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舒明  喻贵 《临床荟萃》2022,37(10):912-915
目的 探究血清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南昌市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80例,同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D-二聚体(D dimer, DD)水平均较高,血浆凝血酶时间(plasma thrombin time,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水平均较低(P<0.05)。观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亚组IL-6、TNF-α、hs-CRP、DD、Fib水平均依次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IL-6、TNF-α、hs-CRP、Fib和DD水平均与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徐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1):5115-511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超声9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相关数据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74.0%,对照组的检出率为44%;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65.6%;软斑和混合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系密切,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的判断,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x2=40.877,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9,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x^2=40.877,P&;lt;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9,P&;lt;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班块在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对72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用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56例(77.8%),明显多于对照组10例(2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斑块类型多为软斑和溃疡斑,其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及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血脂浓度的临床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其大小、范围、表面形态、病变性质 ,酶法测定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最高 (6 8.4 % ) ,脑梗死组次之 (5 5 .3% ) ,高血压组更低 (40 .9% ) ,正常人组最低 (19.0 % )。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组与无颈动脉粥样斑块组相比 ,血清TC、LDL C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超声可以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 ,并可以估计脑梗死的预后及预报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TC、LDL C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Bamford分型(OCSP)各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2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OCSP分型和颈动脉斑块彩超检查结果。结果颈动脉斑块彩超检出率69.08%,其中不稳定斑块31.43%,105例颈动脉斑块检出者中脑梗死类型主要为腔隙性梗死(LACI)61.9%。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对颈动脉彩超有斑块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3.0T多序列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斑块分型、定量测量斑块负荷并分析其成分,探讨颈动脉斑块分型、负荷及组成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65例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3.0T MRI扫描仪,于发病7 d内行头颅和双侧颈动脉MRI检查。在DWI序列上测量急性脑梗死体积;根据蔡剑鸣等制定的颈动脉斑块的MRI分型标准,采用CASCADE软件对斑块分型,分析其组成成分;测量平均颈动脉管腔面积(LA)、平均血管总面积(TVA),计算出平均管壁面积(WA)、平均管壁标准化指数(NWI);测量颈动脉斑块内脂质核心体积。结果:①缺血侧颈动脉Ⅳ~Ⅴ型及Ⅵ型斑块的发生率、斑块内脂质核心的发生率、平均WA及平均NWI均高于非缺血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缺血侧颈动脉平均NWI及斑块内脂质核心体积与同侧急性脑梗死体积具有较强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3.0T MR能清晰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型、定量测量颈动脉管壁负荷以及斑块内部成分的体积,从而对预测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监控病情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低血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后低血糖较易发生,多见于糖尿病患中。脑梗死患临床用药复杂,且常会因功能活动障碍等因素影响摄食量,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的症状一般为急性交感神经兴奋,临床上较易识别;脑梗死患低血糖发作时,常不出现相应的自主神经症状,而有类似于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临床较难识别,可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故明确脑梗死后低血糖的原因及防治及脑梗死发作与低血糖神经功能缺损的区别与联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后低血糖较易发生,多见于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患者临床用药复杂,且常会因功能活动障碍等因素影响摄食量,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的症状一般为急性交感神经兴奋,临床上较易识别;脑梗死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常不出现相应的自主神经症状,而有类似于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临床较难识别,可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故明确脑梗死后低血糖的原因及防治及脑梗死发作与低血糖神经功能缺损的区别与联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 112例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63例和稳定斑块组49例;分别检测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人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相关炎性因子MMP-9[(235.47±29.28)、(137.28±61.03)ng/L,t =2.716,P<0.01]、hs-CRP[(401.20±10.58)、(269.20±35.75) μg/L,t=2.809,P<0.01]、IL-18[(175.56±19.68)、(91.37±11.58) ng/L,=2.135,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0.15%(19/63)与14.29%(7/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90,P<0.05).结论 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与炎症因子的增高有关,炎性反应可使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进一步引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董晓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8):6833-683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8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者均行头部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证实有无梗死发生。结果 8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者经检查证实有梗死灶发生49例(59%),其中有典型临床症状23例(2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软斑、混合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及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患者行颈部及头颅MRI、MRA检查,分析斑块的MRI不同分型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 (1)100例患者MRI共检出261处粥样硬化斑块,按AHA斑块分型,各型斑块的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狭窄程度计算I级、I级以上颈动脉狭窄和脑梗死的相关性r=0.710(P=0.000).结论 (1)采用多对比加权的MRI序列对斑块具有准确定位及分型能力,且分析斑块的稳定性;(2)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动脉严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是由各种原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所致脑组缺血缺氧性损伤,可致患者相应神经功能失[1]。该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且主要及老年人群[2]。中国是老年人口大国,老年脑死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3],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血管重构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颈动脉颅外、颅内段血管重构,以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63例中老年患者,检测颈动脉颅外段,根据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A组)51例、负性重构(B组)62例、无重构(C组)50例。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类型及声学特征,计算斑块面积(PA)、血管总面积(TVA)、管腔有效面积(LA);并同时行TCD颅内段动脉检测。结果脑梗死发生率的大小依次为A组、B组和c组,各组间比较均P〈0.05;A组不稳定斑块、大脑中动脉血流异常发生比高于B组和C组,均P〈0.05,斑块部位TVA与PA呈正相关(r=0.66,P〈0.05);B组斑块部位LA与PA呈负相关(r=-0.48,P〈0.05);斑块回声类型不同,其脑梗死发生率有一定差异,依次表现为低回声脂质斑块大于中等水平回声纤维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和强回声斑块,均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重构类型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血管斑块特征的检测分析,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彩超分析颈动脉斑块,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邓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斑块形态以及斑块发病部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92%vs31%),内中膜厚度(1.3±0.4mm)vs(0.7±0.3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显著增高(82%vs22%),斑块类型多为不稳定型软斑,发病部位多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致病因素,通过彩超可以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通过彩超早期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脑梗死危险患者,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河北省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首发脑梗死患者210例进行1年跟踪随访研究,按照首次脑梗死后1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3例、未复发组147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性质等情况,并根据不同梗死面积、不同病情程度对复发组进行亚组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斑块等级积分在脑梗死后1年内复发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患者斑块等级积分、不稳定性斑块比率明显高于非复发组(P<0.05);不同梗死面积的复发患者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型患者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P<0.05);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预测脑梗死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 0.655~0.868,P<0.05),截断值为2.32分,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00%、72.20%。结论 脑梗死复发患者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性斑块为主,斑块等级积分较高,并在复发重型脑梗死中表现出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形成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观察并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另选4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监测并对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6.44±8.99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6例(67.65%);颈动脉斑块43例(63.24%)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8.23±9.42μmol/L,无颈动脉斑块25例(36.76%)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2.90±5.22μmol/L;健康对照者同型半胱氨酸值为11.56±7.34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3例(6.25%),有颈动脉斑块4例(8.33%)。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P〈0.05),颈动脉斑块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可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作为脑梗死诊断、治疗依据,还可反应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