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囊状动脉瘤Hunt-Hess Ⅳ~Ⅴ分级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后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预后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4例颅内囊状动脉瘤Hunt-Hess Ⅳ~Ⅴ分级(Ⅳ级48例,Ⅴ级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患者入院后采取保守治疗,待意识状态较前有所改善或者散大瞳孔的直径较前有所减小,行血管内栓塞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为暂缓手术组;另外32例急诊行血管内栓塞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为即刻手术组。对2组患者治疗后第1、3、6月的预后进行评价。 结果暂缓手术组与即刻手术组比较,治疗后1个月G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Rankin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保守治疗后行血管内栓塞术术后6个月的预后优于入院即刻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1 材料与方法病例源于我科于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5 1例。按Hunt Hess分级 :Ⅰ级 11例 ,Ⅱ级 15例 ,Ⅲ级 14例 ,Ⅳ级 8例 ,Ⅴ级 3例。本研究只包括Hunt Hess分级中的Ⅰ~Ⅲ级患者共 40例。随机分成引流组与对照组。引流组共 2 0例在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后即刻实施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而对照组 2 0例按设计时间间断进行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引流组患者在早期行GDC栓塞治疗后 ,立即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即腰椎穿刺后退出针芯 ,置入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9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0~3 d手术)44例;中期(4~10 d手术)68例;晚期(10 d手术)86例,并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Hunt-HessⅠ~Ⅲ级亚组133例和Hunt-HessⅣ~Ⅴ级亚组65例,采用MRS评分比较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不同手术期术后状态,并比较不同组间术前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 Hunt-HessⅠ~Ⅲ级亚组中,不同手术时机后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P=0.015),早期组患者预后优于晚期组(Z=-2.743,P=0.006)。Hunt-HessⅣ~Ⅴ级亚组中,不同手术时机后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63,P=0.145)。Hunt-HessⅠ~Ⅲ级患者中,晚期、早期、中期组间术前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晚期、早期和中期组脑积水率、脑血管痉挛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unt-HessⅠ~Ⅲ级患者中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2,P=0.663);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3,P=0.851)。结论 Hunt-Hess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晚期手术会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对于Hunt-Hess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可减少患者再出血风险,但是否有利于预后恢复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使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首次破裂198例,2次破裂10例;动脉瘤的位置: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45例,前交通动脉瘤56例,后交通动脉瘤78例,眼动脉瘤2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1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5例.病人分级:Hunt-Hess Ⅰ级12例,Ⅱ级114例,Ⅲ级76例,Ⅳ级5例,Ⅴ级1例.Fisher CT分级Ⅰ级2例,Ⅱ级17例,Ⅲ级164例,Ⅳ级25例.采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NXT、MicroPlex、HydroCoil)早期栓塞治疗,185例于3 d内治疗,23例于6 d内治疗.结果 208例中213个动脉瘤,100% 栓塞113个,95%栓塞89个,90% 栓塞11个.疗效按GOS分级:恢复良好者(Ⅴ级)196例(94.23%).中残(Ⅳ级)4例(1.92%);重残(Ⅲ级)3例(0.96%);植物状态生存(Ⅱ级)2例(0.96%),死亡(Ⅰ级)3例(1.44%).结论 采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年龄≥60岁)520例,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根据是否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相关性血栓栓塞事件、术后早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新发硬膜下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分为并发症组68例和无并发症组(452例)。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动脉瘤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07,95%CI:1.149~4.240,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4.287,95%CI:2.048~8.971,P0.01)、Fisher分级Ⅲ~Ⅳ级(OR=2.686,95%CI:1.483~4.865,P0.01)、宽颈动脉瘤(OR=2.884,95%CI:1.511~5.505,P0.01)、动脉瘤有小阜(OR=4.560,95%CI:2.500~8.321,P0.01)、动脉瘤3 mm(OR=5.748,95%CI:2.122~15.570,P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高Hunt-Hess分级、高Fisher分级、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有小阜、微小动脉瘤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117例,其中Hunt—Hess分级(Ⅰ~Ⅲ)级97例,Ⅳ级12例,Ⅴ级8例,采用显微神经外科开颅手术6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56例。结果 手术治疗组中(Ⅰ~Ⅲ)级病人53例,术后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死亡1例;手术组中Ⅳ级、Ⅴ级8例,3例术后因脑梗死死亡,2例遗留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介入治疗组中(Ⅰ~Ⅲ)级病人44例,出现并发症4例,其中短暂性偏瘫3例,永久性精神症状1例;Ⅳ级、Ⅴ级病人12例,其中1例介入治疗后死亡。结论 在动脉瘤形态既适合手术治疗又适合介入治疗的情况下,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病人手术与介入疗效相似,并发症发生率接近,但脑肿胀明显的Ⅳ级、Ⅴ级病人,血管内治疗较手术易于操作,风险较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预后及并发症。结果 73例共76个动脉瘤。2例术前死亡,手术成功夹闭73个,包裹梭形动脉瘤1个。Glasgow预后分级(GPS):Ⅰ级4例,Ⅲ级7例,Ⅳ级6例,V级56例。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均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且31%-CTA有助于手术前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翼点入路及纵裂入路可有效治疗常见的颅内动脉瘤。积极防治其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急性脑积水应早期应用脱水剂,配合腰穿或腰穿持续引流释放血性脑脊液;慢性脑积水应及时行V-P分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以及预后。方法对101例脑动脉瘤患者,均采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其中51例患者在动脉瘤破裂早期(3天)进行介入治疗(早期治疗组),另50例患者为非早期进行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改良mR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早期治疗组患者栓塞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组内对比显示,Hunt-Hess分级Ⅳ级以下的患者mRS评分明显低于Ⅳ、Ⅴ级评分的患者(P<0.05)。年龄对比中,年龄≥60岁的患者mRS评分高于<60岁的患者(P<0.05)。中小型动脉瘤患者与大型以及巨大型动脉瘤患者mR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早期治疗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疗效显著,并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有效降低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疗效。方法 100例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穿刺术释放脑脊液,观察组采用腰大池引流术。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红细胞数、颅内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CVS)、迟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栓塞术后3、7、10及14 d红细胞数、颅内压水平、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栓塞术后CVS、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8%、10%)显著低于对照组(28%、30%,P0. 05)。结论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术后的老年患者早期应用腰大池引流优于腰椎穿刺,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CVS及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84例经CT明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0岁以上的患者,Hunt & Hess分级为Ⅱ级26例,Ⅲ级31例,Ⅳ级25例,Ⅴ级2例.出血后6~72 h内,经全脑血管造影共发现89个动脉瘤,立即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结构,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技术和支架结合技术栓塞.术后给予脱水、扩容、扩血管、腰穿及(或)间断腰大池引流,同时对并存疾病予以治疗.结果 89个动脉瘤,成功栓塞83个,技术成功率93.3%.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良68例,中残7例,重残4例,死亡5例(与技术相关的死亡1例); 结论 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存症多、全身状况较差,介入栓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治疗组行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结果在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减少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发生率及恢复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无相关并发症。结论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能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的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45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Ⅲ级38例,Ⅳ~Ⅴ级7例;均采用早期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在72h内手术,行显微手术夹闭41例,包裹4例.观察45例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及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 恢复良好35例(77.8%),中度残疾5例(11.1%),重度残疾3例(6.7%),死亡2例(4.4%).结论 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早期手术可以避免动脉瘤再次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破裂与脑脊液引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导致死亡和残废的重要原因。对SAH的患者进行单纯脑室脑脊液(CSF)持续引流或分流,可能因降低了颅内压(ICP)升高了动脉瘤的穿膜压力,而使动脉瘤再破裂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脑积水的病人中。对SAH的患者进行早期手术辅以脑池或脑室CSF持续引流,其脑积水的发生率比非引流者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持续性腰大池引流在Hunt-Hess 3~4级动脉瘤介入术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经介入治疗的Hunt-Hess 3~4级动脉瘤患者185例,分为A组103例、B组82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对症等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比较两组住院期间血管痉挛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出院时、出院6个月后Rankin量表( mRS)评分。结果 A组住院时间15~42 d、平均27 d,B组13~37 d、平均20 d,P<0.05。 A组血管痉挛17例(16.5%),B组24例(29.3%),P<0.05;A组出院时mRS评分良78例(75.7%)、随访6个月时mRS评分良85例(82.5%),B组分别为50例(60.9%)、57例(69.5%),P均<0.05。结论 Hunt-Hess 3~4级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行腰大池引流可以减低血管痉挛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不同时机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并接受介入栓塞术的患者115例,根据介入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发病后72h进行栓塞治疗)60例和延期治疗组(发病≥72h后进行栓塞治疗)55例,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巴塞尔指数(BI)评分、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患者预后和疗效。结果早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延期治疗组(20.0%vs 36.4%,P 0.01);早期治疗组术后3个月BI评分明显高于延期治疗组[(25.4±1.7)分vs (6.5±1.9)分,P0.05],早期治疗组治疗后DLQI评分总分明显低于延期治疗组[(8.5±0.5)分vs (13.6±1.3)分,P0.05],术后GCS和出院时GOS高于延期治疗组[(6.5±1.5)分vs (5.8±1.4)分,(3.1±0.2)分vs (2.3±0.1)分,P0.05]。结论在8h内对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处理方法和不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6月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77例,742例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治疗,135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共2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继续快速填塞弹簧圈,然后分别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腰大池引流、开颅血肿清除术等处理方法。出院后半年进行临床随访。结果单纯弹簧圈填塞治疗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为1.9%(14/742),支架辅助填塞治疗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为6.7%(9/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8,P=0.001)。23例术中破裂的患者中,10例接受开颅血肿清除,5例存活,5例死亡;7例接受腰大池引流,5例存活,2例死亡;6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全部存活。术后半年共随访13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4例,1分2例,2分2例,3分4例,4分1例。结论单纯弹簧圈填塞治疗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低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因病情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蒋锋  刘惠祥  徐平  肖柯  张立 《山东医药》2010,50(38):79-80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5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Ⅲ级38例,Ⅳ-Ⅴ级14例;行显微手术夹闭48例,包裹4例。结果恢复良好40例,中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行血管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35例(41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2h内)患者中,19例(20个动脉瘤)采用开颅血管夹闭术(夹闭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4例,Ⅲ级4例,Ⅳ级1例;16例(21个动脉瘤)行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s)栓塞治疗(栓塞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1例。两组Hunt-Hess分级相似(P〉0.05)。结果夹闭组血管完全闭塞率为100%,预后良好率为89.5%,术后发生脑积水0例、脑梗塞3例;栓塞组分别为76.2%、89.5%和1例(P均〉0.05)。夹闭组住院时间(18.21±10.72)d,住院费用为(4.14±1.38)万元;栓塞组分别为(11.2±4.67)d和(7.72±1.94)万元(P〈0.05和0.01)。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行血管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疗效相近,两种手术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于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经单独支架置入或支架辅助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249例,根据支架治疗术中及术后是否发生出血并发症,分为出血并发症组(33例)和无并发症组(216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a SAH至手术时间、Hunt-Hess分级、Fisher评分、动脉瘤部位、个数、大小、Raymond分级,并对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3.3%(33/249)。(2)出血并发症组GCS评分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男性、高血压病、a SAH至手术时间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血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Hunt-Hess分级(χ2=10.392,P=0.001)、Fisher评分(χ2=7.370,P=0.007)、动脉瘤个数(χ2=4.825,P=0.028)、动脉瘤部位(χ2=6.818,P=0.033)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发生出血并发症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Ⅲ~Ⅴ级(OR=3.658,95%CI:1.660~8.061)和多发动脉瘤(OR=2.667,95%CI:1.178~6.036)是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单独支架置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可用于血管内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但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易致a SAH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