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5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153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内镜组),85例行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开放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 Nab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内镜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大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内镜组显著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腿痛VAS评分内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小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是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很好的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Quadrant通道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按随机数字表中随机数的奇数和偶数分为2组,每组30例。2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同一组脊柱外科医师手术,分别行PELD(TESSYS椎间孔镜系统)和Quadrant通道辅助Mis-TLIF。随访12~24个月,平均16.2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以及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结果与Mis-TLIF组相比,PELD组的手术时间短[(72.0±18.7)min vs.(137.0±48.3)min,t=-6.857,P=0.000],术中出血少[(28.0±14.7)ml vs.(314.0±13.6)ml,t=-11.831,P=0.000],住院时间短[(4.0±1.0)d vs.(10.0±3.0)d,t=-9.298,P=0.000]。术后2周和术后3个月PELD组腰腿痛的VAS评分优于Mis-TLIF组(P0.05)。术后3、12个月PELD组ODI、JOA评分明显优于Mis-TLIF组(P0.05)。2组术后12个月Mac Nab评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PELD和Quadrant通道辅助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者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青壮年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6-12采用PELD治疗的1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年龄45岁57例(青壮年组),年龄≥45岁64例(中老年组),比较2组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情况,术后3个月、1年、2年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1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87(23~28)个月。中老年组出现2例残留下肢疼痛,影像学复查显示无明显压迫现象,对症处理后缓解。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情况及术后3个月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年青壮年组腰部疼痛VAS评分、腿部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中老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ELD具有创伤小、康复快、麻醉风险小等优点,是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优先选择,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3-02—2015-08诊治的36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7例(椎间孔镜组),采用TLIF治疗19例(TLIF组)。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4~8个月,平均6.2个月。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明显少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ac Nab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取得与开放手术相当的近期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l2个月。术后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优27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6%。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经皮内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6月我科对3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椎间孔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采用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疗效标准评定评价早期疗效。结果 32例术后随访12~26个月,术前腰痛VAS(7.2±2.1)分,术后3个月(2.9±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4.325,P0.05),术后1年(2.3±1.0)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999,P0.05);改善率(75.8±12.4)%。术前腿痛VAS评分中位数9.1分(4.1~9.9分),术后3个月中位数2.4分(1.5~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37,P=0.000),术后1年中位数2.1分(1.2~3.0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9,P=0.108);改善率(72.1±10.2)%。ODI术前55.4±10.2,术后3个月22.6±6.2,术后1年8.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90,P=0.000);改善率(86.8±10.2)%。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2%(26/32)。结论经椎间孔经皮内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行PELD和MED手术的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其中PELD 30例,MED 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费用。采用VAS评分、ODI评分、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LD组出血量较MED组少,切口长度较MED组短,而透视次数较ME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在术后3 d时PELD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优于MED组(P<0.05),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PELD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0%;MED组优2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地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早期缓解患者腰痛方面具有优势,MED术中透视次数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患者66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采用PELD技术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PLIF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及MacNab疗效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1 d、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优良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PELD技术与传统P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的疗效相当,但PELD技术手术创伤较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椎间孔与常规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6采用PELD手术治疗的317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改良组),137例采用常规椎间孔入路(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结果317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同一时间点2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acNab疗效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椎间孔入路PEL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缩短手术时间、内镜置入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并降低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脊柱经皮内镜减压(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对2014年6月起,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使用脊柱PELD技术治疗的连续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组)患者、3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通过VAS、ODI评分及MacNab评定标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通过分别对腰椎间盘突出组与腰椎管狭窄组的组内术前与术后VAS、ODI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术后[(2.30±1.12)分和(0.93±1.07)分vs (2.63±1.32)分和(1.43±1.78)分、(16.88±6.40)分和(17.33±6.31)分 vs (18.33±12.24)分和(16.03±12.91)分]VAS、ODI评分较术前[(8.40±1.43)分 vs (7.43±1.76)分、(59.13±11.62)分 vs (51.53±10.81)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腰椎间盘突出组的术后3个月随访时恢复较腰椎管狭窄组更显著[(41.80±14.71)分 vs (33.20±9.48)分,P< 0.05],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者康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腰椎间盘突出组与腰椎管狭窄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6.7%、76.7%。腰椎管狭窄组有1例转为开放手术。 结论术后3个月随访时,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的效果优于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组,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对205例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其中203例顺利完成手术,共189例获得随访。术前VAS评分为(6.18±0.97)分,术后3个月为(1.82±1.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P0.01)。术后3个月疗效按改良Mac Nab标准:优76例,良95例,可15例,差3例,优良率9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但该技术学习曲线陡峭,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腿痛VAS评分及其改善、术后12个月基于患者手术经历和术后疗效的问卷调查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优良率,描述TESSYS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2012年12月~2014年3月,通过后外侧入路TESSYS椎间孔镜治疗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时间系列先后顺序分别纳入4组(A-D组),每组各30例;统计每例手术透视次数、手术时间,评估各组病例术前和术后3 d、4周腿痛VAS、腿痛VAS评分改善值,以及评估术后12个月基于患者手术经历和术后疗效的问卷调查及改良Mac Nab标准的优良率,从而描述TESSYS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总结手术经验。[结果]4组(A-D组)年龄、手术节段、突出类型及术前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 d,术后4周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病例术后3 d腿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周腿痛VAS评分及其改善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患者术后12个月对椎间孔镜手术经历和疗效的问卷调查其优良率为90.83%,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2.5%。[结论]TESSYS椎间孔镜的学习曲线在60~70例左右达到其平台期;椎间盘减压不彻底或复发是影响术后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学习曲线期TESSYS技术的手术经验是充分减压并完整切除椎间盘的突出部分、突出基底部分及游离椎间盘组织,探查椎管内是否有残余组织以及完成纤维环成形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椎间孔内口入路椎间盘摘除术(MF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1采用经皮内镜MFD技术治疗的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术前、出院时、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记录VAS评分和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Mac Nab评分:优18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90.0%。出院时、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MF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微创、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熟练的椎间孔镜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6-11采用PELD手术治疗的21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结果 21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1例出现腹膜后血肿,3例出现神经根"日光烧灼"现象,对症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15例,良4例,可2例。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3、6、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6、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D手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技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5-08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36例老年椎间盘突出症,其中30例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68.6(52~93)min,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及脑脊液漏发生。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6(14~53)个月。术后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年VAS评分、ODI指数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Mac Nab标准评定:优22例,良11例,可3例(其中2例未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通过镜下精准减压、椎间孔扩大成形确保了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卫 《脊柱外科杂志》2015,13(3):164-166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ModicⅡ型改变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根据其是否伴发ModicⅡ型改变分为观察组(伴有ModicⅡ型改变)与对照组(不伴ModicⅡ型改变),均行单节段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采用Mac Nab评价标准进行术后疗效的评定。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Mac Nab疗效评价,分别比较2组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VAS评分及ODI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前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但伴有ModicⅡ型改变的患者临床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背根神经节异位患者的术前诊断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背根神经节异位患者38例,对患者术后1、3、12个月及未次随访时腰痛、腿痛进行VAS评分,临床效果采用改良的Mac Nab疗效标准评定。结果 3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9~36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术后1、3、12个月及未次随访时对腰痛、腿痛进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术后3个月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7%。结论术前对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背根神经节异位的诊断对患者是否行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术中椎管减压尤为重要,内固定有利于减少医源性脊柱失稳。术后部分病人可出现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TED治疗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腿部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60~140 min,术中出血量25~130 ml。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无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3例1周内复发,2例行PTED返修,1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术后9个月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1.4%。结论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33例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均为L4/L5/S1椎间盘突出,男27例,女6例;年龄17~52岁,平均34.5岁;椎间盘突出在同侧14例,不同侧19例。局麻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监护下分节段行靶向穿刺,应用PELD行椎间盘髓核摘除。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ac 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 min,平均75 min;出血量25~55 m L,平均25 m L;所有患者随访12~22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ODI由术前平均48.8%降至平均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6.9%(31/33)。结论 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髓核摘除合并纤维环修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8-2015-02来我院就诊的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小切口髓核摘除合并纤维环修补组和单纯髓核摘除组,每组46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12、18个月的腰腿痛恢复情况,同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通过手术前后JOA评分以及Mac 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依据Mac Nab疗效评价标准,小切口髓核摘除合并纤维环修补组有效率93.48%,单纯髓核摘除组有效率91.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术后2周及术后6、12、18个月,两组下腰痛JOA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17%、10.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髓核摘除合并纤维环修补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有效降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及再次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