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macrophage,M?)外泌体抑制HBV DNA复制的机制及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体外分离鉴定M?外泌体,并将其与Hep G2.2.15细胞共培养,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共培养后HBV DNA复制的变化,分别分析M?及其上清外泌体中微小RNA(micro RNA,mi RNA)-638的表达;同时入组CHB免疫活化(immune activation,IA)期、低(非)复制(inactive carrier,IC)期患者,并以同期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血清外泌体中mi RNA-638的表达,并与肝损伤、HBV DNA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外泌体可以抑制HBV DNA复制;M?及其上清外泌体中mi RNA-638高表达;CHB患者IA期mi RNA-638的表达水平低于IC期;CHB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 RNA-638的表达水平与ALT、AST和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M?外泌体可以抑制HBV DNA复制,外泌体中mi RNA-638的表达水平与肝脏炎性损伤和病毒复制密切相关,M?外泌体相关mi RNA可能是潜在的抑制HBV复制、减轻肝脏炎症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外泌体是细胞经过"內吞-融合-外排"等过程形成的直径在30~100 nm的胞外囊泡。多种细胞均可以释放外泌体,这些外泌体可携带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的生物分子,参与细胞间的信号转导及物质交换,调节体内多个系统的生理病理过程,其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肝癌、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对外泌体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是由细胞内多囊泡体形成,携带脂质、蛋白质、编码和非编码RNA以及线粒体DNA等多种生物大分子,在体内可由包括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免疫细胞在内的不同细胞类型释放,起着细胞间通讯的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外泌体参与了HBV感染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及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望成为HBV感染相关性HC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本文综述了外泌体在HBV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CHB和HC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重要性,以期为该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直径约30-100 nm、由生物膜包裹的囊泡,是细胞内的多泡体(multivesicular bodies)与胞浆膜融合的产物,可由众多不同类型的细胞通过胞吐作用(exocytosis)释放至细胞外隙或生物学体液中,其首要生物学功能是进行细胞间联络。外泌体含有细胞特异性蛋白分子、mRNAs及miRNAs等重要分子,通过将这些分子送达靶细胞而发挥细胞间联络作用,从而带来对机体有益(生理性)或有害的(病理性)潜在结果。肝脏细胞,尤其是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既可释放外泌体,又是肝脏内源性外泌体和其他器官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用的靶细胞。尽管目前对肝脏外泌体的研究有限,但初步研究显示外泌体在肝脏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泌体参与肝细胞癌(HCC)、病毒性肝炎及肝脏炎症等的发病机制,是肝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潜在新型分子生物标志物,也是肝病新的潜在治疗手段。本文特对肝脏外泌体的发现、功能及其对肝病潜在的诊治价值等做一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是可携带宿主和病原体衍生的基因、蛋白质、脂质等物质的内生性纳米微囊,可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物质和信号传递,调节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随着外泌体在病毒感染领域研究的开展,人们发现外泌体在HIV-1感染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外泌体参与HIV-1感染机制、感染HIV-1后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包含成分及作用、外泌体在HIV-1诊疗中的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内含丰富而复杂的生物分子,如DNA、mRNA、microRNA(miRNA)、脂质和蛋白质。外泌体可由大多数种类细胞分泌和摄取,通过细胞间运输的方式完成信息传递。外泌体被受体细胞摄取后,释放其中所含生物活性物质,用以调节受体细胞生物过程,如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外泌体及其内容物的变化与多种疾病有着重要联系。近年来,关于外泌体miRNA在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且不同来源的外泌体miRNA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本文简要回顾了外泌体miRNA在病毒性肝炎相关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并提出外泌体miRNA可能是针对HCC微环境的免疫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从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和病原学特点探讨临床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BV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全球约有4亿慢性HBV携带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性肝脏疾病。HBV是嗜肝的非细胞毒性DNA病毒,无细胞毒效应,其导致肝损害的机制是免疫介导,即机体免疫系统活化产生病毒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并释放细胞因子等,在清除病毒感染肝细胞的同时导致局部炎性反应,损伤肝细胞。HBV感染的自然过程和结局与感染者的年龄、病毒载量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关,而机体抗病毒的免疫应答是决定疾病转归以及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肝脏是调节血糖代谢的重要脏器,肝细胞受损时可能出现糖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甚至发展为肝源性糖尿病.目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糖尿病的早期预测指标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简单介绍了IR的概念及出现的原因,详细阐述了HBV感染、HBV及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肝炎肝硬化与IR的相互联系,并附带介绍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群出现IR的有关机制.关于IR对HBV相关的慢性肝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的是IR对HBV感染人群出现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癌的影响,该综述还明确讲述了HBV感染并IR人群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HBV是一种嗜肝性DNA病毒,HBV感染不会引起直接的肝细胞病变,宿主免疫应答决定了病毒能否被清除,同时也是导致HBV相关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一群起源于骨髓的非淋巴免疫抑制性细胞,多种病理条件下调节固有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MDSC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主要介绍了HBV诱导的MDSC亚群在HBV持续感染和肝脏病理学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悦  张欣欣 《肝脏》2012,17(1):44-46
人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的发病情况和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大约95%的成人急性感染HBV后可以迅速自愈,并不导致慢性化.但还是有约5%的成人不能有效控制病毒,进而发展成慢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更容易罹患包括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在内的严重肝脏疾病.HBV病毒自身是不具有细胞致病能力的,所以HBV感染相关肝脏损伤被认为是针对病毒感染细胞的长期溶细胞免疫攻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含有蛋白质、脂质、核酸和膜受体的纳米级囊泡,介导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物质转运,涉及多种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发现,其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肝细胞癌、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衰竭等。外泌体在各类肝脏病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肝病新的潜在治疗手段和治疗靶点。本文就外泌体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对肝脏疾病潜在的诊治价值进行归纳,为从外泌体角度认识肝脏疾病发生与发展及其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5亿人持续感染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尽管两种病毒不会直接造成细胞破坏,但是持续感染任一病毒均可能导致慢性肝炎,甚至发展为肝脂肪变性、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病毒特异性T细胞是肝炎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虽然它们对早期的慢性肝炎病毒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是它们介导了肝脏存病毒持续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反应。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5-羟色胺对淋巴细胞性脉络从脑膜炎病毒感染后小鼠肝脏中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是一类直径约30~100nm的能被大多数细胞分泌的细胞外膜泡,高度特异、拥有双脂质层结构。外泌体可以携带有功能的miRNA和蛋白质等生物信号分子并将其传递给靶细胞从而影响靶细胞的功能。在调节机体局部微环境和细胞间通讯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携带的分子会发生改变,例如mRNA和miRNA以及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信号,而这些分子的改变与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综述通过对近几年外泌体在结核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研发结核疫苗和探讨结核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孙冉  余祖江 《肝脏》2011,16(1):80-82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慢性肝脏炎症疾病的主要原因,而HBV感染的过程是HBV病毒、机体免疫系统以及肝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1-2],在自限性病毒感染中,虽然自然免疫系统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之前已经清除大部分病毒,但仍然能检测到多种特异性的CD4+Th1及CD8+T细胞即CTL应答,  相似文献   

15.
细胞凋亡与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0 引言 凋亡是机体清除感染、变异及衰老细胞而维持自身生理状态的主要调节方式之一。肝炎病毒(HBV和HCV)侵入机体,在感染宿主肝细胞的同时,也参与激活细胞毒T细胞(CTL)。被活化的CTL在识别、杀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清除肝炎病毒的同时,也造成正常肝细胞损伤。因此,肝细胞坏死和肝细胞凋亡共同构成了病毒性肝炎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细胞凋亡与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细胞凋亡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凋亡实际上就是缩主细胞通过主动自杀,来阻止受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或扩散的一种方式,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手段。同时,病毒本身也可通过某种方式来阻止或延缓凋亡的发生,以利其自身复制或扩散。 1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的凋亡现象除典型的肝炎病毒(如,HBV、HCV)外,很多其他已知的病毒均可引起肝脏的炎症,如腺病毒、EB病毒、HIV、风疹病毒等。在这些病毒引起的急、慢性肝炎的肝组织中,均可见到细  相似文献   

17.
0 引言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不仅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密切相关.虽然HBV、HCV感染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确定,但是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肝炎病毒编码蛋白对于肝细胞基因组表达的反式调节作用,即肝炎病毒蛋白与肝细胞基因组启动子DNA结合,对于肝细胞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从而调节肝细胞的生长、代谢、凋亡及恶性转化,在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全世界估计约3亿5千万人,部分感染者呈慢性状态,且常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是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慢性HBV感染是目前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重要死亡原因。慢性HBV感染患者机体针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较弱,病毒在体内不能彻底清除,感染持续存在,组织损伤迁延不愈,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其具体的机制仍不清楚。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具有自身免疫无能和免疫抑制特性的CD4^+T细胞亚群。它能够抑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参与肿瘤免疫的调节,在细菌、病毒、寄生虫及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其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发生机制可能相关,现将CD4^+CD25^+Tregs与慢性HBV感染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知涉及很多免疫反应.HBV感染后病毒在复制时产生的基因组DNA、RNA或dsRNA能够被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从而PRRs激发了有效的、适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产生各种细胞因子,诱导炎性细胞因子和适应性免疫反应[1].HBV的清除应答包括强效的先天免疫和后天获得性的细胞应答,不同的感染状态可能在病毒清除过程中有不同的影响[2];HBV与先、后天免疫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感染的结局[3].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调节的先天免疫系统在HBV感染的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TLRs在肝实质和非实质细胞的表达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肝脏的健康,其在各型肝脏疾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5],其作为天然免疫受体的重要成员在慢乙肝发生、发展及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将近几年来其研究进展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人体寄生虫主要分为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在寄生虫与其宿主漫长的共同进化中,要求寄生虫建立一种强大的适应性和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来逃避、抑制宿主细胞免疫系统的攻击,同时激活宿主细胞协助调控其寄生环境,以最大限度地生存并触发和保持感染。近些年,受哺乳动物外泌体相关研究启发,研究人员发现,外泌体在以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参与调节虫体的毒力、参与虫体的免疫逃逸或免疫抑制、维持寄生虫病的感染和转归。现如今,人体寄生虫领域的外泌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针对寄生虫源外泌体以及宿主源性外泌体在寄生和感染时发挥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同时针对外泌体与媒介病毒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