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脑白质病变(WMLs)在影像学中又称为脑白质疏松(LA),是由Hachinski等~([1])于1987年提出,指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白质的双侧对称的区域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影,在MRI T2WI和(或)Flair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有学者~([2])根据WMLs不同部位将其分为深部白质病变(DWMLs)和脑室旁白质病变(PVWMLs)。目前研究~([3-4])多认为,WMLs是脑小血  相似文献   

2.
低场强MRI FLAIR序列在脑白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液体率减反转恢复(fluid liq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脑白质疏松症(LA)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0.2T低场强MRI扫描仪对60例LA进行自旋回波(SE)序列和FLAIR序列成像,分析LA在SE及FLAIR序列中的影像表现,比较二种成像序列对LA病变的显示效果。结果LAMRI表现为侧脑室周围或/和深部脑白质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点状及点片状异常信号影,SE序列呈等T1或长T1、长T2信号改变,FLAIR呈略高或高信号改变。FLAIR序列成像比SE序列T2WI对LA病灶显示较满意,但对病变的分级诊断无明显差异。结论低场强条件下采用FLAIR序列诊断LA.其效果比常规SE序列略显优越,而且可以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3.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种非特异性脑白质改变,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为脑室周围、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CT上低密度或MRI的T2WI上高信号。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功能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及记忆力损害、情感反应等。本文报道1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诊疗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白质疏松症(1eukoaraiosis,LA)是一种非特异性脑白质改变,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为脑室周围、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CT上低密度或MRI的T2WI上高信号。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功能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及记忆力损害、情感反应等。本文报道1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诊疗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和急性腔隙性脑梗死(LD在磁共振扩散张量(DTI)影像学上的特点,探讨DTI对LA诊断及其与LI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8例LA患者、11例LI患者和20名正常老年人行DTI扫描,测量LA病灶区、形似正常(NAWM)区、LI梗死中心、健侧对应部位和对照组正常白质区的平均扩散系数(MD)、部分各项异性(FA)值.结果 LA患者病灶分别较NAWM、对照组以及LA NAWM区较对照组,MD值升高,FA值降低.各组大脑半球左右侧(除LA NAWM区侧脑室前端和后端周围MD值外)MD和FA值无显著性差异;随LA严重程度增加,MD值升高,而FA值降低;LI梗死中心较健侧对应部位和对照组MD值、FA值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DTI在监测脑白质病变上远比常规MRI灵敏度高,可发现早期的LA病变.LA的DTI参数变化反映了脑白质微结构改变.LA和急性LI在DTI的表现有特征性差异,显示出DTI在LA诊断及其与LI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白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近年无临床症状的脑白质病变在中老年人群中检出率大大增加。新概念的脑白质疏松症(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的一组疾病,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有学者提出其危险因素完全有别于BD,故临床诊断也应与BD有完全不同的标准。为此,现就LA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又称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白质脑病或白质疾病等,由Hachinski等[1]在1986年首次提出。随着磁共振的发展,WMH逐渐成为众多研究中LA的代名词。LA在头颅CT上主要是指侧脑室旁的低密度灶,在脑MRI上表现为T1序列上低信号,T2和T2FLAIR序列的高信号[2]。尽管越来越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脑白质病变的临床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白质病变 (White Matter L esion,简称 WML )的 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MRI SE序列对 82例老年人 WML进行颅脑 MRI检查 ,评估其 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老年人 WML的MRI主要表现是脑白质内点状及斑片状信号异常 ,以 T2加权像改变为明显。病变分为腔隙性脑梗塞或 /和腔隙病变、脑白质稀疏症、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subcortical arter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简称 SAE)等几种类型。 WML病变常见于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患者 ,临床上可无症状 ,也可表现为神经、精神的异常。结论 :老年人 WML以腔隙性脑梗塞和腔隙病变最多见 ,SAE少见 ,而脑白质稀疏症多见于无症状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9.
脑白质疏松症与Binswanger病的临床及CT、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和CT、MRI特征以及与Binswanger病、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14例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CT、MRI所见进行分析。结果:单纯LA组危险因素多样化,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1型为主(70.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Ⅰ型为主(71.6%)。BD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为主(73.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54.3%)、4型(45.7%)为主。Cl+LA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50%)、高血压(43.4%)、高脂血症(31.0%)为主。结论:单纯LA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Ⅰ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BD的临床诊断标准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Cl+LA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主,较单纯LA有较明显的认知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是Hachinski等于1987年首先提出的一个影像学术语,用来描述头部CT检查时所见的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弥散性斑片状低密度带或磁共振(MRI)的T2加权图像上见到的弥散性高信号的一种影像学改变。主要位于侧脑室额角和枕角周围,可向半卵圆中心延伸。它的发生直接与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有的学者称之为“不完全脑梗死”。在脑梗死患者的MRI上经常可以看到梗死灶和LA并存。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LA与脑梗死发生之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Hachinski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用于描述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CT上的低密度灶或MRI 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区。LA在60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伴有脑血管病或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与脑白质疏松症(L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的77例LA患者为LA组,同期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MBP、MMP-9水平差异,分析两项指标与LA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评估MBP、MMP-9对LA的诊断价值。结果LA组患者血清MBP、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LA患者血清MBP、MMP-9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LA患者血清MBP、MMP-9水平与Fazekas评分呈正相关,且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MBP、MMP-9对LA诊断的AUC为0.801、0.790。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MBP、MMP-9高表达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MBP、MMP-9水平与LA的发生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两项指标可作为LA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Hachinski等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脑室周围白质异常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不易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和发现。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LA的发现率大大增加。脑白质疏松不仅见于Alzheimer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Binswanger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而且在正常老年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研究发现临床上LA与皮层下痴呆及脑梗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亚型及其危险因素与脑白质变性(LA)的关系。方法对213例伴L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LA程度进行分级(LA1、LA2、LA3),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短暂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动脉血栓形成和心源性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的关系。结果213例伴L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LA2和LA3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LA1患者(均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A3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均P<0.05);与LA程度明显相关的因素为年龄(OR 0.69,95%CI:0.49~0.97)和腔隙性脑梗死(OR 0.01,95%CI:0.00~0.33)(均P<0.05)。结论与LA相关的危险因素是高龄和腔隙性脑梗死;可能的机制为穿支动脉硬化和血压调节障碍影响脑白质血流供应,引起白质局部坏死、腔隙形成或弥漫性LA。  相似文献   

15.
脑白质疏松(LA)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常见于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及部分正常老年人.以往研究证实LA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并可导致痴呆.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A也可导致抑郁、焦虑、情感淡漠以及幻觉、妄想、异常行为等神经精神综合征(NPS).  相似文献   

16.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弥漫性或多灶性脑白质改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神经病理学研究表明,这类白质改变通常表现脱髓鞘、反应性胶质增生和小动脉硬化,其严重程度与放射学改变呈正相关。对于这种白质改变的命名还比较混乱,有人称之为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有人称之为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与脑白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与脑小血管病变(small vessel disease,SVD)有着密切的关系。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SVD的主要类型之一,不仅在影像学上有着特征性改变,而且临床中常以认知障碍为突出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针对糖尿病与白质疏松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认知障碍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研究武威市沙漠化地区缺血性脱髓鞘性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中预防沙漠地 区缺血性脱髓鞘性脑白质病变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武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或门诊筛查出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患者共500例。按不同居住地、不同危险因素对所筛选病例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 血性脱髓鞘性脑白质病变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沙漠组的缺血性脱髓鞘性脑白质病变发生率为62.4%,平原组的缺血性脱髓鞘性脑白质病变 发生率为49.6%;沙漠组中脑白质病变中重度病变占22.4%,平原组的脑白质病变中重度病变占8.4%。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示沙漠化天气、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颈动脉硬化、高同型半 胱氨酸是加重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 结论 沙漠化地区缺血性脱髓鞘脑白质病变的发生率较平原地区偏高,以重度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道一例表现为双侧弥漫对称性脑白质病变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具有双侧弥漫对称性脑白质病变影像表现的NMOSD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2019-10-12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的1例具有双侧弥漫对称性脑白质病变影像表现的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脑小血管病患者123例(病例组),其中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A)39例,腔隙性梗死(LI)35例,脑微出血(CMB)16例,脑白质疏松并腔隙性梗死和(或)脑微出血33例,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均进行Hcy检测。结果LA、LI、CMB及脑白质疏松并腔隙性梗死和(或)脑微出血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白质疏松并腔隙性梗死和(或)脑微出血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其他3组脑小血管病组(P<0.05),LA、LI及CMB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无明显差异。结论Hcy与脑小血管病(SVB)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