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自2011-04-2017-04行后路微创手术治疗的LDH患者,共13例并发切口感染,其中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手术5例,微创通道结合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8例,均为切口深部感染,将其作为感染组;另按照1:4的比例,随机选取52例后路微创手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LDH患者,作为对照组。①上述13例切口感染者,均采用切口清创并持续置管冲洗12-18 d,平均(15.3±2.8)d;冲洗液均为生理盐水,每日冲洗液用量平均为6000 ml。②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肥胖指数(BMI)、是否有糖尿病、吸烟史和饮酒史、ASA评分、呼吸道感染史、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节段、有无内植物(人工硬脊膜等)、术前住院时间等数据,作为因变量;将切口深部感染与否作为自变量,并进行分组对比单因素分析(x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13例患者经上述切口清创并持续置管冲洗后,切口均顺利愈合并出院。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患者的多节段手术者、切口长度≥4 cm、手术时间2 h者,上述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3项指标均是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后路微创手术治疗LDH并发切口深部感染者,经切口清创持续置管冲洗处理,可取得良好的预后;手术时间2 h、切口长度≥4 cm、多节段手术,均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微创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切口微创化过程中常见问题及探讨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小切口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5例,女102例;年龄20~78岁,平均43.7岁;单间隙405例,双间隙86例,三间隙6例。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探讨对策。结果:手术时间45~210min,平均70min,术后住院时间5~20d,平均10d。出现手术相关问题者47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6例(术中发现14例、术后发现2例),神经症状缓解欠佳或加重15例(欠佳12例、加重3例),尿潴留10例,脑脊液漏5例,感染1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微创化改良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问题,努力提高病变间隙定位能力、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及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王如来  熊敏  周升 《骨科》2020,11(1):13-1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3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主要诊断包括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肿瘤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将病人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选择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尿路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可能影响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先后应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9例术后发生了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76%(19/3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年龄、BMI、糖尿病、骨质疏松、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脑脊液漏、尿路感染以及切口长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429,95%CI(1.059,1.929),P=0.020]、合并糖尿病[OR=9.568,95%CI(2.183,41.935),P=0.003]、手术时间[OR=8.868,95%CI(1.992,39.482),P=0.004]、切口长度[OR=7.257,95%CI(2.937,16.719),P<0.001]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了降低腰椎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围术期应合理评估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脊柱外科常见病,以往腰椎后路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联合或不联合椎间融合术是经典术式。该手术创伤较大,且易导致椎间盘突出复发和邻近节段退变~[1]。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各种微创椎间盘摘除手术不断出现。后路显微内窥镜技术,即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和经Quadrant系统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其中的代表术式~([2,3])。为了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切口开窗腰髓核摘除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近5年来我们采用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85例.结果 本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例,刀片断裂1例,腰椎间盘炎2例,术后2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1例.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3.5年),按Nakai分级,优1157例,良496例,可32例,优良率98.1%.结论 小切口开窗腰髓核摘除术符合微创外科手术理念,手术保留脊柱中后柱的解剖结构,创伤小,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有效防止腰椎节段性不稳、神经根损伤、腰椎间盘炎等并发症,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微创与传统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显微镜组(43例)采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传统组(43例)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进行JOA评分、VAS评分及ODI评价。结果显微镜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12个月的JOA、VAS评分及ODI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1);手术时间和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孔镜组(采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42例)和开窗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JOA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孔镜组均短(少)于开窗组(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且能达到同开放手术相同的直接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微创手术用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发展,但目前采用的多数微创手术方法由于其设备昂贵、学习周期长,基层医院难以开展。本研究采用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目的:比较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手术、椎间盘镜下及传统椎板切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3例,分为3组,分别接受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47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44例)及传统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52例),并对各组的治疗情况和近期疗效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手术组425d,椎间盘镜手术组533d,传统手术组797d,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关于下腰痛的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3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分别为:97.9%、95.5%、96.2%,治疗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92.2%、87.6%、9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等方面,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手术较传统手术显现了明显的优势,手术时间也较椎间盘镜组明显缩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肯定,创伤小,对脊柱正常结构的破坏轻微,患者恢复快,满意度高,而且学习曲线短、无需借助专用通道及光源等特殊手术器械,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30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30例(椎间盘镜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12~36)个月。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椎间盘镜组,但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椎间盘镜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孔镜组与椎间盘镜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和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等优点,但相比之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患者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镜单节段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单节段髓核摘除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月在本院行MED单节段髓核摘除术的32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2,3年行JOA评分、腰椎X线检查,在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24~46个月),术前与术后JOA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镜单节段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肯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7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经椎间孔侧后方入路,观察组49例经后路椎板间入路。比较2组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结果 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侧后方和经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效果肯定。其中后路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缓解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选取相同时间段内行常规显露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做对比。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ODI评分;测量围手术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测量术后1年时多裂肌残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0~54个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时间35.5±7.3个月,常规显露组平均随访时间34.8±5.1个月。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腿痛VAS、ODI均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小切口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小切口组患者术后3d和5d的CRP水平低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节段在末次随访时仍存在4.1°±1.5°的活动度,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断钉及螺钉松动病例,小切口组减压侧多裂肌残留率高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椎间隙高度在术后3个月时有所增高,但在末次随访是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小切口组2例切口延迟愈合,常规显露组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显露方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较常规显露小,对肌肉组织损伤小,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小切口潜行神经通道扩大技术行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神经通道松解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小切口组30例,采用微创小切口潜行神经通道扩大技术行经后路髓核摘除;对照组20例,行传统后路手术,两组均为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小切口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离床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获随访,平均7.2(0.5-12)年。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小切口组优2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6.7%,对照组优16例,良2例,可2例,优率良90.0%,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应用微创小切口潜行神经通道扩大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以在微创的前提下获得与传统手术相同的疗效,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窗式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体会。方法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实验组50例采用开窗式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手术疗效进行总结。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开窗式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术前进行症状收集、影像学检查及进行VAS及腰腿痛治疗评分,确定病椎,行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进行VAS评分及腰腿痛评分,对本次随访的VAS评分及腰腿痛评分与术前相应评分进行比较,通过配对比较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VAS及腰腿痛功能评分。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腰腿痛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下肢功能明显改善(P〈0.05)。优良率为90.9%。结论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是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式,手术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神经根鞘内注射类固醇激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35例,采用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神经根鞘内注射类固醇激素。对照组35例,采用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全身短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分别评价两组术前和术后4天、7天、14天、1个月、3个月的JOA评分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术后4天、7天、14天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神经根鞘内注射类固醇激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优于术后全身短期使用类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两种方法椎间孔镜与传统后路髓核摘除术比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70例)和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70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2例出现复发病例,予二次手术;术后1个月、3个月JOA评分和ODI指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6个月和1年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较传统开放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佳,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及术后多裂肌的退变情况。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其中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56例为通道组,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36例为孔镜组, 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多裂肌萎缩情况。结果通道组切口长度大于孔镜组[(2.37±0.12) cm比(26.71±2.69) cm, t=62.435, P<0.05];通道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孔镜组[(43.42±3.23) ml比(0.82±0.11) ml, t=25.803, P<0.05];通道组手术用时多于孔镜组[(65.22±5.75) min比(50.43±4.82) min, t=12.804, P<0.05];通道组下地时间晚于孔镜组[(3.02±0.62) d比(2.00±0.63) d, t=7.653, P<0.05];通道组术后住院时间多于孔镜组[(6.56±0.85) d比(4.81±0.71) d, t=10.260, P<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翻阅患者病历,提取患者性别、年龄、脊柱疾病病程、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手术方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营养状态,术前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 A1c, HbA1c)、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术后ICU等资料;平衡其他因素后,分析HbA1c及BMI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结果 674例中,有23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41%。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BMI、糖尿病病程、ASA分级、手术方式、营养不良、血糖、HbA1c、Alb、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节段数等临床资料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平衡其他因素后,BMI≥28 kg/m2、HbA1c≥7%是影响术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内窥镜下经x-tube腰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的初步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0年1月共收治1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L4/5节段7例,L5/S1节段6例,均行内窥镜下经x-tube腰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按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同时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功能评定按改良Macnab评分分级:优10例,良3例,优良率100%。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45~105min,平均60min,失血量10~95ml,平均30ml。结论 METRx内窥镜辅助X-Tube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直视化、管道化特点,效果满意;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术中仔细操作,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