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磷脂酰肌醇-4-磷酸酶(PI4KA)表达与HBV载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4月在青岛市立医院就诊的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HBV DNA的载量,根据其HBV DNA载量的高低,分为3组,每组60例: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7拷贝/ml)、中病毒载量组(1×105拷贝/ml≤HBV DNA≤1×107拷贝/ml)及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5拷贝/ml),同时以60名健康人作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清中的PI4KA的浓度。多组间血清HBV DNA定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I4KA水平与HBV DNA载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健康人血清PI4KA的浓度为(2.29±0.75)ng/ml;低、中、高病毒载量组血清PI4KA的浓度分别为(2.73±0.71)、(3.52±0.78)及(4.72±0.77)ng/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病毒载量组与健康对照组间血清PI4KA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958,P0.01),并且不同病毒载量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PI4KA的浓度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758,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I4KA的浓度与HBV DNA载量密切相关,这一结果提示PI4KA可能在HBV DNA的复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69例CHB患者根据血清HBeAg分为HBeAg阳性组(110例)和HBeAg阴性组(59例),回顾性分析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之间关系。结果 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6.9±1.3)log10拷贝/ml和(4.7±1.8)log10拷贝/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HBeAg阳性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1组为9例、G2组为80例、G3~4组为21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5.7±1.4)log10拷贝/ml、(6.4±1.8)log10拷贝/ml、(7.2±1.1)log10拷贝/ml,3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1组为28例、S2组为50例、S3~4组为32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6.9±1.1)log10拷贝/ml、(6.9±1.4)log10拷贝/ml、(6.8±4.2)log10拷贝/ml,3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HBeAg阴性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1组为6例、G2组为19例、G3~4组为34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2±1.9)log10拷贝/ml、(4.9±1.5)log10拷贝/ml、(5.4±1.8)log10拷贝/ml,3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1组为12例、S2组为30例、S3~4组为17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6±4.1)log10拷贝/ml、(5.3±1.3)log10拷贝/ml、(5.6±1.7)log10拷贝/ml,3组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显著相关。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较高者,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HBV DNA载量与肝脏病理及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5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确诊为CHB的患儿79例,根据患儿血清HBV DNA载量分为低载量组(103拷贝/mlHBV DNA载量≤105拷贝/ml,n=8)、中载量组(105拷贝/mlHBV DNA载量≤107拷贝/ml,n=54)和高载量组(107拷贝/mlHBV DNA载量,n=17),比较各组间肝脏病理变化程度及血清ALT、AST、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Kendall's tau-b等级相关检验。结果 3组肝脏病理炎症程度分级均以G1为主,分别占75%、74.1%、64.7%,高载量组G2比例上升(35.5%);3组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均以S1为主,分别占75.0%、72.2%、70.6%,低载量组出现S4(12.5%)。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69、-0.047,P值均0.05)。随着HBV DNA载量的增高,各组间血清ALT、AST水平逐渐增高,3组间AL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48)。随着HBV DNA载量的增高,各组间血清HA、LN、PCⅢ和CⅣ水平则逐渐降低,3组间PC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P=0.044)。结论 CHB患儿HBV DNA载量与肝脏病理无显著相关性。临床综合分析HBV DNA载量及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结合肝活组织病理检查,才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估CHB的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治疗HBe Ag阴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6周的临床效果及其对不同HBV DNA载量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于襄阳市中医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118例,Child-Pugh评分为A级,根据HBV DNA载量分为高载量组(A组):HBV DNA≥105拷贝/ml和低载量组(B组):HBV DNA105拷贝/ml。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治疗96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采用Child-Pugh评分评价肝功能,观察患者治疗前后ALT、白蛋白(Alb)、TBil变化。通过透明质酸、α2巨球蛋白、肝脏硬度测量值(LSM)评估肝纤维化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间点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血清ALT、Alb、TBil在治疗第12、24周显著下降(χ2值分别为9.241、6.428、11.134、5.139,P值均0.05),两组ALT复常率和HBV DNA阴转率在治疗第24、48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8、1.921、4.018、3.166、2.136、3.461,P值均0.05)。两组透明质酸、α2巨球蛋白和LSM在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并发症如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肝细胞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阴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显著改善其肝功能,减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程,有效降低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后无良好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区变异情况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对631例拉米夫定治疗后无良好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或核酸测序确定HBV基因型,直接测序观察P区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病毒载量,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HBV DNA水平及HBV P区变异情况.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6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基因型HBV感染者272例,C基因型感染者359例,C基因型感染者患者年龄为(39.1±11.4)岁,明显大于B基因型感染患者的(33.7±9.7)岁(t=-6.55,P<0.01).C基因患者病毒载量为(5.96±1.22)log_(10)拷贝/ml,高于B基因型患者的(5.58±1.21)log_(10)拷贝/ml,t=-2.01,P<0.05.A181V/T变异在C基因型的发生率高于B基因型(0.4%比5.3%,χ~2=12.23,P<0.01),M204I/V,L180M、T184A/G/I/S、S202G/I和V173L变异发生率在B、C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204I在B基因型的发生率为20.6%,高于C基因型的13.9%(χ~2=4.91,P<0.05);M204V和M201Ⅳ变异在B、C基因型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0和2.21,P值均>0.05).拉米夫定耐药发生率在B、C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 拉米夫定常见耐药位点在B、C基因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C基因HBV感染患者病毒载量高于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M204I变异在B基因型中出现频率高于C基因型,拉米夫定加用或改用阿德福韦酯后可能会使A181V/T变异在C基因型出现的概率高于B基因型;年龄、免疫因素和非常见位点的变异或许是影响拉米夫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ALT、HBeAg、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HBV抑制程度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52周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98例HBeAg阳性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研究.筛选时血浆HBV DNA定量≥1×106拷贝/ml,血清ALT水平1.5~10倍正常值上限(ULN).患者接受ADV 10mg/d,共52周治疗.定期随访,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及HBV DNA.比较不同基线ALT、HBeAg、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不同血清HBV DNA水平患者治疗52周时的疗效差异. 结果 ADV治疗5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的患者,基线ALT>5 × ULN者(72.7%)高于ALT<2×ULN者(38.0%),P<0.05;基线HBeAg≤350 s/co者(66.7%)高于HBeAg>350 s/co者(30.2%),P<0.01;基线HBV DNA≤108拷贝/ml者(53.0%)高于血清HBV DNA>108拷贝/ml者(34.4%),P<0.05.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基线HBeAg水平≤350 s/co者和HBeAg>350 s/co者分别为42.2%和7.5%(P<0.01).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和>105拷贝/ml组患者,5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82.6%、57.1%和17.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2.2%、25.7%和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52周ALT复常率分别为100%、83%和75%,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组高于>105拷贝/ml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52周时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HBeAg血清转换与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中度相关(P<0.01).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DV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对治疗52周的疗效的预测价值优于基线指标,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者,52周时能达到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阐明慢性乙型肝炎自然病程中免疫清除期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HBVDNA载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的关系. 方法 使用荧光多聚酶链反应分别检测和比较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1、2、3、4级的血清HBV DNA载量,以及肝组织炎症分级1、2,3、4级所在肝纤维化分期用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HBV DNA载量.多组资料两两比较采用ANOVA检验分析. 结果 176例处于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炎症分级1、2、3、4级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8.20×10~5±9.11×10~1)拷贝/ml、(16×10~6±5.96×10~1)拷贝/ml、(8.12×10~5±8.01×10~1)拷贝/ml和(2.08×10~6±3.69×10~1)拷贝/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肝组织病理炎症1、2、3、4级所在肝纤维化分期用相同肝脏实质细胞体积分摊后的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9.24×10~8±9.35×10~2)拷贝/ml、(5.33×10~9±7.56×10~2)拷贝/ml、(1.06×10~(10)±1.77×10~3)拷贝/ml、(3.31×10~(11)± 5.18×10~2)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中,从免疫耐受期进入免疫清除期后,肝细胞反复出现炎症,坏死,同时伴纤维组织增生.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中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和前C区(PreC)突变与HBeAg、HBV DNA水平和慢性肝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83例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的血清标本,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185例,肝硬化(LC)98例。采用PCR后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BCP和PreC区突变,同时确定基因型。结果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CHB患者中,前C区A1896变异率分别为44.6%(37/83)和21.6%(22/102)(χ2=11.154,P=0.001),LC患者分别为43.4%(23/53)和17.0%(8/47)(χ2=8.101,P=0.004)。在HBeAg阳性患者中,BCP T1762/A1764双突变率LC组和CHB组分别为89.4%(42/47)和70.6%(72/102)(χ2=6.310,P=0.012)。在单变量分析中,只有年龄(≥45岁)(χ2=27.861,P〈0.001)、BCP T1762/A1764双突变(χ2=8.675,P=0.003)和HBV DNA(≥105拷贝/ml)(χ2=20.499,P〈0.001)与LC进展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匹配年龄和性别)发现,BCP T1762/A1764双突变(OR=3.260,95%CI:1.401~7.586;wald=7.517,P=0.006)和HBV DNA(≥105拷贝/ml)(OR=4.640,95%CI:2.331~9.237;wald=19.089,P〈0.001)是LC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前C区A1896突变与HBeAg的消失有关;年龄(≥45岁)、BCP T1762/A1764双突变和HBV DNA高载量(≥105拷贝/ml)与肝硬化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1月在上海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469例,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 copies/ml)和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copies/ml),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应用核苷或核苷酸类(NAs)治疗、巴塞罗那分期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在入组的469例患者中,低病毒载量组243例(51.8%),高病毒载量组226例(48.2%);低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4±10岁,高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2±10岁,无显著差异(P0.05);在低病毒载量组中男性213例(87.7%),女性30例(12.3%),而在高病毒载量组中分别为205例(90.7%)和21例(9.2%,P0.05);低病毒载量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P0.05);低病毒载量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144±732) d,显著长于高病毒载量组[(496±278) d,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P0.01)、血清AFP≥40μg/L(P0.05)、血清ALT≥64 IU/L(P0.01)、血清AST≥40 IU/L(P0.001)、血清总胆红素≥24μmol/L(P0.001)、血清直接胆红素≥6.8μmol/L (P0.001)、血清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经多因素分析,发现BCLC分期为晚期(HR为1.84,CI为1.57~2.15,P0.001)、未接受NAs治疗(P0.01)、血清AST≥40 IU/L(P0.05)和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血清病毒载量和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因免疫性基础疾病等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慢性HBV感染者,应用核苷类药物预防治疗HBV再激活及免疫性疾病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31例HBV感染并因免疫性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分为3组:A组41例,血清ALT正常,HBV DNA载量≤1×103 copies/ml;B组67例,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 ULN),1×103 copies/ml<HBV DNA载量<1×104 copies/ml;C组23例,ALT≥2×ULN,HBV DNA载量≥1×104 copies/ml,应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每3个月随访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结果口服核苷类药物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有利于控制免疫性疾病活动。如不给予核苷类药物治疗,当HBV DNA载量〉1×103 copies/ml时HBV DNA复制和免疫性疾病活动风险更高。但无论病毒载量高低,采用单药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均出现良好应答。对拉米夫定单药或加用阿德福韦酯应答不良者,恩替卡韦治疗仍可获得理想应答。结论因免疫性疾病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无论HBV DNA载量是否高于正常值,均应给予核苷类药物治疗,且应尽早使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在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慢性HBV感染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共收集NHL合并HBV感染患者94例,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两组化疗同时分别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和恩替卡韦(0.5 mg/d),就组间病毒学突破率,原发性无应答率、病毒学突破相关性肝炎突发等方面进行对比。计量资料2组独立样本用t检验,3组独立样本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组,服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的病毒学突破率、肝炎突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组,服用拉米夫定的患者病毒学突破率为37.5%,原发耐药率为9.4%,肝炎突发率28.1%,肝衰竭发生率3.1%;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1%、0、0、0,两者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1.68、10.47,P0.05)。结论 NHL合并HBV感染患者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疗效相当;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的患者恩替卡韦有更低的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能更好地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在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下使用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HBeAg阴性ACLF患者165例,其中应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72例,应用恩替卡韦(0.5mg/d)治疗93例.观察患者生物化学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值、HBV DNA载量和病死率,比较两药在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患者疗效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前MELD值>30分患者,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分别为(3.6±1.1)1g拷贝/mL和(3.7±1.4)1g拷贝mL(t=0.181,P=0.859);病死率分别为92.0%和91.8%(χ2=0.002,P=0.680).治疗前MELD值为23~30分患者,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分别为(3.2±1.1)1g拷贝/mL和(3.2±2.3)1g拷贝/mL(t=0.760,P=0.455);病死率分别为42.9%和54.1%(χ2=0.799,P=0.455).治疗前MELD值<23分患者,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分别为(3.1±1.0)1g拷贝/mL和(2.8±1.5)1g拷贝/mL(t=-0.740,P=0.464);病死率分别为3/19和6.3%(x2=1.227,P=0.455).治疗前不同MELD值范围患者的病死率比较,拉米夫定组(χ2=26.967,P=0.000)、恩替卡韦组(x2=41.260,P=0.000)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治疗前的肝功能衰竭程度相似时,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ACLF的短期疗效相当,且不同肝功能衰竭程度显著影响两药治疗后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96周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4年7月在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62例CHB患者,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96周。所有病例分为两组,HBe Ag阳性组患者43例,HBe Ag阴性组患者19例。其中HBV DNA106拷贝/ml患者38例,HBV DNA106拷贝/ml患者24例。比较两组治疗24、48及96周的疗效。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治疗24、48、96周时,HBe Ag阳性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34.88%、65.12%、74.42%,明显低于HBe Ag阴性组的78.95%、89.47%、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47、0.038)。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02、0.779、0.638)。在38例HBV DNA载量106拷贝/ml和24例HBV DNA载量106拷贝/ml的两组中,治疗24、48、96周时,两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21%vs70.83%、57.89%vs 95.83%、76.32%vs 95.83%,P值分别为0.005、0.001、0.002);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40、0.150、0.280)。结论恩替卡韦治疗CHB有很好的抗病毒活性,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抗病毒治疗对HBV DNA高载量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行肝癌根治术的113例伴HBV DNA高载量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4例行抗病毒治疗(治疗组),39例未行任何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均给予基础保肝、支持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比较2组患者术后HBV DNA定量、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2组术后生存。结果治疗组术后HBV DNA载量持续下降,术后6、12、24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38、18.50、16.22,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BV DNA载量分别在术后6、12、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9、24.20、14.15,P0.05)。2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5.95%、85.14%、75.68%和87.18%、69.23%、53.85%,2组术后3年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对HBV DNA高载量肝癌术后抗病毒治疗可提高肿瘤3年无瘤生存率,延长术后生存期,因此对于HBV DNA高载量HCC患者行肝癌根治术后,宜尽早、规律、持续联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HBV血清标志物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同时阴性及单独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情况。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或均为阴性以及HBe Ag单独阳性或抗-HBe单独阳性的标本,检测该类标本HBV DNA定量值。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检测447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所有患者HBs Ag均为阳性。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患者32例,阳性率为7.16%,其中HBV DNA5×102拷贝/ml占84.38%,5×102拷贝/mlHBV DNA1×104拷贝/ml占12.50%,1×104拷贝/mlHBV DNA1×107拷贝/ml占3.13%;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分布低于HBe Ag单独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1);抗-HBe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分布低于抗-HBe阴性组(χ2=74.12,P0.01);HBe Ag阴性的患者218例,HBV DNA1×104拷贝/ml共9例(4.13%)。结论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过去认为是不常见模式,但临床上并不少见,且病毒复制处于较高水平的仍占一定比例;当抗-HBe出现后,病毒复制减弱。血清HBe Ag阴性情况下,部分患者病毒仍存在较高水平复制。因此,HBe Ag存在与否不能作为抗病毒、疗效评价、传染性强弱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拉米夫定临床应用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胜生  王永忠 《肝脏》2004,9(2):77-79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特征,探讨基因型与肝功能损害、病毒复制水平及其与拉米夫定疗效关系.方法 7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每天口服拉米夫定100mg治疗,并于治疗4~6周时测定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V DNA,治疗48周后测定HBV DNA反跳和YMDD变异.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 PCR)法扩增HBV S基因区,以4色荧光标记PCR产物末端,在以毛细管高压电泳为核心技术的核酸序列分析仪上自动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登录的标准基因型序列相比较.结果 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基因分型示B型株感染26例(34.2%),C型株感染50例(65.8%).B和C基因型患者ALT值分别为(246.3±138.8)U和(283.7±125.6)U,(t=0.335,P>0.05),HBV DNA含量分别为107.124±101.49和107.189±101.56拷贝/ml(t=0.138, P>0.05),HBeAg阳性数分别为20例和41例(χ2=0.159,P>0.05).拉米夫定治疗4~6周后,B基因型和C基因型患者ALT、HBV-DNA(阴转)、HBV DNA(拷贝/ml)均呈良好恢复状态,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48周后,HBV DNA反跳者B基因型20例,C基因型16例(χ2=13.49,P<0.001).结论常州地区HBV DNA基因型以单一B或C型为主;不同基因型患者ALT水平、病毒复制水平以及HBeAg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拉米夫定对C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优于B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拉米夫定(LAM)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基线ALT、HBsAg、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4周和12周时HBV DNA<1×10~3拷贝/ml对其治疗104周时抗HBV疗效的预测价值. 方法 127例成年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接受LAM 100 mg/d治疗,且均完成≥104周的治疗.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肝功能、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HBV DNA水平.分别比较和分析不同基线ALT、HBsAg、HBV DNA水平及治疗4周和12周时不同HBV DNA水平与治疗104周时疗效的关系.数据采用x~2检验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基线ALT<5×正常值上限(ULN)和ALT≥5×ULN两组患者,治疗104周血清HBV DNA<1×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50.0%和86.8%(P<0.01).基线HBsAg<2000 COI和HBsAg≥2000 COI两组患者,治疗104周时HBsAg<500 COI的比例分别为19.1%和17.5%(P>0.05);HBsAg/抗-HBS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1%和2.5%(P>0.05),血清HBV DNA<1×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61.7%和67.5%(P>0.05).基线HBV DNA<1×10~6拷贝/ml和HBV DNA≥1×10~6拷贝/ml两组患者,至治疗4周和12周时HBV DNA<1×10~3拷贝/ml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至治疗104周时HBV DNA<1×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62.7%和6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HBVDNA<1×10~3拷贝/ml和HBV DNA≥1×10~3拷贝/ml两组患者,104周时HBV DNA<1×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70.7%和60.9%(P>0.05);治疗12周时HBV DNA<1×10~3拷贝/ml和HBV DNA≥1×10~3拷贝/ml两组患者,104周时HBV DNA<1×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78.8%和38.1%(P<0.01).结论 基线ALT≥5×ULN和治疗12周HBV DNA<1×10~3拷贝/ml的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LAM继续治疗至104周时可以取得较好的病毒学应答.治疗前不同基线HBsAg水平对治疗104周时HBsAg的水平、HBsAg/抗-HBs血清学转换率和HBV载量的预测价值不大;基线HBV DNA水平对104周时是否获得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价值也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rtN236T位点变异的阿德福韦酯(ADV)耐药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ADV分别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及拉米夫定(LAM)进行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收集rtN236T位点变异的ADV耐药HBeAg阳性CHB患者65例,随机分为A组(33例)和B组(32例),A组ADV联合Peg-IFN α-2a治疗,连续48周后停用.B组ADV联合LAM治疗,连续48周后,继续使用2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24、48周及随访24周,比较两组HBV DNA载量下降≥2log10拷贝/ml和HBV DNA≤500拷贝/ml患者数及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比较两组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及肝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根据数据类型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24、48周及随访24周时,HBV DNA载量下降≥2log10拷贝/ml的患者,A组分别为81.8%、90.9%、75.8%,B组分别为53.1%、56.2%、59.4%;HBV DNA≤500拷贝/ml的患者,A组分别为48.5%、60.6%、42.4%,B组分别为31.3%、34.4%、31.3%;HBeAg阴转率,A组分别为39.4%、60.6%、54.5%,B组分别为12.5%、37.5%、37.5%;HBeAg血清学转换率,A组分别为27.3%、54.5%、48.5%,B组分别为6.3%、15.6%、18.8%;ALT复常率,A组分别为72.7%、84.8%、78.8%,B组分别为46.9%、56.3%、46.9%;A组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48周后,A组的肝组织HAI积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B组(P值均< 0.05).除肌酐升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组(P值均< 0.05),但未发生终止治疗或危及患者安全的不良反应.A组停药随访24周,5例患者HBVDNA升高≥2log10拷贝/ml,其中4例治疗期间HBV DNA≤500拷贝/ml,此4例患者均发生ALT升高,且均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rtN236T位点变异的ADV耐药HBeAg阳性CHB患者,ADV联合Peg-IFN α-2a的疗效优于联合LAM,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停药后易出现病毒反跳及ALT升高.  相似文献   

20.
《肝脏》2016,(11)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分别应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拉米夫定耐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为A组(n=40例),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为B组(n=40例),然后A组根据4周时HBV DNA下降再分为2组,下降2 log10为A1组,下降2 log10为A2组,A2组加用阿德福韦酯继续治疗,24周、48周时对4组患者的HBsAg、HBV DNA血清阴转,HBsAg、HBeAg血清转换,ALT复常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和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3/40),8.0%(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24周、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A1组患者24周、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A2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降低HBV DNA载量后再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拉米夫定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较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好,其疗效受到HBV DNA载量下降水平、继续治疗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