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比萘芬连续和间歇疗法治疗孢子丝菌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子丝菌病为申克孢子丝菌所致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在吉林省为常见、多发的深部真菌病,患者多为体力劳动者.笔者2000年7月-2008年2月应用特比萘芬治疗160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深部真菌病,其致病菌申克孢子丝菌为一种双相真菌,双相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至今仍无统一标准.饱和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为治疗孢子丝菌病的常用药物,临床中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对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体外药敏试验是评价抗真菌药物活性的重要方法,也是选择药物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特比萘芬(兰美抒)在中国应用6年情况回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特比萘芬(兰美抒)自从1994年在中国上市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评价特比萘芬在我国临床应用的经验,本文分析了6年来中文皮肤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报告。结果显示特比萘芬的短期间歇疗法用于甲真菌病的疗效确切;而短期连续疗法对体股癣和手足癣治疗有效;特比萘芬霜治疗浅部真菌病效果满意;特比萘芬用于头癣的治疗安全有效,剂量应根据患者体重范围确定,另外,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效果较好,总之,特比萘芬是治疗皮肤真菌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笔者于1997-2003年应用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1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引起的。口服碘化钾和局部加热常被用于治疗固定型及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而获得成功。最近报道一种新的口服抗真菌药特比萘芬治疗皮肤孢子丝菌病有效。该药属丙烯胺类,为高效、广谱的抗真菌制剂,抗菌谱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作者用该药125mg每日1次治疗3例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黑龙江地区502例孢子丝菌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近年孢子丝菌病的发病特点,为今后防治孢子丝菌病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对2014年4月—2017年4月至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经过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50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女比例1:2,平均年龄49.7岁,以41~65岁人群最为多见。66.5%的患者在冬春两季发病,76.2%的患者为农民,37.8%的患者有明确外伤史。皮肤固定型占74.9%、皮肤淋巴管型24.9%、皮肤播散型0.2%。患者对碘化钾、特比萘芬治疗反应良好。结论孢子丝菌病在黑龙江地区发病率高,其流行病学特点与吉林省、辽宁省相似,但不同于其他国家。碘化钾、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是其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征,为孢子丝菌病诊疗及用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皮肤科确诊的119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基因分型及流行病学资料,同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致病菌进行分型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19例患者中以中老年人(≥40岁)为主,占比93.3%,临床主要表现为固定型(46.2%)和淋巴管型(47.1%)。治疗药物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与碘化钾,对其中90例患者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为球形孢子丝菌感染,且孢子丝菌对特比萘芬最为敏感,其次是伊曲康唑,而氟康唑敏感性最差。除7例失访患者外,其余患者均治愈,随访无复发患者。结论:中老年患者是孢子丝菌病的易感人群,临床以淋巴管型及固定型为主,分子鉴定均为球形孢子丝菌,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与碘化钾对皮肤型孢子丝菌病具有较好疗效,不同疾病类型的疗程与疾病类型、患者年龄、感染部位以及是否存在合并症相关,但个人具体用药仍需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选择。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0岁。左上臂皮肤溃疡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炎性肉芽肿改变,PAS染色可见圆形孢子和星状体。皮损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确诊为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3个月,皮损部分改善。之后患者间断口服特比萘芬联合碘化钾治疗,一年半后复诊仍有局灶性皮损未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140例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病例,明确近年来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皮肤科确诊的≤14岁儿童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例患儿中男女比例1:0.73,平均年龄5.8岁,平均病程4.59个月,冬春季节发病比率最高,但夏秋季发病并不少见.居住于农村者132例(94.29%),有外伤史者占22.86%.临床分型以固定型最常见(107例,占76.43%),其次为淋巴管型(32例,占22.86%),还有不确定型1例(占0.71%).受累部位以面部最多(125例,占89.29%).采用10%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单独或联合治疗,资料完整的患儿6个月治愈率达100%,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近年来儿童孢子丝菌病并不少见,累及面部和表现为固定型者较常见.采用10%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婴幼儿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7年间经真菌培养确诊的20例婴幼儿孢子丝菌病进行回顾分析,并与文献报告相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发病部位均为面部。皮损表现为炎性肉芽肿或结痂渗出性斑块。其中固定型15例(75.00%),淋巴管型5例(25.00%)。主要病理类型为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改变。20例患儿应用特比萘芬7.5~10mg/(kg·d),连续服用3个月后,均治愈,且无不良反应。结论婴幼儿孢子丝菌病并非少见,口服特比萘芬7.5~10mg/(kg·d)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1.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自1898年报道第一例孢子丝菌病后,对孢子丝菌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包括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变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病原体从申克孢子丝菌单一菌种到目前孢子丝菌复合体的认识。诊断方法包括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孢子丝菌素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口服以及物理和手术疗法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5种临床常见抗真菌药对念珠地丝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并观察用药后念珠地丝菌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5种临床常见抗真菌药为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委员会修订的M27?A2方案及相关文献,测定各药物对念珠地丝菌的MIC值。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特比萘芬作用后念珠地丝菌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5种药物对念珠地丝菌的MIC值依次为:特比萘芬0.01 μg/ml、两性霉素B 0.4 μg/ml、氟胞嘧啶2 μg/ml、氟康唑2.69 μg/ml、伊曲康唑 0.25 μg/ml。念珠地丝菌对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均敏感,对伊曲康唑为剂量依赖性敏感。扫描电镜可见,经特比萘芬作用后念珠地丝菌菌体表面出现粗糙、皱缩、不规则缺损及孔洞,甚至呈碎片状。结论 特比萘芬对念珠地丝菌的抗菌活性最显著,在一定范围内,特比萘芬浓度越高,念珠地丝菌被破坏的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常见深部真菌病,临床多见于淋巴管型及固定型,播散性孢子丝菌病少见.孢子丝菌进入人体后引起不同临床类型的孢子丝菌病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1],但是否与菌型有关尚无定论.为此,我们从一皮肤播散性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分离1株孢子丝菌菌株,利用常规真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探讨该菌株与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在基因水平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特比萘芬治疗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报告1例31岁男性患者,全身多发结节7个月,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和培养确诊为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给予特比萘芬250mg/d口服,2周后皮损开始好转,3个月达临床和真菌学痊愈。继续隔日250mg维持2个月,无复发迹象。治疗前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特比萘芬能安全有效地治疗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建议剂量采用250mg/d,疗程应在3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文报道通过对组织分子鉴定明确病原菌的孢子丝菌病3例。方法: 提取3例怀疑孢子丝菌病患者活检组织中的真菌DNA,进行ITS区扩增、测序和比对;病变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对脓液和组织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对培养阳性菌落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糖同化实验鉴定以及体外药敏检测。结果: 真菌镜检脓液见少量孢子、未见菌丝;病理检查提示感染性肉芽肿,抗酸染色及PAS染色均阴性;ITS区鉴定提示申克孢子丝菌;真菌培养、形态学及糖同化鉴定及calmodulin分子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显示其对特比萘芬高度敏感;口服特比奈芬250mg/d;舍他康唑乳膏外用,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 直接提取病变组织DNA 进行早期DNA测序能够能尽早明确致病菌种并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特比萘芬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特比萘芬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60例,患者每日服用特比萘芬250mg,连服14天,并与用2%酮康唑洗剂组对照。结果 特比萘芬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2%,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特比萘芬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7.
特比萘芬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抗真菌药特比萘芬在临床应用的进展,包括特比萘芬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治疗儿童头癣及老年甲真菌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选用抗真菌药治疗浅部真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特比萘芬对部分深部丝状真菌和皮肤癣菌的MIC及分别接种未发芽孢子、发芽孢子和菌丝对MIC的影响。方法 参考M38-P(丝状真菌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考方案)试验方案及其改进方案,测定特比萘芬对7株曲霉、5株着色真菌、4株波氏假阿利什霉、4株尖端赛多孢子菌及5株皮肤癣菌的未发芽孢子、发芽孢子或菌丝的MIC,并比较相互间的差异。结果 受试菌株以未发芽孢子形态接种时,曲霉MIC范围为≤0.03~0.5μg/mL,暗色真菌的MIC范围为≤0.03~0.06μg/mL,波氏假阿利什霉及尖端赛多孢子菌的MIC均>16μg/mL,皮肤癣菌的MIC均≤0.03μg/mL,提示上述菌株中除波氏假阿利什霉及尖端赛多孢子菌外,其余菌株体外均对特比萘芬敏感。所有受试菌中,除杂色曲霉和疣状瓶霉接种发芽孢子时MIC与接种菌丝时的MIC相差4倍外,其余菌株接种发芽孢子或菌丝悬液时的MIC与接种孢子时的MIC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受试曲霉、暗色真菌及皮肤癣菌体外均对特比萘芬敏感或较敏感。在丝状真菌的特比萘芬体外药物敏感试验中,接种易于获取并易于量化的未发芽孢子时的MIC可以反映特比萘芬体外对发芽孢子及菌丝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5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近3年吉林地区585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7-2009年我院皮肤科确诊的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5例患者中男女比1 ∶ 1.35,平均年龄40.5岁,发病年龄以51 ~ 60岁最多见(22.05%);平均病程6.78个月;冬春季节发病者所占百分比最高;居住于农村者551例(94.19%),有外伤史者占25.47%。临床表现以固定型最常见(56.58%),其次为淋巴管型(39.66%),皮肤播散型和不确定型各占1.88%。受累部位以四肢(50.94%)及面部(43.76%)最多。治疗采用10%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联合治疗。失访250例,余335例已治愈289例,平均疗程2.09个月,其余46例仍在治疗随访中。结论 孢子丝菌病近年来仍然是吉林地区的多发病,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与以往报道相似,但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及皮损不典型病例增加,碘化钾、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是治疗孢子丝菌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孢子丝菌病为东北地区常见的皮下组织真菌病.我科从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共确诊孢子丝菌病患者501例,其中初发皮损在鼻部者36例,现将这组鼻部孢子丝菌病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