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血管多普勒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MVD)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3例26个脑动脉瘤夹闭前、后,使用MVD对动脉瘤、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检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动脉瘤夹闭后,瘤体内涡流存在时,加强瘤颈的夹闭力,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血流降低或消失时,改变动脉瘤夹夹闭位置,使载瘤动脉和或穿支动脉的血流恢复至正常。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检测到涡流或毛刺样血流信号。21个动脉瘤夹闭术后,瘤体内涡流消失,载瘤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频谱良好;3个动脉瘤行孤立术后,瘤体内频谱消失,2个巨大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加清除术。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完全夹闭2个动脉瘤,4个动脉瘤载瘤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调整动脉瘤夹夹闭位置后,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术后头颅CT示,所有病例无脑梗死。3例眼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和1例小脑上动脉瘤出院前作DSA检查,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和相关血管无闭塞或狭窄现象。其他病例均作CTA复查,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保留良好,动脉瘤消失。结论MVD在动脉瘤夹闭术中是一种安全直接,快速简便和经济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临床罕见,破裂出血后果严重。本文回顾分析12例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13个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预后,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12年6月治疗的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共13个动脉瘤,约占同期颅内动脉瘤总病例数的0.19%(12/6467),平均年龄54岁。动脉瘤形态以囊状居多(10个),梭形少见(3个);分别位于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即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处(3个)、内听道前段(3个,均位于小脑前下动脉第一分叉部)、内听道段(3个)和内听道后段(4个);动脉瘤直径平均为3.90mm。其中3例(4个动脉瘤)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术(2例)、孤立术(1例)],其余9例均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栓塞术2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3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术4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1例)、吞咽困难伴饮水呛咳(1例)和双眼对侧视野缺损(1例);平均随访36.41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3分1例、4分2例、5分9例,均达良好标准。结论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临床罕见,外科手术治疗者需综合评价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治疗适应证,从而选择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microvascular Doppler,MVD)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VD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21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监测,记录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分支的血流速度和频谱,根据MVD检查结果重新调整瘤夹。结果所有动脉瘤患者均探及瘤体内呈毛刺样、涡流样杂音频谱。15例动脉瘤夹闭的患者中,3例因载瘤动脉或分支血管狭窄而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动脉瘤夹闭术后,瘤体内均未探及血流信号,无音频和频谱显示,证实已被完全夹闭,而载瘤动脉及分支血流频谱波动性良好;8例动脉瘤患者术中运用MVD协助区分巨大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走行。结论动脉瘤夹闭术中运用MVD同步进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监测,可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具有无创、简单易行,安全的特点。建议MVD作为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规监测方法,尤其对瘤颈粗、甚至无明显瘤颈的巨大动脉瘤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内听道内动脉瘤属于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远端的动脉瘤,非常少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20年4、5月在内镜下成功夹闭了2例内听道内动脉瘤,疗效满意,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患者1女性,56岁,因“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16 h”于2020年5月7日收治人院。  相似文献   

5.
研究背景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因再次栓塞困难须行手术夹闭治疗。本文回顾分析行手术夹闭治疗的11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探讨手术治疗原则和技巧。方法 11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1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尖端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各1个;小动脉瘤7个,大动脉瘤4个。所有患者均于手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术,11个夹闭完全,1个行椎动脉近端阻断术;术中7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5个予以去除或部分去除。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评分较术前增加或无变化9例(9/11),其中1例术后左侧肢体肌力减退,肌力3级,出院时恢复至4~5级;2例死亡,1例术前病情较重、出院后即死亡,1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肺炎死亡。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只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设计,手术夹闭治疗依然能够取得安全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14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分为Ⅱ级11例,Ⅲ级2例,Ⅳ级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椎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5例,基底动脉尖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1例,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入组者均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7例囊性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5例采用Onxy胶载瘤动脉局部栓塞术,分别有1例应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及支架塑形术。结果术后DSA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0例,近全栓塞3例。1例支架塑形术后梭形膨出明显好转。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5分12例,3分1例,2分1例。随访3个月~5年,8例恢复正常,1例左侧偏瘫,1例死亡,4例失访。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多为复杂动脉瘤,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保留听神经功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保留听神经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近 2年来 2 3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的初发听神经瘤资料 ,其中包括肿瘤大小、术前术后听力、肿瘤内听道底侵蚀及术后小脑损伤情况。结果 耳蜗神经解剖保留 1 9例 ,保留有效听力 2例 (占术前存在有效听力患者的 33 3 % ) ,有效听力丧失保留可测听力 1 0例。听力的保留与肿瘤大小、术前听力水平、肿瘤内听道底侵蚀、小脑损伤相关。结论 肿瘤的大小、术前听力水平、肿瘤内听道底侵蚀和小脑损伤是听神经瘤术后听神经功能保留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在颈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探头频率20MHz、直径1.5 mm,对32例颈内动脉瘤患者(共计36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后血管造影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在动脉瘤顶或瘤体部监测到涡流样或毛刺样血流信号、闻及杂音.动脉瘤夹闭术后即刻监测,发现载瘤动脉狭窄8例,闭塞1例;动脉瘤夹闭不全2例,均经调整瘤夹位置,显示载瘤动脉远段的血流频谱形态和音频信号正常,术后经DSA/CTA证实.以上情况的发生与动脉瘤大小及载瘤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结论 MVD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规检测方法,尤其对瘤颈粗、甚至无明显瘤颈的巨大型动脉瘤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造影(ICGA)在颅内巨大动脉瘤(GIA)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行瘤体夹闭和(或)切除术治疗GIA患者57例(61个动脉瘤),术中瘤体夹闭前、后分别进行ICGA并做比较,术后行DSA或CTA检查观察有无瘤体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畅通,并与术中瘤体夹闭后ICGA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共行ICGA 128次,夹闭切除动脉瘤61个,ICGA可实时显示术野内血流循环,清晰显示动脉瘤、载瘤动脉和穿支血管.通过对比夹闭前、后的ICGA影像,4例患者追加或调整瘤夹后,ICGA显示无瘤体残留,无载瘤动脉和穿支血管闭塞,术后DSA与夹闭后ICGA显示一致.结论 ICGA做为术中血管成像技术的一种,对术中确认GIA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监测瘤颈是否残留和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是否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后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42例共44个后循环动脉瘤,包括基底动脉动脉瘤26例(27个)、椎动脉动脉瘤16例(17个).其中15例分别行颈外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4例)、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2例)、颌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2例)、椎动脉颅内外段(2例)、枕动脉.小脑后下小动脉(5例)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余27例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经随访共37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4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3例、椎动脉动脉瘤9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后动脉P1~P2段交界处动脉瘤4例、小脑上动脉动脉瘤l例和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1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活动能力,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性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良好率达88.09%.其余5例患者,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术后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生活不能自理;2例(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因术后发生脑干缺血,围手术期死亡;2例(椎动脉动脉瘤)复发患者经再次治疗康复.结论 对于不宜直接行手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为了避免因夹闭动脉瘤和延长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间而发生术后脑缺血事件.可选择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以避免动脉瘤夹闭术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小脑前下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小脑前 下动脉瘤患者的基线信息、临床表现、动脉瘤特点、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 结果 共收治11例小脑前下动脉瘤患者,其中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5例,治愈率100%,术后2例 (40%)出现不完全性失语和手术侧面瘫,随访均无复发;介入治疗6例,5例(83.3%)完全栓塞动脉 瘤,其中2例(33.3%)闭塞动脉瘤远端载瘤动脉,1例(16.7%)栓塞治疗失败,术后1例(16.7%)出现 记忆力下降,1例(16.7%)出院1个月后动脉瘤破裂,并最终死亡。 结论 对于小脑前下动脉瘤,积极干预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开颅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都是 可选的治疗方式,两者均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行低分级颈内动脉交通段(C7段)动脉瘤夹闭手术时对分支动脉保护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的52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后交通动脉瘤45例、脉络膜前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术中仔细明确分支动脉起始部与瘤颈的关系, 并在颈内动脉第Ⅱ、Ⅲ及Ⅴ间隙探查分支动脉走形及其与瘤体的关系, 必要时辅助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选择适合动脉瘤夹或行动脉瘤夹组合夹闭动脉瘤;夹闭完成后行镜下或内镜探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 对分支动脉误夹或狭窄者予以重新夹闭。结果术中有6例患者的分支动脉误夹(后交通动脉4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穿支动脉1例), 予以调整或更换动脉瘤夹后重新夹闭。52例患者的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24 h内头颅CT复查示分支动脉供血区局灶性脑梗死5例, 其中3例伴对侧肢体肌力下降(分别为4级、3级和1级), 予药物及神经康复治疗;余47例一般情况好、无特殊。术后随访9~12个月, 3例对侧肢...  相似文献   

13.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治疗80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总结3种手术方式适应证和技术特点。结果 80例患者中行动脉瘤栓塞术49例,手术成功率约为95.92%(47/49);行动脉瘤夹闭术19例,手术成功率为16/19;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12例,手术成功率为11/12。2例术后死亡,21例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余57例均好转。术后平均随访3.65年,复查CTA或DSA显示7例动脉瘤复发。结论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栓塞术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对于后循环血管迂曲、动脉瘤较小、瘤颈较宽者,动脉瘤夹闭术相对安全且简单易行;对于动脉瘤栓塞术和夹闭术均较困难者,血管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为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方便、安全、可靠的评价方法 ,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术后评价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显微手术夹闭52例,术后采用3D-CTA随访手术患者20例,其中多发动脉瘤1例,动脉瘤数21个(前交通动脉瘤11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M3段1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部1个),随访2~38周,平均(15±11)周,观察术后瘤夹位置,载瘤动脉近段与远段通畅情况,瘤体及瘤颈残留等. 结果 3D-CTA显示动脉瘤夹位置良好19例,瘤央冈合并弹簧圈放射状伪影难以准确显示1例:载瘤动脉近段及远段通畅良好20例,可清楚分辨出瘤夹与载瘤动脉之间关系,未发现动脉瘤体残留. 结论 3D-CTA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评价的重要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要点。方法后循环动脉瘤患者26例(2例伴血管畸形),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7例,小脑下后动脉瘤及大脑后动脉瘤各6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小脑上动脉瘤3例,小脑下前动脉瘤2例。入院时按Hunt-Hess分级,Ⅰ-Ⅲ级23例,Ⅳ-Ⅴ级3例。动脉瘤颈夹闭18例,瘤颈夹闭及瘤囊切除5例,血管成型术2例,动脉瘤孤立1例。结果出院时按GOS评分,19例恢复良好,4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轻度偏瘫2例,共济失调及吞咽困难各1例),2例重残,1例死亡。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选择正确的入路,充分暴露动脉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洛杉矶加尼福利亚大学医学中心从1990年4月至1999年6月,对39例计41个基底动脉干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女29例,男10例,年龄28~76岁,平均51岁。按动脉瘤部位分类:单纯基底动脉干动脉瘤18个,基底动脉干-小脑上动脉动脉瘤13个,基底动脉干-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4个,椎-基动脉结合处动脉瘤6个。按瘤体大小及颈宽分类:小动脉瘤(直径<11mm)28个,大动脉瘤(直径11~25mm)7个,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6个。细颈动脉瘤(直径< 4mm)15个,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S)在颅内动脉瘤央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频率20MHZ、探头直径1mm的MDS对133例患者共141个脑动脉瘤术中监测,记录夹闭动脉瘤前后的瘤体内血流信号、载瘤动脉及其主要邻近血管的声频信号和血流速度.术后全部病例行DSA检查,与术中MDS监测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手术夹闭全部动脉瘤.42例(31.6%)患者术中应用MDS定位动脉瘤或判断载瘤动脉走向.初次夹闭瘤颈后MDS显示,11个动脉瘤夹闭不全,16例发生载瘤动脉或邻近血管狭窄,调整瘤夹至瘤体内无血流信号、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恢复正常血流动力学特征.瘤夹调整率:大脑中动脉40.9%,颈内一后交通动脉段14%,颈内动脉其他段15.2%,前交通动脉段14.3%.术后复查DSA未见瘤体残留及瘤周血管狭窄.结论 MDS是一种无创、快捷、可信赖的术中监测技术,对动脉瘤定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和手术人路。方法:后循环动脉瘤22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10.3%,其中大脑后动脉瘤12例,基底动脉瘤6例,脉络膜后动脉远端动脉瘤2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68.2%),其它表现为脑干和脑神经损害症状。18例经显微手术,主要经翼点人路和颞下经小脑幕人路。2例栓塞治疗,2例因病人拒绝未治。结果:动脉瘤夹闭加切除10例,孤立加切除6例,包裹2例,血管内治疗2例。18例优良,2例轻残,无手术死亡。结论:后循环动脉瘤大多瘤体较大,瘤内多含血栓。翼点人路对基底动脉远端、大脑后动脉P_(1 2)段动脉瘤显露优良,颞下入路用于夹闭大脑后动脉P_(2~3)段动脉瘤,显露优良。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介入辅助巨大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大型脑动脉瘤的安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5例:眼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动脉瘤最大径:1例眼动脉瘤2.0cm,其余2.5~3.5cm;2例大脑中动脉瘤及1例眼动脉瘤术前均有出血。术前将带内套管的球囊导管置于颈内动脉处,术中显露部分瘤体后充盈球囊阻断供血动脉血流,经内套管逆向抽吸导管远端的动脉内血液,在瘤内压下降后安全夹闭瘤颈。结果1例大脑中动脉瘤术后对侧肢体肌力减退,经锻炼后基本恢复,其余均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结论大型脑动脉瘤显微手术中联合应用血管内球囊导管阻断血流、逆向抽吸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瘤内压,为安全地夹闭瘤颈、防止瘤体早破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入路。方法:后循环动脉瘤22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10.3%,其中大脑后动脉瘤12例,基底动脉瘤6例,脉络膜后动脉远端动脉瘤2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例。18例经显微手术,主要经翼点入路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结果:动脉瘤夹闭加切除10例,孤立加切除6例,包裹2例,血管内治疗2例,2例未治。18例优良,2例轻残,无手术死亡。结论:后循环动脉瘤大多瘤体较大,瘤内多含血栓。翼点入路对基底动脉远端、大脑后动脉P1-2段动脉瘤显露优良,颞下入路用于夹闭大脑后动脉P2-3段动脉瘤,显露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