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联合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检测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258例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分析不同肝癌分期、HBV基因型、HBV DNA载量及HBV感染时长患者AFP和PIVKA-Ⅱ水平的差异,计算AFP和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患者的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不同HBV基因型和不同HBV感染时长的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HBV DNA载量和肝癌分期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IVKA-Ⅱ联合AFP检测的阳性预测值、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01%、84.57%和88.24%,均显著高于PIVKA-Ⅱ和AFP单独检测(P 0.05)。结论血清PIVKA-Ⅱ与AFP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筛查HBV相关HCC患者的重要指标,HBV DNA载量、临床肝癌分期结合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有助于HCC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AFP、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测的HBV相关HCC患者200例(其中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43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42例,比较4组患者的AFP、PIVKA-Ⅱ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su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2项指标联合预测因子的新变量,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AFP、PIVKA-Ⅱ单独或联合诊断HBV相关HCC的曲线下面积(AUC),AUC的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 HBV相关HCC患者的AFP、PIVKA-Ⅱ水平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432、-6.369、-2.158、-13.202、-9.609、-7.584,P值均0.05)。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组的PIVKA-Ⅱ水平明显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Z值分别为-2.977、-2.308,P值均0.05)。HBV相关HCC患者在手术治疗后5~7 d内的AFP、PIVKA-Ⅱ水平显著低于术前(Z值分别为-96.892、-76.997,P值均0.05)。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0%、86.4%,AFP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5%、50.4%;AFP、PIVKA-Ⅱ及AFP联合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的AUC分别为0.757、0.905、0.912,PIVKA-Ⅱ与AFP的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48,P0.001);二者联合对HBV相关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最高,明显高于AFP单独诊断价值(Z=7.814,P0.001)。结论血清PIVKA-Ⅱ水平对HBV相关HCC的诊断价值优于AFP,二者联合检测能提高HCC的检出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的检测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住院治疗的90例肝病患者,其中HCC患者30例(HCC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组),肝硬化患者30例(肝硬化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的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AFP和PIVKA-Ⅱ在诊断HCC中的临床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AFP和PIVKA-Ⅱ的相关性。结果:HCC组患者血清中的AFP和PIVKA-Ⅱ水平均显著高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和肝硬化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和AFP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3和0.838;PIVKA-Ⅱ诊断HCC的敏感性(90.00%)和特异性(93.30%)均高于AFP的敏感性(70.00%)和特异性(91.70%);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在各组患者中PIVKA-Ⅱ与AFP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PIVKA-Ⅱ检测对HCC的诊断价值优于AFP,可作为HCC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寡糖链检测(G-Test)试剂盒(荧光毛细管电泳法)辅助诊断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6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的患者血清样本310例,其中HBV相关HCC(HCC组)1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组)85例,其他脏器恶性肿瘤(其他恶性肿瘤组)5例。检测血清寡糖链组分的相对浓度,计算并分析G-Test试剂盒在临床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与血清AFP进行方法学比较。非正态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Dunn’s多重比较,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G-Test与AFP联合诊断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HCC组患者G值[6.46(5.73~7.07)]明显高于肝炎组[3.38(2.85~4.18)]及肝硬化组[3.99(3.13~5.21)]患者(H值分别为107.9、104.2,P值均<0.001)。HCC组患者AFP的水平明显高于肝炎组患者[0.77(0.45~1.77)log10 ng/ml vs 0.58(0.41~0.89)log10 ng/ml,H=33.65,P=0.025]。G-Test的灵敏度83.53%,特异度为74.29%,总体符合率为79.36%,阳性预测值79.78%,阴性预测值78.79%。G-Test与AFP单独诊断的AUC分别为0.846与0.611,G-Test的AUC明显高于AFP(Z=5.795,P<0.001),G-Test联合AFP诊断的AUC为0.870,明显优于G-Test(Z=2.523,P=0.012)与AFP(Z=6.943,P<0.001)单独诊断效能。HCC早期与中晚期组间G-Test检出率均高于AFP>400 ng/ml检出率(χ2值分别为26.441、38.379,P值均<0.001)。AFP分别以<20、<200、<400 ng/ml为阴性临界值,G-Test在AFP阴性的HCC患者中检出率分别为86.24%、85.93%、85.31%。结论G-Tes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好,具有辅助诊断HCC的临床应用价值,联合AFP诊断效能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性状、病理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并经外科手术切除组织病理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80例,检测患者术前血清DCP及AFP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影像学、病理学结果与DCP水平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样本的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HCC患者血清AFP与DC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 141,P0. 05); HCC患者血清DCP水平与肿瘤直径之间显著相关(r=0. 563,P 0. 01);肝内多发肿瘤、合并远处转移、存在肉眼或微观血管侵犯的HCC患者血清DCP水平分别高于肝内单发肿瘤(Z=-5. 484,P 0. 001)、无远处转移(Z=-4. 569,P 0. 001)、无肉眼血管侵犯(Z=-3. 713,P 0. 001)或微观血管侵犯(Z=-3. 244,P=0. 001)患者;按国内分期标准,Ⅰ期HCC患者血清DCP浓度明显低于Ⅱ期及Ⅲ期患者(P值分别为0. 005、0. 001),而Ⅱ期与Ⅲ期患者间血清D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477)。病理Edmondson-Steiner(ES)Ⅱ级及Ⅲ级患者血清DCP水平均低于ESⅣ级患者(P值分别为0. 001、0. 002),而Ⅱ级与Ⅲ级患者间血清D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33)。结论 HCC患者血清DCP水平与肿瘤数量、大小、临床分期、远处转移、血管侵犯、病理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亲和吸附离心管法检测135例肝细胞癌和116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AFP和AFP-L3。结果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和AFP-L3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AFP-L3阳性与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甲胎蛋白异质体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AFP联合检测对诊断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19年9月1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共225例,其中HBV感染导致的HCC患者(HCC组)9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41例,健康体检者(NC组)87例,分别测定三组人群的GDF15和AFP水平。计量资料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法检验各组数据是否符合正态性,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GDF15和AFP联合的回归模型,并绘制GDF15和AFP单独或联合检测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结果HCC组、CHB组和NC组的GDF15和AF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77、119.12,P值均<0.01);HCC组GDF15水平明显高于CHB组和NC组(P值均<0.01);HCC组和CHB组AFP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且HCC组AFP水平显著高于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GDF15、AFP及二者联合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2、74.0%和68.3%,0.660、45.8%和85.4%,0.816、88.4%和68.5%。结论GDF15和AF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HBV相关HCC的诊断性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预防以及在高危人群中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科学治疗一直是国内外肝病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报道1例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5年且未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通过异常凝血酶原(prothromb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Ⅱ,PIVKA-Ⅱ)检测疑似诊断为HCC,4个月后肝脏增强MRI确诊为HCC病例。提示PIVKA-Ⅱ在HCC早期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被众多指南推荐为HCC筛查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细胞骨架蛋白4(CKAP4)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2例HCC患者(76例早期患者)、152例肝硬化患者、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期从门诊体检部选取健康体检者10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产生新变量(预测概率),并对各单项指标、预测概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单项及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HCC组患者的血清AFP、DKK1、CKAP4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1. 618、84. 559、91. 769,P值均0. 001)。由AFP、DKK1、CKAP4联合形成的新变量判断HCC的AUC为0. 967[95%置信区间(95%CI):0. 950~0. 984],敏感度为0. 869,特异度为0. 980,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值均0. 05)。新变量判断早期HCC的AUC为0. 965(95%CI:0. 942~0. 988),敏感度为0. 868,特异度为0. 980,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值均0. 05)。结论血清AFP、DKK1、CKAP4联合检测提高了HCC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对HCC高危人群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脏》2020,(1)
目的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LECT2)是一种新发现的肝脏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它可通过抗炎和拮抗β-catenin诱导作用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被认为是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LECT2水平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此次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于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50例HCC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门诊体检部选健康体检者81名,作为健康对照组。血清LECT2水平采用商业化ELISA试剂盒。用logistic回归建立方程,产生新变量(预测概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价甲胎蛋白(AFP)、LECT2以及两者组合新变量Combine对HCC及早期HCC的鉴别能力,比较ROC下面积、敏感性及特异性。最佳cut-off值根据Youden指数方法来确定。结果 HCC患者的血清LECT2水平[59.9(46.3~78.7)ng/mL]明显高于三个对照组(P均0.001),即健康人群[40.8(31.4~47.3)ng/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8(25.2~50.3)ng/mL]以及肝硬化患者[41.7(32.2~52.9)ng/mL]。LECT2判断HCC以及早期HCC的ROC下面积与AFP均无差异(P为0.538和0.833),但其特异性明显优于AFP。AFP与LECT2组合的新变量Combine判断HCC的ROC下面积明显优于AFP和LECT2(P均小于0.001);其判断早期HCC的ROC下面积明显优于AFP和LECT2(P为0.002和0.003)。另外,Combine对HCC及早期HCC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更高。结论 LECT2可成为肝细胞癌诊断的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AFP应用可明显提升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甲胎蛋白(AFP)是国内外公认的原发性肝癌标志物,但因有约1/3的患者AFP阴性或含量较低而漏诊。血清铁蛋白(SF)主要是在肝脏贮存和清除。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SF明显升高,且与铁贮存量无关,认为可能成为继AFP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甲胎蛋白(AFP)对HBV相关肝细胞癌(HBV-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住院治疗的HBV-HCC患者64例(HBV-HCC组)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32例(CHB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肝硬...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于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住院及门诊患者185例,包括PHC患者61例(PHC组)、肝硬化患者66例(肝硬化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58例(慢性肝炎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AFP-L3采用亲和吸附离心管分离血清,AFP和AFP-L3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以AFP-L3≥10%为阳性诊断标准,计算AFP-L3的百分含量。结果 PHC组、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对照组患者血清AFP-L3阳性率分别为78.02%、69.8%、78.26%、0%。PHC组患者AFP-L3水平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PHC组患者AFP-L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AFP-L3是国际公认的对PHC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但本研究显示其在良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与PHC差别不明显,因此仍应与AFP及影像学联合检测更有利于PH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研究血清铁蛋白作为肝细胞癌(HCC)一项新诊断指标的临床意义,并与AFP比较。作者前已报导铁蛋白浓度在AFP不高的HCC患者往往增高。采用放射免疫测定药盒测定空腹血清铁蛋白,计肝炎24例,肝硬化150例,HCC 132例,肝转移癌37例,正常人35例,并用放免法测定AFP。同时测定血清铁与SGOT、SGPT。以上病例均根据症状、体征、化验、B超、CT与动脉造影等诊断,HCC并经手术或尸解证实。结果:1.血清铁蛋白值:正常男性:59±11 ng/ml,女性27±6ng/ml(均值土标准差)。肝炎患者的最高值为969±326 ng/ml,与SGOT、SGPT值平行;肝硬化为169±14ng/ml;HCC为423±37ng/ml;肝转  相似文献   

16.
作者测定了1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ncer,PHC)、26例慢性肝脏疾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和22例正常对照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计算了患者的血清铁蛋白/谷草转氨酶(SGOT)比率;以评价血清铁蛋白对 PHC 的诊断价值。血清铁蛋白的测定用放射免疫法,并用同一标本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对比甲胎蛋白单项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已经发表的关于PIVKA-Ⅱ联合AFP检测及AFP单项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需要的数据;采用STATA12.0软件对诊断的准确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分别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不同方法的差异。结果:经过筛选有14篇符合纳入标准,异质性检验提示检验不存在阈值效应,其他异质性Cochran.Q检验提示存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分析提示:AFP单项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汇总灵敏度、特异性、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Q指数分别为0.75、0.89、0.83、0.83;联合检测的汇总灵敏度、特异性、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Q指数分别为0.90、0.83、0.94、0.87。结论:PIVKA-Ⅱ联合AFP检测能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肝癌的诊断和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寡糖链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435名受试者的血清及相关资料,共分为五组,其中健康对照组(HC)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10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组60例、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ntagonist-Ⅱ,PIVKA-Ⅱ)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在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效能的差异.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2016-04/2017-04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初治的285例HCC患者、60例肝硬化患者、6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38例,慢性丙型肝炎22例)、30例其他慢性肝病患者(药物性肝炎14例,酒精性肝炎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8例)、25例胃、结直肠癌患者、40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血清PIVKA-Ⅱ和AFP测定.采用ROC曲线比较PIVKA-Ⅱ、AFP单独诊断HCC的效能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探讨PIVKA-Ⅱ与肿瘤直径、BCLC分期等的相关性.结果血清PIVKA-Ⅱ和AFP在HCC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病例组(均P0.01).PIVKA-Ⅱ诊断HCC的敏感性高于AFP(84.2%vs 70.9%,P0.001);PIVKA-Ⅱ诊断HCC的特异性高于AFP(81.4%vs 65.6%,P0.001).PIVKA-Ⅱ和AFP联合诊断的敏感性高于PIVKA-Ⅱ单项检测(89.5%vs 8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VKA-Ⅱ、AFP诊断HCC的ROC-AUC分别为0.865、0.768,PIVKA-Ⅱ诊断HCC的ROCAUC大于AFP(0.865 vs 0.768,P0.001).HCC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与性别、肿瘤数目、有无微血管侵袭相关,与年龄、病毒感染、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Child-Pugh分级无关.HCC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随着BCLC分期的升高而升高(H=48.70,P0.001).结论血清PIVKA-Ⅱ对HCC的综合诊断效能略优于AFP,HCC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与性别、肿瘤数目、伴有微血管侵袭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HCC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5月住院患者标本共408例,其中HCC患者142例(HCC组),慢性肝炎患者156例(慢性肝炎组),肝硬化患者110例(肝硬化组)。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3组患者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使用MedCalc统计学软件计算2项指标联合检测对HC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CC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检测肝细胞癌的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98.6%,较单项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和GP73联合检测对HC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可作为HCC早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