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MA)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应用价值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1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MA结扎方式分为低位结扎组(n=98)与高位结扎组(n=11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技术对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4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保留LCA的IMA低位结扎(LT)组(n=64)与不保留LCA的IMA高位结扎(HT)组(n=81)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T组手术时间[(164.31±49.00)min vs.(138.00±35.72)min,P0.001]长于HT组;LT组与HT组253组淋巴结清扫总数[1(0,2) vs. 1(0,2),P=0.520]及术后乳糜瘘(3%vs. 0,P=0.193)、尿潴留(6.3%vs. 4.9%,P=1.000)、吻合口漏[4/64(6.3%)vs. 10/81(12.3%),P=0.217]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吻合口漏的分级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29)。结论: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以根治为前提保留LCA可达到同样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效果,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但手术时间可能更长,仍无法改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及其分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行肠低位双吻合微创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46例诊断为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行腹腔镜肠低位双吻合,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开腹肠低位双吻合,对比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等。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生存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吻合口漏、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原因及6个月、1年生存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低位双吻合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降低了吻合口漏及肠梗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80例新辅助放化疗后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人,非随机分为腹腔镜组(n=42)和开腹组(n=38)。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病人在保肛率和预防性肠造口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显著早于开腹组,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清扫淋巴结总数及远切端长度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环周切像均阴性。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行腹腔镜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21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观察组,n=67)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对照组,n=54),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相关指标、预后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保肛率、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肿瘤下缘与远切缘距离、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较开腹手术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临床疗效及预后与开腹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术中行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低位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的临床意义。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为114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LAR,随机分为对照组(n=55)与观察组(n=59)。观察组采用IMA低位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对照组采用IMA高位结扎术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术后首次通气时间。结果: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吻合口漏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R术中行IMA低位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优于IMA高位结扎术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治疗中低位T3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近期疗效及中远期生存率。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中低位T3直肠癌患者187例,按纳入与剔除标准非随机分为腹腔镜组(n=85)与开腹组(n=102),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开腹组均行传统开腹直肠癌TME。两组手术切除范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中位随访23(6~52)个月,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腹腔镜组21个月、开腹组24.5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TME对于中低位T3直肠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术式,较开腹手术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可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性。其长期生存率的评估尚需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手术治疗的83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腹腔镜辅助Ta-TME组(Ta-TME组,n=40)与传统腹腔镜组(传统组,n=43)。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TME组下床时间[(36.8±7.0)h vs.(43.0±9.6)h,t=1.110,P=0.002]早于传统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17.5%vs.37.2%,χ~2=4.019,P=0.045]低于传统组,住院总费用[(49256.0±1343.8)元vs.(52056.8±1685.9)元,t=1866.626,P<0.001]少于传统组。两组吻合口漏、术后出血、肠梗阻、切口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直肠远端切缘阳性病例,淋巴结检出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0~36个月,复发转移2例(Ta-TME组1例,传统组1例),死亡1例(Ta-TME组)。结论: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Miles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0例低位直肠癌Miles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50例,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Miles术;开腹组70例,行常规开腹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标本直肠系膜均完整,腹腔镜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悬吊式腹腔镜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为40例老年患者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悬吊式免气腹法(悬吊组,n=20)及气腹法(气腹组,n=2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中意外损伤、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37例成功施行腹腔镜手术,气腹组中转1例,悬吊组中转2例。术中两组各有1例损伤输尿管;术后悬吊组发生阴道直肠漏1例,两组各有1例出现吻合口漏。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气腹悬吊技术应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无需CO2气腹,无气腹相关并发症发生,适宜心肺功能较差及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研究保护性回肠造口是否可以降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病率及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1年5月-2020年8月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行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108例实施保护性回肠造口(试验组)63例,未实施保护性回肠造口(对照组)45例。主要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漏发病率,同时分析吻合口漏相关因素,统计永久造口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吻合口漏的总发病率分别为9.52%(6/63)和6.66%(3/45)(P=0.59),其中试验组发生A级吻合口漏2例,对照组无A级吻合口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3%比0,P=0.77);试验组发生B级吻合口漏4例,对照组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7%比66.67%,P=0.45);试验组无C级吻合口漏.对照组发生C级吻合口漏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33.33%,P=0.7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实施保护性造口与否同吻合口漏的发生无关(P=0.26),肿瘤距肛缘距离关系吻合口漏的发生(P=0.01)。试验组术后永久造口率为9/63(16.67%)。结论保护性回肠造口在降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病率方面并无显著优势,并有可能导致永久造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7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前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癌灶下缘距肛缘小于7 cm。将患者分成预防性造口组(19例)、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18例),应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率发生率等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预防性造口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为(2.8±0.6)d,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P0.05);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3.8±1.2)和(5.6±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2)d和(12±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t=2.68,P0.05)。术后总并发症预防性造口组为1/19(5.3%),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8(22.2%),两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预防性造口组发生1例(5.3%)吻合口漏,经反复腹腔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未造口组发生3例(16.7%)吻合口漏,其中2例经保守治疗后愈合,1例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接受再手术;经检验,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均无因吻合口漏而死亡的病例。结论预防性造口能显著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与吻合口吻合口漏相关的再手术率。对吻合口高度较低及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常规施行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施行直肠癌前切除手术的738例连续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7cm)、非结直肠专科术者和放置肛管与吻合口漏发生率相关.低位直肠癌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高于高位直肠癌(5.9%vs.0.9%.P=0.003).结直肠专科术者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专科术者(3.9%vs.11.3%.P=0.031).结直肠专科术者手术的患者中低位直肠癌比例也明显高于非专科术者(72.1%vs.52.8%,P=0.003).放置肛管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反而明显高于未放置组(14.5%vs.3.6%.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除低位直肠癌、非结直肠专科术者和放置肛管外,糖尿病(P=0.027)、远端切缘肿瘤距离<1 cm(P=0.009)和预防性造口(P=0.031)也与吻合口漏的发生相关.在522例低位直肠癌中进一步分析发现,预防性造口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造口组(2.9%vs.8.5%,P=0.007);而由于保护作用较差及选择偏倚存在,肛管放置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仍显著高于未放置组(15.1%vs.4.9%,P=0.008).结论 低位直肠癌、非结直肠专科术者以及糖尿病是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造口能有效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于评估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118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吻合口漏组(14例)和未出现吻合口漏对照组(104例),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5天检测血清PCT水平,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运用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PCT在早期诊断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方面的价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吻合口漏组患者PCT水平在术后第1天开始上升,在术后第2天PCT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直到明确诊断出术后吻合口漏。术后第5天PCT水平在预测术后吻合口漏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具有优势;此时处于临界水平的PCT对于吻合口漏的阴性预测值为99%,提示当患者在术后第5天PCT水平低于1.22 ng/ml时,几乎不会发生吻合口漏,能够作为早期出院的客观依据。结论结果提示,通过检测患者术后血PCT水平,能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患者的早期出院提供客观依据。当患者术后第3天PCT值小于1.94ng/ml和/或者术后第5天小于1.22 ng/ml时,可以相对安全的认为患者不会出现吻合口漏,能够早期出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直肠癌根治术263例,其中腹腔镜组(LS组)86例,开腹组(OS组)177例。根据吻合口位置分布情况及是否行预防性结肠造口,再分为AR组(直肠前切除术,180例)与LAR(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或UAR(超低位直肠前切除)组(83例),造口组(62例)与非造口组(201例)。通过观察各组内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建立吻合口出血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从而判定吻合口出血与手术方式(LS与OS)、吻合口位置(AR与LAR或UAR)及预防性结肠造口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出血16例(6.1%)。LS组与OS组术后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3%与4.5%,造口组与非造口组分别为8.1%和5.5%,AR组与LAR或UAR组则分别为3.3%和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因素中,LS与OS比较,LS因素的回归系数b1=1.319,优势比OR1=3.741,标准回归系数b1N=0.342。吻合口位置因素中,AR与LAR或UAR比较,LAR或UAR因素的回归系数b2=2.460,优势比OR2=11.704,标准回归系数b2N=0.632。预防性结肠造口因素中,造口与非造口比较,预防性结肠造口因素的回归系数b3=-1.394,优势比OR3=0.248,标准回归系数b3N=-0.327。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腹腔镜手术、低位或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是吻合口出血的危险因素;预防性结肠造口是吻合口出血的保护因素。三者之中,吻合口位置影响最大,手术方式次之,预防性结肠造口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腔内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的短期及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成功接受结肠腔内支架置入后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56例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患者(治疗组);另检索62例同期接受急诊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短期疗效指标及中期肿瘤学生存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减少[(55.2±31.0)ml vs.(113.6±73.0)ml],淋巴结清扫数量增加[(20.0±5.1)vs.(15.4±5.2)],术后住院时间缩短[(7.3±2.1)d vs.(11.6±3.2)d],造口率(8.9%vs.67.7%)、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2.0%vs.15.0%)、切口感染率(3.6%vs.16.1%)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年局部复发率(17.9%vs.19.4%)、3年无病生存率(64.3%vs.62.9%)、3年总体生存率(78.6%vs.7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内支架联合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具有良好的短期及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末端回肠悬吊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住院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Dixon);B组行Dixon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C组行Dixon加改良末端回肠悬吊术。比较三组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营养学指标,外周血电解质浓度,住院总费用,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患者接受不同手术方式对营养物质及电解质的吸收利用未产生显著改变。B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F=0.004,P<0.05),二次手术率(100.00%)与A、C组的3.33%(1/30)相比显著升高(χ2=81.562,P<0.001)。A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各1例(6.67%),B组发生造口相关并发症2例(6.67%),C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3.33%),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4,P=0.809)。 结论改良末端回肠悬吊术操作简单,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能有效降低造口还纳手术率,减轻患者因造口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二次手术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有高位结扎和低位结扎处理肠系膜下动脉两种方式,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可能会影响吻合口的血运,从而导致吻合口漏的发生。低位结扎保留了左结肠动脉(LCA),能够改善吻合口的血供。按照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腹腔镜下保留LCA进行直肠癌术还需对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进行D3清扫。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腹腔镜保留LCA直肠癌根治的意义及相关手术技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examine midterm survival and recurrence after laparoscopic and open 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 prospective database for rectal cancer surgeries performed at the authors' institution, with follow-up data obtained through chart review. In all, 74 patients in this study had open surgery, and 93 had laparoscopic surgery.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was 73.6% ± 12.0% in the open group and 80.0% ± 12.8% in the laparoscopic group (P = .159). Disease-free survival at 5 years was better in the laparoscopic group (71.0% ± 13.4%) than in the open group (50.3% ± 12.7%), with a P value of .01. Laparoscopic surgery remained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disease-free survival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of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s are awaited, and the authors expect that the laparoscopic approach will be shown to be a safe and effective op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ctal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