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比较老年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鲑鱼降钙素及阿仑膦酸盐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效果。方法63例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1例:治疗组和联合组分别予阿仑膦酸盐或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空白对照组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三组术后髋部周围早期止痛效果及远期髋部假体松动率。结果术后2周,联合组VAS评分为2.9±1.1,明显低于治疗组的5.5±1.7及对照组的6.3±2.7(P0.05);术后8周时三组间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联合组远期假体松动率比较无显著差异(4.8%vs.4.8%,P0.05),但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38.1%(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予鲑鱼降钙素、阿仑膦酸盐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早期缓解疼痛,显著降低术后远期假体松动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和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量变化的作用。方法 64例年龄47~80岁,的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予以口服伊班膦酸钠150 mg,每月一次;Ⅱ组服用阿仑膦酸钠70 mg,每周一次,两组患者均每天服用钙剂0.6 g及维生素D 200 IU,治疗时间1年,治疗前后测量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评价伊班膦酸钠及阿仑磷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量变化的作用。结果Ⅰ组治疗半年和1年后,患者腰椎骨量较治疗前分别增加了6.25%和9.64%,(P<0.05),Ⅱ组治疗半年和1年后,患者腰椎骨量较治疗前分别增加了6.82%和11.4%,(P<0.05),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髋部骨量较治疗前也有所增加,以腰椎骨量增加最为明显。结论两种双磷酸盐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均能显著改善患者骨量,临床疗效相近,但伊班膦酸钠临床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服及静脉应用双磷酸盐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有效性及依从性。方法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 者随机分为福善美组及密固达组,福善美组口服阿仑膦酸盐每周一次,密固达组静脉滴注唑来膦酸一次,两组患者均同时口 服钙剂及维生素D,分别于3周后及12个月后进行疼痛评分及骨密度的评价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治疗后福善美组及密 固达组疼痛评分明显下降、骨密度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口服或静脉应用双磷酸盐均安全有效,但 静脉应用双磷酸盐能提高患者抗骨质疏松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骨折术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不会影响骨折的愈合,但关于合理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最佳起始时间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合理应用双膦酸盐的起始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73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不同起始时间分为A组(术后2周内,146例)、B组(术后2周至1个月内,115例)和C组(术后1~3个月内,112例)。通过X线片检查评估骨折愈合,对比分析平均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总体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腰部(L1-L4)骨密度变化;跟踪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B组和C组患者骨折正常愈合的比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C组患者腰部骨密度均低于A组和B组(P=0.001,P=0.009)。术后6个月时,A组和B组患者腰部骨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0,P=0.001),C组患者腰部骨密度虽较术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8),C组患者腰部骨密度均低于A组和B组(P=0.001,P=0.005)。三组患者再发骨折、内固定松动或移位、内固定感染、断钉、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不同起始时间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不影响骨折的愈合,而术后早期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以减少术后骨质流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量与血脂在利塞膦酸钠干预前后的变化.方法 1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利塞膦酸钠治疗组(利塞膦酸钠,5 mg/天,口服)和安慰剂对照组(安慰剂,每天1片),服用时间为早餐前30分钟与150 ml水同时服用,服药后30分钟内不能卧床;所有患者每天补充钙剂500 mg和维生素D200IU.腰椎和髋部骨量双能X骨密度测量和血脂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时进行.结果 两组腰椎骨密度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差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利塞膦酸钠治疗组腰椎骨密度上升值、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值均高于安慰剂组(P<0.05);股骨近端总骨密度、Ward三角骨密度及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经利塞膦酸钠干预1年,腰椎骨密度显著上升,血总胆固醇和血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6.
林华  徐天舒  范璐  杨海明  陈新  钱程 《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2):1331-1336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盐(5 mg, 单次)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密度和跌倒风险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 观察期为1 年。91 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经知情同意后, 随机分为两组。唑来膦酸盐组45 例院唑来膦酸盐5 mg(30 min 静脉滴注, 1 次), 骨化三醇0.25 ug 和钙剂600 mg 及维生素D 125 ID(1 次/d, 1 年); 对照组46 例院骨化三醇0.25 滋g 和钙剂600 mg 及维生素D 125 ID(1 次/d, 1 年)。用药前和用药12 个月后测量腰椎尧髋部及股骨颈骨密度和跌倒风险, 并进行患者不良反应和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1 年后, 两组各有41例患者得到随访。与干预前自身比较, 唑来膦酸盐组患者腰椎尧髋部总量和股骨颈骨量均明显增加, 分别为5.8%, 3.9%和2.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腰椎骨量与干预前自身比较有明显增加, 达4.4%。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跌倒风险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唑来膦酸盐组患者未见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 唑来膦酸盐(5 mg, 单次)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明显提高腰椎尧髋部和股骨颈骨密度, 联合应用活性维生素D 能进一步降低跌倒风险。唑来膦酸盐(5 mg)是临床骨质疏松症长期治疗疗效得以保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持续化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对生活习惯、药物依从性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骨科中心门诊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的27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37例)和对照组(137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持续化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对照组于门诊常规随诊,随访期限2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阶段的良好生活习惯(包括喝牛奶、户外接触阳光、足量运动、不吸烟、不饮酒)和良好药物依从性(包括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人数比例。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在随访1年时各项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数比例都分别较入院时有明显的增加(P0.05),但研究组比对照组增加更显著(P0.01);在随访2年时对照组各项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数显著减少(P0.05),而研究组没有明显变化(P0.05),各项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数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在短期内(0~6个月)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的药物依从性良好的人数比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在6~12个月、12~24个月时,两组患者各种药物依从性良好人数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P0.05),但对照组比研究组减少更为显著(P0.01)。结论利用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持续化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良好生活习惯、服药的长期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日常生活活动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70例。年龄50~88岁,平均68±15岁。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HX2010型脉冲电磁场骨质疏松治疗系统联合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治疗,对照组采用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治疗,连续治疗2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VAS疼痛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及骨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VAS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4周治疗组VAS评分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无差异,治疗后4周ADL评分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两组骨密度无差异,治疗后24周骨密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脉冲电磁场可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痛,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膦酸盐(艾本)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更年期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应用二膦酸盐2mg每三个月一次静滴,同时口服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对照组给予平衡盐溶液每三个月一次,同时口服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 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骨密度增加不明显,治疗9个月和12个月后骨密度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使用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丢失,增加骨密度,治疗骨质疏松,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骨健康状况及药物防治现况。方法对15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和药物干预情况的信息,所有数据用Excel表格进行处理。结果 15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2.52%(34/151),唑来膦酸联合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构成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方案;骨量减少发生率为30.46%(46/151),其中符合相关指南推荐的合并2个危险因素的中危患者,药物治疗方案为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未使用唑来膦酸。结论临床应综合骨密度、FRAX评分及患者个体情况,加强对乳腺癌患者骨折风险评估及防治。  相似文献   

11.
王振山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8):725-727, 708
目的 了解我院骨质疏松用药的基本情况及趋势.方法 对我院2011年全年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院抗骨质疏松用药中阿法骨化醇销售金额最高,DDDs也最高;日均费用以鲑鱼降钙素注射液(密盖息注射液)最高.结论 维生素D制剂及钙剂,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中占主导地位,另外降钙素和双膦酸盐在骨质疏松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确诊骨质疏松症后髋部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史对院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骨科10年间收治的确诊骨质疏松症后髋部骨折患者301例, 分析其发病特点,再按照是否有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史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对比两组患者住院特征差异,并开展文献研究,建立共现网络分析研究热点。结果 确诊骨质疏松症后继发髋部骨折人数占总髋部骨折人数的18.33%,好发于冬、春季,创伤原因多为低能量伤,中位发病年龄78岁,男女比1:4.68,治疗组患者发病年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手术率、手术等待时间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01),两组患者的院内抢救率、院内死亡率及31天再住院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后脆性骨折的发生规律符合髋部骨折整体发病规律,但女性发病率明显增加。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史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手术治疗率及手术等待时间,研究内容符合当前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双膦酸盐治疗时每日补充800~1200 IU维生素D是否可以获得理想的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方法将112例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根据补充维生素D的剂量分为800 IU组和1200 IU组,在双膦酸盐治疗前和16周时检测血清25OHD,比较治疗前后25OHD的变化和获得理想25OHD水平的患者例数。结果 112例患者治疗前25OHD 24.26±7.98 ng/ml,治疗16周时25OHD 32.04±8.12 ng/ml。补充维生素D 800 IU组治疗后25OHD提高5.08±8.35 ng/ml,25OHD≥30 ng/ml患者为55.56%,25OHD≥33 ng/ml为38.89%;补充维生素D 1200 IU组治疗后25OHD提高10.29±8.20 ng/ml,25OHD≥30 ng/ml患者为60.34%,25OHD≥33 ng/ml为46.55%。结论双膦酸盐治疗时每日补充维生素D800~1200 IU可以显著提高25OHD水平,但仍然约有50%的患者不能达到理想的血清25OHD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骨量的影响。方法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 治疗组(30例),一次性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后次日始日一次静点0. 9%生理盐水100 ml +葡萄糖酸钙10 ml(1g)3 ~5天,同时碳酸钙600 mg/d,活性维生素D3 400IU/d 口服;对照组(29例),给予同剂量的碳酸钙及活性维生素D3 口服,6个 月后复査评价疗效。结果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患者BMD值有不同程度增髙,其中骨含量一项升髙明显,疼痛感明显 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无一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结论双膦膦酸联合钙剂治疗绝 经后骨质疏松,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有效的改善及维持BMD水平,增加骨量降低了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是治疗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完全随机化对照研究,探讨不同药物组合对女性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 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共298人,年 龄50-87岁,平均(67. 3±10. 5 )岁。随机被分为3组,分别为:粤组:钙(Ca )垣骨化三醇组(C);B 组:钙(Ca)+骨化三醇(C )垣降钙素(CT)组;C组:钙(Ca)+骨化三醇(C )+双磷酸盐组(BP )。进 行药物治疗观察1年以上。观察药物治疗期间骨密度、骨生化指标25-( OH )D猿、BAP、TRACP-5h变化 情况,从药物疗效、依从性、恶性事件,骨折发生率等多方面加以研究。结果:最终完成研究的共有 220人(74. 5%)。A组治疗依从性要好于B组和C组(P <0.01 ),B组治疗依从性要差于C组尤其前 半年(P <0.05 )。B组,C组联合用药前后骨密度的改善最为明显,骨生化指标变化明显,差异有显著 性(P <0.05 )。显示A组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有限,B组治疗半年后患者BAP水平明显上升且 TRACP-5b)明显下降(P <0.05 ),一年后患者胸椎及髋部BMD分别提高了 7.08%,及9. 60豫。C组骨 生化变化趋势与B组类似,胸椎及髋部BMD分别提高了 5. 07%和6. 92%。B组,C组再骨折发生低 于A组。结论钙剂和维生素D基础用药的基础上联合抗骨吸收药物阿伦膦酸钠或降钙素早期较 明显抑制骨吸收,一年后可以明显提高骨密度,且降低新发骨折的发生率。它们联合治疗达到了叠加 的效果,1+1 >2。但联合治疗由于费用、不良反应的增加,降低了治疗依从性。此外新疆地区女 性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25-( OH)D3用药剂量不足,应更多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与老龄化进程息息相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患者不仅经常被漏诊,而且常常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正因为如此,骨质疏松症直接导致了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雌激素缺乏是绝经后骨量丢失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50岁女性其一生中发生骨折风险的概率大约是50 %,对骨质疏松症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以预防这些骨折的发生。除此之外,非药物性的治疗还包括健康饮食、防止跌倒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钙剂、维生素D以及抗骨吸收药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激素替代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狄迪诺塞麦)、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和混合型制剂(雷尼酸锶)在内的骨活性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钠)是目前骨质疏松症治疗中最常应用的抗骨吸收药物,但由于其依从性、耐受性较差,加之不良反应的影响,会限制其从抗骨吸收治疗中的获益。目前已在研发针对骨细胞信号传导研究基础上的一些新药,并且正在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汉民族差异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THA患者,按照民族分为维族THA组和汉族THA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两组术前1d和术后3个月正位腰椎和健侧髋部的BMD.结果 维族THA组患者术后3个月腰椎下降6.9%,健侧髋部下降4.1%;汉族THA组患者术后3个月腰椎下降5.2%,健侧髋部下降2.7%.维族THA组患者的腰椎、检测髋部骨量丢失均高于汉族THA组患者(P<0.05).结论 THA后维族女性骨质疏松THA患者骨量丢失速度快于汉族女性骨质疏松THA患者.THA术后应针对不同民族给予个性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收集在我院骨质疏松门诊数据库中临床资料完整的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52例,其中阿仑膦酸钠治疗组93例(A组),每周给予阿仑膦酸钠70 mg,一次口服;未服用阿仑膦酸钠对照组59例(B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骨转换生化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及25羟维生素D(25(OH)VD)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经阿仑膦酸钠治疗3个月后BAP和TRAP-5b水平分别较治疗前下降30.60%和32.95%(P0.001)治疗6个月时完全降至女性绝经前水平,并一直维持在此水平至治疗后12个月。B组患者治疗前后BAP和TRAP-5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处于高转换状态,其BAP及TRAP-5b水平较绝经前明显升高;经阿仑膦酸钠治疗3个月后高转换状态可以明显改善,骨转换指标BAP和TRAP-5b水平回落到绝经前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唑来膦酸与特立帕肽对骨质疏松患者腰椎间融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合并骨质疏松患者91例,根据患者自行选择接受的治疗方式分为基础对照组22例、唑来膦酸组39例和特立帕肽组30例,分别采用基础抗骨质疏松治疗、辅助唑来膦酸或者特立帕肽抗骨质疏松治疗促进椎间骨融合。术后1年、2年随访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髋部骨密度,采用CT检查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同时记录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最终基础对照组21例、唑来膦酸组37例及特立帕肽组26例完成2年随访。三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年,特立帕肽组、唑来膦酸组患者髋部骨密度均较术前提高(P<0.05);特立帕肽组患者椎间融合率均高于基础对照组及唑来膦酸组患者(P<0.05)。术后2年,特立帕肽组、唑来膦酸组患者髋部骨密度均高于基础对照组患者(P<0.05),且特立帕肽组患者髋部骨密度高于唑来膦酸组患者(P<0.05);特立帕肽组、唑来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症(PLO)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例PLO的临床资料,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PLO患者均表现为妊娠晚期腰背痛,产后加重,活动受限,胸腰椎多椎体骨折,腰椎和骨盆骨质疏松。停止哺乳并予钙剂、活性维生素D和双膦酸盐治疗后随访发现,腰背痛等症状在治疗后半年至9个月消失,无新发骨折,骨密度增加。结论在妊娠晚期或产后出现的腰背痛应考虑PLO。钙剂、活性维生素D的补充及抗骨吸收治疗对PLO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