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像融合及颅内电极三维重建在癫痫术前计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行开颅颅内电极植入术以进行慢性皮层脑电评估的癫痫患者,获取其术前MRI及电极植入术后CT的影像资料,利用SynergyCranial软件将两种影像进行融合,并对颅内电极、脑表面及颅骨进行三维重建,以显示出颅内电极与骨窗、脑表面的相对位置,为致痫灶的定位及下一步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准确的解剖信息。结果 在2015年4月至8月共对10例需慢性皮层脑电监测的癫痫患者进行了开颅颅内电极植入术。通过术前MRI与电极植入术后CT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在MRI断层图像上观察到皮层电极中各触点与脑沟、脑回的相对平面位置,克服了术后无法行MRI检查的弊端。通过对影像融合后的颅内电极、脑表面及颅骨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可以立体直观地观察到颅内电极与脑表面和骨窗的相对空间位置,电极触点的重建成功率达90%。根据重建出的三维融合影像,结合皮层脑电图的监测结果,划定出致痫灶的位置与范围,制定手术计划,进行致痫灶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在对行颅内电极监测的癫痫患者制定手术计划时,利用影像融合和颅内电极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获得更为准确且直观的致痫灶定位信息,有利于提高致痫灶切除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表面三维重建技术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可靠性。方法研究纳入2015年至2016年期间病理确诊为FCD的患者。术前行包含3D T1序列的MRI检查,经过详尽的术前评估后确定致痫灶的位置与范围。术前利用软件将3D T1影像中的头皮,颅骨及硬脑膜去除后进行脑表面三维重建,然后根据二维影像的切除范围定位出三维影像中应切除的脑沟与脑回。术中开颅后仔细辨认实际脑表面的脑沟和脑回的形态与走形,与重建图像对比并建立对应关系后切除相应的脑组织。术后根据复查的头颅CT或MRI确定切除范围是否充分,并分析可能影响全切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总共有5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总体全切率和术后无发作率分别为89.66%和84.48%。再次手术,无颅内电极指引和病灶为MRI阴性并不影响全切率;病灶位于深部结构和功能区导致全切率降低,但尚未到达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表面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指导FCD切除安全有效,易于操作。当癫痫手术为再次手术,致痫灶位于深部结构和功能区时,建议结合深部电极指引和电生理监测等其它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癫痫病的外科手术治疗一改传统的长期单纯、被动式的药物治疗方式。而是主动出击发现癫痫病灶 ,手术切除。大大地改善了病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癫痫外科治疗最关键在于癫痫灶精确定位。该中心引进的 12 8导全数字化长程视频脑电图、三维图像融合及偶极子定位系统 (癫痫刀 ) ,定位精确 ,可达毫米级癫痫病灶精度定位 ;可 2 4h不间断实时动态脑电监测 ;脑电信号与数字图像同步同屏采集 /分析 ;全数字化的前置放大器 ,具有高抗干扰能力 ;三维图像融合及偶极子定位系统可将脑电图与CT/MRI融合 ,消除颅骨对头皮脑电图的影响 ,定位直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与3D-DSA三维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患者的MRI与3D-DSA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进行影像融合,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完成脑动静脉畸形及致痫灶显微切除术。结果 本例通过MRI与3D-DSA影像融合,精确定位显示病灶范围,术中实时导航找到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成功切断主要供血动脉,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同时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定位脑功能区及致痫灶,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复查DSA示畸形无残留,脑电监测颅内未见异常放电。结论 MRI与3D-DSA影像融合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可以既能完全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又能同时清除致痫灶,保护脑重要功能区,为重要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继发癫痫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ET-MRI影像融合技术在海马硬化所致颞叶癫痫病人颞前叶切除范围评估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前瞻性收集手术治疗海马硬化所致单侧颞叶癫痫10例,根据PET-MRI融合影像显示的低代谢范围决定颞前叶手术切除范围。术后3个月复查PET-CT及MRI,随访1年以上,评估手术短期并发症及癫痫控制情况。结果发作间期PET检查均表现为受累侧颞前叶低代谢,2例合并对侧颞叶代谢减低。术后病理示局灶皮层发育不良Ⅰ型8例,Ⅱ型2例。术后短期没有出现偏瘫、失语、记忆力严重下降。术后平均随访1.9年,EngelⅠa级8例,EngelⅠb级1例,EngelⅠc级1例。结论海马硬化所致颞叶癫痫根据术前PET-MRI融合影像有助于精准定位颞前叶的切除范围,手术对癫痫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及脑软化灶形成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4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及脑软化灶形成的患者40例,其中同期行颅骨修补术+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同时处理脑软化灶21例(A组);分期手术(先行VPS,后行颅骨修补术),未行脑软化灶切除19例(B组)。结果 A组反应迟钝、语言障碍、大小便障碍、肢体偏瘫在术后2~15 d有明显好转20例(95.2%),无效1例;B组临床症状在术后平均8个月明显好转10例(52.6%),无效9例;两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及脑软化灶形成的患者尽可能同期早期手术治疗,对伴有癫痫的病例有必要行脑软化灶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Slicer软件在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计划中辅助应用价值。方法 对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2018年1月—2018年6月行病灶切除术的17例患者(男11例,女6例),运用3D-Slicer软件以DICOM格式导入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影像重建,获得3D可视化图像,充分展示脑沟回及血管的三维位置关系,规划手术方案,并行术前模拟手术操作。结果 本组患者均按最佳的模拟手术方案进行手术,均顺利完成显微镜下切除发作起源区。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周和6个月复查MRI,显示病灶切除部位和范围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运用3D-Slicer软件进行术前三维重建并辅助制定手术计划,获得可视化的解剖信息,以此指导术者设计手术切口、选择手术入路保护功能区,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在脑功能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颅脑外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钛网修补术前与颅骨钛网修补术后癫痫发生率有无差异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61例颅脑外后颅骨缺损患者接受钛网修补术,研究颅骨修补术前及术后癫痫的发生率,比较颅骨修补术前及术后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61例颅骨修补术患者术后1周内的癫痫发生率与术前同期的癫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颅骨修补术1周后的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同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钛网修补术后较颅骨钛网修补术前癫痫发生率增加,颅骨钛网修补手术有增加患者癫痫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静脉成像(CTV)与颅骨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在小脑桥脑角(CPA)肿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36例CPA肿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容积再现技术将CTV与颅骨CT三维重建影像融合,明确横窦、乙状窦与颅骨标志(星点)的位置关系,确定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在颅骨表面投影并设置“关键孔”,指导开颅手术。结果 “关键孔”位于星点正下方或内下方,星点到“关键孔”正下方垂直距离在7~21 mm,平均(12.8±3.8)mm;星点到“关键孔”水平距离在0~9 mm,平均(3.6±2.5)mm。术中清晰暴露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均无静脉窦损伤。术中骨瓣一次成型,用时平均38 min,视野充分暴露,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术后无明显骨质缺损,无皮下积液、切口脑脊液漏、颅内感染,乳突积液等并发症,均恢复良好。结论 CPA肿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CTV与颅骨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对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有利于静脉窦保护,且操作简单高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融合技术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术前准备、注册、CT与MRI等影像模式融合、术中导航定位,比较各种注册方法的精确性,融合精确度,术中定位精确性、术中持续精确性,扩大暴露范围等,提出和改进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底手术中的应用技术。结果 神经导航用于颅底肿瘤手术切除,术前有助于开颅皮肤切口及骨瓣的设计,选择最短的手术途径;术中可为肿瘤的切除定向定位,在颅底手术中使术者随时了解颅底肿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如脑干、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等的关系)。结论 颅底肿瘤以及颅底结构位置相对固定,影响因素较小,脑移位最小,定位精确,及时反馈肿瘤的切除深度,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加快手术进程,避免脑重要结构的副损伤。  相似文献   

11.
多种手术结合治疗顽固性癫痫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25  
目的:对部分复杂的顽固性癫痫病人,将几种手术结合使用,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北京天坛医院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230例,其中对15例顽固性癫痫病人采用几种术式结合的方法。病人年龄9-43岁,平均18岁。病程4-40年,平均13年。发作形式为强直阵挛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及失神,其中有8例存在两种发作形式。术前均服过抗癫痫药,病程后期同时服用2-3种抗癫痫药。这15例病人术前均行头皮脑电视频连续监测及头MRI检查,其中5例行头PET检查。手术在皮层脑电及深部电极监测下进行。13例行额颞开颅,胼胝体前部切开 颞前叶及海马切除 皮层热灼术;1例行额颞顶枕开颅,枕叶萎缩皮层切除 胼胝体前部切开 选择性海马切除 皮层热灼术;1全先行左额颞开颅,脚间池错构瘤及颞前叶及海马切除 皮层热灼术,术后癫痫减轻但仍发作且术后头皮脑电显示右额棘波明显,故又右额颞开颅,胼胝体前部切开 皮层热灼术。结果:术后无死亡及并发症。术手抗癫痫药物减少,术后12例服用一种抗癫痫药,3例服用两种抗癫痫药。术后随访3-12个月,14例无癫痫发作,1例癫痫发作两次(术前每天发作5-8次)。结论:多种手术结合治疗顽固性癫痫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脑电偶极子定位(dipole localization)是利用头皮脑电推算颅内异常放电位置的技术。结合病人的薄层MRI扫描及计算机的影像融合技术,偶极子能精确定位性病灶的解剖位置及与功能区的关系。癫外科据此可进行术前评估、手术入路设计、切除范围测算等。并结合神经导航技术或立体定向技术,设计最佳手术入路,达到以最小的创伤切除癫起源灶,并提高手术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神经外科中,颅内肿瘤的切除,颅内血肿、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颅骨缺损的修补等均涉及开颅手术,而开颅手术后头部伤口的愈合情况可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甚至影响到手术的成败[1]。回顾我科收治的两例开颅术后头皮感染伴颅骨自溶的临床资料,就其原因及处理作分析、探讨。1病例资料病历1:患者男,42岁,8年前因"右侧额颞部硬膜外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愈出院。2年前出现手术切口渗液,色淡黄,量少,予伤口换药、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出院。1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治疗在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性癫痫中的应用方法、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性癫痫患者67例,通过立体定向进行功能区皮层下靶向微创手术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通过开颅手术进行肿瘤切除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2~36个月,观察组患者立体定向术后总有效率97.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5.0%(P0.05);立体定向手术6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显示病灶全切的满意率为94.2%高于次全切、部分切除的满意率68.6%(P0.05)。结论原发性脑肿瘤是引发癫痫的常见因素,采用立体定向对脑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及其至痫灶进行切除,不仅可以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还能够有效的减少对脑功能区的损伤,均有精确、微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基于Leksell定向仪及三维影像系统的立体定向颅内电极植入方法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在自主研发的影像处理系统上三维呈现病人脑部影像,重建脑表面血管,设计合适的电极靶点、入点及立体定向电极路径,得出电极植入靶点三维坐标,及路径相应的αβ角度,利用Leksell头架系统钻孔植入立体定向电极。结果 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应用上述系统及方法完成9例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手术。共植入立体定向电极73根(触点6-14点)。无血肿及感染发生,电极植入后病人术后状态良好,无贫血、脑水肿及脑功能障碍。利用立体定向电极确定癫痫起源并通过电刺激定位了脑功能区后进行局灶性癫痫灶切除,术后癫痫Engle评分均为Ⅰ级,但是3例随访时间未满半年,术后2例中央区切除的病例有偏瘫和构音障碍,术后两周时恢复,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基于Leksell头架及自主研发的影像三维处理系统的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安全可靠,可以很好的应用癫痫起源及脑功能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和偶极子分析在痫灶切除术中的定位价值。方法对35例开颅痫灶切除术患者术前行常规脑电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脑电痫性放电进行偶极子分析,并与手术中硬膜下电极记录的脑电相对照。结果35例患者视频脑电图监测异常35例,有痫性放电者35例;常规脑电图异常28例,有痫性放电者18例;行常规脑电图监测无典型癫痫发作出现。两者之间脑电异常率、痫性放电阳性率、典型临床发作率都有统计学意义。以术中硬膜下电极记录为标准,头皮脑电偶极子定位异常放电灶的准确率为97%,切除病灶病理检查异常率86%。偶极子定位误差一般<15mm。结论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和头皮脑电偶极子定位癫痫起源灶可为开颅痫灶切除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三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85例颅骨缺损患者,采用三维钛网修补术,术后随访1月~6年。结果发生并发症58例,其中皮下积液48例,癫痫发作8例,继发脑出血2例,硬膜外血肿1例,头皮感染6例,脑脊液漏2例,三维钛网颞部边缘翘起不适2例,钛网慢性切割头皮致钛网外露5例,钛网变形中央内陷2例。结论三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修补材料的选择、患者年龄、颅骨缺损面积大小、手术时机及手术技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立体定向开放显微手术治疗脑内致痫小病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脑内致癫痫小病灶术前、术中的精确定位和病灶切除,是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探讨立体定向开放微创手术,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脑内致痫小病灶的手术方法。方法53例症状性癫痫病例,CT、MR I检查有脑内小病灶(直径在0.5~3.0 cm),24 h视频脑电图确认致痫灶为脑内单发病灶。ASA 601S型立体定向仪CT引导辅助全麻环钻开颅,导针穿刺放置导管引导,显微镜下手术分离、切除病灶,皮层脑电图确认将致痫灶切除。结果病灶全切率达96.2%,术后50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6.3个月,癫痫消失45例,脑电图检查记录到癫痫波11例,临床癫痫发作5例。因肺癌死亡3例。结论CT立体定向引导,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致痫小病灶,术中皮层电极确认将致痫灶切除,是一种定位精确、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颅骨缺损与外伤性癫痫(PTE)的关系。方法:随机对33例重型颅脑外伤后颅骨修补术病人围手术期多形式脑电图(EEG)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33例中术前28例EEG局灶性异常,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31例有痫样放电。29例癫痫灶全切除,2例因癫痫灶位于功能区仅行部分切除。术后31例无癫痫发作,2例仍有癫痫发作,但较术前减轻,近期效果良好。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颅骨修补围手术期应常规作多形式EEG及术中ECoG监测,发现癫痫灶时尽可能切除,可望降低颅骨修补术后PT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沟皮层内小病灶致症状性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脑沟皮层内小病灶致症状性癫痫患者的脑电图、手术方法及其疗效等临床资料。结果此类患者发作起始形式的头皮脑电图特点是病灶附近区域节律性3~4Hzδ波持续数秒后转为5~6Hz节律性θ波。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病灶加皮层热灼术。术后随访1~3年,按Engel分级,Ⅰ级10例,Ⅱ级1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没有癫痫再发作。结论手术切除病灶加皮层热灼术治疗脑沟皮层内小病灶致症状性癫痫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