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不同入路腰部硬膜外穿刺对术后腰痛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腰痛是腰部硬膜外麻醉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是由于穿刺损伤所致。硬膜外穿刺有正中入路和旁入路两种方法,旁入路硬膜外穿刺可以避免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的损伤,与正中入路法比较是否可以降低腰部硬膜外麻醉后腰痛的发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评价不同入路腰部硬膜外穿刺对术后腰痛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在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与成功率得到了提高[1]。超声引导技术可实时显示穿刺路径,观察麻醉药物扩散情况,提高椎管内穿刺的准确率与成功率[2-4]。目前超声引导下蛛网膜下腔穿刺入路主要有3种:旁矢状斜位、短轴位和斜轴位入路[5],其中旁矢状斜位[6]和短轴入路[7-8]的应用较广泛。旁矢状斜位入路因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是目前常用的引导入路,但对体位要求较高(右利手的操作者需要患者左侧卧位)。  相似文献   

3.
超声作为一种可视化技术,在椎管内麻醉穿刺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椎管内麻醉是下腹部和下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超声能够清楚地显示椎管及其周围解剖结构,使椎管内麻醉走向精准化具有重大意义。用超声在椎管内麻醉穿刺前扫描,可预测穿刺的困难程度、定位穿刺点、测量穿刺深度,从而提高椎管内麻醉穿刺的成功率;实时超声引导下椎管内麻醉穿刺能实时地观察穿刺针的角度和深度,使麻醉穿刺全程可见;将超声应用于困难椎管内穿刺及小儿椎管内穿刺,可降低多次穿刺带来的并发症及风险,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1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均行肿瘤全切,术后随访3~24个月,13例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3例部分缓解,1例无明显变化,无肿瘤复发、椎体滑脱和脊柱畸形患者。结论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椎稳定性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超声在区域麻醉尤其是外周神经阻滞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超声引导椎管内穿刺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既往研究表明,穿刺前超声检查能够提供正确的椎间隙、脊柱中线、最佳穿刺点、适当的穿刺角度以及椎管到皮肤深度等方面的信息。本文介绍椎管的超声扫查方法及图像解读,以及超声(包括穿刺前扫查定位和超声实时引导穿刺)在临床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外周神经阻滞要达到完善的下肢镇痛时,坐骨神经阻滞是必要的。我们首先在新鲜尸体上辨认坐骨神经与坐骨结节的关系,而后比较传统入路与本研究入路阻滞坐骨神经效果的差异。我们还特别评估了患者于俯卧位穿刺时,新方法(改变进针点为距坐骨结节外侧3cm)是否能减少穿刺针调整次数及缩短操作时间。方法在20具尸体上辨认坐骨神经与坐骨结节的位置关系,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坐骨神经穿刺的新入路。然后进行随机对照交叉病例研究,将俯卧位经臀肌下穿刺(传统入路,n=19)与新入路,即俯卧位经坐骨结节外侧3crn穿刺点(n=20)进行了比较。记录穿刺针调整次数以及1.5mA电流刺激下出现坐骨神经刺激性抽动和〈0.5mA电流刺激下出现抽动所需时间。结果尸体俯卧位解剖坐骨神经距坐骨结节中点的平均距离为2.8±0.4cm。从体表标记点穿刺,由研究入路进针时,针尖可正对坐骨神经截面;而由传统穿刺入路进针则针尖偏于外侧,距坐骨神经2.27±0.47cm。临床上,与传统入路穿刺相比,本研究入路穿刺至出现坐骨神经刺激性抽动,穿刺针所需调整次数较少。55%的患者由传统入路穿刺不能引发抽动反应,之后改用由研究入路进针。在研究入路组和传统入路失败转为研究入路的患者中,1次进针即出现坐骨神经刺激性抽动者占45%,穿刺针调整次数≤3次出现抽动者占85%。结论俯卧位下准确定位坐骨神经时,本研究入路比传统臀肌下入路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正>精索神经阻滞是睾丸手术重要的麻醉方法,但由于传统的解剖定位盲探精索神经阻滞成功率低,潜在风险(局麻药误入血管、血肿形成及刺穿输精管等)较大,有时不得不选择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但是全麻术后患者往往容易出现疼痛、恶心、呕吐及康复较慢等不良反应,而采用椎管内麻醉,部分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脊柱骨质增生等因素导致脊髓或硬膜外麻醉穿刺困难,且椎管内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  相似文献   

8.
李艳  李家祥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2):1036-1037
在施行范围局限且短小的手术、因脊椎钙化和纤维化性退变使椎管穿刺操作难度增加的老年人以及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患者时,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我院自2005年9月起,对40例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采用外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的方法,观察比较其麻醉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随机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40例,分两组,每组20例。两组年龄、体重和性别相仿。所有患者无外周神经系统疾病。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常规监测BP、HR、ECG和SpO2。鼻导管给氧。穿刺前10min…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下椎管内麻醉穿刺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且需椎管内麻醉穿刺的74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手法定位出腰椎间隙行椎管内麻醉穿刺,观察组采用超声辅助下椎管内麻醉穿刺,对比两组腰椎间隙定位时间、穿刺时间、定位加穿刺总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腰椎间隙定位时间(1.48±0.59)分钟、穿刺时间(6.79±2.17)分钟、定位及穿刺总时间(9.48±1.34)分钟和穿刺次数(1.26±0.24)次,均显著少于对照组(6.02±1.03分钟、20.31±6.02分钟、25.69±7.73分钟、2.74±1.14次),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椎管内麻醉穿刺成功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6.49%),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穿刺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13.51%)均显著低于(58.82%)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肥胖患者采用超声辅助下椎管内麻醉穿刺,可有效保证穿刺效果,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抗凝治疗是椎管内麻醉后形成血肿的高危因素,但椎管内麻醉不是抗凝治疗病人的绝对禁忌证,此类病人椎管穿刺时操作要轻柔,严格掌握置管和拔管时机,同时密切监测ACT时间,出、凝血时间。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腰段椎管切开术时,由于腰段椎管的形态特点及病理变化,阻滞不完善率较高。为此我们设计用两点单次硬膜外阻滞法将麻醉剂从病变两端的硬膜外腔对向一次注入,收到良好的麻醉效果。资料及方法采用两点穿刺单次硬膜外麻醉行腰段椎管切开术62例,...  相似文献   

12.
抗凝治疗是椎管内麻醉后形成血肿的高危因素,但椎管内麻醉不是抗凝治疗病人的绝对禁忌症,此类病人椎管穿刺时操作要轻柔,严格掌握置管和拔管时机,同时密切监测ACT时间,出,凝血时间。  相似文献   

13.
正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简便,麻醉显效快且效果确切,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下肢手术。目前使用较多的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技术为"针内针"穿刺法,与传统的硬膜外麻醉比较,该方法起效更快。但老年患者由于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穿刺较困难,使用较粗的硬膜外穿刺针会损伤棘上韧带及软组织,易引起术后腰背疼痛[1]。付志权等[2]研究表明,25 G腰穿针因针太细,硬度较差,使用其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会导致穿刺操作时间延长,穿刺成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许多研究探讨了正在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接受椎管内麻醉和疼痛治疗的安全忖。对这类患者的管理重点是:掌握好抗凝药应用时间与椎管内穿刺及导管拔出时机。在对影响凝血药物了解的基础上,这些研究包括服用抗凝药后接受椎管内麻醉的临床研究以及发生了椎管内血肿的个案,都将为临床医生的临床决策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5.
<正>术前危险因素分层可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如术前合并心脏、肺脏、肝脏或肾脏功能异常的患者术后常伴有不良反应增加,甚至死亡率增加~([1~4])。但术前脑功能异常,如认知功能损害,对老年患者预后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观察术前认知功能损害对行下肢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90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谵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1诊治的208例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资料。于术后麻醉清醒后观察患者意识情况,对患者是否出现谵妄进行评估。按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进行术后即刻随访和观察,共发生术后谵妄66例,占总数31.7%。全身麻醉组发生谵妄29例,发生率为42.0%(29/69),椎管内麻醉组发生谵妄37例,发生率为26.6%(37/139)。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全身麻醉较椎管内麻醉更易出现术后谵妄,尤其是高龄患者选择全身麻醉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经侧后方入路比较,探讨MR引导下经中后方入路腰椎间盘穿刺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在配有iPath200光学导航系统的0.23T开放式介入磁共振系统实时引导下,对需要介入治疗的7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计116个椎间盘分别经侧后方和中后方入路进行穿刺。由2名MR诊断医师使用术中预扫描图像对拟穿刺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共同进行评价。根据穿刺成功所需穿刺次数、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出现的例数,对两种穿刺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31例患者的49个腰椎间盘经侧后方入路穿刺,42例患者的67个腰椎间盘经中后方入路穿刺,所有病例经两种方法均成功穿刺。两组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入路成功穿刺L3-4、L4-5椎间盘所需穿刺次数、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中后方入路成功穿刺L5-S1椎间盘所需穿刺次数[(1.43±0.68)次vs(2.14±0.77)次]和时间[(9.02±2.50)min vs(14.61±3.93)min]均显著低于经侧后方入路(P均〈0.05);两种穿刺入路短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引导下经中后方入路穿刺腰椎间盘较与侧后方入路同样安全、可行。对于L5-S1椎间盘,经中后方入路穿刺较侧后方入路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部分半椎板手术入路和经典半椎板入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1月~2019年1月行部分半椎板入路切除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55例为研究组,同期行经典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6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肿瘤全切率、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切口感染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术后肌力恢复情况以及脊柱畸形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肿瘤全切率、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术后肌力改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小时以及48小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切口小、术后切口感染率低、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部分半椎板入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创伤小、手术风险低,且不增加术后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不影响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或改良经椎板间隙法入路,有限开窗,腰椎间盘摘除。结果37例病人,随访36个月~6a,83.8%的病人疗效满意。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薄层高分辨CT是诊断本症的最好方法。手术入路应依据突出间盘组织的占位、病理类型、是否合并椎管内病变及术者对各种手术入路的熟练程度而定。早期手术,术中准确定位,微创操作及术后引流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穿刺方法.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人。A组经骶裂孔硬膜囊前间隙入路.B组经小关节内侧缘入路到侧隐窝。两组患者均注入胶原酶1200U:结果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小关节内侧缘到侧隐窝路径短.但解制复杂.操作技术有难度。经骶裂孔硬膜囊前间隙法路径长.穿剌及解剖并不复杂。是操作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