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期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关系以及后腹腔镜气腹对老年患者术中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以上择期行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患者70例,ASAⅠ~Ⅱ级。于诱导后10 min、气腹后15、30 min,停气腹后15、30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相应时间的Pet-CO2、PaCO2,求出PaCO2与PetCO2差值(Pa-etCO2)。同时记录相应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结果气腹后15、30 min,停气腹后15、30 min PaCO2、PetCO2、SBP与气腹前比较均升高(P〈0.05,〈0.01)。不同时间点PaCO2与PetCO2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老年患者腹膜后腹腔镜手术PaCO2与Pet-CO2相关性良好,PetCO2能较好地反映PaCO2变化。气腹对老年患者SBP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2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ASAI~Ⅱ级,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麻醉诱导后插左支单腔支气管导管,术中行单肺通气.分别于气管插管后双肺通气10 min及单肺通气10、30、50 min时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相应的PETCO2值.结果 双肺通气及单肺通气10 min时PaCO2与PETCO2密切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30、50 min时,两者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低流量双肺通气及短时间单肺通气时可用PETCO2推断PaCO2,长时间低流量单肺通气时PETCO2不能完全反映PaCO2的变化,需定时行血气分析,监测PaCO2.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对单肺通气(OLV)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55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传统单肺通气组,n=27例)和B组(保护性单肺通气组,n=28例)。分别在双肺通气30min(T1)、单肺通气60 min(T2)和气管拔管后2h(T3)时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胸肺顺应性(CT)等呼吸动力学指标,并在各时点检测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等动脉血气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6、IL-8)表达水平。结果两组在T2、T3时PaO_2较T1时明显降低(P0.05),且A组降低较B组更为显著(P0.05),A组T2、T3时PaCO_2较T1时和B组同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T2时CT较T1时明显降低(P0.05),而Ppeak、Raw明显升高,且A组升高或降低较B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T2、T3时IL-6、IL-8表达水平较T1时明显升高,且A组升高较B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显著降低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及阻力,增加胸肺顺应性,减少OLV期间及术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明显减轻肺组织的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麻病人双肺或单肺通气时不同体位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胸科手术病人12例。ASAⅠ或Ⅱ级,年龄33~63岁,体重62~85kg。全麻诱导后插入左双腔支气管导管,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1.5。摆放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每个体位分别行双肺通气、左肺通气、右肺通气。经气道旁路监测气道峰压(Peak)、气道阻力(Raw)、胸肺顺应性(CT)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每次通气10min后采集数据。结果双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右侧卧位Peak升高,CT降低;单肺通气时,与平卧位及下侧肺比较,上侧肺Peak升高,CT、RETCO2降低;右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右侧卧位CT升高;双肺通气和左肺通气时,与平卧位比较,左侧卧位Raw升高(P〈0.01)。结论全麻机械通气下开胸前体位对呼吸力学影响较大,双肺通气时体位由平卧位变为侧卧位时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单肺通气侧卧位时,上侧CT降低,气道压力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时不同潮气量变化对呼吸力学及血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9例单肺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分析调整潮气量后病人的呼吸力学以及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15bpm进行通气时呼吸力学及血气的变化小于潮气量6ml/kg、呼吸频率20bpm,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15bpm是单肺呼吸的较适合的参数,对呼吸力学及血气分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对全关节置换术深度麻醉患者PaCO_2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深度镇静,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深度麻醉时高碳酸血症均较高,且基线时动脉血气(ABG-1)的PaCO_2差异不显著(t=0.342,P=0.367),而在30min后动脉血气(ABG-2)时的和ABG-1到ABG-2的变化差异均显著(t=1.901,P=0.031;U=3.002,P=0.001);在ABG-1时,中度高碳酸血症患者人数(n=35)最多,轻度患者(n=13)人数低于中度患者,而重度实验组患者人数(n=12)最少;;在ABG-2时,实验组轻度患者人数(n=28)最多和重度患者人数(n=16)最少,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轻度和重度患者人数差异均显著(P0.05),而中度差异不显著(P0.05)。气道辅助和无气道辅助下,患者在PaCO_2、性别比例和体重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结论深度镇静可导致患者中度高碳酸血症的发生,CPAP治疗降低了患者的PaCO_2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方案对老年原发性肺癌单肺通气患者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无锡第二人民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和江阴市中医院三家医院收治的8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容量控制通气策略,观察组给予容量控制通气结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抽取两组患者单肺通气前后及术后静脉血,测定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浓度,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采用旁气流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呼吸力学参数指标,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法评价认知功能,同时记录术后发生谵妄的情况。结果观察组T2、T3时点呼吸力学参数指标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Ra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T2~T4时点观察组血气分析参数指标氧分压(Pa O2)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点观察组IL-6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4时点观察组MMSE评分和谵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原发性肺癌单肺通气患者脑组织炎性反应有重要影响,可有效降低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及阻力,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与异氟醚麻醉对单肺通气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58例拟行肺癌、食管癌等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28例)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单肺通气麻醉,B组(n=30例)采用异氟醚单肺通气麻醉。监测两组患者在置入漂浮导管后10min(T0)、双肺通气10 min(T1)、单肺通气15、30、60、90 min(T2~T5)时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Paw在T2~T5时较T0时均明显升高(P0.01);PaO2在T1~T5时均明显下降(P0.01),且在T2时达到最低值;Qs/Qt在T1~T5时均明显升高(P0.01),且在T2时达到最高值。A组Qs/Qt在T2~T5时较B组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应用于单肺通气可明显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和减少肺内分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模式下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单肺通气剖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例。A组单肺通气6 mL/kg+PEEP为0 cmH2O,B组单肺通气6mL/kg+PEEP为4 cmH2O,C组单肺通气6 mL/kg+PEEP为8 cmH2O,术中均为持续性单肺通气,并排除肺功能差或有肺部疾病者。通过监测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30 min(T2)、单肺通气60 min(T3)、单肺通气90 min(T4)、单肺通气结束前(T5)、出室前(T6)的SpO2、MAP、HR。采集颈内静脉血5 mL进行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检测。结果三组治疗不同时间点MAP、HR、SpO2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C两组从T3开始相对于A组炎性因子水平较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B、C两组间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单肺通气6 mL/kg+PEEP 4 cmH2O对肺损伤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方式对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影响。方法拟行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36例,随机分为长时间组(Ⅰ组)和间断的双肺通气组(Ⅱ组),每组18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OLV 45 min(T2)、90min(T3)及术后2h(T4)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浓度。结果两组TNF-α、IL-6、IL-8和IL-10于T2时明显上升(P〈0.05),Ⅱ组T3、T4时TNF-α、IL-6和IL-8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而IL-10高于Ⅰ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间断双肺通气可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术前雾化吸入盐酸戊乙奎醚在减轻单肺通气(OLV)时非通气侧肺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招募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后即刻,对照组予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观察组予雾化吸入盐酸戊乙奎醚。于全身麻醉诱导后即刻(T0),以及OLV开始后0.5 h(T1)、1 h(T2)、2 h(T3)时检测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术中切取肿瘤周边的正常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计算肺损伤评分。采用TUNEL法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I)。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和自噬标志性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光镜下可见对照组肺组织形态、结构发生明显损伤,而观察组肺组织损伤显著减轻。在观察时间内,两组PaO2均呈下降趋势,PaCO2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小(P&l...  相似文献   

14.
低氧血症是胸腔镜心脏手术单肺通气时的主要并发症,能影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麻醉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为避免低氧血症的发生,我们需了解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现就以上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七氟醚复合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时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胸腔镜手术者9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术中采用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组术中采用七氟醚复合依托咪酯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与麻醉恢复,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对比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开始前(T1)、单肺通气30 min后(T2)、手术结束时(T3)血流动力学MAP、HR、SpO2及MDA、SOD、Cor。 结果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T1、T2时对照组MAP高于T0,HR、SpO2低于T0,T2时对照组MAP高于T1,HR、SpO2低于T1;T1、T2时观察组MAP低于对照组,HR、SpO2高于对照组;T2、T3时两组MDA、Cor高于T0、T1,SOD水平低于T0、T1,且T3时两组MDA、Cor水平高于T2,SOD低于T2(P<0.05);T2、T3时观察组MDA、Cor低于对照组。 结论七氟醚复合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应用于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中能促进麻醉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流量单肺通气对肺癌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需单肺通气的择期肺癌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常流量组(A组)和低流量组(B组),各20例.两组单肺通气前吸入高流量(4 L/min)的氧气和1%安氟醚,10 min后将A组氧气流量调为3L/min,B组调为1L/min,两组每60 min给予高流量(4 L/min)的新鲜气体吸入5 min,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吸入安氟醚,恢复吸入氧气流量至4 L/min.在单肺通气前(T0)及单肺通气后10 min(T1)、30 min(T2)、60 min(T3)及恢复双肺通气30 min(T4)时,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阻力(Raw)、动态肺顺应性(Cdyn),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 两组患者单肺通气各时点较双肺通气时Ppeak、Pmean、Raw增加(P均<0.01),Cdyn、PaO2下降(P均<0.01);其他各指标两组间相近(P均>0.05).结论 低流量单肺通气对肺癌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较小,低流量麻醉可安全用于单肺通气.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在手术后常出现认知功能改变,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及记忆受损,这种手术后的变化称为术后认知障碍(POCD),其属于轻度认知障碍(MCI),诊断需神经心理学的测试。目前认为POCD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确切病因现在仍不清楚,其潜在原因和危险因素包括心肺转流(CPB)、全麻药、低氧血症、高脂血症和低血压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对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单肺通气(OLV)组(A组)18只、双肺通气组(B组)18只及对照组(C组)6只。C组自主呼吸;A组采用右侧OLV,其中6只(A1组)OLV 0.5 h、恢复通气0.5 h,6只(A2组)OLV 1 h、恢复通气0.5 h,6只(A3组)OLV 1.5 h、恢复通气0.5 h;B组采用双肺通气,其中通气1(B1组)、1.5(B2组)、2 h(B3组)各6只。取各组大鼠左侧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蛋白。结果与C组相比,A、B组大鼠肺泡充血水肿,肺间质增厚,随通气时间延长损伤逐渐加重,且A组变化更为明显。A1组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及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3%±0.08%、0.22±0.02,A2组为6.17%±0.75%、0.34±0.01,A3组为16.00%±1.10%、0.69±0.01,B1组为0.15%±0.10%、0.22±0.01,B2组为0.18%±0.08%、0.23±0.01,B3组为4.83%±0.75%、0.28±0.01,C组为0.12%±0.08%、0.21±0.02;A2、A3、B3组与C组比较,P均<0.05;A2组与B2组、A3组与B3组比较,P均<0.05。结论单肺通气可导致肺组织结构的改变、细胞凋亡增加,可能与Caspase-3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AVAPS)与AVAPS无创自动调节呼气气道正压(AVAPS-AE)通气对重症高碳酸血症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影响。方法 50例高碳酸血症呼级衰竭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AVAPS-AE组(n=28)采用飞利浦伟康BiPAP A40呼吸机AVAPS-AE模式进行通气治疗,对照组(n=22)使用相同机型AVAPS模式通气治疗,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入院时诊断情况、人口学特征、动脉血气值、目标潮气量设定和每天进行通气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VAPS-AE组通气治疗6 h内PaCO_2显著下降(P0.05),PaCO_2和血浆内HCO_3~-水平在4 d内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的平均可变吸气正压相似,但AVAPS-AE组的最大呼气正压、平均潮气量和漏气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中,AVAPS-AE模式较传统的AVAPS通气模式在降低PaCO_2方面更为有效和迅速。  相似文献   

20.
正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是麻醉科常用通气技术之一,推动了胸科复杂手术的发展和微创技术的应用。但是OLV作为一种非生理性的通气方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机械牵张肺损伤,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等。茶碱类药物作为临床常用的支气管扩张药,在抑制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离体肺灌注实验表明茶碱可减少肺I/R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