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痫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2.
颅内电极监测对顽固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颅内电极监测对癫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经临床、影像学及头皮脑电图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在患者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脑电图变化,并与头皮脑电图、MRI进行比较,分析癫痫灶部位,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跟踪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癫痫病人颅内电极埋藏时间1~5天,每个患者至少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每一病例均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5例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定侧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病灶,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按Engel术后效果分级:手术效果满意(癫痫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埋藏而致的并发症。结论:对于致痫灶不能定位的难治性癫痫,应用颅内电极记录方法,尤其是发作期起始时脑电图变化,可以确定致痫灶位置,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致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程颅内电极记录定位致痫灶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应用颅内埋藏电极进行长程视频脑电(Video-EEG)监测,对于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向颅内可疑部位植入深部电极和/或硬膜下条状电极。采用DaVinci系统,进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EEG变化,确定癫痫起源部位。在皮层电极脑电图(ECoG)监测下,手术切除致痫灶或行立体定向毁损术。结果 本组17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4~17天,平均9天。各例均记录到明确的发作间期异常放电和/或发作期EEG变化。手术切除致痫灶16例(联合胼胝体切开术1例);行双侧杏仁核毁损术1例。术后复查Vidoo-EEG,显示痫性放电基本消失15例,改善2例(集中于手术对侧1例)。按照Engel术后效果分级:Ⅰ级15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因长时间埋藏颅内电极引起的并发症。结论 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中,应用埋藏式颅内深部电极和/或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程颅内电极记录,可以精确定位致痫灶,可改变外科治疗计划,从而提高了癫痫的治愈率及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V-EEG)对癫癎致癎灶的定位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及头皮V-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癎灶部位的10例难治性颞叶癫癎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及开颅术,植入硬膜下皮质条状电极或(和)深部电极进行长程V-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V-EEG、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检查结果以及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EEG对癫癎灶进行综合定位,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随访,评估疗效及颅内V-EEG的准确性.结果 1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3~14 d,捕捉到临床自然发作5~44次,记录到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0例患者颅内电极V-EEG定位结果与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定位结果完全一致,据此定位结果切除致癎灶;术后随访1年,按Engel疗效分级,痊愈7例,显著改善2例,良好1例.结论 颅内电极V-EEG监测可为癫癎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颅内电极埋藏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在定位困难的枕叶癫痫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9例枕叶癫痫但定侧定位困难的患者,向颅内可疑部位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变化,确定癫痫病灶起始区。通过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本组9例埋藏时间为3~9d,平均5d,均记录到间歇期痫样放电及发作期脑电图情况。行枕叶局部皮层切除6例及枕叶切除3例。术后按照Engel评分,I级7例,II级2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埋藏电极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枕叶癫痫中,采用颅内电极埋藏进行脑电图监测,可以精确定位致痫灶,从而提高癫痫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癫痫外科中边缘系统癫痫(LE)术前定位的复杂性以及临床中的相应对策.方法 选择致痫病灶位于边缘系统的局灶性癫痫患者3例,所有患者皆在我研究所实施了局灶性切除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效果良好.对这3例患者术前各项评估结果,包括发作症状、头皮脑电图(EEG)及MRI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患者致痫灶位于右侧海马及海马旁回,但头皮EEG发作期与发作间期异常放电皆出现在对侧.另一例患者致痫灶位于右侧海马旁回后部,靠近穹隆.头皮EEG与发作症状显示患者为双侧独立起源的颞叶癫痫.最后1例致痫灶部位与第2例相似,但症状及头皮发作期EEG显示为额叶起源.结论 LE不论从症状、神经电生理还是在手术决策方面都非常复杂.颞叶内侧型癫痫头皮EEG可出现定位错误;临床表现为双侧颞叶癫痫的致痫灶可能来自位于颞叶后部中线附近的单一致痫灶;LE中致痫灶位于相似部位的患者,可以因致痫灶病理性质不同而表现出非常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在癫痫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估颅内EEG(intracranial EEG,iEEG)监测在致痫灶定位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头皮EEG(scalp EEG,sEEG)监测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者46例,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脑内电极,长程视频iEEG监测。根据术中痫样放电的表现、术后病理结果、疗效和sEEG复查结果,分析iEEG定位致痫灶的价值。结果深部电极埋置8例、硬膜下电极埋置17例、二者联合应用21例;电极留置4-23d,平均8·6±3·8d;iEEG监测8-552h,平均132±34h;捕捉到发作436次,平均9·4±7·8次。术后随访1年以上,82%(38/46)的患者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少于2次/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那些无创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病例,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9.
内侧额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内侧额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的内侧额叶起源的癫痫患者129次临床发作症状,脑电图表现,致痫灶定位及手术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内侧额叶癫痫发作的常见形式包括:过度运动发作、姿势性强直发作、额叶失神发作等,多在夜间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暂。10例均应用颅内电极进行长程记录定位致痫灶。致痫灶位于辅助运动区2例,内侧额回4例,额极1例,眶额区1例,扣带回1例,扣带回及额上回1例。按照Engel术后效果进行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Ⅲ级3例,2例随访时间未满1年。结论 内侧额叶癫痫发作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普通头皮脑电图定位致痫灶常较困难,需要应用颅内电极。手术切除致痫灶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额叶癫痫发作间期脑磁图(MEG)与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iV-EEG)对致痫灶定位的一致性。方法 2009~2012年手术治疗22例额叶癫痫患者,术前行发作间期MEG检测以及iV-EEG监测定位致痫灶。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并运用Engel's法评价预后。结果本组术后癫痫无发作率(Engel's分级IA级)为45.5%(10/22),有效率(Engel's分级I、II级)为68.2%(15/22)。MEG定位与iV-EEG一致的14例中,术后无发作率为57.1%(8/14),有效率为85.7%(12/14);MEG定位与iV-EEG不一致的8例中,术后无发作率为25%(2/8),有效率为37.5%(3/8)。结论 MEG与iV-EEG监测定位致痫灶范围一致时可作为额叶癫痫患者术后较好的一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技术在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头皮脑电图及影像学等非侵袭性检查难以确定致痫灶或致痫灶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的5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颅内电极埋置术,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确定致痫灶,并行脑皮层电刺激功能区测定,再次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术后致痫灶切除效果按Engel分级:I级32例,Ⅱ级13例,Ⅲ级5例,Ⅳ级1例。术后发生头皮愈合不良3例,延长住院时间后治愈。无脑脊液漏及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结论颅内电极监测可以精确定位致痫灶,皮层电刺激术对脑功能区定位可靠、方便,故对于采用非侵袭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或致痫灶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颅内电极监测结合皮层电刺激术可以提高其治愈率,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颅内埋置电极脑电图(iEEG)监测定位致痫灶的意义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38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的难治性癫痫病人,采用颅骨钻孔或骨瓣开颅方法埋置硬膜下和(或)深部电极,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灶。根据术中致痫灶定位、术后病理、术后疗效和EEG复查结果分析iEEG监测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结果8例埋置深部电极,13例埋置硬膜下电极,17例联合应用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埋置4~22d,平均9d;脑电监测8~226h,平均128h.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iEEG,32例(84.2%)病人准确定位了致痫灶,无颅内出血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应用硬膜下和深部电极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是可靠的致痫灶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置入术在临床的应用时机、方法,评估头皮视频脑电图(scalp EEG,sEEG)与颅内电极脑电图(intracranial EEG,iEEG)两者监测技术在癫痫外科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行头皮视频脑电图监测初步确定致痫灶部位,在参考非侵入性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采用颅内电极置入、长程脑电图监测技术进行致痫区定位,然后切除致痫灶。结果手术后致痫灶切除效果:EngelⅠ级29例,Ⅱ级10例,Ⅲ级7例,IV级1例。术后发生头皮脑脊液漏3例,修补缝合并延长拆线时间后愈合。1例出现少量硬膜外血肿,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无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头皮视频脑电图与颅内电极置入并进行长程脑电图两者监测是准确定位致痫区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报告了一侧海马硬化对侧颞叶头皮脑电放电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预后。方法本组回顾了5例MRI提示海马萎缩,头皮EEG表现为发作放电在海马萎缩对侧。采用深部电极检查并与头皮EEG和MRI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手术方法为前颞叶切除加海马-杏仁和切除术。结果5例病人均有发作先兆表现;发作放电时头皮EEG表现出的痫样放电波在海马萎缩对侧5例,发作放电间期的头皮EEG表现出的痫样放电波与海马萎缩同侧者3例,1例在海马萎缩对侧,1例为双颞叶弥漫性放电;深部电极检查与MRI结果一致;术后随访2~4年,Ⅰ级4例,Ⅱ级1例。结论颞叶癫痫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比发作期痫样放电定位更为准确;MRI与头皮EEG检查结果不一致时,深部电极检查有助于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植入的深部电极构成的立体定位脑电图对药物难治性癫(痫)致(痫)灶的定位阳性率和近期手术效果.方法:对于头皮脑电、CT、MRI难以确定致(痫)灶位置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的10例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方法植入深部电极2根6例、3根4例,长程记录发作3次以上,结合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深部电极脑电确定致(痫)灶,外科治疗后随访术后发作改善情况.结果:外科术前监测106例,实行手术33例,其中10例患者需要植入深部电极辅助定位.此10例中无植入电极并发症,均有发作间期局灶(痫)样放电和发作期局灶性起源位置,其中局灶性起源7例、区域性起源3例.参照深部电极脑电图结果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9~20个月,癫(痫)缓解4例,2例好转90%以上,4例好转50%以上,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立体定位脑电图可对头皮脑电难以确定致(痫)灶的患者进行定位,为外科提供定位性诊断信息,提高外科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术后进行视频脑电图评估在癫痫外科手术致痫灶定位困难的Lennox-Gastaut综合症中的使用。方法收集10例Lennox-Gastaut综合症致痫灶定位困难的患者,向颅内硬膜下植入条状电极,术后进行视频脑电图评估,记录发作间歇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变化,确定癫痫病灶的起始区,通过手术方式切除致痫灶。结果本组10例患者埋藏时间为2~7天,平均4天,均记录到间歇期及发作期脑电图情况。根据脑电图结果,行脑叶切除及胼胝体切开。术后按照Engel评分I级4例,II级2例,III级2例,IV级2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埋藏电极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Lennox-Gastaut综合症中,采用颅内电极埋藏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测,可以较准确定位主要致痫灶,从而提高Lennox-Gastaut综合症外科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和偶极子分析在痫灶切除术中的定位价值。方法对35例开颅痫灶切除术患者术前行常规脑电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脑电痫性放电进行偶极子分析,并与手术中硬膜下电极记录的脑电相对照。结果35例患者视频脑电图监测异常35例,有痫性放电者35例;常规脑电图异常28例,有痫性放电者18例;行常规脑电图监测无典型癫痫发作出现。两者之间脑电异常率、痫性放电阳性率、典型临床发作率都有统计学意义。以术中硬膜下电极记录为标准,头皮脑电偶极子定位异常放电灶的准确率为97%,切除病灶病理检查异常率86%。偶极子定位误差一般<15mm。结论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和头皮脑电偶极子定位癫痫起源灶可为开颅痫灶切除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额叶癫痫的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额叶癫痫的临床特征、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特点 ,探讨额叶癫痫手术治疗。方法 :应用视频脑电图对 9例额叶癫痫患者进行长程监测 ,并对其中 6例记录颅内脑电图。分析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 ,定位致痫灶 ,行手术切除。结果 :额叶癫痫的发作特点为 :发作频繁而短暂 ,以睡眠期发作为主 ,常见过度运动 ,姿势性强直 ,发声等发作症状。发作期可见棘波节律 ,广泛低幅快活动 ,节律性慢波等特征性脑电活动。颅内电极记录可清晰显示异常脑电活动的发作起源及扩散情况 ,有助于定位致痫灶。手术切除病灶及致痫灶 ,效果满意。结论 :额叶癫痫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癫痫综合征 ,颅内电极记录有助于揭示其脑电活动变化。对于难治疗性额叶癫痫 ,准确定位致痫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对额叶癫痫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总结额叶癫痫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从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对我科40例额叶癫痫患者,采用颅内电极监测定位致痫灶和功能区,二次手术进行致痫灶处理。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到6年随访,对手术疗效进行改良ENGEL分级。结果本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最小为6岁,最大为50岁,平均24.1岁;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颅内电极植入,其中单侧28例,双侧12例。所有患者均通过颅内电极监测到致痫灶,其中16例致痫灶涉及功能区。对40例患者均行额叶致痫灶切除,并对5例行部分颞叶处理,9例行胼胝体切开,16例致痫灶涉及功能区者行皮层电热灼。电极植入术后,1例患者发生硬膜下血肿,约50ml,进行血肿清除后成功监测并进行致痫灶手术处理,1例致痫灶处理术后发生头皮延迟愈合,经清创术后1月愈合。对术后患者疗效行1年到6年时间随访,按照改良ENGEL分级显示I级23例,占57.5%;Ⅱ级7例,占17.5%;Ⅲ级8例,占20%;Ⅳ级2例,占5%;Ⅰ级和Ⅱ级患者占总体75%,说明手术疗效良好者占比例高。结论颅内电极对额叶癫痫致痫灶和功能区准确定位是额叶癫痫手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学、头皮脑电图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计SEEG电极的植入方案,并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放电情况明确致痫灶的分布,根据其结果采用SEEG电极行射频热凝毁损术。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采用Engel分级进行预后评估。结果5例患者共植入23根电极,植入后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时间为9~27个月,其中4例癫痫发作消失(Engel分级Ⅰ级),1例毁损术后发作频率无明显改善(Engel分级Ⅳ级)。所有患者在射频热凝毁损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对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