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射频超声血管定量技术检测慢性乙肝(CHB)患者的颈总动脉弹性,评价CHB对颈总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CHB患者(CHB组)和34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且无肝病病史的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应用射频超声技术和肝脏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获取颈总动脉弹性参数,包括血管内-中膜厚度(IM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动脉管壁扩张性系数(DC)和顺应性系数(CC)、硬度指数(α)、硬度指数(β)、转折点压力[P(T1)],以及肝脏硬度参数即ARFI值,并对两组各项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HB组ARF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07±0.67)m/s vs.(1.03±0.1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组颈总动脉的IMT高于对照组[(581.8±115.1)μm vs.(523.4±72.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HB患者的肝脏硬度增高将会伴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同时增加。应用射频超声检测技术监测CHB患者颈总动脉的弹性,将有益于对其血管功能和结构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僵硬度,分析可能影响颈总动脉僵硬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超声技术测定本透析中心87例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可扩张性系数(DC)作为评价颈总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常规检测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血糖、肌酐、钙、磷、甲状旁腺素.采用直线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颈总动脉僵硬度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 本研究的87例患者,年龄45~81岁,(60.18±9.67)岁,透析龄3~204个月.颈总动脉DC水平为(13.39±5.32)×10-3/kPa,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β=-0.349,P<0.001)、年龄(β=-0.323,P<0.001)、血钙(β=-0.276,P=0.002)、糖尿病(β=-0.195,P=0.027)与颈总动脉DC独立相关.结论 收缩压、年龄、血钙升高和糖尿病是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serum 25-hydroxyvitamin D_3,25(OH)D_3]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颈动脉斑块间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272例,检测血清25(OH)D_3水平,根据血清25(OH)D_3水平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10.1μg/L)75例、Q2组(10.1~12.7μg/L)67例、Q3组(12.7~18.1μg/L)65例和Q4组(18.1μg/L)65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CIMT和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166例和无斑块组106例。比较不同血清25(OH)D_3水平4组C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较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血清25(OH)D_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25(OH)D_3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IMT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MT增加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Q1组和Q2组CIMT[(1.08±0.13)、(1.05±0.11)mm]高于Q3组和Q4组[(0.91±0.15)、(0.82±0.13)mm](P0.05),Q4组颈动脉斑块率(40.0%)低于Q1组(69.3%)、Q2组(68.7%)和Q3组(64.6%)(P0.05);斑块组血清25(OH)D_3水平[(11.64±10.91)μg/L]低于无斑块组[(17.81±6.50)μg/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_3水平与CIMT呈负相关(r=-0.384,P0.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_3与CIMT独立相关(β=-0.28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_3水平增高是颈动脉斑块的保护因素(OR=0.86,95%CI:0.84~0.90,P=0.002)。结论 T2DM患者维生素D缺乏可能促进CIMT增加和颈动脉斑块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7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78.46%(、7.42±0.08)mm(、7.53±0.06)mm]与对照组[28.57%、(7.84±0.10)mm、(7.97±0.7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年龄(69±8)岁和患有高血压(70.1%)、糖尿病(47.7%)、代谢综合征患者(40.0%)的比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61±6)岁、41.3%、18.6%、15.7%](均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控制效果。方法:将4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仅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CCAD)、颈动脉膜中层厚度(CIMT)、斑块体积以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CCAD、CIMT、斑块体积以及血脂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 CCAD 显著大于对照组,CIMT、斑块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 - 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显著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有效扩大 CCAD,减小CIMT 和斑块体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估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价值。方法首次行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47例,根据左心室舒张功能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33例和舒张功能不全组14例,随访观察2组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3例失访,28例维持窦性心律(无复发组),16例心房颤动复发(复发组),其中舒张功能不全组复发率85.7%(12/14),舒张功能正常组复发率12.1%(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复发组左心房前后径指数[(24.60±2.50)mm/m2]、左心房容积指数[(37.22±11.47)mL/m2]、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速度[(94.25±19.19)cm/s]、术前E/e(10.75±4.29)、肺静脉D峰速度[(66.20±17.05)cm/s]高于无复发组[(23.20±2.10)mm/m2、(31.82±8.43)mL/m2、(80.98±14.48)cm/s、7.84±1.79、(45.46±6.28)cm/s](P均0.05);复发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53.97±8.27)%]低于无复发组[(58.62±7.54)%](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E/e是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5,95%CI:1.03~1.29,P=0.04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前舒张功能状态与术后6个月心房颤动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7.
陈丹  刘毅  徐玉兰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2):1239-1240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维持血透(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高分辨B型超声多谱勒方法测定慢性肾衰血透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如颈总动脉内膜厚度(IMT)≥0.90mm或出现粥样斑块者为阳性组,并对阳性和阴性两组的性别、年龄、平均维持血透时间、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脂等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阳性组29例与阴性组30例的年龄[(65.41±1.80)VS(55.13±2.05)岁,P<0.05)]、iPTH[(405.22±54.71)VS(200.05±17.38)pg/ml,P<0.05)]、钙磷乘积[(55.02±2.83)VS(45.32±1.71)mg/dl,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亦发现年龄(P<0.01)、iPTH(P<0.015)、钙磷乘积(P<0.05),3者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慢性肾衰维持血透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iPTH、钙磷乘积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糖尿病前期人群动脉僵硬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唐都医院体检中心及门诊就诊的人群中, 前瞻性随机招募糖尿病前期受检者207例作为糖尿病前期组, 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一项超声动脉僵硬度自动测量技术测量受检者颈-股脉搏波传播速度(PWV)、肱-桡PWV、股-踝PWV, 常规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左心功能情况, 采集血压、血糖、血脂等临床指标, 并设计问卷调查受检者吸烟、饮酒、饮食、熬夜、运动等生活习惯情况。采用组间比较、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糖尿病前期组颈-股PWV及颈总动脉IM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10±2.00)m/s对(6.26±1.14)m/s, (0.57±0.11)mm对(0.51±0.08)mm;均P<0.001], 而两组间肱-桡PWV、股-踝PWV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在调整混杂因素后, 糖尿病前期是颈-股PWV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此外, 年龄(P<0.001)、舒张压(P<...  相似文献   

9.
超声动脉健康评估测量健康人颈动脉内中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正常值对正常人群血管年龄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动脉健康评估(AHP)定量分析技术对73名40~70岁健康人双侧CIMT进行测量,获取各年龄段血管年龄的数据.结果 73名正常人双侧CIMT平均值:40~50岁组:男、女分别为(0.42±0.08)mm和(0.42±0.06)mm;51~60岁组:男、女分别为(0.46±0.09)mm和(0.45±0.06)mm;61~70岁组:男、女分别为(0.48±0.09)mm和(0.49±0.09)mm.三组血管年龄均值分别为:男:(28.86±4.12)岁、(33.38±5.25)岁、(34.30±2.32)岁,女:(30.00±3.08)岁、(34.09±3.44)岁、(39.66±7.27)岁,血管年龄值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血管年龄值成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AHP定量分析功能可准确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对临床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意外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使用超声回声跟踪技术评估不伴有危险因素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颈动脉僵硬度.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为IGT的患者50例(IGT组),另选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回声跟踪技术测定两组颈动脉僵硬度.结果 IGT组的颈动脉硬化度、弹性系数、顺应性、脉搏波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增高[硬化度:9.93±3.35 vs 8.40±2.58;弹性系数:135.63±51.85 vs 110.19±35.68;顺应性:(0.86±0.31)mm2/kPa vs (0.71±0.24)mm2/kPa;脉搏波传导速度:(7.32±1.93)m/s vs (6.37±1.37)m/s],而两组膨大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6±8.22)% vs (3.81±12.24)%].结论 应用超声回声跟踪技术能准确测量糖耐量减低患者颈总动脉的僵硬度参数,无创地早期评价其血管病变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