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强迫信念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强迫症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Y-BOCS中文版以及强迫信念问卷-44(OBQ-44)对168名强迫症患者进行测查.结果 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以及父亲过度保护与患者的症状和强迫信念都呈正相关;强迫信念在父、母惩罚严厉及父亲过度保护与强迫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父、母拒绝否认上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强迫信念在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及父亲过度保护与强迫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与药源性强迫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 研究纳入32例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的患者(伴强迫组)和45例药源性强迫症状的患者(药源组),采用自编调查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临床总体评价量表(CGI)等评定患者临床症状及其特点.结果 伴强迫组中症状荒谬的患者比率高于药源组(50.0%vs20.0%,χ2=7.68,P=0.006);伴强迫组的自知力差于药源组[(1.06±0.72)vs(0.71±0.63),t=2.29,P=0.031;伴强迫组的疗效(CGI-SI评分)差于药源组[(4.53±1.37)vs(3.73±1.07),t=2.87,P=0.005];伴强迫组对强迫思维的痛苦程度(Y-BOCS评分)低于药源组(t=2.27,P=0.027);伴强迫组对症状的主动抵抗程度(Y-BOCS评分)低于药源组(t=-2.60,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和药源性强迫症状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前者对症状的认识较差,治疗更困难.  相似文献   

3.
强迫症患者自知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自知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评估60例强迫症患者的自知力,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定有关症状。结果按Y-BOCS第11条自知力得分,患者中自知力较差(≥3分)和较好者(<3分)分别为26例(43.3%)和34例(56.7%)。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自知力得分与Y-BOCS总体严重程度条目得分、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总分、BPRS总分等呈正相关(r为0.537~0.581,P均小于0.01)。自知力较差组与较好组之间Y-BOCS总体严重程度条目得分、强迫思维总分、强迫行为总分、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总分与HAMD、HA-MA、BPRS总分及BPRS焦虑抑郁、思维障碍因子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高于后者(t为2.479~4.909,P均小于0.05)。自知力较差组宗教性强迫思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知力较好组(2=5.604,P<0.05)。结论部分强迫症患者自知力较差,提示其可能是强迫症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4.
陶庆兰  刘阳  耿婷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5):267-269,27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障碍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应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30名患抑郁障碍的大学生和30名正常对照进行调查。结果两组学生在生活事件量表总分;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患者组母亲还表现出较强的过分干涉(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和对生活事件的态度,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大学生发生抑郁障碍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调查78例门诊强迫症患者(病例组)及60例正常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同时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G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强迫、抑郁及焦虑症状.结果 病例组WHOQOL-BREF量表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分别为(64.70±10.30)分,(47.60±11.50)分,(53.10±12.20)分,(63.70±10.60)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9.20 ±9.60)分,(71.20±10.40)分,(74.10 ±9.80)分,(75.10±1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0 ~-6.30,P均<0.01).Y-BOCS总分、强迫观念总分、HAMD总分均与WHOQOL-BREF所有领域得分负相关(r=-0.28~-0.61,P<0.05);强迫行为总分仅与生理领域得分负相关(r=-0.49,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强迫行为、HAMD总评分和HAMA总评分进入“生理领域”回归方程;在“心理领域”回归方程中除HAMA总评分外其余自变量均进入方程;强迫观念总评分、强迫行为总评分及HAMD总分进入“社会领域”回归方程;强迫观念总评分和HAMD总分进入“环境领域”回归方程.结论 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群;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伴发的抑郁症状是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青少年强迫症发病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及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方法对5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32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生活质量问卷的评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应激总量的得分上均显著较高;强迫症组的生活质量评分(28.0±6.1)低于正常对照组(33.8±7.5),差异统计学意义(t=5.249,P〈0.01)。结论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病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青少年强迫症的生活质量较正常人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服刑人员(schizophrenia inmates,SI)教养方式与人格相关性。方法对83例SI患者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63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1)SI组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EMBU)量表中的父亲因子Ⅰ得分高于对照组,母因子Ⅱ的得分低于对照组[(47.84±10.27)分vs(44.77±10.20)分,(35.95±6.28)分vs(34.04±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10;t=-2.299,P=0.022);(2)SI组中父亲因子Ⅰ与EPQ量表中E量表显著相关,与N量表得分呈负相关;(3)对照组中父亲因子Ⅰ与EPQ量表中E呈正相关,与P、N得分呈负相关;母亲因子Ⅱ与E、N得分呈正相关,与L得分呈负相关,结论父亲温暖理解不能阻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违法行为,母亲过分干涉对犯罪有影响,男性精神分裂症服刑人员父母教养方式对患者人格形成的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道德判断能力与完美主义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比 较 3 者在患者与健康人群中的差异。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随机选取 2021 年 1— 10 月在北京市某 三甲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 100 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组,同时招募 100 名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使用 道德判断测验(MJT)中文标准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 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 (FMPS-C)比较两组患者的道德判断能力、父母教养方式及完美主义程度的差异。采用 Pearson 相关和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完美主义、道德判断能力 3 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 组 FMPS-C 非适应性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76.2±7.3)分比(58.3±12.6)分],FMPS-C 适应性维度得分、 MJT 中文标准版 C 分数低于对照组[(18.5±3.1)分比(23.8±4.7)分、(9.5±1.7)分比(14.7±6.3)分],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0.01)。研究组 EMBU 中的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得 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得分高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强迫症患者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呈正相关(r=0.954、0.412、0.419;P< 0.01),与道德判断能力呈负相关(r=-0.853、 -0.244、-0.358;P< 0.05)。强迫症患者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非适应性完 美主义程度呈正相关(r=0.304、0.240、0.690、0.248;P< 0.05);父亲拒绝、否认与道德判断能力呈负相关 (r=-0.717,P< 0.01)。强迫症患者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父亲拒绝、否认通过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对道德判断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均P< 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道德判断能 力低于健康人群;父母过度控制、否认,惩罚等教养方式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高于健康人群。父母 教养方式通过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程度部分作用于强迫症患者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父母对患者的教养方式。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对88名强迫症患者的父母(研究组)和5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父亲EMBU量表中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平均(10.75±4.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8.78±1.80)分(t=3.928,P〈0.01);研究组患者的母亲EMBU量表中过分干涉和保护因子分平均(39.30±6.8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29.15±5.10)分(t=2.175,P〈0.05);两组其他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有过多的惩罚、拒绝和否认。及早对患者父母亲进行心理辅导,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难治性强迫症与非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 分别用YBOCS量表评估51例难治性强迫症和59例非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特征的差异.结果 难治性强迫症组中的强迫思维分(11.18±3.07)、强迫行为分(7.35±4.92)及强迫总分(18.53±6.09)均显著性高于非难治性强迫症组(8.12±4.01,4.59±4.67,12.63±5.67;P<0.05).难治性强迫症与非难治性强迫症两组中有无伴发其他精神症状(x2=0.016,P=0.899)、有无阳性家族史(x2=0.053,P=0.818)、发病年龄(20.29±8.72,20.56±8.00; t=0.113,P=0.911)及病程(7.56±3.23,8.56±3.52;t=0.486,P=0.629)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特别是强迫思维)显著性高于非难治性强迫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强迫症患者的完美主义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Frost多维完美主义问卷(FMPS)对129例强迫症患者进行测查。结果母亲的过分干涉和保护(M2)、拒绝否认(M3)、惩罚严厉(M4)和父亲的拒绝否认(F5)均与完美主义和强迫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又均通过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完全中介作用于强迫症严重程度。结论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子女的完美主义特质影响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要从源头调节父母的教养方式,提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青少年强迫症发病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44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214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的测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应激总量的得分上均显著较高(P<0.05);强迫症组患者较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获得较少社会支持,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病与负性生活事件、不良应对方式和缺乏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患者错误相关负电位(ERN)变化特征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64例精神分裂症和59例强迫症患者及56名健康成人进行ERN检测、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和强迫症组ERN的正确反应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确反应和错误反应的反应时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ERN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强迫症组ERN波幅增高(P0.05或P0.01)。ERN潜伏期和波幅变化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及PANSS总分(r=0.088,P0.05)、强迫症组ERN波幅与Y-BOCS评分之间不相关(r=0.117,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的ERN波幅降低及强迫症的ERN波幅增高可能反映两组患者内在错误监控机制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儿童期被忽视情况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 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强迫症患者76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年龄和性别与研究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80名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儿童期被忽视量表(CNS)、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定两组儿童期被忽视的情况和研究组的强迫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研究组的安全忽视、交流忽视和情感忽视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1 ~28.21,P均<0.01).研究组强迫症症状严重程度与安全忽视因子、交流忽视因子、情感忽视因子评分和忽视总分正相关(r =0.23~0.41,P均<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儿童期在情感、安全和交流上可能遭受更多的忽视,被忽视程度越高,强迫症症状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到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强迫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行心理干预,利用健康调查表(SF-36)、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进行评价,利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强迫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以及强迫症状都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更显着(P0.05)。结论心理干预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强迫症者强迫症状及负性情绪,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4例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按照入组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分为3个基线组,每组进行为期8周的归因训练团体治疗,采用多基线实验设计,每隔2周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治疗前后评定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强迫症组加测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结果:所有被试者治疗前后HAMD、HAMA、SDS、SAS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41,19.85,6.33,6.97,P〈0.01);强迫症组治疗前后Y-BOC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01);所有被试治疗前后社会功能改善显著(Z=-6.41,P〈0.001)。结论: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强迫症患者前瞻记忆缺损程度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强迫症诊断标准的30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SSRIs药物治疗。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定患者治疗前后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以Y-BOCS总评分减分率评定疗效,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基于事件、基于时间和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任务正确率。结果治疗后,强迫症患者Y-BOCS总评分低于治疗前[(27.07±4.63)分vs.(24.87±5.93)分,F(1,29)=4.984,P=0.033],基于事件和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正确率高于治疗前[(0.78±0.21)vs.(0.88±0.11),F(1,29)=9.022,P=0.005;(0.81±0.17)vs.(0.91±0.11),F(1,29)=9.063,P=0.005],患者基线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正确率与Y-BOCS总评分减分率呈正相关(r=0.478,P=0.014),基线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水平可正向预测SSRIs疗效(β=0.441,P=0.014)。结论强迫症患者基线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水平可预测SSRIs疗效,前瞻记忆水平越高,SSRIs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做对照。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4例未用药强迫症患者,采用Excel软件中的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表形成随机分组序列的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GCBT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47例)。经12周的结构化GCBT治疗和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2组间Y-BOCS、HAMA14和HAMD24平均减分率和减分值的差异。结果(1)2组基线Y-BOCS及HAMA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1,P=0.779;t=0.795,P=0.429),但GCBT组HAMD24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2.316,P<0.05)。2组各有16例患者退出治疗,总脱落率为34%(32/94)。(2)12周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Y-BOCS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Y-BOCS平均减分率[(37.0±27.4)%比(45.5±22.9)%]和平均减分值[(9.0±6.3)分比(11.0±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2)=0.069,P=0.794;F(1,62)=0.001,P=0.975]。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3,P=0.199;χ^2=0.088,P=0.767)。(3)GCBT组HAMA14减分率和减分值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2,P=0.362;t=1.082,P=0.286)。(4)GCBT组HAMD24减分率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药物治疗组HAMD24减分值显著高于GCBT组(t=2.239,P=0.029)。结论GCBT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强迫症患者的强迫和焦虑症状的疗效相当,常规药物治疗对抑郁症状的疗效优于GCB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从全国10个城市抽取7 118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和儿童多维焦虑量表中文版(MASC-C)进行调查,评定中学生的焦虑状态、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值、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并采用路径分析评估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效应.结果 中学男生的焦虑得分低于中学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01),男女生在ASLEC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CERQ-C的适应性策略与ASLEC得分、MASC得分成负相关,非适应策略与ASLEC得分、MASC得分成正相关.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中学生生活事件和焦虑症状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中学生的焦虑症状可能和其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相关,而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能有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短程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例强迫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101例及对照组100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及汤旦林生活质量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强迫症状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Yale-Brown强迫症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汤旦林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汤旦林生活质量量表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尽职的能力、自我健康意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抗抑郁药物联合短程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可有效改善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