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114例,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实施常规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57例,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并对麻醉效果优良率、疼痛评分、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予以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6.49%,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82.46%,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疼痛评分(2.32±0.33)分,对照组疼痛评分(4.50±1.62)分,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前舒张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水平对比P0.05;麻醉后15、100 min两组患者舒张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麻醉后15、100 min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稳定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等生命体征,明显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臂丛复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80例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应用臂丛复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比较分析2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阻滞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实施臂丛复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阻滞优良率高,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 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2%罗哌卡因.A组以T1横突为定位标志行颈椎椎旁+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分别用神经阻滞液4 ml和10 ml,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6 ml.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15 ml和6 ml.记录椎旁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15 min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C5、C6、T2神经阻滞完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4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1);C7、C8、T1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对锁骨骨折手术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神经支配区域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05—2017-03间在新密骨科医院接受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联合组实施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实施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联合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实施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张宇 《中国科学美容》2011,(14):106-106,114
目的探讨高位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在肩锁关节损伤钩钢板内固定术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45例住院择期行钩钢板内固定术的肩锁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例,对患者行单纯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25例,对患者行高位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通过VAS评分,A组切皮、缝皮的评分明显高于内剥离骨膜、复位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各项观察指标中评分均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皮、缝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锁关节损伤钩钢板内固定术麻醉,阻滞效果完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间沟一点法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锁骨骨折手术选择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肌问沟一点法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三组分别注入2%利多卡因10ml加0.75%罗哌卡因10ml混合药液共20ml。观察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c组麻醉效果与A、B组比较(P〈0.05)。三组不良反应无统计意义。结论肌间沟一点法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锁骨骨折病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注入2%利多卡因+0.75%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观察比较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两种给药途径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感觉与运动分离疗效差异,评价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屈肌腱粘连松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2012年3月,对76例肌腱粘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例低浓度(0.15%20 mL)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40例低浓度(0.15%20 mL)罗哌卡因按传统方法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麻醉阻滞完成后采取VAS评分、Bromage改良法和肌力Lovett分级记录两组平均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并在术中通过松解手指的主动活动来判断肌腱松解效果。结果 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长于B组(P0.05);两组注药后10min,30min,1h的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给药途径较传统给药途径麻醉后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效果好,可有效地判断术中屈肌腱松解的效果,为手术医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复位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粉碎性Colles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对照组不施加任何镇痛药物及麻醉,直接行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外固定。比较2组复位前、中、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VAS评分。结果手法复位过程中及复位后,治疗组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均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过程中,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为(1.72±0.9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76±0.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整复粉碎性Colles骨折,安全、有效,能很好缓解疼痛及因疼痛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前臂Bier阻滞与臂丛阻滞用于手外科手术麻醉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需进行手外科手术的成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臂丛神经阻滞)和B组(前臂Bier阻滞),各40例。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至手术开始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小时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及离院时间。结果 B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至手术开始时间、离院时间均低于A组(P0.05);两组VA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B组对麻醉满意人数为35人(87.5%)明显高于A组对麻醉满意人数为27人(67.50%)[χ~2=4.588,P=0.032]。结论前臂Bier阻滞法用于手外科短小手术,操作方便,安全性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传统的异感法和外周神经刺激器法在锁骨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锁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肌间沟组(A组)和神经刺激器(PNS)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以传统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以P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再同A组行颈浅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臂丛阻滞剂量为20~30 ml,颈浅丛阻滞剂量为5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B组感觉消失时间(T1)、运动消失时间(T2)短于A组(P〈0.05),镇痛时间(T3)、运动阻滞时间(T4)长于A组(P〈0.05),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可以满足锁骨手术麻醉需要,PNS辅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臂丛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中间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拟行单侧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3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颈浅丛神经阻滞组(S组)和颈中间丛神经阻滞组(M组),每组30例。两组均先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5 ml,S组行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0 ml;M组行超声引导下颈中间丛阻滞,给予患侧0.4%罗哌卡因10 ml。记录颈浅丛和颈中间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记录神经阻滞效果满意例数。记录术后1、2、4、6、12、24 h的VAS疼痛评分。记录局麻药物中毒、声音嘶哑、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M组阻滞操作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S组(P<0.05)。两组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率均为100%。M组术后1、2、4、6 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两组均无局麻药物中毒、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中间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但颈中间丛阻滞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更短、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布托啡诺复合利多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0.06%布托啡诺+1%利多卡因+0.375%左旋布比卡因20 ml,B组:1%利多卡因+0.375%左旋布比卡因20 ml。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同时采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结果 A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麻醉后4、6、8 h静息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利多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延长麻醉镇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效果。方法拟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152例,随机均分为臂丛神经阻滞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臂丛神经阻滞组手术中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组术中给予局部浸润麻醉法。比较两组术中VAS疼痛评分、术中血管直径、术后4h内瘘血流量、手术时间、术后24h和术后2年的手术成功率及麻醉安全性。结果臂丛神经阻滞组VAS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局部浸润麻醉组(P0.01);臂丛神经阻滞组术中动脉直径、术中静脉直径和内瘘血流量明显高于局部浸润麻醉组(P0.01)。臂丛神经阻滞组术后24h手术成功率为98.68%,与局部浸润麻醉组的9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臂丛神经阻滞组术后2年手术成功率为88.16%,明显高于局部浸润麻醉组的75.00%(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可减轻术中疼痛,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臂丛神经深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注射局麻药后5、10、20、30 min臂丛神经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 A组臂丛神经深度(2.0±1.2)cm,明显浅于B组(3.5±1.8)cm(P0.05);A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2.0±1.5)min,明显短于B组(4.0±1.5)min(P0.05);注射局麻药后5、10 min A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注药后10 min A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运动阻滞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运动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较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深度浅,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间更短,其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辅助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骨折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上肢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辅助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地佐辛辅助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Ramsay镇静评分、术后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时间点的氧饱和度均较稳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围术期各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较稳定,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围术期血压、心率波动较大,差异显著(P0.05)。神经阻滞前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神经阻滞即刻、麻醉后10 min、手术开始后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和手术结束时,实验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实验组术后VAS评分(1.6±0.5),对照组为(2.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镇静和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在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的辅助强化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出现阻滞不全的手外伤择期手术患者42例以完全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A组(杜氟合剂强化麻醉组)和B组(DEX强化麻醉组),每组21例.A组给予杜氟合剂(盐酸哌替啶25 mg+氟哌利多2.5 mg),B组给予DEX,DEX以2ml(200μg)加入48 ml生理盐水中,以0.8 μg/kg的剂量以微量泵10 min内缓慢静脉注射给予负荷量,继以0.4 μg·kg-1·h-1持续泵入至手术前10 min停用.于强化麻醉前(T0)、强化麻醉后5(T1)、10(T2)、30 min(T3),术毕(T4)记录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及经皮血氧饱和度(trans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amsay评分及相关副作用. 结果 B组于T1、T2、T4 3个时间点VAS评分低于A组[0(3.5) vs 3.5(3),0(1)vs 2(2.75),0(1) vs 2.5(3)] (P<0.05);T1~T4时间点的Ramsay评分B组高于A组[(2.8±0.9)vs(1.8±0.9),(3.9±0.3)vs(2.8±0.9),(3.7±0.7)vs(2.7±0.9),(2.3±0.6)vs(1.3±0.8)](P<0.01);两组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SBP、DBP、HR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各时间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指标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静脉泵注DEX具有较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安全性高,可作为臂丛麻醉阻滞不全时的强化麻醉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择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成年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1%甲哌卡因组(M组)和0.5%罗哌卡因组(R组)。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以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M组和R组分别注入1%甲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25 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及麻醉满意度。结果与R组比较,M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恢复时间缩短(P0.05),术后6 h、12 h的VAS评分增加(P0.05)。结论 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满足锁骨骨折手术。采用1%甲哌卡因较0.5%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且感觉、运动恢复更早,利于早期活动,但术后镇痛效果不如0.5%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应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锁骨骨折手术患者1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2组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心率、平均动脉压、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心率与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7.9367,P<0.05。2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x2=0.2413,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阻滞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效果理想、并发症少,适合锁骨骨折手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桡神经浅支联合骨膜阻滞麻醉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09—2017-09就诊的122例桡骨远端骨折,62例在桡神经浅支联合桡骨近端骨膜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观察组),6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照组)。结果 1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1.8)个月。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头晕。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后疼痛VAS评分、一次复位成功率、治疗后8周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神经浅支联合桡骨近端骨膜阻滞麻醉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麻醉效果可靠,并且经济实用,可在骨科急诊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