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铬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认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惠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台湾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偏向性及和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方法:264例门诊患者,男194例,女7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辨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5型。分析辨证分型与生活习惯及肝功能AST/ALT间彼此的相关性。结果:(1)264例患者中,肝肾阴虚型90例(34%),湿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分别为74例及73例(各约中28%),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型共27例(10%)。(2)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型患者年龄最大,其次为肝肾阴虚,肝郁脾虚及湿热中阻型。P=0.016,(3)各种症状归类于各组织系统,以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在肝胆胃肠系统有较高频率的表现,证型间有统计上的意义>P=0.021。(4)ALT在湿热中阻型中含量最高,在瘀血阻络和脾肾阳虚型最低,且ALT和各证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1) 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肝肾阴虚为最多见。(2)以瘀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年龄为最高,说明慢性乙型肝炎随着病毒潜伏时间延长会加重肝组织的变性及恶生,形成肝硬化及肝癌。(3)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型者多有胃肠肝胆系统的临床症状,体现证型的临床变化和现代生理,病理,解剖有着密切关系。(4)AST/ALT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说明慢性化过程中,肝功能未必上升,而见下降。同时,ALT高低有各证型中亦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大胆推测到ALT用作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中的一个客观指征,以达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目标,而这也是我们未来进一步分析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铁蛋白(SF)的相关性。方法:对20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第二天检测SF值。结果:SF值依据中医证型依次为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其中瘀血阻络型与湿热中阻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025,P=0.053),而此两型分别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及肝郁脾虚型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056,P=0.062),此两型分别与肝郁脾虚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34,P〈0.01)。结论:瘀血阻络型中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占89.7%,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重,故其SF表达为各型最高。肝郁脾虚型以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及中度为主,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较轻,故其sF表达也是所有证型中最低的。湿热中阻型中因有相当比例的sF高表达的重型肝炎患者使其总体sF表达仅次于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中肝硬化比例较高,且大多处于肝功能失代偿阶段,sF表达偏低,拉低了其总体sF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健脾为主辨证治疗对脾虚为主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型、功能的影响.方法:CHB患者60例,中医诊断符合脾虚肝郁、脾虚湿热、脾肾两虚等证候,每组20例,1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分离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型;ELISA法测定DC分泌IL-10含量;同步检测患者生化指标及HBV DNA水平;各组患者分别予健脾法为主的中药辨证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重复指标检测.结果:CHB患者DC体外诱导增殖能力较正常人下降,DC成熟表面标记物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患者DC表面标记物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脾虚肝郁组CD8O、CD1a、HLA-D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肾两虚组(P<0.05);CHB患者DC培养上清液中IL-10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脾肾两虚组DC培养上清液中IL-10含量显著高于中脾虚肝郁组(P<0.05).治疗后各组DC成熟度及分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脾虚肝郁组CD80、CD86、CD1a表达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脾虚湿热组、脾肾两虚组CD80、CD86、CD1a、HLA-DB表达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而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除脾虚湿热组CD80表达高于脾肾两虚组外,各型DC表面标记物与IL-1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CHB发病过程中,脾虚为主不同中医证候患者DC的表型及功能低下并存在差异,中药辨证治疗可改善DC表型及功能.  相似文献   

6.
用可溶性酶-抗酶法(peroxidase-antiperoxidase,PAP法)对69例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内HBsAg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并结合病理学改变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及肝肾阴虚型以慢性活动性肝炎多见,其肝组织内主要为弥慢型分布的粗膜型HBsAg表达,与其他证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脾虚型及瘀血阻络型肝组织内HBsAg主要为包涵体型表达,与其他证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病理学改变前者多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后者多为肝炎后肝硬化。研究表明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肝内HBsAg表达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临床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晨  李芹  郭泽剑  周文 《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的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CHB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术检查以明确肝组织病理分级和分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肝组织中PD-1的表达,以同期住院的5例肝血管瘤患者为对照组,并对100例患者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肝组织中PD-1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CHB轻度、CHB中度、CHB重度各组患者肝内PD-1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P〈0.001)和0.822(P〈0.001)。不同炎症、纤维化程度患者PD-1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分级、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患者分布主要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的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PD-1表达具有差异,瘀血阻络型最高,肝郁脾虚型最低;肝郁脾虚型与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实证组显著高于偏虚证组(P〈0.05)。结论:PD-1在不同病情程度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与CHB病情及慢性化机制有着密切关系,与不同中医证型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检测肝脏内PD-1表达可为临床治疗、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证型分布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的171例CHB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观察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肝纤维化4项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型主要见于在肝纤维化早期(S1),瘀血阻络型主要见于肝纤维化中晚期(S3~S4),两者比较,各病理期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A含量显著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瘀血阻络型HA含量高于肝肾阴虚型和湿热中阻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阻络组LN和Ⅳ-C含量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证型患者血清PCⅢ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HB肝纤维化不同病理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并与肝纤维化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