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87例行ERCP/EST+LC(A组),71例行LC+LCBDE(B组)。结果:两组首次手术成功率(94.25%vs.92.96%,P=0.452)、中转开腹率(5.75%vs.7.04%,P=0.452)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5%vs.2.82%,P=0.1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手术时间[(105.7±9.2)min vs.(132.4±15.1)min,P=0.012]、住院时间[(5.5±2.8)d vs.(6.9±3.4)d,P=0.008]、住院费用[(5 347.1±672.1)元vs.(7 923.5±657.2)元,P=0.002]均少于A组。短期随访发现两组结石清除率无明显差别(97.7%vs.100%,P=0.219)。结论:ERCP/EST+LC、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同样安全、有效,LC+LCBDE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对于适当的病例,LC+LCBDE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T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手段,但两者的疗效优劣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梗阻型轻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MABP)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收治的132例梗阻型M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以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为基础的微创治疗(内镜组),43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组),54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各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内镜组、腹腔镜组、开腹组间的腹痛缓解时间(3.31d vs.3.84d vs.7.65d)、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4.20d vs.5.35d vs.8.7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组与腹腔镜组的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3.26d vs.3.53d)、住院时间(9.49d vs.9.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短于开腹组(4.35d、9.30d)(均P0.05)。3组的治愈率均为100%,均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1年内胰腺炎复发率(42.86%)明显高于腹腔镜组(0.00%)和开腹组(1.85%)(均P0.05),但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梗阻型MABP,在大多数情况下,腹腔镜途径是解除胆道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3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LC+LCBDE组(n=84)与ERCP/EST+LC组(n=51),对比观察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情况(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LCBDE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多于ERCP/EST+LC组,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优于ERCP/EST+LC组。结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两种术式均安全、有效,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情况、医院设备及医疗水平,结合胆总管结石数量、直径等,慎重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详细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术中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IOERCP)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0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60岁)共82例,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LC联合IOERCP(LC+IOERCP组,42例)与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LCBDE)(LC+LCBDE组,40例),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LC+IOERCP组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LC+LCBDE组(0 vs.15.4%,P0.05)。两组总并发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C+IOERCP组住院费用高于LC+LCBDE组,住院时间短于LC+LCBDE组(均P0.05)。结论:LC联合IOERCP同期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结石残余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LCBDE)与分期内镜取石(ERCP)和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微创治疗的1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52例行一期LC+LCBDE(LCBDE组),60例行ERCP后24 h或择期行LC(ERCP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除LCBDE组平均年龄小于ERCP组外(42.4岁vs.57.4岁,P0.05),两组其余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率(94.3%vs.98.4%)、总并发症发生率(8.2%vs.10.1%)、结石残余发生率(2.0%vs.1.7%)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LCBDE组(16.9%vs.4.1%,P0.05),但均为单纯性淀粉酶升高;与ERCP组比较,LCBDE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4.9 d vs.6.3 d),总住院费用减少(21 685.9元vs.30 354.3元),但LCBDE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117.1 min vs.97.4 min)(均P0.05)。结论:一期LC+LCBDE或分期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安全、有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combined with endoscopic sphincterectomy,LC+EST)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with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资料。结果 LC+EST应用在2004-2006年与2007-2009年各3年度治疗效果对比: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且无手术并发症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转开腹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应用在2004-2006年与2007-2009年各3年度治疗效果对比: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且无手术并发症及中转开腹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EST和LC+LCBDE在治疗效果上对比: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且无手术并发症及中转开腹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石病的微创治疗方式与术者熟练程度有关。LC+EST、LC+LCBDE有着不同的适应证范围:LC+EST术式宜用于结石小于1.5cm,发生部位为肝胆管以下平面,并且胰腺段胆总管结石病人选择LC+EST术式更为合理;LC+LCBDE术式适宜于胆总管扩张超过1.5cm的较大结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不同手术时机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对急性胰腺炎发生率、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患者在LC术前行ERCP+内镜下括约肌被切开术(EST),对照组患者在LC术后行ERCP+EST。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的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取石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取石成功率及住院、排气、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3 d肝功能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急性胰腺炎、发热率、高淀粉酶血症和白细胞计数升高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LC术前行ERCP+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一期手术(即Intra-ERCP/EST+ 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Intra-ERCP/EST+ LC的患者资料,选择同一时期实施先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两次手术(即Pre-ERCP/EST+ LC)的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及并发症指标.结果 与Pre-ERCP/EST+ LC组患者相比,Intra-ERCP/EST+ LC组患者术后住院日[(4.20±1.56)d,t=6.420,p=0.003]、住院总费用[(25332.28±1305.13)元,t=3.423,P=0.031]均明显降低,术后各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并发症发病率Intra-ERCP/EST+L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16.749,P =0.000).结论 对于胆总管直径小于1.0 cm的患者,Intra-ERCP/EST+ LC一期手术能降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并具有微创、快速康复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组合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为20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LC的临床资料。其中138例先行ERCP+EST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LC(ERCP+LC组);65例先行LC再行ERCP+EST(LC+ERCP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成功率、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均无穿孔、出血及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ERCP+LC组住院时间短[(7.2±2.1)d vs.(8.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术后胆管残余结石4例,发生急性轻型胰腺炎1例、胆管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低于LC+ERCP组的12.3%(P<0.05)。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行ERCP+EST取石,再行LC,手术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短,是较理想的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近期随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224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ERCP/EST联合LC,84例)、B组(LC联合LCBDE,76例)、C组(开腹术,64例)。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完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采用2检验;手术相关指标比较采用F检验,数据用( ±s)来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禁食天数、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组及B组上述指标均优于C组(均P<0.05)。A、B、C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1.3%、12.5%(χ2=7.1110, P<0.05);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ERCP/EST联合LC、LC联合LCBDE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术后禁食天数、住院时间均较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二者均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而LC联合LCBDE的疗效相对更为显著,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选取可耐受腹腔镜手术、ERCP且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危急重症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及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未纳入研究。分为两组: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30例行LC+LCBDE,其中2例中转开腹;46例行ERCP/EST+LC,其中2例因ERCP取石失败,不予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LCBDE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优于ERCP/EST+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相当,但LC+LCBDE可能更加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Ⅰ期缝合+胆囊切除术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36例,根据医生选择及患者意愿确定手术方案,其中接受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1期缝合+胆囊切除术方案治疗66例(A组),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70例(B组);比较两组结石残留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结石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均显著多于A组(P<0.05);B组术后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1个月复查肝胆超声均未见胆汁漏、结石残留及胃肠道穿孔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及以上,未见结石复发、伴临床症状胆道狭窄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1期缝合+胆囊切除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更有利于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及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外科手术方法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内镜组(78例)和开腹组(78例),内镜组行微创内镜手术治疗,开腹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中、术后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内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镜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开腹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P=0.045)。结论微创腔镜手术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较好,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病情恢复快,并发症低等特点,充分体现出了微创腔镜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ABP 58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9例。A组采取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行ERCP+EST联合治疗;而B组患者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当出现胆道梗阻、穿孔或胰腺脓肿及胰腺假性囊肿时则积极开腹手术。记录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等。结果 A组与B组腹痛缓解时间分别为(5.21±2.08)d vs.(13.56±6.28)d,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为(7.66±4.15)d vs.(12.32±5.81)d,住院时间为(18.42±5.73)d vs.(26.12±12.15)d,住院费用为(1.86±1.15)万元vs.(5.46±2.37)万元,并发症发生率为6.90%(2/29)vs.34.48%(10/29),死亡率为6.90%(2/29)vs.27.59%(8/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采用ERCP+EST联合治疗ABP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年龄对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并发胰腺炎(PEP)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8年4月512例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232例年龄≥75岁患者作为观察组,280例年龄75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与PEP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合并的老年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比例高于对照组外(均P0.05),其余一般资料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ERCP治疗成功率、术中指标及治疗方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出血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全组PEP发生率为10.94%(56/512),观察组PEP发生率6.47%(17/232),其中轻度为4.74%(11/232),中度为2.16%(5/232),重度为0.43%(1/232);对照组PEP发生率13.93%(39/280),其中轻度为8.93%(25/280),中度为4.29%(12/280),重度为0.71%(2/280)。观察组总体PE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7),各等级PE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5、0.180、0.676)。两组并发症均在积极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年龄增长引起的胰腺萎缩、纤维化和外分泌功能减退对PEP发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PEP的严重程度影响不明显,该结论仍需要多中心大数据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42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早期(48 h内)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治疗组(ERCP组)218例及同期保守治疗组(对照组)202例.分别观察两组的腹痛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并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RCP组全部成功施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17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网篮及气囊取石,218例均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重症20例同时行胰管支架引流.ERCP组平均腹痛缓解时间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血白细胞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RCP组重症病死率为8.0%,对照组重症患者病死率22.2%.结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施行ERCP能够明确病因,疗效确切安全,能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早期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 0 0 0年10月至2 0 0 4年3月共收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36例,其中急诊内镜治疗(内镜组) 2 0例,2 4h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后用网篮取石或碎石网篮碎石后气囊取石术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保守或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 16例。结果 内镜组治疗的成功率为95 % ,未发生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内镜组术后腹痛缓解快,住院时间短(P <0 . 0 1) ,从术后第2天开始血及尿淀粉酶明显降低(P <0 .0 5 ) ,第3天降低更为明显(P <0 .0 1)。结论 内镜治疗解除了胆胰管开口的梗阻,通畅了胆胰液的引流,微创、安全、有效,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