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与“血”在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爱英  闫慧荣  步爱榴 《光明中医》2009,24(10):1980-1981
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焦之气,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沁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脾与生血有关.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焦之气,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脾与生血有关。  相似文献   

3.
小议《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荣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注:荣,古通营,即营气),其义是心脉受损者可以通过调理营卫的方法治疗。笔者在临床上诊治心系疾病时,应用调和营卫之法,确有较好的疗效,因而对此条条文有了较深的感悟。首先,从营卫之气与心的生理关系可知,心与营卫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阐述了水谷精微化生营血成为血液的过程。这一化血之功由心所主,后世唐容川谓“心之能事,又主生血”(《血证论》)。营血既成,又在心的动力作用下行于脉中,是为“心主血脉”,而卫气与营气同起于中焦,营行脉…  相似文献   

4.
调脾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所以,人后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编按]  相似文献   

5.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所以,人后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肾主化血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笔者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认为肾的生理功能应包括“肾主化血”,体会如下。 1 中医对血生成的基本论述不足《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所谓“中焦受气取汁”,是说明脾和胃(中焦)的运化功能在生成血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又认为血液的生成过程,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血是“赤”色液态样物质,人体中任何物质都不能代替它,必须把精微物质“变化而赤”后方为血液。笔者认为,中医对“变化而赤”的关键过程论述不足。 2 心肺肝脾与血的关系 血液运行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有赖于心主血脉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其是说:心  相似文献   

7.
范晔  张炎 《北京中医药》2006,25(8):499-500
本文从生理基础、病理机制、临床证候、用药分析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对"脾主裹血"进行了阐述.认为临床诸多出血疾患为脾失裹血所致,并以出血、气虚、脾失健运、失濡等为特点,其中脾失健运症征是脏腑辨证定位标志;气虚和出血现象是病理性质及病理机转标志.提出脾与出血、凝血机制有关;脾虚失运失摄是脾失裹血病证的本质所在,对诸多出血性疾患当思责脾,以此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内经》对营血的论述颇多,然而中医界自古至今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却未能得到统一。或日营是血中之气,或日血是营所化,或日营血一物,或日营是血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医学院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一九七八年版),引用《素问·痹论》和《灵枢·邪客》之文,断言“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血液的化生必须有营气参与”。细玩《内经》有关营血的主要论述,二者的关系并不难理解,《中医学基础》所引《内经》原文下对营血关系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  相似文献   

9.
论治血与降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国医论坛》2002,17(3):41-42
中医文献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多注重脏腑与血压关系 ,较少提及血与血压关系 ,从血论治高血压病多散见于临床报道之中 ,未能系统论述。本文试就血与血压关系及从血论治高血压病的方法探讨如下。1 血与血压关系血液乃人体之精微物质 ,循行于脉管 ,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濡养作用。血之生成和维持正常运行有赖于脏腑功能正常。“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 ,心、肝、脾、肾功能异常 ,必然影响血液生成与运行 ,从而变生他疾。可以认为 ,血之为病乃心肝脾肾中某一脏或几脏功…  相似文献   

10.
总结介绍黄燕教授对奇恒之腑脑生理特征的见解,主要阐述了脑与血之间的关系。黄燕教授认为, ①脑主神明,以血为本。人的精神活动由脑所主宰,精神变化与五脏息息相关,脑与五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沟 通,是以血为物质基础的。②脑统五脏以治血。大脑通过调节五脏的功能来保障血液在机体中运行有序。③脑 摄血,以化神机。人脑是通过摄纳脏腑供给的营血,在奇恒之腑中化生神机。而神机支配着人体的运动、感知 等生理功能。④元神为使,营血为守。元神在外,是脑生理功能的体现,营血在内,是脑的物质基础。脑和血 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  相似文献   

11.
朱甜甜 《河南中医》2011,31(2):131-132
人体统血功能,主要与脾气对血的统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等作用有关。通过脾的统血、生血及行血,达到人体血液运行功能正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归属"肺胀""喘证""咳嗽"等范畴;咳嗽和喘为主,责之于肺,与其他脏腑也紧密联系。肾:肺朝百脉,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水分下输至肾,肾主水,与喘关系密切;脾:肺在五行为金,脾为土,土为金之母,脾土能生肺金以资其源,肺有赖于脾的滋养,肺清肃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到脾,水道通调有赖于肺的清肃,肺清肃失调,水液代谢不畅而生湿邪,湿困于中焦,脾受湿困,运化不利,湿聚成痰,痰伏于肺而生喘咳;心:肺主气,心主血,气与血关系密切,气可生血,同时气又赖血以附之,血的运行也离不开气的推动,正所谓"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气血相互依赖,也是肺朝百脉的体现;肝:气机的升降与肝肺密切相关,肺主肃降,以降为顺,肺主升发,以升为顺,肺与肝的功能协调,则气机升降有序,反之则气机不调。  相似文献   

13.
1 血稀证概念 正常的血液应该是不稀不稠,不快不慢,流速恒定,能正常承载营气和精微物质在脉管里循环流注而濡养全身。如果血液稀薄(有形成分减少)或血液滑数,难以装卸精微物质和代谢产物;或血液难以聚集,堵塞修复破损之血脉,以致出血不止,皆能使其负载营气、精微的能力下降,使肢体脏腑器官的濡养得不到充足的养料,其功能活动受到影响。这种病理性血证,我们暂称为血稀证。  相似文献   

14.
西医理论认为,骨髓具有造血的功能,是生成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与巨核细胞的场所。中医则认为血的生成基础是水谷精微,其构成成分为营气与津液,并以精髓为化生根本,在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功能下生成。也就是说,饮食的数量和质量与生血有密切的关系,饮食是造血的原料。  相似文献   

15.
徐爱华 《光明中医》2009,24(3):397-398
1血稀证概念正常的血液应该是不稀不稠,不快不慢,流速恒定,能正常承载营气和精微物质在脉管里循环流注而濡养全身。如果血液稀薄(有形成分减少)或血液滑数,难以装卸精微物质和代谢产物;或血液难以聚集,堵塞修复破损之血脉,以致出血不止,皆能使其负载营气、精微的能力下降,使肢体脏腑器官的濡养得不到充足的养料,其功能活动受到影响。这种病理性血证,我们暂称为血稀证。  相似文献   

16.
益气理血法在疑难杂病中的应用陈贱平江西省樟树市中医院(331200)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故有“气为血之帅”之说。气能生血,“...  相似文献   

17.
《内经》认为,营卫之气来源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皆根于下焦,源于中焦,布于上焦。《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在《内经》中,从语法上讲,营  相似文献   

18.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本文在分析脾气本质的基础上,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认识其脾统血本质,明确其内涵。传统观点认为脾统血主要为脾气统血,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实际上是气对血的统摄作用,又因脾有化生血液之功而间接统血。笔者通过对脾气概念分析,得出脾气为脾生理活动的基础,脾统血是自身生理功能的体现,又是通过脾自身气所化之气(营气,中气,脾阴,脾阳)来统摄血液。脾所化之气既能通过化生血液而统血,又发挥其自身特性来统摄血液的。其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恰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气血密切的相关性及肺与他脏的关系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病因病机,认为肺虽为气之主,但营血的生成和运行与肺亦有密切关系。慢阻肺病机总属肺肾两虚、痰浊瘀血阻滞,其关键病机多与营血的病变相关。故治疗应注意从血证论治,可根据辨证运用活血化瘀、滋阴化痰、益气活血、补肺固本、宣阳通络等治法。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记载的"心生血,血生脾"是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理论来源的主要依据和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观念,既有普遍指导意义,更有实际应用价值。《难经》把这种五行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心为脾之母,或脾为心之子,心脾为母子关系,母子相生,火为主导,血为用,经络维系。即心阳温煦,助脾运化;赤化生血,血能生脾;外合脉管,经气互通。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阐述《内经》"心生血、血生脾"理论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