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切口微创化过程中常见问题及探讨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小切口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5例,女102例;年龄20~78岁,平均43.7岁;单间隙405例,双间隙86例,三间隙6例。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探讨对策。结果:手术时间45~210min,平均70min,术后住院时间5~20d,平均10d。出现手术相关问题者47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6例(术中发现14例、术后发现2例),神经症状缓解欠佳或加重15例(欠佳12例、加重3例),尿潴留10例,脑脊液漏5例,感染1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微创化改良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问题,努力提高病变间隙定位能力、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及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有限开窗法施行腰椎髓核摘除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商盘突出症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我科近4年来采用小切口、有限骶棘肌剥离和椎板开窗法施行腰髓核摘除术1386例,其中腰4-5 758例,腰5骶1 346例,腰3-4 56例,腰4-5和腰5骶1双突出186例,腰3-4和腰4-5突出40例。结果本组无神经根和硬脊膜损伤,伤口一期愈合,腰腿痛症状消失,优良率达98%。结论小切口、有限骶棘肌剥离和开窗法,遵循外科微创技术施行腰髓核摘除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熟练的手术技巧和良好的照明设备是保障手术顺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翻阅患者病历,提取患者性别、年龄、脊柱疾病病程、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手术方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营养状态,术前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 A1c, HbA1c)、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术后ICU等资料;平衡其他因素后,分析HbA1c及BMI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结果 674例中,有23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41%。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BMI、糖尿病病程、ASA分级、手术方式、营养不良、血糖、HbA1c、Alb、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节段数等临床资料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平衡其他因素后,BMI≥28 kg/m2、HbA1c≥7%是影响术后... 相似文献
5.
《颈腰痛杂志》2017,(4)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后,发生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5-06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31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发生早期切口深部感染13例。统计所有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内科合并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手术前后的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手术节段数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有无输血、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引流管的放置时间等指标,将上述各项指标作为因变量,将出现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与否作为自变量,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有无输血、年龄、术后血红蛋白、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引流管放置时间均是与切口深部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引流管放置时间(OR=1.827,P=0.027)以及手术节段(OR=3.236,P=0.012)是导致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实际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术前应注意将血压控制在良好状态,术后应积极纠正其血红蛋白水平;对于手术节段较多者,应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同时应注意对术后引流管的无菌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177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根据手术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1例)和非感染组(166例)。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皮下脂肪厚度、合并糖尿病、吸烟、术前白蛋白、术后白蛋白、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后脑脊液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下脂肪厚度≥3 cm、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术后脑脊液漏是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皮下脂肪厚度≥3 cm、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术后脑脊液漏的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腰椎髓核摘除术中找不到突出物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术中找不到突出物17例的原因,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0~57岁,平均425岁。初次手术确诊14例,再次手术确诊3例。结果:定位错误2例,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极外侧型2例,游离型3例,硬膜囊内型1例),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2例,腰骶神经根疾患2例,腰椎管内肿瘤2例,腰骶神经后根节卡压征1例,腰骶神经根解剖变异1例,其他罕见原因1例。结论:术前认真问病史,细致查体,有目的地选择影像学检查,术中再次定位,扩大显露,仔细探查是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漏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腰椎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59,自引:2,他引:159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1~1993年在三家医院行髓核摘除术(开窗法、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治疗的1 0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信件问卷随访,分析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恢复工作情况及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并对放射学资料保留完整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椎间隙高度和稳定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共收到有效回信104封,随访率为10.4%.(1)临床疗效开窗组(37例)的优良率为83.8%,半椎板组(44例)为77.3%,而全椎板组(23例)为43.5%.开窗组与半椎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窗组、半椎板组分别与全椎板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2)术后恢复工作情况开窗组的平均恢复工作时间和恢复原工作率分别为4.3个月和84.6%,半椎板组分别为4.6个月和86.4%,全椎板组分别为4.4个月和77.8%.(3)影像学改变全部病例的施术腰椎间隙高度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术后9年平均丢失36%,但绝大多数患者未出现局部不稳.结论(1)开窗法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2)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不一定导致椎间不稳和神经根受压,(3)髓核摘除术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腰椎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炎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宝全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4,(4)
腰椎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炎8例报告郑州河南省武警总队医院骨科(450052)吴宝全自1988~1993年共行腰椎髓核摘除术246例,术后合并椎间隙炎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2~59岁,平均46岁。部位L4.54例,L5S13例,L4.5L5S1... 相似文献
11.
后路椎间盘镜腰椎间盘髓核除术是根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和传统的椎间盘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病人术后恢复快,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是一种很有临床推广价值的辨认清晰化、定位精确化、手术微创化的“直视下微开窗”术式。我院骨科自2003年2月~2004年10月共进行120例后路椎间盘镜腰椎间盘髓核除术,手术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MED术与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对后路单节段腰椎间盘摘除术的39例患者(MED组22例;开窗组17例)进行问卷调查、JOA评分和复查腰椎MRI。在MRI图像上观察并测量手术前后硬膜外压痕的大小、椎间隙的高度、软骨终板的退变以及手术区域信号的改变情况。结果MED组随访(81±8)个月与开窗组随访(73±6)个月的主观评价(满意率、恢复原工作情况、对手术的评价)、客观评价(JOA评分、改善率和优良率)、MRI改变以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术后长期随访在患者的主观评价、客观评价、MRI改变以及并发症方面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策略。方法选择自2004-04-2015-01,已随访的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5~68岁,平均51岁。早期感染20例,迟发性感染5例。分别采用单纯清创(13例)、清创后置管间断冲洗(5例)、放置负压封闭引流(10例)等方法处理胸腰椎后路术后切口感染。术中将万古霉素粉剂1.0 g溶于500 ml 0.9%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在缝合前将万古霉素粉剂1.0 g置入切口。结果 13例采用单纯清创者中,有2例疗效不佳后改为放置VSD的方法治疗并痊愈。5例清创后置管间断冲洗有1例也改为放置VSD。10例放置VSD的患者经1-3次创面处理而治愈。1例患者取出钉棒结构保留Cage,1例取出一侧的钉棒结构保留Cage,3例取出横联装置。无一例取出Cage。随访时间为5~49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对于脊柱术后早期深部感染,不伴糖尿病和脑脊液漏者三种方法皆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主张使用VSD。葡萄球菌系及多重耐药菌系使用VSD疗效更为肯定。合并脑脊液漏者VSD慎用。迟发性感染应选择VSD;VSD尽量用双腔管的以方便疏通和冲洗。术中使用万古霉素粉剂有利于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4.
15.
经皮髓核摘除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2例报告刘玉杰,王继芳,张永刚,卢世璧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少见,易误诊为腰椎结核或肿瘤而行错误治疗。1994年3月~1994年12月我科用经皮髓核摘除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性,56岁。突发... 相似文献
16.
后路常规髓核摘除术中意外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路常规髓核摘除术中意外及处理黄长明综述杨立民审校作者单位:361003厦门解放军第174医院骨科自1934年Mixter和Bar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产生“坐骨神经痛”主要原因并开展手术治疗以来,后路髓核摘除术已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取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8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未复发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15例(31.25%)患者为侧隐窝狭窄未解除,摘除髓核不够,原位突、椎间盘炎、术后瘢痕粘连、腰椎稳定性差分别为10例(20.83%)、9例(18.75%)、8例(16.67%)、4例(8.33%)。因神经根粘连导致复发的仅2例(4.17%)。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吸烟史、缺乏锻炼、疾病类型、病理分型均为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缺乏锻炼、疾病类型、病理分型进入方程,均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为诊断漏诊,不当手术方式,适应证不明确。复发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缺乏锻炼、疾病类型、病理分型等。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采取合理手术方法,以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尽管术后患者症状得到恢复和改善,但仍有不少患者症状持续存在,甚至加重。术后继发腰椎不稳,也是导致腰痛的一种原因。我院自1986年对48例腰椎间盘术后患者的随访过程中,有9例为腰椎不稳导致的腰痛,引起了我们的重视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应用改良器械的小切口髓核摘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髓核摘除术的器械改良、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0年2月~1998年4月,采用改良椎管手术器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5例,包括多节段突出37例,中央型突出32例。结果:经6月~8年随访,优良率936%。结论:小切口髓核摘除术可以在减压的同时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改良椎管手术器械方便了手术的操作,只要方法得当,小切口髓核摘除术同样适用于多节段和中央型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深部切口感染与同期手术无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以上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确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病例,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尿路感染、肺部疾病,术前血液学指标,手术相关因素,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术后留置尿管时间进行分析,确定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0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共20例,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58.9±7.8岁。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饮酒、糖尿病、尿路感染、输血与感染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ckward LR法)显示BMI>25kg/m2(P=0.031),既往饮酒(P=0.049),糖尿病(P=0.006),尿路感染(P<0.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