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其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及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典型特征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135例(18.5%)有自杀未遂,593例(81.5%)无自杀未遂。有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起病年龄早[(32.3±11.9)vs.(35.3±13.1)],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中位数:2 vs.2),既往住院次数多(中位数:1 vs.0),更多患者出现抑郁发作频繁(14.8%vs.7.4%),更常伴不典型症状(25.9%vs.15.0%)和伴自杀意念(78.5%vs.50.3%),应用抗抑郁剂治疗者更多见(81.5%vs.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OR=1.18,95%CI:1.02~1.37)、抑郁发作频繁(OR=2.05,95%CI:1.14~3.68)、伴自杀意念(OR=3.55,95%CI:2.28~5.54)与自杀未遂相关联(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伴自杀意念可能是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方法:对“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中626例符合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并将患者分为自杀风险组(300例)和无自杀风险组(326例),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结果:自杀风险组起病年龄明显小于无自杀风险组(t=-4. 390,P=0. 032),出现抑郁发作频繁(χ2=8. 036,P=0. 005)、伴非典型症状(χ2=4. 586,P=0. 032)、伴精神病性症状(χ2=15. 580,P 0. 001)、症状晨重暮轻(χ2=4. 501,P=0. 034)、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χ2=33. 105,P 0. 001)的比率明显高于无自杀风险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精神病性症状(OR=2. 38,P 0. 001)、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 51,P 0. 001)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相关(P均0. 001)。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女性双相情感障碍(BD)住院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 2010 年 4 月至 2019 年 6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378 例女性 BD 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 自杀风险,分为低自杀风险组(n=220)和高自杀风险组(n=15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 临床特征差异,采用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女性 BD 住院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低自 杀风险组相比,高自杀风险组患者的本次住院天数少、首发年龄及首次抑郁发作年龄小、总发作次 数及抑郁发作次数多、躁狂发作次数少、首发症状为抑郁者和双相Ⅱ型障碍者(BD-Ⅱ)比例高、有精 神病性症状者比例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次数 (OR=1.56,95%CI=1.32~1.83)、BD类型(OR=2.30,95%CI=1.16~4.58)以及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OR=0.56, 95%CI=0.35~0.90)是女性 BD 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P< 0.05)。结论 抑郁发作次数频繁、 BD-Ⅱ、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是影响女性 BD 患者高自杀风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9.2%(120/626)。自杀未遂组相较无自杀未遂组的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症状、伴自杀观念、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更多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6,95%CI:1.23~3.47)、伴自杀观念(OR=2.34,95%CI:1.44~3.79)、既往住院次数多(OR=1.21,95%CI:1.04~1.42)、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21,95%CI:1.38~3.54)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均P0.05)。结论发作频繁、既往住院次数多、有自杀观念或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住院抑郁障碍患者合并心境稳定剂(MS)的治疗情况,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合并使用MS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住院治疗的145例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或不合并MS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合并MS治疗的患者比例33.8%(49/145)。与未合并MS治疗组相比,合并MS治疗组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9.0%VS 33.3%,χ~2=4.350,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656,95%CI:1.162~6.073,P0.05)、自杀(OR=0.456,95%CI:0.214~0.968,P0.05)、精神病性症状(OR=2.327,95%CI:1.068~5.068,P0.05)是抑郁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中联合使用MS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不伴有自杀、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多的联合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114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纳入其中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150例,根据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分为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分析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既往抑郁发作次数、起病年龄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发生率为24.0%(36/150),无精神病家族史患者自杀未遂发生率为7.1%(71/996),前者自杀未遂发生率更高(P0.01)。150例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中,相较于无自杀未遂组,自杀未遂组患者既往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较多(P0.01),自杀意念及合并有严重或慢性躯体疾病的比例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OR=3.714,95%CI:1.426~9.673,P=0.007)、自杀意念(OR=8.347,95%CI:2.339~29.790,P=0.001)与有精神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结论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风险较高。既往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自杀意念等可能是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与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患者共1478例,收集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等信息,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确定诊断,其中116例被诊断为双相Ⅰ型。此116例患者采用MINI中自杀模块界定自杀风险,比较有、无自杀风险两组之间特征有无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有自杀风险组发作频繁、更多伴不典型特征、自杀观念及精神病性症状、周期性或季节性、起病有诱因、更多次发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病性症状(OR=6.127)、伴有自杀观念(OR=3.940)及频繁发作(OR=3.283)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Ⅰ型患者自杀风险高相关(均P0.05)。结论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观念及频繁发作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Ⅰ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综合医院具有自杀倾向患者的特征,并分析此类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的住院患者中具有自杀倾向的病例共680例,根据是否发生自杀行为分为自杀倾向组(有自杀倾向无自杀行为,527例)和自杀行为组(有自杀倾向亦有自杀行为,153例).收集他们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入院科室、自杀诱因、自杀方式、精神疾患、躯体疾患及显著的精神症状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倾向组主要为女性[66.6%(351例)]、已婚[77.4%(458例)]、心理科[74.4%(392例)]、抑郁症[66.2%(349例)].自杀行为组中,男性和女性的自杀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9,P=0.014),选择跳楼方式的男性较多,药物及割脉方式的女性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住重症医学科(OR=7.844,95%CI:2.240~27.475,P=0.001)、婚恋受挫(OR=3.646,95%CI:1.217~10.917,P=0.021),肿瘤(OR=4.620,95%CI:1.552~13.755,P=0.006),双相情感障碍(OR=3.734,95%CI:1.157~12.052,P=0.028)是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中,入住重症医学科、双相情感障碍、肿瘤、婚恋挫折是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而且两性的自杀方式有所不同,需要临床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晚期肝癌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50例自杀未遂的晚期肝癌(Ⅳ期)患者及50例相匹配且无自杀史的晚期肝癌(Ⅳ期)患者,患者出院后8~10周时,分别采用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SSQ)调查患者抑郁情绪、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度。结果自杀未遂组中,中重度抑郁情绪者和生活质量低者多于对照组(P0.05),且SSQ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条件logistic回归示,社会支持度少(OR=14.02,95%CI:3.05~24.03)、中重度抑郁情绪(OR=7.04,95%CI:4.03~14.32)、生活质量低(OR=2.05,95%CI:1.43~3.97)与自杀未遂相关联。结论抑郁程度高、生活质量低、社会支持少是晚期肝癌患者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当前有和无自杀观念的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当前有和无自杀观念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方法按最近1周有无自杀观念将32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自杀观念组(n=59)和无自杀观念组(n=268),比较其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并对自杀观念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自杀观念组的目前年龄、首次发病年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和HAMD-24的绝望感条目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无自杀观念组(P0.05),自杀观念组的精神病性症状(OR=4.03,P0.05)、不典型症状(OR=7.53,P0.01)和躯体疾病共病(OR=11.19,P0.01)明显多于无自杀观念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MD-17总分(OR=1.19,P0.01)、绝望感(OR=2.13,P0.01)、不典型症状(OR=1.44,P0.05)和躯体疾病共病(OR=2.84,P0.05)与自杀观念相关。结论有自杀观念的难治性抑郁症具有一定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应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其中190例被诊断为双相障碍Ⅱ型,将这190例误诊患者按照有无自杀风险进行分组,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是否伴有自杀观念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被误诊患者自杀风险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自杀风险组共74例患者,无自杀风险组共116例。有自杀风险组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年龄更小[(34.45±11.18)vs.(37.23±13.22)],起病年龄更早[(26.20±9.16)vs.(30.37±11.59)],更常伴有自杀观念(82.4%vs.5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9,95%CI:0.945~0.993)、伴有自杀观念(OR=4.129,95%CI:2.030~8.397)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发生自杀风险相关联(均P<0.05)。结论年龄小、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连续采样法对2013年2 月 至 2014 年 6 月在中国 6 个城市 7 家医院门诊连续入组的 405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采集 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病史等资料,并使用心境障碍问卷量表(MDQ)、16 项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QIDSSR16)分别评估患者的躁狂 / 轻躁狂和抑郁症状,以 QIDS-SR16 第 12 条“自杀意念”评估患者是否有自 杀意念,比较伴有自杀意念和无自杀意念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使用 Logistic 回 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伴有自杀意念的临床特征。结果 总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发生比例为 16.8%。伴有自杀意念患者组的双相Ⅰ型诊断比例低(χ2 =7.42,P=0.007),QIDS-SR16总分高(t=-16.4,P< 0.001),抑郁严重程度在中度及以上的比例高(χ2 =127.94,P< 0.001),过去 12 个月自杀未遂的比例高 (P=0.043)。在总体患者中,QIDS-SR16评分与自杀观念显著关联(OR=1.43,95%CI:1.32~1.56,P<0.001); 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亚组中,QIDS-SR16 评分与高自杀意念具有显著关联(OR=1.56,95%CI:1.39~1.75, P< 0.001);双相Ⅱ型障碍患者中,伴有自杀观念与 30 岁前起病(OR=3.97,95%CI:1.13~14.02,P< 0.001) 和 QIDS-SR16 评分(OR=1.29,95%CI:1.13~1.46,P< 0.001)有显著关联。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伴 有严重的抑郁症状与患者的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具有自杀风险的抑郁障碍患者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早期识别具有自杀风险的患者,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方法选取117例来自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5. 0中文版筛查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根据MINI 5. 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将患者分为自杀风险组(n=52)和无自杀风险组(n=65)。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进行认知调节策略的测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发生率为44. 4%(52/117)。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自杀风险组患者更多见于女性、未婚、平均年龄更小、发病年龄更早、HAMD-17总评分更高、伴精神病性症状率较高,自杀风险组自我责难、接受、沉思、灾难化4个认知调节策略维度及消极认知情绪调节评分均高于无自杀风险组(P均<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 539,95%CI:1. 383~9. 057)、发病年龄(OR=0. 931,95%CI:0. 895~0. 968)、HAMD-17总评分(OR=1. 207,95%CI:1. 063~1. 370)和灾难化(OR=1. 143,95%CI:1. 002~1. 305)与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相关(P均<0. 05)。结论女性、发病年龄早、抑郁症状严重和灾难化可能为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1 16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自杀倾向(包括自杀观念与自杀未遂)将其分为自杀倾向组(n=431)和无自杀倾向组(n=72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冲动性格、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自杀家族史、重大精神创伤史、抑郁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1、33.806、5.869、5.585、5.499、33.311;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冲动性格(OR=2.445,95%CI=1.802~3.319)、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OR=2.254,95%CI=1.038~4.894)、有重大精神创伤史(OR=1.533,95%CI=1.056~2.226)、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重(OR=2.754,95%CI=2.002~3.790)是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P<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的病耻感与自杀观念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康复和自杀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入组的方法入组2010年2月-2014年10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安定医院和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1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以及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进行评定。结果 1与无自杀观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有自杀观念的患者PPD评分更高[(4.21±1.11)分vs.(3.09±1.01)分,t=5.71,P0.01]、自知力评分更低[(3.55±1.34)分vs.(4.83±1.26)分,t=5.41,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观念与PDD评分(r=0.46,P0.01)、自知力(r=-0.44,P0.01)及抑郁症状评分(r=0.30,P0.01)相关;2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DD评分越高(B=1.14,OR=3.13,P0.01,95%CI:1.86~5.25)、抑郁症状评分越高(B=0.11,OR=1.11,P=0.01,95%CI:1.02~1.22)、自知力越完整(B=-0.76,OR=0.47,P0.01,95%CI:0.32~0.70),自杀观念的风险越大(Logistic回归模型R2=0.51,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的水平越高,可能存在自杀观念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症肌无力患者白细胞介素-2受体β亚单位(IL-2Rβ)基因rs228942、rs228941和rs743777位点多态性,探讨其与重症肌无力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关联性。方法采用SNPscanTM技术对48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和487例正常对照者IL-2Rβ基因rs228942、rs228941和rs74377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根据性别、发病年龄、抗乙酰胆碱受体(ACh R)抗体、伴与不伴胸腺瘤、发病后2年最严重临床分型和疾病最严重时Oosterhuis评分将重症肌无力患者分为不同亚组,比较重症肌无力组与对照组、重症肌无力各亚组与对照组、重症肌无力各亚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并在共显性、加性和过显性遗传模型下比较基因型频率。结果重症肌无力组IL-2Rβ基因rs228942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χ~2=4.692,P=0.030,OR=1.242,95%CI:1.021~1.511),基因型频率在加性遗传模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OR=1.230,95%CI:1.010~1.480)。重症肌无力组rs228942和rs228941位点组成的单倍域中GT单倍型频率高于对照组(χ~2=4.286,P=0.038),GG单倍型频率低于对照组(χ~2=5.333,P=0.021)。rs228942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在15~50岁亚组(χ~2=7.474,P=0.006,OR=1.380,95%CI:1.095~1.740)、不伴胸腺瘤亚组(χ~2=4.700,P=0.030,OR=1.261,95%CI:1.022~1.555)和发病后2年最严重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亚组(χ~2=4.715,P=0.030,OR=1.287,95%CI:1.025~1.617)均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15~50岁(OR=9.026,95%CI:4.225~19.284;P=0.000)和50岁(OR=9.956,95%CI:4.475~22.149;P=0.000)、伴胸腺瘤(OR=2.578,95%CI:1.393~4.773;P=0.003)和抗ACh R抗体阳性(OR=1.946,95%CI:1.179~3.214;P=0.009)均是发病后2年最严重临床分型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基因型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L-2Rβ基因rs228942位点可能与重症肌无力易感性相关,但未发现与其严重程度相关;亦未发现rs228941和rs743777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EOAD)患者发病的可调控危险因素,为EOAD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40例EOAD患者作为EOAD组,选择门诊同期体检、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与EOAD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EOAD组与对照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O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OAD组患者伴有高血压、非外伤性牙齿松动和(或)脱落、颅脑外伤史、听力障碍、慢性应激和(或)焦虑及睡眠障碍者所占比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559,95%CI:1.523~13.643,P=0.007)、非外伤性牙齿松动和(或)脱落(OR=5.345,95%CI:1.989~14.346,P=0.001)、听力障碍(OR=9.336,95%CI:2.033~27.850,P=0.000)、慢性应激和(或)焦虑(OR=7.375,95%CI:2.612~20.822,P=0.000)以及睡眠障碍(OR=4.875,95%CI:1.520~15.625,P=0.002)是EO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高血压、非外伤性牙齿松动和(或)脱落、听力障碍、慢性应激和(或)焦虑及睡眠障碍者易发生EOAD,重视上述危险因素的筛查和干预可作为EOAD的一级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联合心境稳定剂(MS)治疗的住院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6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住院的共472例抑郁症重度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联合或不联合MS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联合MS治疗的患者比例为8.3%(39/472)。与未联合MS治疗组相比,联合MS治疗组患者年龄较小(Z=-4.435,P0.01),更多男性(64.1%vs.37.6%,χ~2=10.451,P0.01),更多无配偶(41.0%vs.19.9%,χ~2=9.460,P0.01),更多无业(38.5%vs.21.0%,χ~2=6.253,P0.05),更多18岁前起病(43.6%vs.7.2%,χ~2=51.977,P0.01),更多难治性抑郁(17.9%vs.4.6%,χ~2=11.787,P0.01),较少伴有焦虑特征(23.1%vs.44.7%,χ~2=6.813,P0.01),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更高(76.9%vs.54.5%,χ~2=7.311,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轻(OR=0.9,95%CI:0.91~0.98,P0.05),男性(OR=2.4,95%CI:1.1~5.7,P0.05),18岁前起病(OR=0.2,95%CI:0.05~0.4,P0.01),难治性抑郁(OR=4.9,95%CI:1.5~15.9,P0.01),更多使用抗精神病药物(OR=2.4,95%CI:1.1~5.7,P0.05)均是联合MS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壮年、起病早、男性、难治性、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多联合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