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9年至2013年整理上报的103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3例ADR报告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48例,46.61%)发生比例最高,涉及药品种类以头孢菌素类最常见(37例,35.92%),发生例数最多的药物品种为左氧氟沙星(19例,18.45%),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58例次,32.40%)。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滥用行为,保障用药安全,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与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3月收集的7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占首位;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慎用中药注射剂。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1年广州市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收集的11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共涉及11类药品,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0例,占68.97%);抗感染药致ADR发生率最高(72例,占62.07%);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9例,占42.24%)。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钟碧丰  林泽昇 《海峡药学》2011,23(10):233-235
收集我院2010年71例ADR事件,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它们所占ADR的百分比.结果71例ADR中男性(74.65%)多于女性(25.35%),其中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有21例(61.87%),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20例.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分析我院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我院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日~2007年12月30日收集的4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2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共235种,其中,以抗感染占首位,152例,占总例次36.02%,口服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50%。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56例,占36.97%。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必须引起重视,减少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统计分析,发掘警戒信号,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上海市宝山区2010年1~6月份上报的新的严重的ADR报告表405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方法,从多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5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192例(47.1%);引起ADR的药品主要是中药制剂156例(37.8%),抗微生品药140例(33.9%);用药途径中静脉注射239例(57.7%);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和神经系统,分别占34.1%、22.3%和20.9%。结论 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年龄、药品种类和给药途径等,特别要重视中药制剂和抗微生物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表现也呈现多元化,应加强ADR的监测,科学合理用药,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的550份ADR报告.对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所致器官损害、ADR患者的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5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患者占28.0%;抗生素ADR占61.64%;静脉滴注给药时发生ADR占70.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头晕、头痛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应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加强用药监护,采取有针对性地监测和管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井华  刘俊 《安徽医药》2014,18(2):393-396
目的了解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保证抗菌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0—2012年某院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37份,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性质、转归及临床表现、报告人员职业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37份ADR报告中,男性发生比例高于女性;41~50岁年龄段为ADR发生的主要人群,但老人及儿童发生的比例也较高;ADR以一般反应为主,严重的和新的ADR分别占总例数的3.80%和1.26%;静脉滴注为引发ADR为主要的给药途径,占总例数81.01%;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1~60 min;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为主,占总例数29.12%,其次为大环内酯类(28.27%)和头孢菌素类(26.16%),其中阿奇霉素为57例,占总例数24.05%,其次为左氧氟沙星(56例,23.63%);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02例,43.04%);护师ADR报告率68.35%。结论深入开展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114例ADR报表分别从报告人、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发生的ADR较多,占57.9%(66例);抗感染用药引起的ADR最多,占68.4%(78例);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为常见,占92.1%(105例);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占47.4%(54例).结论 ADR监测工作应常抓不懈,以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我院1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度上报的183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及严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发生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给药的ADR发生率更高(82.51%);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9.73%);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是皮肤(38.25%),其次是消化系统(18.03%);严重的ADR及新的ADR所占比例分别为2.19%和22.40%。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强化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规范用药,更大程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高扬  孟莉  姜德春 《中国药业》2013,22(14):91-92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预防和减少ADR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收集的1 4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回顾性分析,对ADR程度分级、药物类别、给药途径、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以及报告人员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共897例(61.31%)。ADR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最多,共492例(33.63%);其次是脑血管药物和心血管药物,分别是262例(17.91%)和184例(12.58%)。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对ADR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总结本院2010年度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度本院101例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报告的101例ADR中,男性患者居多,占59.41%。12~60 a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有69例,占68.32%。口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给药途径的发生率高,有73例,占72.28%。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位居首位,有74例,占73.27%。ADR的临床表现以肝功能损害最为常见,有28例,占27.72%。经过相应的治疗患者均恢复正常。结论应继续加强本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1年上报的546例ADR报告,分别从资料来源、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结果等采用回归性分析.结果 546例ADR中,女性患者较多(占56.59%);共涉及140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及中成药较多,分别占32.60%和20.51%;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反应最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结论 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感染药及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唐智权  杨思芸 《中国药房》2012,(26):2472-247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收集到的77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首位(313例,占40.4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见(559例,占72.22%);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296例,占38.24%);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247例,占31.46%)。结论:临床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一般规律和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上报的208例ADR/ADE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8例ADR/ADE涉及78种药品,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70.67%),其次是中药制剂(14.90%);0~1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2013年收集的694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情况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ADR报告中,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73.34%;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引发ADR例数最多(占57.3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31%);ADR损害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5.10%),其次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分别占25.36%和19.02%)。结论:临床应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我院6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H)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2010年收集到的6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267例)与中药制剂(70例).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有237例(38.41%);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125例(20.26%).新的药品不良反应88例,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62例,其中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8例.结论 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长远  丁吉玉 《中国药业》2010,19(19):49-50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和一般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医院上报的402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2例ADR报告共涉及药品11类141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共198例(49.25%),其次为中药制剂54例(13.43%);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362例,占90.0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208例(48.83%);ADR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规范并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殷萍萍  王坚  曹辉  张婷婷 《中国药房》2012,(38):3619-362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上报的17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3例ADR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占30.64%;门/急诊上报的ADR占29.48%;注射剂是引发ADR的主要剂型,占总例数的78.61%;抗菌药物引发的ADR占30.64%;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2.77%。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ADR发生率高的药品应重点监测,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310例抗感染药物AD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度收集的310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及诱发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310例抗感染药物ADR中,女50.65%(157/310),男49.35%(153/310);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率为35.81%(111/310);涉及14类59种药品,其中发生率最高为头孢菌素类29.35%(91/310),其次是喹诺酮类23.87%(74/310);静脉给药ADR82.58%(256/31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8.84%)。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