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47-105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单用恩替卡韦(ETV)治疗5年血清HBsAg和HBV DNA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20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单用ETV治疗≥5年的CHB患者918例,其中初始治疗时HBeAg阳性患者556例,HBeAg阴性患者362例。收集患者在治疗基线、1年、2年、3年、4年、5年时的血清HBsAg水平和HBV DNA载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先进行log_(10)对数转换,组内或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随着ETV治疗时间的延长,HBsAg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4.168、49.845,P值均0.001)。HBeAg阳性患者基线HBsAg水平为18 043.1(7868.9~26 342.4)IU/ml,ETV治疗5年后降至1397.6(626.4~3419.4)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eAg阳性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为(6.7±1.7)log_(10)IU/ml,ETV治疗5年后HBV DNA阴转率为100%。HBeAg阴性患者的基线HBsAg水平为2420.0(662.6~5621.2)IU/ml,ETV治疗5年后降至407.2(56.7~1104.7)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eAg阴性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为(4.9±1.4)log_(10)IU/ml,ETV治疗5年后HBV DNA阴转率亦为100%。HBeAg阳性患者的中位HBsAg水平在各时间点上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值均0.001)。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HBsAg下降均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ETV治疗前两年的HBsAg年均下降速率显著大于后3年(HBeAg阳性:Z=-13.605,P0.001;HBeAg阴性:Z=-5.950,P0.001)。HBeAg阳性患者除ETV治疗1年时HBV DNA阴转率显著低于HBeAg阴性患者外(χ~2=71.013, P0.001),其余时间点上两组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均为100%。此外,ETV治疗5年,累计HBsAg转阴、200 IU/ml、1000 IU/ml、1500 IU/ml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6%、23.9%、57.0%、67.3%。结论 ETV治疗CHB、HBsAg和HBV DNA水平逐渐下降,并且HBsAg水平的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单用ETV治疗5年,67.3%的患者可以达到HBsAg 1500 IU/ml。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PEG-IFN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探讨应用不同HBV DNA检测方法对疗效判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CHB患者,应用PEG-IFNα-2b治疗24周内,HBV DNA低敏方法检测(最低检测下限500 IU/ml)首次阴转,且36周内低敏检测持续阴性的HBeAg阳性CHB患者83例。36周内采用高敏方法检测(最低检测下限20 IU/ml)持续阴性的患者(阴性组)33例,持续阳性的患者(阳性组)50例。对比2组在12、24和36周时HBeAg、HBsAg下降水平以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HBV DNA低敏检测阴性后的12、24和36周,阴性组HBeAg下降值均明显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32(0.16~0.92)log_(10)COI vs 0.14(0.01~0.30)log_(10)COI,Z=-3.061,P=0.002;0.44(0.19~1.15)log_(10)COI vs 0.16(0.04~0.35)log_(10)COI,Z=-3.043,P=0.002;0.51(0.36~1.21)log_(10)COI vs 0.24(0.10~0.46)log_(10)COI,Z=-3.880,P0.001]。在HBV DNA低敏检测阴性后的12周,2组HBsAg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但在24和36周阴性组HBsAg下降值均明显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13(-0.02~0.33)log_(10)IU/ml vs 0.08(-0.02~0.16)log_(10)IU/ml,Z=-2.207,P=0.021;0.16(0.03~0.47)log_(10)IU/ml vs 0.03(-0.08~0.20)log_(10)IU/ml,Z=-2.363,P=0.018]。在HBV DNA低敏检测阴性后12周,阴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0.30%,阳性组为16.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24和36周阴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6.36%和39.39%,明显高于阳性组的16.00%和18.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40;χ~2=4.671,P=0.042)。结论在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的过程中,为更准确的判断患者的抗病毒疗效,HBV DNA应该采用高度敏感的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基于社区人群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产前HBV血清学和病毒学特点。方法该研究从广西、江苏、河南地区入组1741例HBsAg阳性孕妇。所有孕妇的临产前血清样本采用Abbott Architect i2000和Abbott Architect m2000分别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水平;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 PCR)法进行HBV基因型分型。结果 1741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eAg阳性占37.0%(645/1741),HBeAg阴性孕妇占63.0%(1096/1741)。HBeAg阳性孕妇产前HBsAg滴度、HBV DNA水平以及B基因型孕妇所占比例均高于HBeAg阴性孕妇,但年龄低于HBeAg阴性孕妇。HBeAg阳性孕妇的HBsAg滴度和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790,P0.001),HBeAg滴度和HBV DNA水平也呈正相关性(r=0.564,P0.001)。而HBeAg阴性孕妇的HBsAg滴度和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r=0.020,P=0.517)。结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sAg阳性孕妇在不同HBeAg状态下,血清HBV DNA水平及HBsAg滴度分布各不相同。对于HBeAg阳性孕妇人群,HBeAg滴度、HBsAg滴度可能成为HBV DNA水平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化学、病毒学指标的变化及临床转归的差异。方法对63例诊断为CHB的患者均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一次,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动态检测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YMDD变异、B超等指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CHB患者3年时,HBeAg阳性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分别为64.7%、64.7%、0%、0%;HBeAg阴性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分别为70.4%、77.8%、0%、0%。两组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18.2%),x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5.9%),x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容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5.
薛荣荣  蔡炳冈  咸建春 《肝脏》2023,(12):1462-1465
目的 探讨HBsAg及HBV DNA定量与HBV相关肝病临床诊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初治的HBV感染患者314例,按临床诊断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A组、1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B组、4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C组、81例)、HBV相关肝癌组(D组、44例)四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与HBsAg、HBeAg、HBV DNA定量资料。结果 HBeAg阳性者,血清HBsAg定量[(998.7±944.2)IU/mL]与HBV DNA定量[(5.4±2.1)lg IU/mL]之间呈正相关(r=0.294,P<0.001)。HBeAg阴性者,血清HBsAg定量[(556.7±718.1)IU/mL]与HBV DNA定量[(3.9±1.9)lg IU/mL]之间呈正相关(r=0.173,P=0.035)。HBeAg阳性者HBsAg、HBV DNA水平较HBeAg阴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者,HBsAg定量[(1568.3±990.4)、(513.4±402....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基于社区人群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产前HBV血清学和病毒学特点。方法该研究从广西、江苏、河南地区入组1741例HBsAg阳性孕妇。所有孕妇的临产前血清样本采用Abbott Architect i2000和Abbott Architect m2000分别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水平;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 PCR)法进行HBV基因型分型。结果 1741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eAg阳性占37.0%(645/1741),HBeAg阴性孕妇占63.0%(1096/1741)。HBeAg阳性孕妇产前HBsAg滴度、HBV DNA水平以及B基因型孕妇所占比例均高于HBeAg阴性孕妇,但年龄低于HBeAg阴性孕妇。HBeAg阳性孕妇的HBsAg滴度和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790,P<0.001),HBeAg滴度和HBV DNA水平也呈正相关性(r=0.564,P<0.001)。而HBeAg阴性孕妇的HBsAg滴度和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r=0.020,P=0.517)。结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sAg阳性孕妇在不同HBeAg状态下,血清HBV DNA水平及HBsAg滴度分布各不相同。对于HBeAg阳性孕妇人群,HBeAg滴度、HBsAg滴度可能成为HBV DNA水平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HBsAg/HBV DNA比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CHB-LM)患者、24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B-S)患者和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入院时及40例CHB患者治疗12周的外周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水平,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 HBV-LC组HBsAg和HBV DNA均明显低于CHBLM(Z=-3.416和-2.636,均P0.05)、CHB-S组(Z=-2.499和-2.407,均P0.05),HBsAg/HBV DNA比率均稍高于CHB-LM、CHB-S组(均P0.05);CHB-LM和CHB-S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649、-0.032和-0.885,均P0.05)。HBeAg阴性组的HBsAg、HBV DNA水平均高于HBeAg阳性组(Z=-2.662和-4.950,P=0.008和0.001),HBsAg/HBV DNA比率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Z=-2.544,P=0.011)。治疗12周与治疗前比较,完全应答组HBsAg、HBV DNA均明显下降(Z=-2.103和-3.297,P=0.035和0.0002),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3.233,P=0.01);部分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2.666,P=0.005),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2.666,P=0.000 4),HBsAg水平稍下降(Z=-1.600,P=0.110);无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3.059,P=0.023),HBsAg稍下降(Z=-0.341,P=0.733),但HBsAg/HBV DNA比率升高(P0.05)。HBsAg/HBV DNA比率与PLT(r=0.561,P=0.002)呈明显正相关。HBsAg/HBV DNA比率预测病毒学完全应答的曲线下面积AUC(0.643)高于HBsAg(0.580)和HBVDNA(0.433)。结论进展性HBV-LC和HBeAg阴性CHB患者HBsAg/HBV DNA比率偏高,且升高的HBsAg/HBV DNA比率与抗HBV治疗疗效欠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HBeAg阳性HBV感染者的HBsAg、PTA和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并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92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n=24)、肝硬化代偿组(n=38)和肝硬化失代偿组(n=30)。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HBsAg定量、PTA及肝脏储备功能ICG R15检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三组患者血清HBsAg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2±0.43)log10IU/ml vs(2.88±0.36)log10IU/ml vs(2.60±0.27)log10IU/ml,F=25.19,P0.001];三组患者的ICG R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3.10)%vs(9.57±8.18)%vs(24.13±14.28)%,F=24.00,P=0.001];三组患者的PTA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81.00±17.62)%vs(83.08±9.64)%vs(62.32±16.90)%,F=13.42,P=0.009]。相关分析显示三组间PTA与ICG R15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48、-0.602、-0.735,P值均0.01);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HBsAg与PT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0、0.473,P值均0.05),与ICG R15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7、-0.768,P值均0.01)。结论在HBeAg阳性条件下HBsAg、PTA与ICG R15有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基线血清HBsAg、HBsAg/HBVDNA比值与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基线HBsAg、HBsAg/HBV DNA比值与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定量检测血清HBsAg滴度. 结果 HBsAg (log10IU/ml)与HBV DNA (log10IU/ml)、HBsAg/HBV DNA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2、0.57,P值均< 0.0001,均呈显著性正相关;HBsAg和HBsAg/HBV DNA比值与炎症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389、-0.307,P值均<0.0001,二者与炎症活动度均呈负相关;而ALT (log10U/L)与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r=0.480,P<0.0001).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中度及以上患者的血清HBsAg及HBsAg/HBV DNA比值均显著低于轻度及以下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HBsAg、HBsAg/HBV DNA比值及ALT在组织炎症活动度最优截断点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0.672、0.713;当机会曲线下面积等于0.5时,其显著性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BsAg诊断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灵敏度为76.92%高于ALT的4.36%;HBsAg/HBV DNA比值的特异度为81.33%高于ALT的64.00%,ALT的约登指数均高于HBsAg及HBsAg/HBV DNA比值.当HBsAg与ALT并联时,其灵敏度高达94.08%;串联时,其特异度可高达85.60%. 结论 HBeAg抗原阳性CHB患者HBsAg、HBsAg/HBV DNA比值及ALT均可作为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判断指标,HBsAg与ALT并联或串联诊断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0.
《肝脏》2016,(9)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维持治疗对达到临床治疗终点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09年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单一NUC治疗的CHB患者142例,根据初始治疗时HBeAg情况分为HBeAg阳性组(n=68)与HBeAg阴性组(n=74)。所有患者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后继续原有NUC维持治疗。在患者停药后继续进行随访,记录停药及复发情况。结果 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相比,在停药后12月(20.6%对21.6%,P=0.863)、24月(52.9%对58.1%,P=0,477)及36月(66.2%对64.9%,P=0.882)时病毒学复发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维持治疗时间12月、12~24月及≥24月的患者在停药时间36月时病毒学复发率分别为71.8%、47.5%、3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eAg阳性组病毒学复发危险因素为维持治疗时间、初始治疗ALT水平。HBeAg阴性组病毒学复发危险因素为维持治疗时间、肝硬化、维持治疗初始HBsAg水平。结论长期NUC维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CHB患者病毒学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 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过程中预测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72例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PEG-IFN α-2a 180 μg,每周1次,共48周。每3个月检测ALT、AST及HBV DNA、HBeAg和H BsAg定量,对48周治疗结束时HBsAg消失与基线、12周、24周的HBV DNA、HBeAg和HBsAg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Fisher精确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65例HBeAg阳性CHB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7例HBsAg消失。48周时HBsAg的消失与治疗12周时H BeAg水平有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3),与治疗24周时HBeAg水平高度相关 (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4),与12周或24周时HBsAg<250 IU/mL相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P=0.002)。与12周时HBV DNA阴转相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9),而与24周时HBV DNA是否阴转无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 0.130)。经ROC曲线分析显示,12周、24周HBsAg及24周HBeAg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84(P=0.0021)、0.9606(P=0.001)及0.8350(P=0.040)。结论 联合应用24周HBeAg和HBsAg定量水平可能是预测48周疗程结束时是否发生HBsAg消失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Pei YZ  Han T  Ma XY  Li Y  Xing J  Song ZL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0):743-746
目的 了解HBsAg定量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3组患者中与HBV DNA的相关性. 方法 采集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组),7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54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的血清标本,用雅培化学发光法进行HBsAg定量测定,荧光PCR定量法检测HBV DNA量水平.多组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HBsAg定量值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组患者中的中位数分别为2361.10、1001.64、594.35IU/ml,3组间呈逐渐下降趋势,x2= 24.3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比较,Z= -3.7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组与肝癌组比较,Z=-4.6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肝硬化组与肝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患者,HBsAg定量值在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的中位数分别为3259.83、1077.30、789.72 IU/ml,3组间呈下降趋势,x2= 15.64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HBeAg阴性患者,HBsAg定量值在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的中位数分别为1669.00、1001.64、582.05 IU/ml,3组间呈下降趋势,x2 =6.4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定量值在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的中位数分别为5.3579、 4.2207、1.0000 log10拷贝/ml,4分位数间距分别为(4.3579 ~6.8745)、(0.0000 ~ 5.7393)、(0.0000 ~ 4.6651)log10拷贝/ml,3组HBV DNA定量值比较,x2=31.4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BsAg与HBV DNA在乙型肝炎组(r= 0.297,P<0.05)、肝硬化组(r= 0.346,P<0.05)、肝癌组(r=0.452,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HBsAg定量值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中逐渐降低,且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现象及其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者2260例,其中被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83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筛选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患者188例,分为HBeAg阳性组(n=101)和HBeAg阴性组(n=87)。同时选取200例HBsAg阳性、抗-HBs阴性者作为对照,其中HBeAg阳性组80例,HBeAg阴性组120例。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病毒载量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BV血清学标志物在HBsAg与抗-HBs双阳性情况下共有5种模式,其中以HBsAg、抗-HBs、HBeAg及抗-HBc阳性,且抗-HBe阴性多见,占47.9%(90/188),肝功能指标总异常率为69.1%(130/188),HBV DNA总阳性率为56.9%(107/188)。HBeAg阳性的2组HBV DNA均存在高水平复制,其中HBsAg与抗-HBs双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2,P0.05);HBeAg阴性组中,HBsAg与抗-HBs双阳性组HBV DNA定量1×105IU/ml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0,P0.05)。对HBV S区进行测序分析发现,测序的80例HBsAg与抗-HBs双阳性患者中有27例患者的HBV S区发生变异,突变率33.7%,且S区变异位点主要有P29L、S61L、P62L、I126T/S、Q129N、M133K、F134L、G145R/K、L175S和L186H等。结论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有一定比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病毒株变异所致。这种情况并不代表疾病好转,且抗-HBs出现并不一定能完全有效清除HBsAg,病毒DNA往往存在持续复制,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脏病理与血清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1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血清免疫学指标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均进行肝穿刺组织学检查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不论HBeAg阳性还是HBeAg阴性CHB患者炎症分级从G0到G4分为5级,结果显示各级患者HBV DN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HB患者纤维化分期从S0到S4分为5期,结果显示各期之间HBV DN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论HBeAg阳性还是HBeAg阴性CHB患者,肝脏病理分级分期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和病毒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HBV DNA载量、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方面的特点。方法:对60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HBV DNA载量、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HBeAg阴性24例,占40.0%(24/60),平均年龄(48.3±7.7)岁;HBeAg阳性36例,占60.0%(36/60),平均年龄(27.7±9.1)岁,两者在平均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4,P<0.001)。HBeAg阴性与阳性患者的HBV DNA载量分别为(5.87±0.66)log拷贝/ml和(7.37±0.50)log拷贝/ml,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6,P<0.001);ALT分别为(115.95±33.6)U/L和(172.2±84.20)U/L,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81,P<0.001)。HBeAg阴性患者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与HBeAg阳性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3及1.27,P值分别为0.11及0.25)。结论:HBeAg阴性CHB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HBeAg阳性者,HBV DNA载量及ALT值低于HBeAg阳性者,但HBeAg阴性CHB患者的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与HBeAg阳性者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5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CHB)和HBeAg阴性慢性乙肝(CHB)患者肝穿刺肝组织病理组织特征和HBV DNA水平变化。方法对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两组患者在HBV DNA定量和肝脏组织学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BeAg阴性CHB组HBV DNA水平低于HBeAg阳性CH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5);两组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纤维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的增高,HBV DNA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肝血清HBV DNA水平和HBeAg的状态与其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HBV DNA水平仅可作为肝病严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3年HBV DNA和HBsAg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单用TDF治疗≥3年157例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基线HBeAg水平分为HBeAg阳性组(n=73)和HBeAg阴性组(n=84)。收集患者在治疗基线、1年、2年、3年时的血清HBV DNA定量、HBsAg定量资料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先进行对数转换,组内或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TDF治疗第1年和2年时HBeAg阳性患者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低于HBeAg阴性患者(第1年:65.8%vs 81.0%,χ2=4.676,P<0.05;第2年:87.7%vs 98.8%,P<0.05),TDF治疗3年两组HBV DNA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前S1抗原(PreS1)水平作为预测干扰素α(IFN-α)治疗48周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儿童HBsAg转阴指标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6月—2020年1月接受IFN-α治疗48周的88例1~16岁HBeAg阳性CHB患儿,每3个月评估患儿的HBsAg定量(qHBsAg)、HBV DNA定量、ALT等,并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双抗体夹心法)检测PreS1水平。根据IFN-α治疗48周终点时HBsAg是否转阴分为转阴组(n=17)和未转阴组(n=71)。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评估PreS1水平和其他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不同标志物对IFN-α治疗48周终点HBsAg转阴的预测价值。结果 PreS1水平与血清qHBsAg、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12、0.535,P值均<0.05)。基线时,PreS1/qHBsAg比值(AUC=0.694)较P...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24周,根据RGT策略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比较其疗效及预测因素。方法收集87例初治选用足量Peg-IFN-α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时根据应答情况接受不同序贯单药或联合治疗,分别为a:有早期应答者继续Peg-IFN-α治疗至48周(n=20);而对于无早期应答者采用3种治疗方案,即b:继续单药Peg-IFN-α治疗至48周(n=17);c:Peg-IFN-α单药延长治疗至96周(n=25);d:在Peg-IFN-α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并延长治疗至96周(n=25)。比较分析各组之间的疗效及应答的预测因素。结果治疗结束时,a组较b组,d组较c组HBsAg、HBV DNA下降均有明显增加(P值分别为0.0194、0.041以及0.0008、0.0035)。96周治疗患者(无论单药还是联合)在治疗结束时达到HBsAg≤1000 IU/mL且HBeAg(-)的患者均较b组增加(P=0.0384);治疗结束时d组较c组HBeAg下降增加,对HBeAg消失及血清学转换有一定的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HBsAg≥1500 IU/mL的患者,治疗结束后d组较c组DNA转阴率、以及获得HBsAg下降≥2lg IU/mL且HBV DNA转阴的患者都明显增加(P分别为0.0228和0.0237)。结论对于无早期应答患者,延长干扰素疗程并同时加用核苷类药物可以提高HBsAg及HBV DNA载量下降的幅度。基线HBsAg≥1500IU/mL的患者,仍可选择联合核苷类药物并延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ULN≤ALT≤2×ULN)肝组织学与血清学的关系.方法 对全国多中心516例CHB患者(1×ULN≤ALT≤2×ULN)行血清学及肝穿刺病理检查,依据血清HBeAg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分析两组肝组织病理学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sAg和HBeAg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血清透明质酸(HA)和α2-巨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血清HBV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HBeAg阴性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HBsAg、HA和α2-巨球蛋白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HBV DNA可做为HBeAg阴性CHB患者肝脏病变程度的有效预测指标,HBsAg、HBeAg、HA和α2-巨球蛋白均可做为HBeAg阳性CHB患者肝组织损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