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合并肝硬化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段切除手术中入肝血流阻断方法的更佳选择。方法总结分析合并肝硬化原发性肝癌32例,观察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对手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及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切除肝癌,18例肝门部血流阻断(Pringle法)下的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死亡;而14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无上述情况出现,术后肝功能及腹腔血性引流及康复情况与前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肝硬化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只要注意术前肝功能状况,确定合理的入肝血流阻断及手术方案,手术仍为安全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5日至2021年8月15日梅州市人民医院45例因左肝肿瘤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阻断(n=21),B组采用左肝Glisson蒂鞘内分离结扎方法阻断(n=24),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及围手术期血白细胞数、肝功能等资料。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3天白细胞数及术后第1天ALT、术后第3天AST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简易选择性鞘外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单侧入肝血流选择性阻断肝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3年9月以来,我院共采用入肝血流选择性阻断行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76例,其中用Pringle’s法56例(肝门组),单侧入肝血流选择性阻断20例(单侧组)。比较两组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肝功能和总胆红素变化。结果表明;单侧入肝血流阻断具有第一肝门阻断的优点,虽然阻断血流时间单侧组长于肝门组,但肝功能损害却没有肝门组重,可视手术需要决定阻断血流时间,操作从容,而且利于防止术中扩散和取出属支的门静脉癌栓。因此,我们认为单侧入肝血流阻断能很好保存健侧肝的动脉和门静脉血供,术后肝功能损害轻,恢复快,故比第一肝门阻断更适于有肝硬变的原发性肝癌病人手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9,(5)
肝切除术的发展一直和手术中肝血流控制方法的进步密切相关。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文献上已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我们于1969年开始使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肝叶切除术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间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叶切除的136 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术中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66 例,研究组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70例,将两组的术前资料(性别、年龄、BMI、肝功能分级、肝硬化、AFP、HbsAg),术中情况(手术时间、血流总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生化指标(术后第1、3、5 天血清ALT、AST、TBIL、ALB的变化),术后凝血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胆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出血)等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血率及血流阻断总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3、5 天血清ALT、AST、TBIL、ALB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术后凝血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肝叶切除术中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并不增加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术中能有效地保护肝脏,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比较安全、可行的肝血流阻断方式。 相似文献
6.
7.
康复笑|李文美|陈闯|贾高磊|张昌稳|张冲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1):96-99
目的比较行肝切除采用选择性单侧入肝血流阻断(SHVE)法与Pringle法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探讨该法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手术前后Pringle(P)组和选择性单侧入肝血流阻断(S)组在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输血例数、输血量、肝切除量、术后肝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术中肝门阻断前后门静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乙肝感染情况、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手术时间、输血例数、输血量、肝切除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例数S组多于P组,术后3 d和7 d时S组肝功能指标值低于P组,门静脉阻断前后P组门静脉血中TNF-,αMDA含量升高程度与SOD活性下降幅度均大于S组。结论SHVE法较Pringle法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无门静脉淤血是SHVE法较Pringle法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 0 1 0,1 9(0 1):9 6-9 9] 相似文献
8.
《肝胆外科杂志》2017,(6)
目的探讨不阻断入肝血流采用BiClamp~钳在肝硬化肝癌患者肝切除术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接受肝切除术的72例合并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第一肝门阻断分为两组:不阻断入肝血流组36例,阻断入肝血流组36例,所有病例均由同一手术组完成,离断肝实质器械均为BiClamp~钳。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肝断面面积、断肝时间、断肝速度、术中出血量、肝断面单位面积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等水平的差异。结果不阻断入肝血流组和阻断入肝血流组手术时间(182.5±66.81min vs 188.47±66.97min;p=0.707)、断肝时间(32.70±25.40 min vs 27.58±18.16 min;P=0.215)、术中出血量(369.26±295.97 ml vs346.00±248.63 ml;P=0.613)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vs 33.3%;P=0.2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阻断入肝血流组术后第3天血清ALT(142.36±84.29 u/L vs 252.50±207.07 u/L;P=0.027)、AST(94.78±65.10 u/L vs 139.22±107.69u/L;P=0.002)水平及术后第7天血清ALT(74.58±51.06 u/L vs 100.31±77.71 u/L;P=0.034)、AST(38.42±17.32 u/L vs55.28±36.28 u/L;P=0.001)水平低于阻断入肝血流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肝癌患者,不阻断入肝血流情况下采用BiClamp~钳切肝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不增加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入肝血流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同一医疗组开展的腹腔镜下肝切除51例,其中入肝血流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联合阻断组)32例,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组)19例。记录术中阻断时间、出血量、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肝功能、肾功能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联合阻断组入肝血流平均阻断时间17 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12 min。Pringle组平均阻断时间23 min。联合阻断组术中出血量平均(370.1±107.9)ml,1例病人输血,显著低于Pringle组(560.3±191.3)ml,术中输血3例。联合阻断组无手术中转开腹,Pringle组中转开腹1例。阻断肝下下腔静脉,病人平均动脉压由阻断前的(92.3±4.7)mmHg下降至(71.3±4.6)mmHg,心率则由阻断前的(73.9±6.9)次/min增快至(93.5±10.7)次/min。松开阻断带后,在无明显出血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可自行恢复至阻断前水平。两组肝功能和肾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总体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入肝血流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安全有效,并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及中转率。 相似文献
11.
12.
选择性保留健侧肝动脉血流的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选择性保留健侧肝动脉血流的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腹腔镜肝切除时采用选择性保留健侧肝动脉血流的入肝血流阻断技术(甲组)及10例腹腔镜肝切除时采用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乙组)病人资料,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入肝血流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幅度及恢复正常时间。结果术后ALT升高幅度:甲组(8.16%±7.54%)<乙组(19.72%±13.20%)(t=-2.494,P=0.022);术后ALT恢复正常时间:甲组[(7.0±2.2)d]<乙组[(9.9±1.4)d](t=-3.560,P=0.002)。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入肝血流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时选择性保留健侧肝动脉血流的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优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半肝入肝血流加肝静脉阻断术在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行半肝入肝血流加肝静脉阻断术42例(A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术30例(B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术30例(C组),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第1、3、6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53.5±87.9)、(612.8±101.6)和(646.7±136.6)mL,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术后第3、6天的血清ALT、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C组,而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01),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术后腹水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半肝入肝血流加肝静脉阻断术可显著减少肝切除术中的出血,减轻术中、术后肝功能的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14.
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切除目前仍然是治疗肝脏肿瘤最有效的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肝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高达36%,现在已接近于零。回顾历史,肝脏外科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出血和如何控制出血。出血量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相关。因此,熟练运用各种控制出血技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行巨大肝癌肝切除术时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巨大肝癌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脏血流阻断技术不同,分为第一肝门血流阻断组(第一肝门组,24例)和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组(选择阻断组,25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肝肾功能、并发症、生存率和肝癌复发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施行肝切除术,第一肝门组患者的肝血流阻断时间为(32±19) min,选择阻断组为(34±22)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5,P>0.05).第一肝门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736±543) ml,明显多于选择阻断组(273 ±298)ml(t =6.87,P<0.05).第一肝门组患者肝静脉损伤的发生率为21%(5/24),选择阻断组为24%(6/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5,P>0.05).第一肝门组有3例患者出现肝静脉破裂大出血,1例患者发生空气栓塞抢救无效死亡;选择阻断组未发生上述情况.第一肝门组患者中4例发现肿瘤侵犯血管,选择阻断组患者中3例发现肿瘤侵犯血管,两组患者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术前肝功能无明显差别,选择阻断组术后第1、3天ALT值较第一肝门组明显降低(t=7.12,6.35,P<0.05);两组尿素氮、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肝门组术后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4例,选择阻断组无一例发生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第一肝门组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8%、21%,明显低于选择阻断组的72%、30%(x2=5.32,6.07,P<0.05).第一肝门组5年无瘤生存率为21%,选择阻断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8,P>0.05).结论 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能有效预防肝静脉破裂出血和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并有助于减少巨大肝癌肝切除术后早期肿瘤复发,提高术后早期无瘤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17.
晏益核|卢榜裕|蔡小勇|黄玉斌|靳小建|李建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7):859-863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LH)中两种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28例行L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14例,经Glisson鞘阻断)和B组(14例,打开Glisson鞘分离血管并阻断)。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术后肝功能及血常规,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及肝癌复发率、生存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的肝功能及血常规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等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肝癌术后随访结果 1,2年复发率及2,3年生存率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经Glisson鞘阻断和打开Glisson鞘分离血管并阻断的两种方法在阻断入肝血流及保护剩余肝脏功能上无明显差异,方法的选择可由手术者习惯及手术方式决定。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交替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并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4月广元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6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据入肝血流阻断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交替阻断组(26例)采用交替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传统阻断组(30例)采用区域血流阻断技术。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三烯C4(LTC4)等指标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交替阻断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ALT、AST、IL-6、TNF-α和LT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水平均先升高随后逐渐减低,传统阻断组术后第1、3、7天时ALT、AST、IL-6、TNF-α和LTC4水平均高于同期交替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替阻断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Pringle法,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术中行交替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输血,减轻肝损伤,降低再灌注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行,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阻断入肝血流行肝段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技巧,以及对残肝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同济医院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68例肝癌患者行肝段切除术,根据术中是否束紧阻断带,将患者分为不阻断入肝血流组(37例)和阻断入肝血流组(31例),采用x2、t检验比较两种手术的情况.结果 术中失血量:不阻断入肝血流组为(400±100)ml;阻断入肝血流组为(350±100)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7,P>0.05).术后ALT恢复时间:不阻断入肝血流组为(6±2)d;阻断入肝血流组为(10±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6,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阻断入肝血流组为14%(5/37);阻断入肝血流组为35%(11/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5,P<0.05).结论 不阻断入肝血流肝段切除术可有效防止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