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滋病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女,34岁.因间歇性发热、贫血4个月.面部及躯干丘疹、斑块1个月就诊.皮损表现为面部、躯干以及四肢广泛分布的疣状增殖性丘疹、斑块,上覆蛎壳样痂屑.皮损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经多次HIV抗体和抗原检测,最终确诊为艾滋病.予抗真菌及抗病毒治疗,患者皮损消退,一般情况迅速好转.  相似文献   

2.
报告HIV感染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患者女,34岁.因持续发热40 d,全身散在分布丘疹就诊.皮损为全身散在分布暗红色丘疹,部分丘疹中央坏死、溃破,呈脐凹状.皮损真菌培养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抗HIV抗体检测阳性.该文同时回顾了云南省报道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文献.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及白念珠菌感染.患者男,21岁.发热、消瘦6个月,全身起丘疹、结节2个月.皮肤科检查:全身尤其面部分布较多丘疹及软疣样突起,颊黏膜及舌部有大片白色凝乳样块状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细胞内充满酵母样菌体,PAS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或桑椹状聚集,个别孢子两头钝圆,中间有横隔.皮损真菌培养见马尔尼菲青霉生长,口腔分泌物真菌培养见马尔尼菲青霉和白念珠菌生长.抗HIV抗体检测阳性.  相似文献   

4.
马尔尼菲青霉病主要流行于我国气候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已成为艾滋病患者的死因之一.我国主要见于福建、广西和广东地区,现报告湖北地区首诊艾滋病并发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  相似文献   

5.
<正>马尔尼菲青霉病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深部真菌病,多发生于AIDS患者~([1])。本病可侵犯全身多个器官,但以丘疹为首发表现的较少见,容易误诊。近期我科收治1例以丘疹为首发表现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53岁。因背部丘疹1个月余,于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数个黄豆大红色丘疹,无明显疼痛及瘙痒,搔抓后皮肤破溃,不能愈合,皮损逐渐增多,融合形成斑块,中  相似文献   

6.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患者男,65岁,面部溃疡,口腔糜烂伴发热20余天,皮肤科检查见面部多个溃疡,口腔,咽部大片糜烂,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增大,皮损分泌物,淋巴结穿刺液,血液和皮损组织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均发现马尔尼菲青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马尔尼菲青霉病皮肤损害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7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皮肤损害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及表现形式和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 39例出现皮肤损害,主要位于躯干上部和颜面部。HIV阴性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CD4+T细胞平均计数为(520.52±262.56)×106/L;多数表现为结节;组织病理见肉芽肿样病变。HIV阳性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CD4+T细胞平均计数(25.65±12.23)×106/L;多数表现为水肿性脐窝状丘疹,伴中央坏死;组织病理见坏死样改变。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皮肤损害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形式与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皮肤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8月—2011年7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9例AIDS并发皮肤疾病的患者,分别从皮损、皮损组织病理和微生物学等方面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9例AIDS患者并发皮肤疾病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毛囊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单纯疱疹感染、带状疱疹及脂溢性皮炎等,这些皮肤并发症分别具有各自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结论:AIDS并发皮肤疾病类型多样,多种检测技术融合有助于深入认识上述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分析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988-2003年发生于广东的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发病者没有一定的职业区别,但并发艾滋病患者多为司机和无业人员。13例伴发有各种免疫缺陷的基础病,如艾滋病、结缔组织病、肾移植等。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为发热、消瘦、皮疹、呼吸系统症状等。皮损组织切片可见成堆的PAS染色阳性的圆形或腊肠形孢子。15例患者中4例为皮肤限局性感染,11例为系统性感染;9例死亡,5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分离于不同部位的15株病原菌经形态学、培养的双相性皆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其中11株经DNA测序也得到进一步证实。结论 广东近年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增多,且伴发艾滋病者增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引起的一种地域性流行的系统性真菌病,易发生于免疫受损个体,尤其是艾滋病患者。近年来随着我国艾滋病发病率的上升,流行区域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逐渐增多,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1.
以肠道症状为首发的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具有双相性的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少见深部真菌病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贫血、咳嗽、体重减轻、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和特征性的皮损 ,以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者较少。我们报告 1例以肠道症状为首发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  相似文献   

12.
马尔尼菲青霉病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3例患者中并发艾滋病(AIDS)84例,非AIDS 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损、消瘦、贫血、淋巴结增大、咳嗽等.并发AIDS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皮损泛发,且有坏死.93例患者中CD4+细胞下降84例,临床标本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液、组织或脓液、骨髓.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两性霉素B单独或联合治疗,以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口服疗效最佳.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PSM好发于AIDS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两性霉素B治疗效果肯定:合并AIDS的PSM患者与非AIDS患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男,62岁.因乏力6个月,全身出现包块,溃烂,结痂4个月余入院.皮下结节脓液真菌培养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予以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及两性霉素B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五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报道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二性霉素B、酮康唑治疗马尔尼菲青霉病2例报告李菊裳,曹存巍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皮肤科(邮政编码530021)自1985年作者报告国内首例马内青霉病(后为马尔尼菲青霉病)以来[1],国内先后报道该病10余例[1~3],这些病例多以死亡告终。马尔尼菲青霉病...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内菲青霉病1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报告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内菲青霉病。患者女,31岁。因发热、咳嗽、乏力伴消瘦2个月入院。入院前半个月患者面部、躯干、上肢出现中央有凹陷或坏死的传染性软疣样皮损。入院后查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丹髓涂片、组织病理检查见细胞内外有大量酵母样细胞,部分中央有横隔(裂殖);骨髓、皮损及淋巴结真菌培养均阳性(2℃和37℃双相培养),经鉴定为马内菲青霉,25℃条件下培养为菌丝相,且有红色色素养产生,37℃条件下培养为酵母相。诊断: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内菲青霉病。确认后予以静脉滴注伊曲康唑,2周后发热消退,皮损缓解。  相似文献   

17.
李妍  窦侠  李航  涂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11):715-716
报告1例类风湿性嗜中性皮炎并发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男,64岁。躯干及四肢红色斑丘疹4年,加重6个月,无自觉症状。结合病史、皮损特点、实验室检查、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确诊为该病。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1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2-2004年来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1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临床症状除非特征性的表现如发热、消瘦、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外,8例合并有皮疹;3例有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腹痛,1例腹泻、排红色湖状便:1例吞咽困难,进食梗阻感;5例有呼吸系统症状;1例关节痛;2例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4例骨髓、1例痰、1例血涂片、8例皮疹刮片或分泌物涂片、2例淋巴结和皮肤病理活检切片中可见成堆的PAS染色阳性的圆形或腊肠形分隔孢子.11株分离株经形态学、培养皆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其中4株分离株经DNA分析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结论 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多伴有皮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1例江苏首见的艾滋病合并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方法患者男,36岁。因持续高热至本院风湿科就诊。血、骨髓液肉汤增菌液37℃分离培养,ELISA法HIV(1+2型)抗体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肉汤增菌液接种血培养基37℃进行培养,2天后血培养基上长出酵母样菌,25~28℃孵育下沙堡琼脂(SDA)培养基呈霉菌相,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HIV(1+2型)抗体(+)。CD4/CD8<1.0,大肤康0.2g静滴1次/d,1周后热退,主动出院,失访。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是一种罕见的真菌病,临床医生对于发热、消瘦、贫血、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的艾滋病患者要警惕是否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而对马尔尼菲青霉病要排除HIV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AIDS并发马尔尼菲青霉及白念珠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AIDS并发马内菲青霉菌和白念珠菌感染。患者男,48岁。反复发热、进行性消瘦2个月,全身散在丘疹、脓疱、结节20余天。皮肤科检查见全身散在分布较多坏死性丘疹及部分传染性软疣样丘疹,颊黏膜及舌部附有大片白色凝乳样块状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细胞内充满酵母样菌体,PAS染色阳性,并有大量葡萄状或桑椹状孢子聚集。皮损真菌培养见马内菲青霉菌生长。口腔分泌物真菌培养有马内菲青霉菌和白念珠菌生长。抗HIV抗体检测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