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3例口服华法林后发生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应用华法林导致脑出血的经验和教训,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3例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中,2例因颅内血肿继续扩大而死亡;1例颅内血肿完全吸收后,继发脑栓塞,头颅CT平扫示右侧枕叶新发梗死灶,住院期间予以重启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调整INR至2~3,病情好转。结论 1严格掌握华法林治疗的适应证,定期监测INR;2对于脑栓塞风险较大的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评估脑出血风险后尽早重新启动抗凝治疗;3早期纠正INR,可减少血肿扩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 方法 总结珠江医院骨科自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例SSEH患者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随访情况.12例患者中采用经椎管减压血肿病灶清除术10例,非手术治疗2例.所有患者均随访6-18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发病前均无明显诱因,发病后均表现为受累肢体肌力丧失或减弱、大小便功能障碍.手术治疗患者中2例术后受累肢体运动、神经功能完全恢复,8例患者除大小便功能略微改善外,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无恢复.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神经功能部分恢复. 结论 SSEH进展迅速,脊髓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及时的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是SSEH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出血原因、临床表现、MRI特征、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结合相关献,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5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SSEH)的病例,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及发病到手术的时间间隔与预后因素。结果 患预后与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及发病到手术的时间间隔密切相关,与年龄、血肿部位、血肿大小似乎无关。患术前的神经功能状态越好预后越佳,发病到手术的时间间隔越短预后越好。结论 MRI检查是诊断本病最佳方法。及时的脊髓减压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房颤)及其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采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20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存活的164例非瓣膜病性房颤(包括华法林抗凝治疗34例,抗血小板治疗130例)以及另行采集的36例一级预防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访1年。分析70例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依据预防等级、年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水平、1年内是否继发出血进行分组比较,并分析与稳态时华法林剂量相关的因素。结果 164例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中,华法林抗凝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明显低于抗血小板组,INR、1年内颅内外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抗血小板组(均P0.05)。70例抗凝治疗患者中,与二级预防相比,一级预防的患者年龄、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和1年停用华法林的比例明显降低,身高、体质量和华法林初始剂量明显增高(均P0.05);与65岁的患者相比,≥65岁患者的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分和HAS-BLED评分明显增高,华法林初始剂量和稳态华法林剂量明显降低(均P0.05);INR 1.5~2.0的与INR 2.1~3.0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1年内未继发出血的患者比较,1年内继发出血的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明显增高,初始INR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稳态时华法林剂量与年龄呈负相关,与初始华法林剂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而言,华法林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高。对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而言,一级预防较二级预防的患者年龄更轻、服药依从性好;低抗凝强度(INR 1.5~2.0)与传统抗凝强度(INR 2.1~3.0)在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出血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别;年龄较轻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及稳态时剂量均较高,但脑卒中风险及出血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口服华法林相关脑出血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从而减低华法林相关脑出血(WAICH)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方法本研究通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查找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神经内科、外科住院AF患者WAICH患者20例和AF口服华法林无颅内出血患者30例为调查对象。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既往史、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出院转归等方面进行整理。同样方法搜集无出血组资料。对上述资料进行SAS9.4软件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分析,出血组与无出血组在高血压病、缺血卒中史、出血史、治疗时间≤1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为30.36±22.5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43.88±17.7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93±1.80、INR异变率、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HAS-BLED评分为3.30±0.73有统计学差异(P <0.05),将上述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放入多因素Logistic模型中,采用逐步回归,结果表明PT,APTT,治疗时间长短是独立因素。结论高血压病、缺血卒中史、出血史、PT升高、APTT升高、INR增高、有INR异变率、治疗时间≤1年、合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HAS-BLED评分高是非瓣膜房颤(NVAF)患者口服华法林相关脑出血的危险因素;PT增高,APTT增高,治疗时间≤1年为NVAF口服华法林致WAICH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自发性椎管内硬脊膜外血肿(SSEH)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SSE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7例(术前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2例,D级1例),保守治疗3例(术前Frankel分级E级)。结果 7例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复查MRI显示血肿清除;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示,4例为单纯血凝块,1例血凝块伴炎性细胞浸润,1例符合血管瘤出血,1例血凝块含较多血管伴血管壁肌层发育不良。所有患者随访1∽40个月,手术治疗7例中5例Frankel分级恢复至E级,2例恢复至D级;3例保守治疗患者复查MRI示血肿均吸收,Frankel分级维持E级。结论 SSEH起病急,进展快;治疗以手术椎板减压+清除血肿为主要方法,部分患者可考虑选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7.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于老年人。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血肿包膜内微血管不断破裂出血和过度纤维蛋白溶解促进出血,并与患者脑萎缩、颅内压低、静脉张力增高等因素有关。诊断明确后如有颅内压增高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钻单孔引流、钻双孔引流和开颅血肿清除,以钻单孔引流为首选。术中操作应轻柔,避免脑组织损伤。尽可能的减少颅内积气及残留液体促进受压脑组织回缩,术后引流尤为重要,不仅安全且可减少复发。CSDH术后存在复发但原因不明确,手术治疗同时不可忽视围手术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急性特发性硬膜下血肿1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1~1995年作者收治急性硬膜下血肿149例,其中符合下述条件者为急性特发性硬膜下血肿:(1)无外伤史;(2)无骨折;(3)手术证实无脑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4)无导致出血的基础疾患,如脑动脉瘤、AVM等。149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发病年龄40~69岁,平均52.4岁,男女比为5:2,男性较多。而急性特发性硬膜下血肿共10例,占6.7%,发病年龄60~79岁,平均71.9岁,男女比为3:7,女性较多。血肿位于右侧8例,左侧2例。既往史:痴呆4例,脑梗塞3例,肝硬化2例,高血压1例,巴金森氏病1例,硬膜下血肿2例。自发病至手术清除血肿时间30分~8小时。首发症状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7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4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均能顺利完成神经内镜手术,术后CT扫描显示血肿清除彻底。无再出血及严重手术并发症。出院时,GOS评分5分42例,4分3例。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有效清除血肿,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2C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1(VKORC1)基因型在华法林相关颅内出血(WICH)术后患者重启抗凝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WICH的汉族患者28例,所有患者于颅内出血术后14 d重启华法林治疗。按照是否接受基因检测,分为基因组(12例)和对照组(16例)。基因组根据患者的CYP2C9和VKORC1基因型,计算华法林初始剂量;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方法,初始华法林剂量为3 mg/d。两组均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INR目标值为1.8~2.4)。随访3个月(91 d),对比两组INR达到目标值所需的时间、INR达目标值持续的时间在91 d中所占的百分比(达标时间百分比)及颅内外出血或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8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基因组9例,对照组12例。基因组中,8例基因型为CYP2C9 CC/AA +VKORCl AA,1例为CYP2C9 CC/AA +VKORCl GA。基因组和对照组INR达到目标值所需时间分别为(7.0±3.2)d、(12.0±5.9)d,INR达标时间百分比分别为(76±13)%、(56±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06)。对照组再发硬膜下血肿2例,无缺血事件发生;基因组无一例发生出血和缺血事件,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结论与传统抗凝比较,采用基于个体化基因型指导的WICH术后重启华法林治疗模式,INR达标时间短、在达标范围时间更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自2000年至2009年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68例中,63例病人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5例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及包膜清除术治疗。结果 68例中,治愈59例,好转6例,死亡3例。结论应重视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早期诊断,颅骨钻孔引流术是治疗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小骨窗开颅血肿及包膜清除术适于用血肿内有分隔、壁厚或已钙化者。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硬膜下血肿者(Aneurismal subdural hematoma; aSDH)少见.临床上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再出血率高,演变迅速,预后欠佳等特点.易引起aSDH的动脉瘤以颈内动脉动脉瘤多见.急性期患者应尽早行CT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一经确诊,应立即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加一期手术夹闭动脉瘤,对于外伤史不明确者,CT表现为与外伤程度不成比例的SDH、ICH、SAH,应想到可能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骨胆脂瘤术后并发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颅骨胆脂瘤切除术后并发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颅骨胆脂瘤和硬膜下血肿的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右侧耳鸣2个月;头颅MRI检查示右侧额颞部占位(骨源性)。手术将肿瘤及包膜全部切除,硬脑膜完整。术后第3 d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头颅CT示右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行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意识恢复正常; 1周后复查CT示血肿明显减少,3周后复查CT血肿完全吸收。复习文献,胆脂瘤可产生多种炎性物质,参与炎症反应;其术后并发硬膜下血肿尚未见报道。结论即使颅骨胆脂瘤切除术中硬脑膜保持完整,术后仍可能并发硬膜下血肿。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胆脂瘤产生的炎性物质引起硬脑膜炎症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星形细胞瘤卒中合并硬膜下血肿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基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1994~2009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星形细胞瘤卒中合并硬膜下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星形细胞瘤II级2例,星形细胞瘤Ⅲ级1例。星形细胞瘤卒中表现为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液为陈旧血液及凝血块或较新鲜出血。手术切除肿瘤并清除出血。结论肿瘤导致的血管性变化是星形细胞瘤卒中合并硬膜下血肿的基础。硬膜下血肿的出现早于星形细胞瘤瘤体出血。CT扫描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SSEH)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5例SSEH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1例,手术治疗14例:椎板减压血肿清除10例,其中行脊柱固定融合7例,血肿清除后椎板还纳1例,半椎板入路血肿清除3例。结果 首次发病9例,两次以上6例。1例保守治疗ASIA分级由入院时C级恢复至出院时E级,后来失访。手术治疗的14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4例术前ASIA分级A级中,1例术后随访3个月时仍为A级,随后失访;1例术后2年恢复至D级,2例术后3个月均恢复至E级;术前ASIA分级B~D级的10例术后3个月全部恢复至E级。13例3个月以后随访没有再发病,MRI复查未见复发;X线检查未见脊柱畸形和内固定松动。结论 部分SSEH有反复发病的特点,尽早手术可改善病人预后,不同的病例应该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微创床旁治疗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穿刺,抽吸、液化治疗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CT血肿定位,床旁经皮颅内血肿穿刺,射流冲碎血肿,抽吸、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液化技术对16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及急性硬膜外血肿进行血肿清除,治疗前后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6例行18次手术(2例为双侧)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此项技术操作简便,安全迅速,床旁即可实施,且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费用低,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清除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的10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分隔或多房性血肿45例。103例患者术后24 h内头部CT复查示血肿完全清除68例,大部分清除35例。未发生颅内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及癫痫等并发症。84例术后1月复查头部CT示,少量硬膜下积液14例,复发3例。复发病人均再次行内镜手术,全部治愈,未再复发。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清除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好,安全,直观,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总结40例经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从临床表现、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0.5±0.3)h,术中平均出血量(15±5)ml,平均住院时间(6±2.1)d。40例术后复查颅脑CT,硬膜下血肿均达大部分清除。术后并发颅内积气6例,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积液5例,颅内感染1例。40例病人随访3个月,血肿复发1例,未见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结论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骨瓣开颅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老年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应用小骨瓣开颅内镜辅助下手术清除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定预后,本组患者中恢复良好15例、轻度残疾3例、死...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近期再出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近期再出血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1210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患者,其中术后近期发生再出血102例,对患者的再出血与年龄、性别、开颅血肿清除大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首次手术时间、出血时间、术后血压监护、术前相关疾病及用药、手术相关技巧、死亡率等进行分析。结果102例再出血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第三次出血,患者住院20~60d,平均35d,48例死亡,死亡率47.1%,54例病情稳定出院。其中50例获随访,随访期5个月~14年,11例生活能自理或工作,22例需人照顾,17例死亡。分析发现近期再出血与患者年龄、性别、开颅骨瓣大小无关,而与首次手术时间、出血时间、术后血压波动、术前相关疾病及用药、手术相关技巧等相关。结论如病情允许,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首次出血后的手术时间应尽量选择在发病后7~24h;术后血压控制是预防再出血的关键;有出血倾向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清除血肿时应尽量不切除血肿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