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估盆腔肿瘤放疗后患者下尿路功能,分析排尿功能障碍类型.方法:对放疗组21例患者:子宫颈癌15例,骶髓肿瘤2例,直肠癌4例;正常对照组17例,采用常规方法行尿动力学测定,按照美国泌尿协会症状评分(AU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析评分与放疗剂量关系,以及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失禁三类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的原因.结果: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收缩强度、残余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组尿失禁患者6例(28.6%),排尿困难11例(52.3%),尿频尿急4例(14.0%).放疗后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与放疗剂量有一定相关性(r=0.43,P<0.05).结论:盆腔肿瘤放疗对膀胱尿道功能有明显影响,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放疗后复杂排尿功能障碍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UDS)在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4月就诊的CP/CPPS病人204例,分析其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包括自由尿流率、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结果 204例病人中,最大尿流率(14.3±6.4) ml/s(3.8~62.5 ml/s),自由尿流率排尿量(339.6±126.3)ml(91.2~801.2ml),300ml者80例(39.2%),500 ml者23例(11.3%),尿流率曲线形态为正常钟形92例(45.1%),低平曲线96例(47.1%),波浪形16例(7.8%),膀胱残余尿者50 ml者13例(6.4%)。膀胱敏感性增高61例(29.9%),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26例(12.7%),膀胱容量减少24例(11.8%),膀胱逼尿肌收缩力降低130例(63.7%),膀胱逼尿肌无力6例(2.9%),膀胱出口梗阻14例(6.9%),UDS未发现异常者44例(21.6%)。结论 UDS检查可以明确CP/CPPS病人存在的特定下尿路功能障碍类型,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女性逼尿肌活动低下(DU)患者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因下尿路症状(LUTS)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尿动力学检查的275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8.0±13.0)岁;症状主要为尿频、尿急、尿不尽感、排尿费力、尿失禁等。根据尿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成形术治疗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吸食氯胺酮导致膀胱挛缩患者2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4(19~28)岁.服用氯胺酮时间0.7~4.0年.均有严重的尿频、尿急、尿痛和(或)血尿症状.尿培养阴性.肝肾功能正常.B超检查提示双侧上尿路积水23例,集合系统分离(1.8±0.7)cm.膀胱残余尿22例,残余尿量平均80(45~150)ml.IVU检查提示肾小盏扩大呈圆形、膀胱挛缩呈球形23例.尿动力检查25例,膀胱容量(89±34)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48±26)cm H2O(1 cm H2O=0.098 kPa),最大尿流率(7.8±2.3)ml/s,残余尿量(82±47)ml.膀胱镜下活检均提示为膀胱黏膜炎性改变.停用氯胺酮,系统药物治疗(抗生素、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胆碱能受体阻滞剂、戊聚硫钠和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 结果25例手术顺利.平均随访18(6~3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排尿状况明显改善,膀胱容量增至(375±53)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降至(13±9)cm H2O,最大尿流率增至(17.6±5.8)ml/s,残余尿减少至消失,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排尿通畅有力,无尿失禁、遗尿,尿频、尿痛等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IVU检查输尿管无反流现象,肾盏无扩张或肾小盏穹窿变钝.结论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降低膀胱内压力,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明显改善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患者肾积水状况及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因子宫颈癌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患者下尿路尿动力学特点,评价Crede手法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顺性分析因子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患者47例,年龄(40.5±11.7)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行尿动力学检查。术后3个月开始行Crede手法辅助排尿,治疗1年后行尿动力学检查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和行Crede手法排尿1年后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排尿量(VV)、最大逼尿肌收缩压(MDP)和膀胱顺应性(BC)明显低于手术前[MFR(10.9±5.3)ml/s vs.(23.4±6.3)ml/s;AFR(4.6±2.1)ml/s vs.(12.4±5.7)ml/s;VV(161.2±127.2)ml vs.(350±135)ml;MDP(1.65±2.34)kPa vs.(3.82±1.72)kPa;BC(33.3±48.2)ml/cmH_2Ovs.(98±57.5)ml/cmH_2O];剩余尿量(PVR)和尿流时间(VT)较术前明显增多或延长[PVR(147±158)ml vs.(8.7±4.9)ml;VT(42.3±23.4)s vs.(28.5±14.7)s]。Crede手法辅助排尿1年后,患者总漏尿次数、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LT(5±3)次vs.(13±4)次;LUTS(16±5)分vs.(29±3)分]。患者最大尿流率[(14.0±7.8)ml/s,平均尿流率(6.7±4.3)ml/s]和膀胱顺应性[(56.9±29.4)ml/cmH_2O]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剩余尿量(20.0±13.8)ml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结论:广泛子宫切除术后长期尿潴留患者下尿路的尿动力学特点主要表现为逼尿肌收缩乏力或者无收缩,部分术后逼尿肌无收缩的患者术后1年出现逼尿肌收缩,提示重新获得神经支配。Crede手法辅助排尿对治疗子宫颈癌手术后逼尿肌收缩乏力致尿潴留的患者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6.
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和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 1999年 4月至 2 0 0 2年 4月 ,我院收治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 18例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18例。年龄 3 9~ 71岁 ,平均 55岁。病史 2~ 10年。患者均有下尿路梗阻症状 ,表现为尿频、排尿费力或排尿困难 ;IPSS(19.3 4± 2 .2 6)分 ;妇科检查除外盆腔病变 ,绝经后妇女应用激素替代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除外其它下尿路梗阻性病变。尿动力学检查 :最大尿流率 (6.76± 2 .19)ml/s ,峰值逼尿肌压 (92 .2 3± 3 4 .2 4)cmH2 O ,剩余尿量 (160 .15± 90 .50 )ml ,在LinPURR列线图上作压力 流率分析 ,梗阻Ⅱ级以上 ,膀胱收缩力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女性盆底器官脱垂伴尿失禁患者膀胱储尿期和排尿期的尿动力学参数变化. 方法对182例女性尿失禁和盆底器官脱垂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尿失禁140例,尿失禁伴盆底器官脱垂42例.在统一标准下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膀胱灌注量、排尿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最小尿流率逼尿肌压、尿道阻力因子(URA)、膀胱梗阻指数(OBI)以及归-化逼尿肌收缩力,评价女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器官脱垂对膀胱储尿功能和排尿功能的影响. 结果 尿失禁组与尿失禁伴盆底器官脱垂组患者尿失禁病程[(58.1±75.4)与(41.9±55.4)个月]、膀胱灌注量[(295.3±95.8)与(276.5±80.8)ml]、膀胱顺应性[(77.7±122.1)与(51.5±61.9)ml/cm H2O]、最大尿流率[(15.8±12.5)与(14.7±13.9)ml/s]、最小尿流率逼尿肌压[(3.2±5.8)与(2.8±5.5)ml/cm H2O]、归-化逼尿肌收缩力[(7.5±12.8)与(8.2±13.8)cm H2O]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58.7±12.2)与(67.1±8.3)岁]、排尿量[(269.2±145.2)与(248.9±135.1)ml]、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20.4±16.2)与(25.7±21.3)cm H2O]、URA[(11.3±9.5与(14.8±12.6)cm H2O]、OBI[(15.6±14.5)与(21.7±20.1)cm H2O]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女性尿失禁患者更可能伴有盆底器官脱垂,而盆底器官脱垂对膀胱储尿功能无影响,但可影响排尿期相关参数,增加膀胱出口阻力和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8.
中药癃闭舒胶囊对逼尿肌肌力弱所致排尿困难的治疗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癃闭舒胶囊对逼尿肌肌力弱所致排尿困难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将30例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为逼尿肌肌力弱而未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1组),给予癃闭舒胶囊治疗,每天2次,治疗4周;对照组15例(2组),给予压腹排尿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尿流率检查随访.又对30例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为逼尿肌肌力弱而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3组),给予癃闭舒胶囊治疗;对照组15例(4组),未服药,4周后行尿动力学复查.结果:经4周治疗后,1组平均最大尿流率(Qmax)自(14.1±1.0)ml/s升至(16.6±3.6)ml/s(P=0.042),2组Qmax自(11.1±2.6)ml/s降至(10.7±2.5)ml/s(P=0.209),两组平均Qmax改善值分别为(2.5±3.6)ml/s和(-0.3±0.9)ml/s(P=0.007).3、4组患者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平均改善值分别为(2.401±1. 607)kPa和(1.264±1.362)kPa,两组改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癃闭舒胶囊能明显改善逼尿肌肌力弱患者的尿流率,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改善患者的逼尿肌肌力.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 评价尿动力学检查(UDS)在小儿排尿功能障碍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79例小儿排尿功能障碍行UDS。结果 79例中遗尿症:DI:57.1%、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42.8%、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39.2%。尿频尿急:DI:71.4%、DSD:61.9%、尿道闭合压增高:52.3%。尿失禁:DI:70.6%、DSD:64.7%、膀胱容量减少:52.9%。脊柱裂:逼尿肌反射亢进:71.4%、DSD:57.1%、膀胱顺应性降低:57.1%。结论 应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小儿排尿功能障碍,才能取得满意效果。部分病例比较特殊,治疗中需区别对待。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0岁以上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老年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69.3±7.0)岁的尿动力学资料,同时选取40例排尿异常的非糖尿病患者(68.8±6.1)岁和20例正常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68.3±4.2)岁.全部患者均行自由尿流率、压力-流率、静态尿道压力测定并比较各组间相关参数异同.结果:排尿异常的糖尿病患者38.6%(22/57)表现为逼尿肌活动低下,19.3%(11/57)逼尿肌过度活动、24.6%(14/57)膀胱出口梗阻和17.5%(10/57)尿动力学表现正常;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最大膀胱容量、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等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相比.糖尿病组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多(592.1±165.2)ml vs.(468.8±101.3)ml(P<0.05),其他各项尿动力学参数未见明显差异.结论:60岁以上女性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尿动力学表现异常同样多见,但是前者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多,提示膀胱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伴逼尿肌过度活动(DO)患者临床和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中重度下尿路症状老年男性患者227例,根据尿动力学检查将患者分为2组,DO组126例,无DO组101例,对2组患者前列腺体积、PSA、尿流率、残余尿、IPSS和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年龄分别为(71.1±8.9)和(66.3±9.4)岁,DO组高于无DO组(P<0.05);年龄校正后,2组患者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4.3±18.3)和(46.9±17.5)ml,PSA(2.6±1.5)和(2.9±1.3)ng/ml,最大尿流率(同时用排尿量校正)(6.6±4.3)和(8.1±4.9)ml/s,残余尿为(132.5±114.6)和(142.l±129.7)m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尿动力学检查,2组患者膀胱初感觉分别为(105.0±42.4)和(130.6±50.5)ml,膀胱顺应值(25.4±14.3)和(36.7±14.3)ml/cm H2O,最大膀胱容量(262.8±106.7)和(349.1±75.8)ml,单次排尿量(130.3±89.4)和(208±101.4)ml,最大逼尿肌收缩压(66.9±38.1)和(53.3±24.1)cm H2O,LinPURR 3.1±1.7和2.4±1.6,2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龄、严重膀胱出口梗阻患者易出现DO;中重度下尿路症状患者,非侵入性临床参数无法判断患者是否存在DO;DO患者尿动力特点为膀胱敏感性增加、顺应性下降、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增高、膀胱功能容量减少和单次排尿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患者,67岁,因尿频、尿急、渐进性排尿困难2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尿频、尿急,逐渐出现排尿费力,近2个月症状加重且排尿同时伴肛周下坠感。直肠指诊:前列腺Ⅱ度增大,表面光滑无结节。尿常规:WBC(+++)。血清PSA 0.2ng/ml。尿培养为大肠杆菌。经直肠超声测定前列腺体积50.7ml,中叶突入膀胱。尿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率(Qmax)1.3ml/s。  相似文献   

13.
老年女性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老年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60~89岁,临床表现为排尿费力,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患者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占27.3%.逼尿肌收缩力低下占34.1%,膀胱颈梗阻为4.5%.尿道远端狭窄13.6%.不稳定膀胱6.8%,非神经原性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占4.5%,感觉性尿急2.3%,正常6.8%。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非神经源性膀胱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 (NNDSD)作为误诊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的病因。方法 :对 2 3例经尿动力学证实的伴有慢性排尿功能障碍的NNDS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症状持续时间 10~ 89月 (平均 3 8.6月 ) ,抗生素使用时间 43~ 15 6d(平均 64 .6d)。平均美国泌尿外科学协会 (AUA)症状评分是17.5± 3 .7,最大尿流率 13 .3± 4.2ml/s ,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 5 8.3± 10 .7cmH2O ,最大尿道压 12 6.4± 10 .5cmH2O。结论 :一些误诊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并行经验性治疗的患者实际上是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NNDSD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术前逼尿肌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 ,指导术后药物治疗。 方法 对存在逼尿肌功能障碍的 114例BPH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详细的尿动力学检查并分析结果。 结果 术前存在逼尿肌功能障碍者术后多数逼尿肌功能逐渐恢复 ,最大尿流率 (10 .2±2 .8)ml/s ,较手术前的 (5 .5± 2 .1)ml/s明显提高 (P <0 .0 5 )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明显降低(术后 18.1± 3.2 ,术前 2 7.1± 4 .9,P <0 .0 5 )。针对术后功能障碍类型进行药物治疗 ,临床症状逐渐改善。 结论 详细的尿动力学检测可明确患者逼尿肌功能障碍的类型 ,对合理选择病例、指导术后治疗、提高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膀胱测压检查尿流率与自由尿流率比值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膀胱测压检查时尿流率与自由尿流率比值在诊断尿道狭窄中的意义。 方法 对 79例患者行自由尿流率及尿动力学检查 ,其中无膀胱出口梗阻 (BOO)组 37例 ,良性前列腺梗阻组 2 7例 ,尿道狭窄组 15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7例非梗阻患者自由最大尿流率和测压检查最大尿流率分别为 (17.4± 8.1)ml/s和 (16 .7± 5 .5 )ml/s(P >0 .0 5 ) ;2 7例良性前列腺梗阻(BPO)患者分别为 (9.4± 3.4)ml/s和 (8.5± 2 .7)ml/s(P >0 .0 5 ) ;而 15例尿道狭窄患者为 (11.0± 4.5 )ml/s和 (5 .0± 2 .8)ml/s(P <0 .0 0 1) ,即尿道狭窄患者测压检查的最大尿流率仅为自由最大尿流率的45 %。 结论 当尿动力学检查尿流率值明显低于自由尿流率值时应考虑尿道狭窄的可能。在判断梗阻时应结合参考自由尿流率。  相似文献   

17.
隐性脊柱裂排尿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伴有排尿功能障碍的隐性脊柱裂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总结41例有明显排尿功能障碍的隐性脊柱裂患者临床资料。以18岁为界,将患者分为儿童组和成人组,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除4例儿童外,均接受普通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儿童组发病高峰年龄在1~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原发性遗尿,部分伴有尿频、尿急及轻度急迫性尿失禁现象;成人组发病高峰年龄在18~2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前踌躇、排尿困难、遗尿等。结论:隐性脊柱裂患者常有排尿功能异常表现,出现症状的高峰时间为出生后及青春发育期后。X线、CT、MRI和尿流动力学等检查在隐性脊柱裂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中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尿动力学检查与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关系.方法 BPH组患者43例,平均年龄(69.5±6.0)岁;无膀胱出口梗阻的其他疾病患者21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5.4±7.2)岁.2组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查,透射电镜观察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比较2组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及逼尿肌超微结构情况.结果 BPH组和对照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分别为(21.1±3.0)和(7.6土1.4)分,P<0.01;最大尿流率分别为(7.7±1.3)和(14.9±2.3)ml/s,P<0.01;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收缩压分别为(60.1±11.o)和(48.7±7.1)cm H2o(1 cm HzO=0.098 kPa),P<0.05;梗阻系数分别为44.8±9.9和19.0±5.9,P<0.01;膀胱逼尿肌细胞线粒体相对密度分别为0.81±0.24和1.03±0.11,P<0.05;膀胱逼尿肌细胞间隙分别为(19.4±4.8)和(14.1±2.0)nm,P<0.05.结论 BPH患者逼尿肌细胞线粒体水肿、相对密度减低,是导致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细胞间隙增宽,导致逼尿肌收缩速度减慢或不协调,引起膀胱协调收缩力下降.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下尿路症状 ,常被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心源性排尿功能障碍等 ,就诊前往往有较长的病史。我们诊治 2 1例膀胱颈梗阻病人 ,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 2 1例 ,男 17例 ,女 4例。年龄 39~ 6 1岁。病人均表现为尿频、排尿费力或排尿困难 ,IPSS评分 19.4± 2 .4。除外前列腺增生症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尿道狭窄等。尿动力学表现 :最大尿流率 (6 .47± 3.45 )ml/s ,峰值逼尿肌压力 (92 .2 3± 34 .2 4)cmH2 O ,剩余尿量 (15 9.5 7± 93.5 0 )ml,LinPURR列线图…  相似文献   

20.
体位对BPH患者尿流率和剩余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体位对BPH患者尿流率测定和剩余尿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45名有症状的BPH患者,分别于站立、坐位和卧位三种体位进行尿流率测定,每次排尿后的剩余尿通过腹部B超获得。比较三种体位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排尿量(VV)和剩余尿量(PVR)。结果:患者立位、坐位和卧位Qmax为(16.2±0.37)ml/s、(15.4±0.46)ml/s和(9.5±0.55)ml/s,Qave分别为(6.4±0.21)ml/s、(6.0±0.30)ml/s和(4.7±0.31)ml/s,VV分别为(267.6±10.14)ml、(251.3±12.53)ml和(181.1±8.17)ml,PVR为(63.2±12.17)ml、(67.5±10.36)ml和(101.2±16.42)ml。立位、坐位两种体位对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和剩余尿均无影响,卧位时尿流率下降,剩余尿增加。结论:立位和坐位不影响BPH患者的尿流率和剩余尿,卧位时尿流率下降,剩余尿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