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丙酮酸钠(SP)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组)、脑IR+生理盐水组(M组)、脑IR+丙酮酸钠组(P组)。S组行假手术处理,M组、P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阻断血流2 h,分别于血流再灌注时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丙酮酸钠600 mg/kg。血流再灌注后24 h,采用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采用mNSS评分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leaved caspase-3、Bax、cleaved PARP-1蛋白含量以及细胞核内AIF蛋白含量,微板法测定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M组和P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mNSS评分明显升高;M组cleaved caspase-3、Bax、cleaved PARP-1蛋白含量和AIF细胞核内蛋白含量明显升高,GSH与SOD水平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M组比较,P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mNSS评分明显降低,cleaved caspase-3、Bax、cleaved PARP-1蛋白含量和AIF细胞核内蛋白含量明显降低,GSH与SOD水平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丙酮酸钠能够减轻大鼠脑IR损伤,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细胞凋亡以及抑制氧化应激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
地西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地西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时间为15min。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地西泮治疗组和地西洋预注组。于动物存活第6天行Y—型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能力,第7天检测记忆能力并行海马CAl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CAl区神经元细胞损伤,地西泮治疗组与地西泮预注组能不同程度减轻海马CAl区神经元的损伤,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学习和记忆的降碍。结论 一过性脑缺血能产生神经元损伤。地西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预处理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C57BL/6 小鼠分4组,无缺血对照组行假手术,预处理对照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6min,缺血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8min,预处理组经6min缺血预处理后48h再行18min脑缺血。末次缺血后3d使用TUNEL原位标记法检测海马区神经原的DNA断片化改变,末次缺血后7d,用甲酚紫染色及微小管相关蛋白2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海马区神经元损伤。结果 6min脑缺血未导致海马神经元缺失,18min脑缺血造成双侧海马神经元大量缺失,6min预处理明显减轻18min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及凋亡。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此预处理模型为在基因水平研究脑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钙及磷酯酶C(PLC)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PLC抑制剂新霉素是否通过抑制PLC活性而起脑保护作用。方法:和放血降压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及干湿法测定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含钙量。含水量变化及新霉素对其影响。结果:再灌组含钙量、含水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再灌组内随灌注时间延长,脑组织含钙量、含水量增高(P〈0.05);给药组含钙量、含水量均较再灌组降低  相似文献   

5.
硫酸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只数=7)、缺血再灌注组(只数=9)、治疗组(只数=8),参照Pulsinelli和Brierley的脑缺血动物模型,观察了硫酸镁对大鼠脑血再灌注后的保护作用。与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硫酸镁除能增加Na^+-K^+-ATP酶的活性外(P〈0.01),尚能降低脑组织含水量(P〈0.01)和丙二醛含量(P〈0.01),且对血压无明显影响。表明硫酸镁可起到减少钙离子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一氧化碳(CO)体系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一氧化氮(NO)体系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相互作用,探讨脑保护策略.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脑缺血-再灌注+锌原踮啉组(Z组)、脑缺血-再灌注+氨基胍组(A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假手术组(C组).Z组和A组夹闭两侧颈总动脉前30 min腹腔分别注射锌原卟啉45 μmol/kg或氨基胍500 mg/kg,C组和IR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缺血20 min再灌注6h后处死大鼠取海马,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CO、NO、SOD、MDA量的变化及HO-1-mRNA和iNOS-mRNA表达水平;电镜观察海马线粒体的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IR组CO、NO、MDA的含量增高,SOD降低,HO-1-mRNA和iNOS-mRNA表达增高(P<0.01),电镜观察线粒体受损.与IR组相比,Z组CO和SOD的量降低,NO、MDA的量增高,HO-1-mRNA的表达降低(P<0.01),电镜观察线粒体受损加重;A组NO、MDA的量降低,SOD的量增高,iNOS-mRNA表达降低(P<0.01),电镜观察线粒体受损减轻.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iNOS/NO体系介导了神经细胞的损伤,而HO-1/CO体系具有抗损伤的作用;iNOS抑制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1,6-二磷酸果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1,6-二磷酸果糖组(F组),每组60只,每组随机分为6个亚组(再灌注2、6、12、24、48、72h)(n=10)。I、F组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凝断双侧椎动脉24h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5min重新开放,C组只暴露椎动脉和颈总动脉,F组再灌注开始时静脉注射1,6-二磷酸果糖1.5ml/kg,I、C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6、12、24、48、72h时,每组随机处死5只大鼠,取新鲜脑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余下5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P38、Ref-1的表达,并用TUNEL细胞原位凋亡检测法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结果与C组比较,I组再灌注各时点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高,P38、Ref-1表达增强,凋亡细胞数增多(P〈0.05);1,6-二磷酸果糖减弱了缺血再灌注引起的上述指标的改变。结论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1,6-二磷酸果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葛根素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N2a细胞,模拟缺血90min,加入葛根素后正常培养24h,采用细胞增殖实验观察细胞的生存能力,采用Annexin-V染色法检测早期细胞凋亡程度,收集培养上清分析LDH酶活性反应细胞膜通透性;同时检测Caspase-3的活性。结果 葛根素能显著提高N2a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24h后的存活率;显著降低培养液中LDH活性;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的N2a细胞的凋亡程度(P〈0.01);与此同时,葛根素可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诱导的Caspase-3的活性(P〈0.01)。结论 葛根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显著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N2a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显著抑制Caspase-3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细胞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缺血后,脑组织内细胞因子水平可明显增高,按反应时间不同依次为TNF-a、IL-1β、IL-6、和IL-10。研究表明,脑内注入TNF-a和IL-1β可明显加重脑缺血损伤;拮抗和阻断TNF-a和IL-1β的作用可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内注入IL-6则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后损伤。说明细胞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不同。研究细胞因子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巴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巴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缺血再灌注时多巴胺释放明显增加,过量释放的多巴胺可以直接或间接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多巴胺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观点为:(1)多巴胺自身的神经毒性。(2)多巴胺代谢产物的神经毒性;(3)增强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4)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后,脑组织内细胞因子水平可明显增高,按反应时间不同依次为TNF-α、IL-1β、IL-6和IL-10。研究表明,脑内注入TNF-α和IL-1β可明显加重脑缺血损伤;拮抗和阻断TNF-α和IL-1β的作用可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内注入IL-6则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后损伤。说明细胞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不同。研究细胞因子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多巴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缺血再灌注时多巴胺释放明显增加,过量释放的多巴胺可以直接或 间接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多巴胺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观点为:①多巴胺自身的神经毒性;②多巴胺 代谢产物的神经毒性;③增强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④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13.
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90 只,体重290-310 g,随机分成3组,异丙酚组(P组,n=42);生理盐水组(NS组,n=42);假手术组(S 组,n=6)。NS、P组采用线栓法(尼龙线栓插入颈外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组在缺血前10min腹腔注射异丙酚10mg/100 g,N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S组只作切口,不作颈总动脉插线。P和NS组分别在再灌注即刻、2 h、5 h、11 h、23 h、71 h、1周,处死6只大鼠,断头取脑,S组于再灌注11 h断头取脑,制作脑片,计算脑梗塞体积比;测定缺血半影区GLU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相比,P、NS组再灌注各时点脑梗塞体积比增大;P组再灌注各时点梗塞体积小于NS组(P<0.05或0.01)。P、NS组缺血半影区GLUT1 mRNA及蛋白表达从再灌注即刻开始升高,23 h达高峰;P组再灌注各时点缺血半影区均高于NS组,P、NS组GLUT1 mRNA及蛋白表达再灌注各时点均高于S组(P<0.05或0.01)。结论异丙酚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上调缺血半影区GLUT1的表达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异丙酚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异丙酚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沙土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损伤组、异丙酚预处理组(脑缺血前48h、24h、12h、6h、1h各组分别以异丙酚100mg@kg-1.腹腔注射)等7组,观察指标为脑组织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改变并制作电镜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异丙酚预处理各组ET含量、ET/CGRP含量的比值及MDA含量明显低于缺血损伤组(P<0.05),而CGRP含量和SOD、GSH-px活性明显高于缺血损伤组(P<0.05),其中尤以异丙酚预处理24h组的ET及ET/CGRP值降低更明显,而CGRP值明显高于其余异丙酚预处理组(P<0.05);电镜结果也显示异丙酚预处理24h组脑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最小、损伤最轻.结论缺血前48h至缺血前1h各时点异丙酚预处理对沙土鼠缺血性脑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尤以缺血前24h给药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其它各时点异丙酚预处理组.  相似文献   

15.
阿片受体对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建立猪体外循环(CPB)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模型对δ阿片受体激动剂脑腓肽(DADLE)介导的CPB MI/R损伤早期时相和后时相的心肌保护作用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心肌保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将24只成年家猪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时相和后时相组,每组8只常规建立CPB模型,主动脉阻断同时灌注改良St.Thomas停搏液.每组于CPB前、主动脉开放时、CPB结束时、停机后1、2 h检测冠状静脉窦血肌钙蛋白(TnT)含量,相应时间点监测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和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ap/dt<,max>),于停机后2h取左心室心肌,进行心肌组织Gia蛋白的表达、PKC的表达和ATP含量的测定.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再灌注损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1)和早期时相和后时相组相比,对照组心功能指标明显下降.(2)对照组的TnT较早期时相和后时相组明显升高,ATP含量明显降低.(3)和对照组相比,早期时相和后时相组Gin蛋白和PKC的表达更为明显.(4)透射电镜下早期时相和后时相组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均较对照组明显轻微.结论 (1)和CPB前1 h应用一次DADLE而产生的早期时相心肌保护作用相比,CPB前48 h和24 h两次应用DADLE引发的后时相心肌保护作用更为显著.(2)Gi蛋白-PKC途径可能是δ阿片受体介导的猪CPB NI/R损伤心肌保护中一条重要的信号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中药川芎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1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治疗组),于术前及再灌注后30 min、6 h、24 h抽血检测ALT、AST及LDH,同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对比每组大鼠1周累积生存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C组累积生存率高于B组(P<0.05).B组及C组ALT、AST及LDH均明显高于A 组(P<0.05)且C组低于B组(P<0.05),光镜下,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坏死情况B组重于C组,B组肝细胞凋亡指数高于C组(P<0.05).结论 川芎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 中国针灸用于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电针是传统针灸与现代电学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病理演变有重要影响.目的 探讨电针的神经保护及其机制.内容 依照脑I/RI的病理生理机制,分析与总结电针对脑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趋向 电针在运用补充与替代疗法预防、治疗或辅助治疗脑I/RI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咽腔降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均分为三组:全身降温组(A组)、鼻咽腔降温组(B组)、常温组(C组).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璎.A、B组海马温度降至靶温度33℃.阻断双侧颈总动脉20 min再灌注,低温维持1 h后复温.C组保持大鼠直肠和海马温度均为(37±0.5)℃,阻断双侧颈总动脉20 min再灌注.利用微透析技术收集大鼠海马CA1区微透析液并测其谷氨酸(Glu)含量.再灌注8 h后断头取脑,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CA1区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A组海马温度从37℃降到33℃所需时间为B组的4.8倍;缺血10、20 min、再灌注后10、20、30 min时A、B组Glu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A、B、C组海马CA1区Glu含量恢复至缺血前水平所需时间分别为(19.92±1.30)、(20.17±1.34)、(39.67±1.49)min.与C组比较,A、B组的Bax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A、B组的Bcl-2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结论 鼻咽腔降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鼻咽腔降温法降低海马温度的速度明显快于全身降温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测大鼠局灶性缺血模型中BDNF mRNA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用原位杂交技术测定BDNF mRNA水平。结果 在缺血侧皮层半小时后即有BDNF mRNA水平上升,6小时达高峰,至24小时下降至正常水平;在海马CA1区,缺血后BDNF mRNA也明显升高,2小时达高峰,24小时仍处高峰期,但上升幅度比皮层弱,再灌注对两处的BDNF mRNA水平均无影响。结论 BDNF对缺血神经元有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