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1例局限于生殖器及肛周的发疹性瘙痒性丘疹性汗孔角化病。患者男性,41岁。阴茎汗孔角化病10年后,在阴囊、肛周出现瘙痒剧烈的红色斑丘疹。皮肤活检显示丘疹的边缘隆起处有角化不全鸡眼样板。  相似文献   

2.
混合型汗孔角化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混合型汗孔角化病.患者男,45岁.面部、背部及四肢出现角化性丘疹20余年,腹股沟、外阴及肛周出现结节5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汗孔角化病表现.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表现为发疹性瘙痒性丘疹的汗孔角化病.患者男,50岁.臀部丘疹伴剧烈瘙痒7年,逐渐融合成斑块,丘疹突然增多并累及双下肢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汗孔角化病.给予角质剥脱剂外用及阿维A口服治疗4周,皮损暂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汗孔角化症,笔者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臀部疣状增生性斑块10余年.10年前双侧臀部开始出现数个米粒至黄豆大的角化性丘疹.  相似文献   

5.
腺病性痤疮(acne scrofulosorum)是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的一个亚型.我国尚未见腺病性痤疮的报道.我科于2008年11月22日诊治1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汉族,学生.主因臀部、会阴部反复毛囊性丘疹伴痛22个月,加重7天,于2008年11月22日以(1)丘疹坏死性结核疹?(2)白塞病?收住我科  相似文献   

6.
腺病性痤疮(acne scrofulosorum)是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的一个亚型.我国尚未见腺病性痤疮的报道.我科于2008年11月22日诊治1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汉族,学生.主因臀部、会阴部反复毛囊性丘疹伴痛22个月,加重7天,于2008年11月22日以(1)丘疹坏死性结核疹?(2)白塞病?收住我科.  相似文献   

7.
<正>遗传性半透明丘疹性肢端角化病以肢端特异的半透明角化性丘疹及家族性为特征,临床较少见,我科近期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女,41岁。因双手掌丘疹20余年于2014年2月14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手掌边缘出现米粒大肤色丘疹,无自觉症状。患者未予诊治,丘疹逐渐增多。患者既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汗孔角化病病理学特征及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的特征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活检病理诊断的186例汗孔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并对其中16例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病进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大部分患者具有典型的汗孔角化病皮损,即有堤状隆起的线状边缘的丘疹或斑块。组织病理均可见角化不全柱,大部分(171/186)汗孔角化柱与汗腺或毛囊无关,15例见于汗孔和毛囊内,角化不全柱下方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和局灶性基底细胞空泡化变性,真皮浅层可见不等量的淋巴细胞和噬色素细胞,2例在真皮乳头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汗孔角化病,棘细胞层中可见特征性弧形排列的角化不全细胞。结论 汗孔角化病皮肤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图像可与常规组织病理表现相符合,是一种比较敏感和特异的无创性检测汗孔角化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分析毛囊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在西京皮肤病医院确诊的8例毛囊型汗孔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8例患者发病年龄6 ~ 67岁,男6例,女2例,均无明显发病诱因,发病至确诊时间6个月至20年不等。患者皮损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直径较小(< 1 cm)且长期存在的红褐色圆形斑丘疹或斑块,附少许或无鳞屑。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4例行皮肤镜检查,均显示角栓全部发生于毛囊开口处。8例皮损组织病理表现相似:表皮厚度大致正常或棘层轻度不规则增生,仅毛囊漏斗部存在角化不全柱,其下方颗粒层变薄或消失,可见角化不良细胞。6例患者分别采用手术切除、外用药物和激光灼烧等治疗,随访结果显示,手术切除可治愈原发皮损,但无法预防新发皮损,而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结论 毛囊型汗孔角化病是汗孔角化病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临床好发于男性,以面部多见,病情缓慢进展,组织病理表现为独特的、仅发生于毛囊口的角化不全柱,诊断需同时结合临床与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毛囊角化病是以对称性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屈侧的倾向于融合成片的油污性疣状、丘疹样赘生物为特征,以表皮细胞角化不良为基本病理变化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临床上较为少见。我科最近收治1例毛囊角化病合并马拉色菌和细菌感染,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因背部、腋下丘疹7年,头面丘疹1年就诊。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双侧腋下出现细小、坚实、淡红色小丘疹,不久即有褐色油腻性痂覆盖,丘疹逐渐增多、群集,自觉轻微瘙痒。1年前患者颈后、额部、下颌处出现类似皮疹。头皮上有油腻性痂。病情夏季加重,冬季减轻。患病以来,曾在多…  相似文献   

11.
汗孔角化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皮肤病。其病因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但亦有无家族发病者 ,多为幼年发病 ,亦有青春期发病者。我科门诊曾诊治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42岁 ,本地农民。因四肢、臀部丘疹及斑块 17年 ,前来我院就医。 17年前 ,无任何诱因 ,  相似文献   

12.
口光性角化病是日光长期曝晒损伤皮肤所致的,种癌前病变,临床上又称光线性角化病或老年性角化病一部分病变可发展成鳞状细胞痛(简称鳞癌),我科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71岁,农民。因“面、手部皮肤起丘疹7年余,右耳垂下部一颗结节增大破溃8个月”就诊。患行7年前面部两侧不明诱因发和针头至米粒大淡红色斑疹,十数枚,有的皮疹扁平,  相似文献   

13.
五个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5个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资料,进而分析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 当5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诊断明确后(主要诊断依据是特征性皮损和组织病理),现场调查家系资料,对每个家系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临床检查和遗传调查。这5个家系包括3个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DSAP,共266人,其中患者100例)家系,1个散发性跖汗孔角化病及播散性汗孔角化病(PPPD,共90人,其中患者26例)家系和1个经典斑块型(PM,共34人,其中患者17例)家系。结果 5个家系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都具有以边缘呈堤状隆起、中央萎缩的典型皮损,有角化不全细胞柱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种亚型,每一类型各有自身特色。DSAP型是汗孔角化病的一种常见类型,疾病初发年龄较其他类型早(一般8-20岁),初发皮损在颜面部。PPPD型初发年龄为14-20岁,初发皮损为掌跖部或面部,初发皮损为掌跖部者病情较重,初发皮损为面部者病情较轻。PM型的初发年龄较迟,为20-30岁,初发皮损为前臂、手背、耳际和前额等非特定部位。PPPD型家系和PM型家系都有汗孔角化病不同类型的共存现象。结论 汗孔角化病是一种具有不同表现度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多种临床类型和不同的遗传基础,不同临床类型间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而且不同临床类  相似文献   

14.
增生性炎症型汗孔角化症1例李铁男,刘岩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110003)增生性炎症型汗孔角化症是汗孔角化症中的一种少见类型,现将作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8岁。10年前于臀部起数个绿豆大小淡褐色丘疹,不痒。以后皮疹渐大、增多,躯干...  相似文献   

15.
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症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较少见的角化性皮肤病 ,可有多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典型皮损临床易诊断 ,但某些不典型皮损常易误诊。主要发生于臀部的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症临床较少见 ,也易误诊。近年国内陆续有作者报告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症 [1~3]。我科从1990年~1998年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共诊断汗孔角化症68例 ,其中结合临床诊断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症16例。本文主要对这型汗孔角化症进行临床病理分析。1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中男14例 ,女2例 ,男女之比为7∶1 ;发病年龄9岁~75岁 ,平均为39岁 ;病程2年~15年 ,平均7年 ;1…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8岁.因左侧腹股沟、阴囊、下腹部角化性斑疹20余年,左侧阴囊溃烂伴增生半年于2006年4月25日来我科就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先于左侧腹股沟处出现指甲大小角化性斑丘疹,表面脱屑,约2~3年后皮损呈环状进行性扩大,3年前皮损扩大累及左阴囊及下腹部,1年前曾做皮肤活检,诊断为汗孔角化病,给予外用阿维A乳膏(迪维霜)治疗,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汗孔角化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可有多种不同类型.笔者报告1例单侧线状型汗孔角化病,皮损呈线状分布于左侧面部.  相似文献   

18.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aquagenic acrokeratoderma,AAK)是一种罕见的角化性皮肤病,由English和McCollough [1]于1996年首次报道并命名为暂时性反应性半透明丘疹性肢端角化病(transient reactive papulotranslucent acrokeratodenna).迄今为止,已报道了28例,其中男8例,女20例.  相似文献   

19.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aquagenic acrokeratoderma,AAK)是一种罕见的角化性皮肤病,由English和McCollough [1]于1996年首次报道并命名为暂时性反应性半透明丘疹性肢端角化病(transient reactive papulotranslucent acrokeratodenna).迄今为止,已报道了28例,其中男8例,女20例.  相似文献   

20.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aquagenic acrokeratoderma,AAK)是一种罕见的角化性皮肤病,由English和McCollough [1]于1996年首次报道并命名为暂时性反应性半透明丘疹性肢端角化病(transient reactive papulotranslucent acrokeratodenna).迄今为止,已报道了28例,其中男8例,女2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