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8):1829-1835
目的分析门静脉血栓(PVT)对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20年3月的肝硬化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PVT患者58例为PVT组,随机选取同期无PVT患者116例为非PVT组,通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均衡组间协变量获取PVT组及非PVT组各44例。满足正态性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性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利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法分析PSM前后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出血情况,并使用Cox风险模型分析PSM前后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PSM前非PVT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PVT组(P=0.008),而PSM后2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76)。PSM前非PVT组上消化道出血或再出血率明显低于PVT组(P 0.001),PSM后结果与PSM前一致(P=0.028)。PSM前肝硬化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PVT(HR=2.944, 95%CI:1.364~6.441,P=0.007)和MELD评分≥15(HR=3.531,95%CI:1.630~7.650,P=0.001)是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SM后肝硬化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MELD评分≥15是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HR=3.312, 95%CI:1.049~10.457,P=0.041)。结论肝硬化合并PVT增加上消化道出血或再出血风险,但其不是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ELD评分≥15是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3.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将增加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PVT可与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发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PVT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目前,治疗PVT仍以药物为主,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并不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此对于有适应症的患者,在食管胃静脉曲张经治疗消失后,应及时针对PVT进行治疗。部分脾动脉栓塞患者,在治疗后常规给予抗凝处理可减少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早期诊断、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肝素用量、预防复发方面仍有较多问题等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患者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方法收集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疾病中心住院的45例肝硬化患者血清标本,其中合并PVT患者22例,无PVT患者23例。采用相对和绝对同位素定量标记(i TRAQ)联合色谱质谱技术筛选两组患者的血清差异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Fisher确切检验比较各个GO分类或KEGG通路在目标蛋白质集合和总体蛋白质集合中的分布情况,以此评价某个GO term或KEGG通路蛋白质富集度的显著性水平。结果共筛选出800个蛋白。有差异的蛋白86个,其中32个蛋白上调(ratio≥1.2,P0.05),54个蛋白下调(ratio≤0.83,P0.05)。在这些蛋白中,有14类蛋白与细胞组分有关,22类蛋白与生化过程有关,10类蛋白与分子功能有关。使用KEGG分析发现肝硬化合并PVT组较无PVT组有18个蛋白在5个代谢和信号通路中有显著的差异。5个代谢和信号通路分别与脂肪消化和吸收、血小板激活、乙醛酸及二羧酸代谢、破骨细胞分化、轴突导向有关。结论 i TRAQ联合色谱质谱技术能够有效筛选血清差异蛋白,其中GP5、FGA、FGG可能为肝硬化发生PVT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肝硬化门脉高压(PH)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TIPS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TIPS组行TIPS术。分析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脾静脉内径、门脉压力、门脉内径、门脉主干血流速度、门脉压力梯度值(PSG)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并分析术后12个月内再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记录两组远期生存率。结果 TIPS组顽固性腹水缓解率为86.67%,与对照组的8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脾静脉内径、门脉压力、门脉内径、PSG低于术前,门脉主干血流速度高于术前(P0.05),且TIPS组脾静脉内径、门脉压力、门脉内径、PSG低于对照组,门脉主干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TIPS组术后12个月内再出血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20.51%(P0.05)。TIPS组术后12个月内生存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9.49%(P0.05)。结论肝硬化PH患者采用TIPS术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远期门静脉参数,降低再出血率,提高生存率,总体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690-1693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硬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风险,临床上对于肝硬化合并PVT的治疗存在诸多争议。PVT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抗凝、介入和溶栓,重点阐述了肝硬化合并PVT的治疗现状,以期为临床制订规范合理的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患者预后不良的临床标志之一。肝硬化常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血小板降低,存在门脉高压所致出血的风险。临床上,对应用抗凝药物防治PVT存在较多的疑虑。目前,防治肝硬化并发PVT仍缺乏可以遵循的诊疗指南。然而,日益增加的证据显示,抗凝治疗不仅不会增加肝硬化患者出血的风险,而且可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预防性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PVT发病率,并可能改善肝硬化疾病进程。如抗凝治疗无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或溶栓治疗可作为肝硬化并发PVT的备选处理方案。TIPS可获较高的血管再通率,但技术难度较大,而溶栓治疗存在出血风险,需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肝硬化患者外科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发生时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20日于我院普外科住院行断流手术以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再次破裂出血的18岁以上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信息,对于术后有血栓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血栓发生时期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运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82例患者。至2015年10月16日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2. 85个月(5. 47~93. 77个月)。82例患者中有61例(74. 4%)血栓发生于围手术期;21例为出院后随访过程发生血栓。围手术期血栓中,有63. 9%(39/61)的患者发生了再通,16. 4%(10/61)的患者血栓无变化,19. 7%(12/61)的患者血栓加重。随访期间发生血栓的患者再出血率47. 6%(10/21)较围手术期血栓患者的再出血率9. 8%(6/61)更高(P=0. 015,HR=3. 716,95%CI:1. 294~10. 673),此外,年龄也是一个影响患者再出血的因素(P=0. 032,HR=1. 055,95%CI:1. 005~1. 108);随访期间血栓患者及围手术期血栓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肝硬化患者断流手术后长期随访期间发生门脉血栓的患者术后的再出血率高于围手术期发生血栓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由血清指标和腹部B超组成的无创性诊断模型来预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确诊的肝硬化患者280例,随机抽取166例作为模型组,84例作为验证组,均行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以了解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记录患者肝硬化病因、年龄、性别以及入院后腹部B超和实验室常用指标,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参数。在模型组,对指标依次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相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指数模型,最后在独立的验证组中检验模型的诊断效率。结果模型组建立了一个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MPV)、血小板(PLT)三项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数模型(PVT index)。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PVT index值为7.2时,其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4(0.753,0.946),诊断敏感性为82.1%,特异性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3.53%,阴性预测值为64.58%,诊断精确性为81.77%。将PVT index以同样标准应用于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0.785,0.962),诊断精确性为82.16%。结论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血小板等指标构建的无创性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预防和发现P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正>【据《Ann Hepatol》2016年11月报道】题:门静脉血栓仅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还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作者Borjas-Almaguer OD等)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PVT)与预后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非肿瘤性PVT对肝硬化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以及非肿瘤性PVT在肝硬化患者中的患病率。本项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肝硬化患者169例,其中女55例,男114例,平均年龄5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全临床事件发生的影响,分析心脏舒张功能不全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消化科住院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98例,其中Child-Pugh A级56例、B级37例、C级5例。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包括脉搏波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测。根据有无舒张功能不全分为两组进行随访,预期随访6~12个月,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全临床事件发生(死亡、再出血、肝衰竭、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肝移植)。Kaplan-Meier曲线评估生存率,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全临床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在98例患者中,58例(59. 2%)被诊断为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截至随访终点,3例(3. 1%)患者死亡,均发生在异常组,主要死因为肝功能衰竭。异常组与正常组全临床事件发生率、消化道再出血、累计未发生全临床事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得出HVPG(HR=1. 148,95%CI:1. 066~1. 237,P 0. 001)、心率(HR=1. 097,95%CI:1. 003~1. 201,P 0. 05)、NT-pro BNP (HR=1. 002,95%CI:1. 000~1. 003,P 0. 05)是影响全临床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只将心血管相关指标代入,心率(HR=1. 055,95%CI:1. 004~1. 108,P 0. 05)、NT-pro BNP(HR=1. 001,95%CI:1. 000~1. 002,P 0. 05)是全临床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并未显著增加与肝硬化患者预后相关的全临床事件发生。门脉压力、心率、NT-pro BNP是全临床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应加强对这些指标的动态监测,早期干预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正【据《Clin Transl Gastroenterol》2018年8月报道】题:肝硬化内脏静脉血栓形成的远期预后(作者Senzolo M等)目前对有内脏静脉血栓形成(SVT)的肝硬化患者的远期预后知之甚少,来自意大利Padua大学医院Senzolo等对SVT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旨在对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风险、血栓性事件和病死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毛华  余丽娜 《肝脏》2009,14(3):229-230
肝硬化失代偿期可出现许多临床症状和多种并发症,其中低钠血症是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低钠血症病死率较高。本研究分析低钠血症对肝硬化腹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脂质代谢紊乱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 《胃肠病学》2004,9(2):115-116
肝脏对维持脂质代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报道肝硬化患者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但有关脂质代谢紊乱与肝硬化患者预后关系的报道不多。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46例肝硬化患者的脂质代谢水平等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脂质代谢紊乱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门静脉血栓形成会影响患者预后。Virchow三要素(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血流速度减慢)是经典的血栓形成理论。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肝功能下降导致与出凝血相关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肝纤维化压迫肝内血管,硬化剂治疗、腹部手术、感染、内毒素血症等损伤血管内皮,压迫或药物原因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等均可以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本文主要从Virchow三要素角度入手,描述与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准确预测PVT发生的方法,预防和治疗PVT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的肝脏疾病,最终出现门脉高压及肝功能衰竭的一系列并发症,晚期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高.因此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因素进行评价,预测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及存活时间,以便监测病情演变,尽早预防并发症,适时治疗,以延长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1.一般临床状况肝硬化代偿期患者6年生存率为54%,失代偿期则下降至21%,主要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及消化道出血.代偿期患者10年后有58%进展为失代偿.代偿期与死亡有关的因素包括男性、HBsAg阳性、年龄、凝血酶原时间、食管静脉曲张,失代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我院肝胆包虫科治疗的160例肝硬化患者,分析比较PVT组与未发生PVT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分析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PVT患者腹痛、腹水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计数显著高于80例未发生PVT组(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PLT计数、糖尿病史和脾切除史为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PVT患者以HGB、PLT、WBC为主要实验室表现,以腹水、下消化道出血、肝功异常为主要临床症状。PLT、糖尿病史和脾切除史为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晚期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近年来,文献报道PVT在肝硬化患者的患病率为0.6%~26.0%~([2,3])。PVT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致命性并发症,如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肠梗死等。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不同程度的PVT被诊断出来~([4~6])。1肝硬化并发PVT的临床特点1.1急性PVT PVT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血栓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现结合近期《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2020年,上海)》,分析肝硬化门静脉血栓领域存在的一系列分歧,指出临床抗凝治疗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临床进一步探索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规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77例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1例,无血栓形成患者46例,依据螺旋cT检查诊断PVT,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2±0.5mg/l和0.6±0.4mg/l(P〈0.01);血栓组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3±O.5m鲫)显著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0.9±0.5mg/l,P〈0.05);血栓形成伴消化道出血和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和生存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PVT形成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