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目前为止,应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仍有争议。我们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5例肝衰竭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提示在有效控制感染和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应用激素治疗可以挽救部分肝衰竭患者的生命。我们对合理应用激素的时机、用法、安全性和减少副作用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胃肠道激素的角度探讨犀角散加味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内科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犀角散加味。用药2周观察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统计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结果]犀角散加味治疗HBV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能够升高血清P物质(SP)及胃动素(MTL)水平,下调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肝衰竭发生率。[结论]犀角散加味可调整肝衰竭前期患者体内胃肠激素水平,阻断肝衰竭前期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乙肝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及早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感染科收治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或早期患者65例,根据治疗期间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分为治疗组(30例使用激素)及对照组(35例不使用激素)。所有患者均使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抗病毒、常规护肝药物及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d静脉滴注或地塞米松针剂5mg/d灌肠治疗,使用时间为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周生存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激素使用1周时,患者血清TBil显著下降(由201.5±87.3μmol/L下降至135.4±58.9μmol/L),PTA迅速回升[由(42.8±12.2)%回升至(64.0±17.1)%]。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的改善比例和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感染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降低,且不影响患者病毒学应答。值得注意的是,激素治疗显著降低肝衰竭前期患者进展为肝衰竭的发生率(7.7%VS73.3%;P0.01);而且,治疗组患者4周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vs 77.1%;P0.05)。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明显糖皮质激素使用后的不良反应。结论: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及早期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干预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抑制疾病前期过强的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破坏和促进疾病后期肝细胞的再生是治疗的关键,而糖皮质激素(GC)作为传统免疫抑制剂却在临床应用中备受争议。通过动态监测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来判断患者所处免疫阶段,并在此前提下合理使用GC能更好地发挥激素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该文就国内外有关GC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原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肝衰竭是临床最常见的严重肝病临床症候群,进展快,病死率高。在肝衰竭发生前期或“黄金窗口期”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肝衰竭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或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现就目前肝衰竭前期的发生机制及人工肝治疗展开讨论,旨在指导临床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推动相关研究,从而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正>【据《Hepatology》2014年2月报道】题:激素在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作者Karkhanis J等)药物诱导以及原因不明的肝衰竭可能类似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的改变,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应答。为了评估糖皮质激素是否能改善暴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引起的或原因不明的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及其疗效是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哥伦比亚大学的Karkhanis等对1998-2007年的自身免疫性、原因不明以及药物导致的急性肝衰竭(ALF)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主要观  相似文献   

7.
糖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救治仍然相当困难,内科多采用综合支持治疗[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方法之一,但激素疗法目前在临床上尚存较大争议.《肝衰竭诊疗指南》[2]中指出:目前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尚存在不同意见,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如自身免疫性肝病及急性乙醇中毒(严重酒精性肝炎)等是其适应证,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衰竭早期,若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者,可酌情使用.目前国内学者在应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中反对者占多数.  相似文献   

8.
不明原因肝衰竭在肝衰竭的病因构成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回顾了不明原因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病因学、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认为隐匿性HBV感染、疱疹病毒感染、输血传播或庚型肝炎感染、人细小病毒B19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是不明原因肝衰竭发生的可能病因。对不明原因肝衰竭患者可考虑采用阿昔洛韦进行经验性治疗。不明原因肝衰竭患者病死率高,危害大,应当加强相关病因及治疗手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分别按2:1的比例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48周病死率。结果: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中期死亡率较低;晚期死亡率较高,两组患者生存曲线间齐性检验,p=0.0525,提示加用中药可能改善患者预后。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降低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尤其对晚期患者在缺乏肝移植等手段时,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甚高,在肝衰竭发生前期进行早期预警,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关于肝衰竭前期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关于肝衰竭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人群中进行,现就目前肝衰竭前期早期诊断、预警及治疗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常见,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等现象,提示可能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目前,关于急性肝衰竭胃肠动力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探讨甚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的变化、胃肠激素及内毒素水平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HBV相关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极高,且其发病过程非常复杂,机制并未完全明了,临床诊治非常棘手。除了肝移植,肝衰竭的内科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总结了HBV相关肝衰竭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在发病机制方面,探索宿主遗传背景和慢性乙型肝炎是否发展加重的关系,阐述肝衰竭发生过程中的"三重打击"现象及"四个时相"概念;在治疗方面,重点探讨抗病毒、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和干细胞移植等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在病情评估方面,建立一套更适合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评估的系统。  相似文献   

13.
肝衰竭的诊治热点与难点问题众多,许多问题国内外仍存在争议。西方国家对于急性肝衰竭的诊断并不取决于慢性肝病史的存在与否,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则认为慢性肝病基础是决定疾病特征的重要因素。病因治疗在急性肝衰竭治疗中至关重要,目前已证实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可显著改善药物性肝损伤所致急性肝衰竭的总生存率,而有学者认为长疗程N-乙酰半胱氨酸的使用并不增加患者受益;对于HBV相关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除了我国指南要求HBV DNA阳性外,其他各大指南对此不作要求;HCV相关肝硬化患者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可获得较高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但应充分评估各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能对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有利,但证据尚不充分;经验性抗菌治疗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订,并可尝试非抗生素的治疗手段来预防感染(如益生菌、胃肠动力调节剂及辛伐他汀等)。研究发现,免疫调节剂在肝衰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治疗时机、适应证、使用剂量、疗程及不同类型肝损伤的特异性和适应性等需进一步临床研究。总之,临床专家应根据本国及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立足指南和共识,灵活合理运用,深入研究,争取提高肝衰竭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常见,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等现象,提示可能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目前,关于急性肝衰竭胃肠动力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探讨甚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的变化、胃肠激素及内毒素水平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肝衰竭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针对各种肝衰竭相关细胞因子、受体的分子治疗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肝衰竭的免疫治疗包括促进肝细胞再生、胸腺肽免疫调节等,免疫调节治疗结合传统治疗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肝衰竭动物模型研究表明,导入ARC蛋白、肝细胞核因子4,可以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功能的恢复。靶向肝衰竭发病相关分子(纤维介素蛋白、凋亡相关分子、转化生长因子β、骨桥蛋白、核因子-κB、Toll样受体等)的阻断治疗,成功治愈了肝衰竭动物模型。目前分子治疗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为肝衰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缺乏临床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6.
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是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叙述了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法,指出尽管国内外对肝衰竭诊断存在不同观点但也渐趋一致。目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是较常用的评判肝衰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方法。经过长期探索和努力,发现内科综合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能显著提高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认为干细胞移植是未来临床治疗肝衰竭的新方法,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内科治疗手段.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在肝衰竭发病初期起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作为免疫和炎症抑制剂,可作为治疗肝衰竭的方法之一,但激素用于肝衰竭治疗目前在临床上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糖皮质激素用于肝衰竭治疗的最新进展,并对糖皮质激素用于肝衰竭治疗的争议焦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肝衰竭患者447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IPA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另随机选取同期住院且年龄相近未合并肺部感染的肝衰竭患者49例作为对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衰竭合并IPA的危险因素。结果 447例肝衰竭患者发生IPA 43例(9.6%)。年龄(P=0.023)、合并肝性脑病(P=0.021)、长期广谱抗菌药物使用(P=0.007)、激素的应用(P=0.016)和深静脉置管(P0.001)是IP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肝衰竭合并IPA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部CT改变以双肺多发结节、肿块影和近胸膜楔形实变较常见,典型的晕轮征和空气新月征较少见。35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中30例好转或治愈,3例死于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肺部感染,其余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全部死亡。结论肝衰竭患者存在诸多发生IPA的危险因素,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20,(7)
目的 研究不同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94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肝衰竭分期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另外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设为无肝衰竭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治疗前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血清钠浓度MELD整合模型(MELD-Na)、终末期肝病模型及血钠比值(MESO)、iMELD模型评分系统(iMELD)、序贯器官肝衰竭评估模型(SOFA)评估,对比不同肝衰竭分期及无肝衰竭患者五项评分差异,另外通过ROC曲线分析五项评分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价值。结果 五项评分对比中,晚期组中期组早期组无肝衰竭组,差异显著(P0.05)。经ROC分析,五项评分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8、0.976、0.960、0.902、0.903,且MELD、MELD-Na、iMELD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敏感度(0.989、0.947、0.968)MESO、SOFA(0.670、0.809)。结论 经ROC证实MELD、MELD-Na、iMELD、MESO、SOFA评分能为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9月15日—9月16日,第二届京津冀肝衰竭国际论坛、肝衰竭临床诊疗及前沿进展学习班在北京隆重开班。本次大会的主题为"传承发展、合作创新"。会议围绕以下几个专题进行了报告和交流:(1)肝衰竭患者的分级管理探索;(2)肝衰竭基础研究进展;(3)肝衰竭的临床治疗;(4)肝衰竭相关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5)肝移植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