显示原采用Millard方法、上三角瓣方法优于Tennison方法和矩形瓣方法.Ⅱ期修复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单侧唇裂I期采用的手术方式对继发畸形的程度和修复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继发性唇红畸形的修复方法 及手术经验.方法 分析110例继发性唇红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再有针对性的运用六种手术方法 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整复效果及适应证.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测评其满意度.直线缝合法15例,均感满意;梭形L形切除缝合法23例,测评22例,20例满意.交叉三角瓣修复法45例,测评42例,38例满意.双侧矩形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畸形17例,测评17例,14例满意;去表皮唇红瓣重叠法3例,辅助其他方法 5例,均满意;真皮移植填充修复唇红凹陷畸形7例,均满意.结论 根据唇红继发畸形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一种或综合性手术方法 ,术中尊重手术基本原则,灵活发挥技巧,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矫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方法 基于对单侧唇裂鼻畸形的病理解剖学研究和对其畸形特征的认识,我们设计一种新的手术修复方法。手术经鼻端和患侧前庭联合切口,解剖、显露双侧鼻翼软骨,同时形成患侧前庭粘膜软骨瓣;在纠正鼻中隔软骨偏曲,松解患侧鼻肌复合体起点,使鼻翼脚无张力抬高后,再通过悬吊技术和粘膜软骨瓣的 V Y 推进,将患侧鼻翼软骨进行整体旋转复位;最后,应用口轮匝肌上部纤维内收抬高鼻翼脚,用鼻肌复合体起点复位调整鼻孔形态,完成鼻畸形的矫正。结果 自1993 年至今,经92 例实践,效果满意。结论 本手术方法具有切口暴露好、可直视操作、安全可靠等特点;患侧鼻翼软骨整体复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矫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方法基于对单侧唇裂鼻畸形的病理解剖学研究和对其畸形特征的认识,我们设计一种新的手术修复方法。手术经鼻端和患侧前庭联合切口,解剖、显露双侧鼻翼软骨,同时形成患侧前庭粘膜软骨瓣;在纠正鼻中隔软骨偏曲,松解患侧鼻肌复合体起点,使鼻翼脚无张力抬高后,再通过悬吊技术和粘膜软骨瓣的 V-Y 推进,将患侧鼻翼软骨进行整体旋转复位;最后,应用口轮匝肌上部纤维内收抬高鼻翼脚,用鼻肌复合体起点复位调整鼻孔形态,完成鼻畸形的矫正。结果自1993年至今,经92例实践,效果满意。结论本手术方法具有切口暴露好、可直视操作、安全可靠等特点;患侧鼻翼软骨整体复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修复新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correct the secondary deformities of unilateral cleft lip nose.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patho-anatomical study and the comprehension on the cleft lip nose, a new approach to correct the secondary deformities of unilateral cleft lip nose was designed and used. During operation, an intranasal and marginal combining incision was made to explore the alar cartilages and to from a mucosal-cartilage flap in the nasal vestibule. After the deformity of septal cartilage and the abnormalities of the alar base on the cleft side were repaired, the total alar cartilage was repositioned and rotated with suspension and V-Y advancement to correct the nasal deformities. RESULTS: Since 1993, a total of 92 cases were treated by the above procedure and 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obtained.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everal advantages for this method, and good results can be gained by repositioning the total alar cartilage on the cleft s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