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引起老年患者意识消失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引起老年患者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58例年龄在60~75岁之间的老年患者,排除严重的系统疾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A组)31例,生理盐水组(B组)27例.两组均先10 min分别泵入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60ml/h),然后丙泊酚以靶控输注(TCI)泵入,设定初始血浆浓度(Cp) 2.0 μg/ml,待丙泊酚Cp和效应室浓度(Ce)达平衡时,观察意识消失与否,记录相应时点的生命体征,达平衡时所用丙泊酚的总量.结果 A组18例、B组16例在Cp与Ce达平衡时意识消失,A组泵人右美托咪定后丙泊酚意识消失时的EC50为1.023 μg/ml,95% CI为0.959~1.091 μg/ml,Cp和Ce达平衡时丙泊酚用量为(66.03±21.14) mg.B组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EC50为1.310 μg/ml,其95% CI为1.196~1.435 μg/ml,Cp和Ce达平衡时丙泊酚用量为(85.81±24.57) mg.A组较B组EC50减少为21.9%,丙泊酚用量减少为23% (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显著降低老年患者丙泊酚意识消失时的EC50,减低丙泊酚的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新辅助化疗后患者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的半数效应室靶浓度(EC50).方法 90例ASA Ⅰ或Ⅱ级,同时期行乳腺癌切除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以及化疗方案分为未化疗组(Ⅰ组),紫杉醇化疗4周期组(Ⅱ组),药物联合化疗4周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麻醉诱导时镇静作用的相互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75例,男36例,女39例,年龄18~65岁,BMI 20~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三组,每组25例:丙泊酚组(A组)、右美托咪定组(B组)、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组(C组),每组再根据不同药物剂量分为5个亚组,相邻两组剂量等比为1.25,采用点斜法计算ED_(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A组丙泊酚诱导剂量ED_(50)为1.25 mg/kg(95%CI 0.90~1.45mg/kg),B组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剂量ED_(50)为1.35μg/kg(95%CI 0.95~1.50μg/kg),C组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诱导剂量ED_(50)分别为0.65mg/kg(95%CI 0.50~0.90mg/kg)和0.40μg/kg(95%CI 0.34~0.65μg/kg)。等辐射分析法判定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之间在镇静效应上呈现协同作用。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可以产生明显的镇静效应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用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麻醉效果和血液动力学影响。方法:80例择期行ERCP病人分为两组,T组以右美托咪定1μg/kg静脉输注10 min,后以0.5μg/(kg·h)复合丙泊酚TCI维持麻醉(n=40),C组以咪达唑仑0.02 mg/kg单次静脉输注10 min后复合丙泊酚TCI维持麻醉,作为对照(n=40)。根据病人睫毛反射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再增加1.5~1.7μg/m L,为术中丙泊酚维持血浆靶浓度。记录两组术前(T_0)、睫毛反射消失(T_1)、进镜(T_2)、Oddi括约肌切开(T_3)、退镜(T_4)时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变化,以及T_1~T_4时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及苏醒时间。结果:与T_0相比,T组HR呈降低趋势,C组HR呈上升趋势,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P和DBP较T_0明显降低(P<0.01),两组T_3和T_4时点SBP及DB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组T_1~T_4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T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TCI用于ERCP麻醉,在降低病人心血管反应及减少丙泊酚的用量上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全麻患者气管插管时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对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Ce)的影响。方法 60例全麻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D1、D2、D3、C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25μg/kg(D1组)、0.5μg/kg(D2组)和1.0μg/kg(D3组)及10ml生理盐水(C组)。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以BIS为靶控目标。丙泊酚初始Ce设为1.5μg/ml,递增梯度为0.5μg/ml,同时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BIS≤60时推注罗库溴铵0.9mg/kg,BIS≤50并维持5s行气管插管。于输注右美托咪定前(T0)、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10min(T6)时记录SBP、DBP、HR、BIS、丙泊酚Ce。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D2、D3组HR减慢、D3组SBP、DBP升高(P<0.05);与T1时比较,T2时D1组和C组SBP、DBP下降,HR减慢(P<0.05);与T2时比较,T3~T5时D1组和C组SBP、DBP升高,HR增快,T3时C组BIS升高(P<0.05)。T2~T6时丙泊酚CeD1、D2、D3组明显低于C组(P<0.05)。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各时点对丙泊酚Ce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结论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诱导效应室浓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心血管反应平稳并能显著减少诱导时所需丙泊酚Ce。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睡眠障碍患者接受丙泊酚全身麻醉靶控输注效应室靶浓度(target concentration of effect-site,Ce)的变化,探讨血浆食欲素A与丙泊酚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择期手术患者66例,男31例,女35例,年龄40~60岁,ASAⅠ或Ⅱ级,于术前1 d根据PSQI量表得分分为两组:睡眠障碍组(SD组,n=32)和正常睡眠组(NS组,n=34)。入室后常规心电监护、面罩吸氧,留取静脉血检测血浆食欲素A浓度。在BIS监测下进行丙泊酚阶梯式血浆靶控输注,初始血浆靶浓度(target concentration of plasma,Cp)设定为1.0μg/ml,当Ce达到1.0μg/ml后,每30秒以0.2μg/ml递增Cp,并呼唤患者姓名直至意识消失。继续每30秒以0.2μg/ml递增Cp直至BIS<60稳定30 s以上,停止增加Ce稳定5 min后停止输注。停药后每30秒轻拍并呼唤患者姓名直至有反应。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Ce(Ce1)、BIS<60稳定30 s以上对应的丙泊酚Ce(Ce2)和苏醒时丙泊酚Ce(Ce3)。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Ce与食欲素A浓度的相关性。结果与NS组比较,SD组丙泊酚Ce1[(2.53±0.26)μg/ml vs(2.38±0.30)μg/ml]、Ce2[(3.30±0.35)μg/ml vs(3.15±0.28)μg/ml]和Ce3[(1.76±0.38)vs(1.59±0.26)μg/ml]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血浆食欲素A浓度明显升高[(75.09±16.50)pg/ml vs(39.96±13.78)pg/ml,P<0.05]。NS组血浆食欲素A浓度与Ce1、Ce2、Ce3均存在中度正相关(r=0.636,0.578,0.344),SD组血浆食欲素A浓度与Ce1、Ce2、Ce3也存在中度正相关(r=0.635,0.415,0.467)(P<0.05)。结论术前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接受丙泊酚全身麻醉需要更高的效应室靶浓度,潜在的机制可能与血浆食欲素A浓度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致患者意识消失ED_(95)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20~60岁,体重58~79 kg,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依托咪酯组(E组)、依托咪酯复合右美托咪定0.5μg/kg组(ED1组)和依托咪酯复合右美托咪定1.0μg/kg组(ED2组)。E组按照偏性掷币(BCD)序贯法给予依托咪酯,首剂量为0.04 mg/kg,相邻剂量差0.04 mg/kg。ED1组和ED2组先给予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5μg/kg和1.0μg/kg,给药时间为10 min,之后按照BCD序贯法给予依托咪酯。应用保序回归及合并相邻者算法计算依托咪酯致患者意识消失的ED_(95)及其95%可信区间(CI)。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组依托咪酯ED_(95)及其95%CI为0.222(0.197~0.255)mg/kg,ED1组为0.158(0.121~0.186)mg/kg,ED2组为0.138(0.112~0.168)mg/kg。ED1组和ED2组ED_(95)明显低于E组(P0.05)。ED2组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组和ED1组(P0.05)。结论预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和1.0μg/kg可明显降低依托咪酯致患者意识消失的ED_(95),但右美托咪定1.0μg/kg有增加心动过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预先给予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麻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诱导前15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C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注药前(T1)、麻醉诱导前(T2)、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3min(T5)、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3min(T7)的BIS、MAP、H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变化;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麻醉恢复情况,随访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T2时D组BIS明显低于T1时和C组(P<0.01);与D组比较,T2、T4、T6时C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或P<0.01);T4、T6时C组的E、NE浓度明显高于T3时和D组(P<0.01),而D组则无明显变化;D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D组拔管期间体动、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两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预先静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可产生明显的镇静效应,有效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麻醉药的用量,且不延长麻醉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在普胸手术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能获益.方法 从麻醉信息系统获取普胸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的患者117例作为右美组;同时获取同期、同类型、未用右美托咪定的患者117例作为非右美组.右美托咪定的给药方法分为:麻醉诱导前、诱导同步及诱导后10 min内输注1μg/kg.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相同.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期丙泊酚TCI的靶浓度、拔管时间及麻醉恢复室(PACU)中用药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右美组在麻醉维持期丙泊酚TCI靶浓度≤2.5μg/ml的病例数明显多于非右美组(P<0.01).PACU中右美组应用曲马多的病例数明显低于非右美组,两组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美组在诱导同步或诱导后用药一过性血压升高的发生率低于麻醉诱导前用药(P<0.01);右美组严重心动过缓( HR<40次/分)的发生率为4.2%.结论 普胸术中,以1μg/kg的右美托咪定10 min内输注,在麻醉诱导前、诱导同步或诱导后给药均是安全的.给予右美托咪定的主要获益在于可降低麻醉维持期丙泊酚TCI的靶浓度,减少苏醒过程中其他药物的使用.个别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后可产生严重的心动过缓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作为佐剂对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切除术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40~64岁,BMI 18.5~24.0 kg/m2,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R组,n=21)和罗哌卡因组(R组,n=23)。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SAPB,DR组注入含右美托咪定1.0 μg/kg的罗哌卡因混合溶液30 ml,R组注入罗哌卡因30 ml。罗哌卡因初始浓度为0.4%,按照序贯法确定下一例罗哌卡因浓度,相邻浓度比值为1.1。若上一例阻滞效果评定为良好,则下一例采用低1个等级的浓度,反之则采用高1个等级的浓度,获得7个上下交叉点后结束试验。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罗哌卡因的EC50及其95%CI。记录神经阻滞前和神经阻滞后10、20、30 min的MAP、HR、麻醉趋势指数(NI)和Ramsay镇静评分。神经阻滞前以及神经阻滞后30 min,采用视觉模拟焦虑量表评估焦虑程度。记录神经阻滞后30 min内心动过缓、低血压、镇静过度、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局部血肿、气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DR组和R组罗哌卡因EC50分别为0.26%(95%CI 0.23%~0.28%)和0.32%(95%CI 0.30%~0.34%)。与R组比较,神经阻滞后30 min DR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与R组比较,神经阻滞后20、30 min DR组NI明显降低,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R组比较,神经阻滞后30 min DR组视觉模拟焦虑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降低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的EC50,提供有效的镇静和抗焦虑作用,较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EC)值与麻醉趋势指数(NT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关系。方法 ASAⅠ或Ⅱ级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30例,诱导插管前均TCI丙泊酚镇静,靶浓度从0.5mg/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mg/L,每一浓度输注5min,直至OAA/S评分为0,5min后停止。监测并记录患者NTI、麻醉趋势分级(NTS)及BIS。计算5%、50%及95%患者在语言反应消失(LVC)及意识消失(LOC)时的预测EC、BIS和NTI。结果丙泊酚预测EC与BIS和NT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787、0.792)。5%、50%及95%患者出现LVC时的预测EC分别为1.2、1.8和2.5mg/L,BIS分别为78.2、68.2和59.2,NTI分别为73.9、64.9和55.8。5%、50%及95%患者出现LOC时的预测EC分别为1.6、2.6和3.5mg/L,BIS分别为74.6、58.2和41.5,NTI分别为66.2、55.8和45.3。结论 TCI丙泊酚时患者出现LVC及LOC时预测EC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波动。丙泊酚预测EC与BIS和NT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与BIS比较,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时NTI数值变化范围较小,用于反映麻醉中患者LVC及LOC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靶控输注异丙酚病人意识消失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o)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病人8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4组(n=20):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3组).D1~3组分别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0.5和0.6 μg/kg,输注时间10 min,C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随后靶控输注异丙酚,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2.0 μg/ml,相邻浓度比值为1.1.意识消失的标准为睫毛反射消失、两次呼之不应.计算异丙酚使病人意识消失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观察心动过缓、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C组和D1~3组异丙酚使病人意识消失的EC50及其95% CI分别为2.59(2.51 ~ 2.67)、2.09(2.02 ~ 2.16)、1.82(1.70 ~1.95)和1.60 (1.49~ 1.72) μg/ml.C组、D1~3组异丙酚使病人意识消失的EC50依次降低(P<0.05).与C组比较,D1~3组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降低(P<0.05);与D1组比较,D2,3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和D3组低血压发生率升高(P<0.05);D2组和D3组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无一例病人发生呼吸抑制.结论 靶控输注异丙酚时复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为适宜剂量,既可降低靶控输注异丙酚病人意识消失的EC50,又不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全身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抑制插入喉罩反应的血浆半数有效浓度(EC50)。方法择期手术需插入喉罩患者25例,麻醉诱导时丙泊酚的初始靶浓度为4.0μg/ml,依次降低丙泊酚靶浓度,各相邻比率为1∶1。以出现插喉罩阳性反应的上一级为入选本研究的第1例,共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统计分析。按Dixon′s序贯法调节丙泊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如果出现插喉罩阳性反应,则使用上一级浓度;如果阴性反应,则使用下一级浓度。结果插入喉罩时TCI丙泊酚的EC50为2.43μg/ml,95%可信区间为2.05~2.89μg/ml。结论设定合适的浓度,靶控输注丙泊酚插入喉罩的麻醉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麻醉诱导引起的不良反应,降低麻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对靶控输注异丙酚意识消失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普外科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25~50岁,体重41~68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40):异丙酚组(P组)、右美托咪啶0.5μg/kg+异丙酚(D1P组)和右美托咪啶1.0μg/kg+异丙酚(D2P组).每组再分为5个亚组(n=8):异丙酚效应室靶控浓度0、1、2、3和4 mg/L组(P0~4组).P0~4组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1、2、3和4 mg/L;D1 P0~4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5 μg/kg,输注速率0.05μg·kg-1·min-1,输注结束后5min时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1、2、3和4 mg/L;D2 P0~4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1.0μg/kg,输注速率0.1 μg· kg-1 ·min-1,输注结束后5min时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1、2、3和4mg/L.异丙酚靶控输注3 min时记录OAA/S评分和BIS值,OAA/S评分≤2分判定为意识消失.采用Probit法计算半数患者意识消失时异丙酚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和半数患者意识消失时的BIS值(BIS50)及其95%可信区间,采用Smith法计算BIS值对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结果 与P组比较,D1P组和D2P组EC50降低,BIS50升高(P<0.05或0.01),预测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P组和D2P组EC50、BIS50和预测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时BIS 值可准确预测患者的意识水平,而意识消失时的BIS值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IS监测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丙泊酚维持浓度与意识消失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择期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39~64岁,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阶梯血浆靶控输注,初始血浆浓度(Cp)设定为1.0μg/ml,当预测效应室浓度(Ce)达0.5μg/ml时,每隔1分钟以0.3μg/ml递增Cp,患者意识消失(LOC)时静注舒芬太尼0.8~1.0μg/kg、罗库溴铵0.6~0.9mg/kg,当BIS达50时将Cp调至Ce水平,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心肺转流(CPB)下进行手术。记录患者入室后安静状态(基础值)(T_0)、LOC时(T_1)、BIS值达到50时(T_2)、切皮时(T_3)、劈胸骨时(T_4)、CPB开始时(T_5)、复温时(T_6)、CPB结束时(T_7)、关胸时(T_8)、术毕(T_9)时的MAP、HR、CVP、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全身血管阻力(SVR)、BIS、丙泊酚Cp和Ce值。分析LOC时丙泊酚Ce值与围术期各变量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中,患者LOC时丙泊酚Ce值与基础值CO、SV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5);T_2~T_9时丙泊酚Ce值与LOC时Ce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中,T_2~T_9时丙泊酚Ce值与LOC时Ce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在瓣膜置换术患者中,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浓度与LOC时浓度具有明显相关性,LOC时的丙泊酚Ce值可为维持浓度的调整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施耐德(Schnider)模型靶控输注(TCI)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初次人工流产患者46例,年龄18~35岁,妊娠6~9周,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序列分为两组:利多卡因组(L组,n=25)和生理盐水组(C组,n=21)。L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g/kg, C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采用Schnider模型TCI丙泊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设为4.0μg/ml,依据Dixon序贯法,如在扩张宫颈时发生2级及以上体动反应,为阳性反应,则下一例升高一个浓度梯度,否则降低一个浓度梯度,相邻浓度梯度为0.5μg/ml。连续出现7个阳性反应拐点时终止研究。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两组丙泊酚抑制人工流产术扩张宫颈时体动的EC50和95%有效浓度(EC95)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使用量和宫颈扩张效果,丙泊酚注射痛和术后15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