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相障碍与自杀有明显的联系,而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未遂则是预测其自杀死亡的重要标记之一,故本文对双相障碍中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为预防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10)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其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及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典型特征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135例(18.5%)有自杀未遂,593例(81.5%)无自杀未遂。有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起病年龄早[(32.3±11.9)vs.(35.3±13.1)],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中位数:2 vs.2),既往住院次数多(中位数:1 vs.0),更多患者出现抑郁发作频繁(14.8%vs.7.4%),更常伴不典型症状(25.9%vs.15.0%)和伴自杀意念(78.5%vs.50.3%),应用抗抑郁剂治疗者更多见(81.5%vs.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OR=1.18,95%CI:1.02~1.37)、抑郁发作频繁(OR=2.05,95%CI:1.14~3.68)、伴自杀意念(OR=3.55,95%CI:2.28~5.54)与自杀未遂相关联(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伴自杀意念可能是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抑郁障碍(MD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入组332例MDD患者,分为自杀未遂组(95例)和非自杀未遂组(237例);对入组者进行人口学与临床资料调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及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未遂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明显小于非自杀未遂组,病程、既往住院次数明显多于非自杀未遂组;单身、无业、受教育程度低、家族史阳性、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共病焦虑障碍比率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或P<0.01)。HAMD总分与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绝望感、体质量、日夜变化因子分及HAMA评分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或P<0.01)。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既往住院次数、HAMD评分中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是影响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既往住院次数、HAMD评分中的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可能为MDD患者... 相似文献
6.
本报告了分裂情感障碍和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想情感障碍的CT,MRI等方面的脑影像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分裂情感障碍和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想情感障碍的 CT、MRI等方面的脑影像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8):22-24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稳定期双相障碍2型72例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病例2组(n=41,伴精神病性症状)和病例3组(n=31,无精神病性症状),并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认知功能评价量表(MoCA)评分,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与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均低于对照组,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1组和病例2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总分)、连线测验(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YMRS评分、HAMD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存在明显受损,且与患者抑郁、躁狂程度及病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患者的自杀危险因素.方法 将参与调查的患者分为伴自杀风险及不伴自杀风险两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自杀风险为因变量,分别以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伴自杀风险组的BPD患者出现焦虑症状的比率多于不伴自杀风险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伴自杀未遂的双相障碍(BD)患者与不伴自杀未遂患者及健康人群间血清BDNF水平的差异,探讨BDNF在预防BD患者自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DSM-IV轴Ⅰ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SCID-I/P)对临床诊断为心境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佑.纳入111例BD患者(26例有自杀未遂史)及41例健康对照.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BDNF水平.结果 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13.8±7.4) ng/ml显著低于无自杀未遂患者(18.7±11.9) ng/ml及健康对照组(26.0±12.9)ng/ml(F=9.371,P<0.01);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抑郁发作次数显著多于不伴自杀未遂患者,在控制抑郁发作次数后,两组间血清BDNF水平差异消失(P=0.236);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和抑郁发作次数有相关性的倾向(r=-0.388,P=0.068),与HAMD-17得分呈负相关(r=-0.585,P<0.01).结论 本研究提示BDNF在BD及BD患者自杀未遂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可能与抑郁发作次数、抑郁严重程度相关;通过有效治疗来提高BDNF水平可能通过减少抑郁发作次数,降低抑郁严重程度来降低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1)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9.2%(120/626)。自杀未遂组相较无自杀未遂组的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症状、伴自杀观念、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更多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6,95%CI:1.23~3.47)、伴自杀观念(OR=2.34,95%CI:1.44~3.79)、既往住院次数多(OR=1.21,95%CI:1.04~1.42)、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21,95%CI:1.38~3.54)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均P0.05)。结论发作频繁、既往住院次数多、有自杀观念或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对1995年1月~1996年4月期间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2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161例,女85例;年龄36±13岁;文盲10例,小学41例,中学172例,大学23例。有自杀意念并有过至少一次自杀行为而未致死者35例,占14.... 相似文献
15.
双相障碍(BD)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情绪不稳、易激惹和功能障碍。伴焦虑症状的BD患者往往存在更严重的临床症状、更差的社会功能以及更高的自杀风险。目前,对伴焦虑症状的BD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特征、发病率和治疗等方面,神经生物遗传学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结果不一致。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无创、分辨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伴焦虑症状的BD患者的脑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索其大脑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变化,以期加深对BD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理解,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本研究共纳入14篇文献,并对伴焦虑症状的BD患者的大脑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伴焦虑症状的BD患者大脑功能活动改变主要涉及前额叶、后扣带皮层、颞叶以及角回,大脑结构改变主要涉及左侧海马及额中回,但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后续需要同质性更高的临床样本以及开展更大规模的纵向研究对以上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16.
双相情感障碍自杀未遂与相关因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较高,国外对双相情感障碍与相关因素关系的探讨较多,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11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未遂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1 资料1.1 一般资料:2001年3月至2002年2月间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12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58例。发病年龄 相似文献
17.
芦云平崔伟于超郑冬瑞严保平崔利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2,(1):34-39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以及7年后的整体功能水平。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根据首次发作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收集首次发作时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分、精神疾病家族史、是否伴自杀行为、是否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等疾病特征,复发情况和治疗情况。于第2年、第4年、第7年进行随访,收集复发情况、复发次数、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伴自杀或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治疗情况等资料。第7年末次随访时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整体功能水平。结果101例(68.7%)患者完成7年随访。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3例(32.7%)。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首次发作时SSRS总分(36.85±9.81 vs.40.93±8.57)、主观支持分(21.24±5.37 vs.23.72±4.85)、客观支持分(7.27±3.10 vs.8.78±3.35)较低(P<0.05);首次发作接受治疗时,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选抗精神病药物者比例高(60.6%vs.36.8%,P=0.024);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次急性期治疗时间长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42.58±20.92)d vs.(35.13±14.04)d,P=0.039]。7年间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次数占比[0.67(0.33,0.95)vs.0.00(0.00,0.25)]、伴自杀行为的抑郁发作次数占比[0.00(0.00,1.00)vs.0.00(0.00,0.00)]、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躁狂发作次数占比[0.33(0.00,0.58)vs.0.00(0.00,0.33)]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7年后,伴精神病性症状组GAF分低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64.18±10.15 vs.68.54±9.71,P=0.039)。结论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自杀、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高,首次治疗时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急性期治疗时间长,7年后功能结局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年4月~2019年4月12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治疗达痊愈标准后随访1年,记录复发情况,设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性别、睡眠障碍等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复发28例,复发率23.33%,其中抑郁14例... 相似文献
19.
自杀未遂致精神病症状缓解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4 2岁 ,已婚 ,小学文化 ,市民。曾因患有精神病 6个月 ,于 1990年 4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收入我院。经服用奋乃静及氯氮平等治疗 1个月余 ,病情明显好转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出院。出院后定期来门诊复查和接受治疗指导。患者虽长期坚持服奋乃静 18~ 2 4mg/d ,但精神症状始终未能完全缓解 ,自知力不全 ,智能未见明显缺损。 2 0 0 0年 9月2 0日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感到心烦意乱 ,痛苦无法忍受 ,企图通过自杀而解脱 ,吞服氯氮平 10 0粒 (2 5 0 0mg) ,服药后 1h被家人发现 ,即送本院抢救。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被动体位 ,无自主运动。压眶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Alzheimer病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