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食管癌576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采用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1996年4月至2001年4月,576例食管癌患者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和上腹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改良Ivor—Lewis手术),切除胸段食管癌,用吻合器行食管胃右胸顶吻合。结果术后发生乳糜胸1例,再次开胸手术治愈;术后胸腔内出血行开胸止血4例,发生吻合口瘘1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术后病理检查食管残端癌残留1例,给予放射治疗。围手术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本组1、3、5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77.7%(446/574),57.8%(258/446),49.2%(127/258)。结论改良Ivor—Lewis手术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管状胃和全胃代食管在老年食管癌患者(年龄大于60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27例6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全胃代食管手术组(全胃组)和管状胃代食管手术组(管状胃组).全胃组63例,管状胃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乳糜胸、术后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心律失常、胸胃综合征、返流性食管炎、肺部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手术,无探查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乳糜胸、术后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心律失常、胸胃综合征发生率、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管状胃在老年食管癌手术中,可以降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可缩短住院时间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食管癌患者用管状胃与食管在颈部分层吻合与机械吻合重建上消化道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28例食管胸中段及上段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4例。A组,男46例、女18例,年龄40~75岁,术中采用管状胃在颈部与食管黏膜对黏膜、肌层对肌层的分层吻合法;B组,男51例、女13例,年龄43~71岁,采用机械吻合法。观察术后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颈部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反流性食管炎12例;B组乳糜胸1例,颈部吻合口瘘8例,吻合口狭窄4例,反流性食管炎14例。结论分层吻合法能有效减少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发生,管状胃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术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提高吻合口瘘的防治水平。方法对26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24例愈合,1例严重左侧胸腔感染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突发心肌梗死死亡。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防止吻合口瘘发生的关键,营养支持是治疗吻合口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贲门癌及下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经验和效果.方法 25例行胃大部切除患者术后平均8.5年出现贲门癌或食管癌,其中贲门癌10例,下段食管癌15例,均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切除食管癌、贲门癌,将残胃连同脾脏、胰尾部移至胸腔,行残胃食管弓下吻合.术中均常规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呼吸功能不全2例,房颤、心功能不全1例.术后1.5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1例,经内镜下扩张后狭窄解除.术后随访20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49%,31%.结论 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贲门癌及下段食管癌患者,行残胃食管吻合术,是首选的手术方式.仔细、熟练的术中操作、积极处理合并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及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护理经验,减少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方法对53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施行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进行追溯性护理回顾,并进行随访。结果全部53例无围术期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结论充分、彻底的术前消化道准备和及时纠正异常的生理指标,以及完整到位的围术期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提高病人生存率的关键,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食管癌手术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最近12年来75例食管癌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对切除并全部人工食管胃左颈部吻合的手术方式的优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结果 术后近期未出现吻合口瘘及乳糜胸,死亡3例,病理提示鳞癌64例、腺癌9例、未分化癌2例,随访1年生存率86.7%,3年生存率60%,5年生存率37.7%,有3例术后10年存活至今。结论 食管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是一种并发症少、病灶切除彻底、操作方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乳糜胸七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糜胸是食管癌切除术后仅次于吻合口瘘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出现这一并发症,会导致病人营养状况迅速恶化,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病人将衰竭死亡;由于营养不良,易发生吻合口瘘;胸腔积存大量乳糜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1990年1月~1997年9月,共施行高位食管癌根治、胃代食管颈部包套式吻合手术116例,占同期食管(贲门)癌手术病人的10.65%(116/1089),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2.75%,术后3年生存率为91.5%,5年生存率为39.2%,无1例乳糜胸及喉返神经损伤。查阅有关资料,国内未见有完全相同报道。作者认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充分游离胃脏并保证胃的血液供应,正确掌握食管胃颈部包套式吻合技术,是防止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食管床叠胃颈部分层斜坡吻合的临床经验,探讨中、上段食管癌的吻合部位及方法的改进,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实验组采用经食管床叠胃颈部分层斜坡吻合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98例,与对照组采用单层宽边吻合术92例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98例中,1例发生吻合口瘘,无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15例。对照组中5例发生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16例。结论经食管床叠胃颈部分层斜坡吻合能有效减少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减轻胃食管反流等,提高术后生存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诊断、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左开胸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9例患者的诊治情况与结局。结果治愈8例(88.9%),其中保守治疗治愈5例;手术治疗治愈3例;另有1例采用手术治疗,但术后并发吻合口瘘、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放弃治疗出院。结论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是一种发生率较低,但相对较严重的并发症,其治疗应实施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吻合器在颈部胃食管吻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消化道吻合器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经验,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125例食管癌患者,根据采用的手术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器械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国产常州WGWB-26型吻合器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手工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比较两种手术术式的胃食管吻合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器械吻合组吻合时间少于手工吻合组(30±5min vs.55±5 min, P<0.05),近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工吻合组(0% vs.4.8%, 0% vs.9.5%,P<0.05);器械吻合组随访1~15个月食管X线钡餐检查证实无吻合口狭窄.结论 使用吻合器行胃食管器械吻合,能增加吻合的可靠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代食管术后再发胸胃癌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2013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或手术会诊的7例食管癌根治术并胃代食管术后再发胸胃癌病人行胸胃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例病人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53~73岁,平均年龄63.2岁。首次手术与胸胃癌诊断间隔时间2.8~15年不等。本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70~580分钟,出血量350~1100 ml;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1例;颈部吻合口瘘1例,经切口换药两周后治愈。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2个月,均获得正常进食,体重无下降。结论对于食管癌术后再发胸胃癌的病人,如果病变较为局限,外科切除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食管癌术后两种胃腔减压方式的效果。方法安阳市肿瘤医院2011-08—2017-10间行食管癌手术1248例。其中左胸左颈手术636例,McKeown手术396例,全腔镜食管癌手术198例,食管拔脱术18例。术后均给予胃腔减压。常规组(729例)将胃管经鼻置入近胃窦部,对照组(519例)应用改制胃管经鼻行全胸胃减压。比较2组吻合口颈部瘘、纵隔瘘、胸内瘘发生率及瘘愈合时间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吻合口颈部瘘、纵隔瘘、胸内瘘发生率及瘘愈合时间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食管癌术后应用全胸胃减压较常规胃肠减压,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胸腹腔镜Ivor-Lewis术与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二科同一治疗组采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28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Ivor-Lewis组103例,McKeown组185例,两种手术方式均进行胸腹部淋巴结清扫。对比观察两种术式的围术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或开腹率、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vor-Lewis组手术时间较McKeown组缩短[(283.4±32.0) min比(303.6±43.7) min,P<0.01],住院总费用增高[(76492±18553)元比(68923±17331)元,P<0.01)。McKeown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0.5%),Ivor-Lewis组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Ivor-Lewis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5%(17/103),明显低于McKeown组的31.4%(58/185)(P<0.01),其中术后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cKeown组(均P<0.05)。结论全胸腹腔镜Ivor-Lewis术较McKeown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但手术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是食管癌最重要的治疗方式, 但食管癌手术尤其是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一直较高。因此, 如何预防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发生后又如何进行处理, 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食管癌围手术期与手术相关常见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消化道气管瘘、乳糜胸和喉返神经损伤等;同时, 以肺部感染为代表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也并不少见。食管癌手术相关并发症是心肺并发症的绝对高危因素。此外, 食管癌术后远期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也较为常见。有效地降低食管癌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对改善患者预后和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癌的再手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总结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癌的再手术经验。方法 对11例吻合口癌病人进行再手术,其中行结肠食管颈部吻合5例、食管胃颈部吻合3例、结肠食管胸顶吻合1例、食管胃胸顶吻合1例,探查1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术后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7/9例)、44.4%(4/9例)和22.2%(2/9例)。结论 对部分有适应证的病人,再手术是治疗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癌的有效方法,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 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是三种常见的并发症,前者也是术后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后两者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我们自1988年以来,采用食管胃植入吻合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胃底癌235例,对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应用联合腔镜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 1年8月139例食管癌患者施行联合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食管癌位于上段者16例,中段107例,下段者16例.手术先用胸腔镜游离胸段食管并清扫淋巴结,再用腹腔镜游离胃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后病理分期:Ⅰ期25例(Ⅰ a期13例、Ⅰb期12例),Ⅱ期71例,Ⅲ期31例(Ⅲa期16例、Ⅲb期15例),Ⅳ期12例.结果 除4例中转开胸手术,中转率2.9%外,其余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吻合口瘘6例、心律失常4例和乳糜胸、胃排空障碍各1例,均保守治愈;吻合口狭窄2例扩张治疗后治愈;肺部感染11例,3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1例死亡(0.7%);10例声音嘶哑.130例随访1~20个月,10例死亡,其中癌转移6例、肺部感染和精神抑郁各1例、不明原因2例.24例患者1年生存率88.9%.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行食管癌根治术在技术上足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满意.不仅适应于早、中期食管癌,而且适用于部分晚期病例.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保守治疗八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共手术治疗食管癌40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现主张对早期发现、又尚无明显胸腔内感染的吻合口瘘患者应再次进胸行瘘口修补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