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首次发现带有表面K抗原的沙门氏菌Ⅲb(48:a:Z55)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从蛇体内检出一株沙门氏菌,该菌经系统的培养性状,生化学反应及血清学试验,证实是一株带有表面K抗原的新血清型的沙门氏菌Ⅲb(48:a:Z_55)。本菌为国内首次检出。带有K抗原的沙门氏菌Ⅲb的发现与检出,对提高沙门氏菌检验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1989年6月19日,我们从一水律蛇肠内容物中检出一株沙门氏菌,经生化、噬菌体和血清学鉴定为沙门氏菌Ⅲ_b(65:1V:Z)。经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沙门氏菌专业实验室鉴定确认为国内首次发现,现报告如下。 一、培养性状 本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短杆菌,在改良HE琼脂平板上菌落中等大小、圆形、光滑湿润、蓝绿色半透明,中心黑色;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生长;能被沙门氏菌O-1噬菌体裂解。  相似文献   

3.
<正> 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国际沙门氏菌中心实验室报告沙门氏菌已有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我国迄今已发现190个以上,而自人体分离菌型只近100个。1987年7月及1990年7月,我们分别自2名服务员粪便中检出两株国内尚未报告的两种新血清型的沙门氏菌(编号分别为87-1408及90-206)。现将分离及鉴定等结果报告如下。 一、分离培养 新鲜粪便标本经SF肉汤增菌,分离培养于SS琼脂平板上,挑其可疑菌落接种KIA及LM培养基,其反应疑似沙门氏菌,继以进行培养性状观察以及系统的生化、血清学及噬菌体裂解等试验。 二、培养性状 该两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具动力短杆菌。在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良好,菌落圆整、光滑、湿润,2~3mm大小,符合沙门氏菌培养性状。  相似文献   

4.
<正> 自同一份人体粪便标本中同时分离到两个血清型沙门氏菌尚罕见报告。1990年7月,我们自一名女服务员粪便中同时检出两个血清型的沙门氏菌,现报告如下。 一、分离培养 新鲜粪便标本经SF肉汤增菌,分离培养于SS琼脂平板上,挑5个可疑菌落接种KIA及LM培养基。其反应符合沙门氏菌者(菌株分别编号为90203和90204),进一步进行培养性状观察以及系统的生化与血清学等试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与方法通过对一株分离自患病蛋鸡的沙门氏菌进行了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和攻毒试验,确定了我国鸡群中存在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通过血清学试验,对我国部分鸡群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果表明,从临床分离的沙门氏菌与肠炎沙门氏菌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征相符合,通过血清型鉴定、PCR检测、DNA测序和分析证明分离的肠炎沙门氏菌株与标准株肠炎沙门氏菌相符合;首次全国范围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从全国采集603份蛋鸡血清中发现9份阳性样本,利用肠炎沙门氏菌阳性血清检测从当地禽肉、蛋样本中分离的8株可疑沙门氏菌,未检测到肠炎沙门氏菌。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地区蛋鸡群中存在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但是鸡群感染率不高。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从本市公园一批因腹泻病死鹦鹉中检出希林登沙门氏菌,现报告如下。 一、分离培养 采取死鹦鹉腹腔液、心血、肝组织及肛拭接种于S.S琼脂和四硫碳酸盐肉汤。在直接分离的S.S琼脂平皿上均系疑似沙门氏菌的纯一菌落,取其菌落种于克氏双糖,结果斜面不利用、底层产酸产气、产硫化氢,符合沙门氏菌特性,继之作生化、肠杆菌科分属噬菌体及血清分型鉴定。 二、生化结果 靛基质、尿素、丙二酸钠、肌醇、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通称为沙门氏菌感染。近十余年来,沙门氏菌感染明显增加,并多见于婴幼儿^[1,2]。其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类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亦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是非伤寒沙门菌的一种,有关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猪霍乱沙门氏菌所致临床疾病的报道鲜见。我们收治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间断性高热,经血培养证实为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并成功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笔者于1986年3月从本省铜鼓县定江河水中检出一株沙门氏菌(菌号860211),鉴定为沙门氏菌Ⅲ(47:C:enxz_(15))。经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沙门氏菌专业实验室复核,为国内首次发现,特报告如下。 本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有动力的短杆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37℃18~24小时孵育,菌落中等大小、圆形、边缘整齐、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在肉汤培养其中呈均匀混浊生长;能被沙门氏  相似文献   

9.
<正>1994年1月,某公司从孟加拉进口冻水鱼14.40吨,经抽样,增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为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曼哈顿沙门氏菌(S.manhattan),现报告如下。 一、培养特性 样品接种在SC增菌液呈混浊生长;在HE琼脂平板上呈蓝绿色带黑心菌落;在三糖铁琼脂上为底层产酸产气、产H_2S,斜面产碱,涂片染色为G~-、无芽胞短杆菌。 二、生化反应 赖氨酸、甘露醇、动力、甲基红、西蒙氏枸椽酸盐、硝酸盐、木糖、山梨醇为阳性;靛基质、尿素、氰化钾、乳糖、蔗糖、侧金盏花醇、VP、苯丙氨酸、肌醇、,水杨素、丙二酸钠、棉子糖为阴性。 三、血清学鉴定 用血清学玻片凝集方法,其中一株的O抗原为1、9、12、H抗原为g,m;另一株的O抗原为6,8、H抗原为d、1、5;参照考夫曼一怀特沙门氏菌属抗原表解,分别判定为肠炎沙门氏菌和曼哈顿沙门氏菌。 四、讨论 (一)水鱼又叫鳖、甲鱼,是营养价值较高,人们喜爱的食品。水鱼是爬行类动物,又是沙门氏菌的寄主,水鱼感染了沙门氏菌,不表现临床症状,并可终生带菌。人们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时均可发生感染,引起食物中毒。 (二)由于沙门氏菌类型繁多,分布广泛,容易污染食品、环境而成为传染源。有些人在市场或酒楼宰水鱼后,水鱼的内脏不加处理即直接饲喂动物或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实验室用沙门氏菌感染已经感染日本血吸虫(以下简称血吸虫)的小鼠,并用离体血吸虫与沙门氏菌混合培养,以观察沙门氏菌粘附于血吸虫的情况。 方法 1 体内实验 以感染血吸虫尾蚴30±5条35d后的大鼠,分为两组:一组从尾静脉注射7.0×10~6个/ml伤寒“H”或“O”菌液,每只鼠注射0.2ml,并以注射同样菌液  相似文献   

11.
目前食品中检测沙门氏菌最常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培养法,其主要特点是操作步骤复杂、耗时,约需要4~7d。而微生物快速薄膜测试板测定沙门氏菌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的平板培养方法更为方便、快速,而且可定量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998年 5月 ,我们在对蛇体沙门氏菌带菌调查中 ,从蛇肠内容物中分离出 1株沙门氏菌 ,经噬菌体、生化和血清学鉴定为兰马特根沙门氏菌 (S .ra matgan)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菌株 (菌号 5)从某酒楼的蛇肠中分离。肠杆菌科分属诊断噬菌体和血清 ,由珠海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供给 ,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为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鉴定所用培养基由本室提供。鉴定方法按沙门氏菌属鉴定的常规方法进行。2 鉴定结果2 1 形态与染色 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有动力的短杆菌。2 2 培养特征 本菌在SS平板上产生硫化…  相似文献   

13.
沙门氏菌与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相互作用业已证实,但这种相互作用的机理尚不清楚。副伤寒甲沙门氏菌接种已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小白鼠后,2周内都能从虫体分离出细菌。另还发现革兰氏阴性细菌菌落能在曼氏血吸虫的盲肠中生长。人体的同样研究尚无报告。作者等从2例患有慢性副伤寒甲沙门氏菌感染、血培养间断出现菌血症并有曼氏血吸虫病巨脾的病人,在切除脾脏时用体外  相似文献   

14.
<正> 1986年夏天,我们从上高锦河水中分离出一株沙门氏菌,经生化、噬菌体和血清学鉴定为沙门氏菌Ⅲ_b(58:r:Z_(53)),后经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沙门氏菌专业实验室复核鉴定无误,为国内尚未报道的沙门氏菌型。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菌株 上高县卫生防疫站从河水中分离,菌号为860019。 二、噬菌体和血清 肠杆菌科分属诊断噬菌体由江西省卫生防疫站供给。沙门氏菌诊断血清由成都生  相似文献   

15.
<正> 在福州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带菌者调查中,1987年7月自一名女服务员粪便中检出一株国内尚未报告的沙门氏菌。现将分离及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分离培养:新鲜粪便标本经SF肉汤增菌,于SS琼脂平板分离培养,挑其可疑菌落接种KIA及LMA上,其反应疑似沙门氏菌,继以进行生化及血清学试验。  相似文献   

16.
<正> 沙门氏菌是人和动物的重要致病菌,型别极为复杂,国际沙门氏菌中心实验室报告沙门氏菌已有2000个以上菌型,而我国迄今只发现近 200个。1991年6月,我们自进口巴西鱼粉中检出一株格隆柏沙门氏菌,现将分离及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分离培养 样品25g加入225ml 缓冲蛋白胨水中,37℃预增菌 24小时,取预增菌液 1ML接种于10ML 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37℃过夜,继而在  相似文献   

17.
从1987年起,英格兰和威尔士由肠炎沙门氏菌所致的急性胃肠炎病例迅速增加,此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沙门氏菌感染症不断增加。1990年日本也出现了同样的倾向,发生率甚至比至今从人和食品中检出率最高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还高。这是由于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蛋所致。  相似文献   

18.
<正> 在1985、1986两年中,我们从靖江县4985人份食品从业人员缝康体检粪便中分离到41株旺兹沃思沙门氏菌,分离检出率为0.82%。现报告如下。 一、分离培养 留样新鲜粪便,按《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沙门氏菌检验程序操作。 二、噬菌体裂解试验 41株菌株均被肠杆菌科分属诊断噬菌体的O-I噬菌体裂解,不被C、Sh、E、CE、Ent噬菌体裂解。  相似文献   

19.
沙门氏菌(除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外),能在LLSⅡ培养上形成中心黑色边缘红色或橙黄色菌落,而变形杆菌属和枸橼酸杆菌属的细菌因产生H2S的特征被抑制而形成黄色菌落达到从菌落形态上就可以把干扰沙门氏菌分离的产H2S的非沙门氏菌的细菌区别开,使分离沙门氏菌的准确率大为提高,节省试剂和器材,并简化手续。采集现场的780份标本,沙门氏菌的检出率:LLSⅡ为26.8%(209/780),漏检率为0~8.4%,H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人、畜沙门氏菌感染调查中,于1985年8月在建阳县曼头山良种场的猪粪便检出1株国内尚未报告的亚当斯图沙门氏菌(S.adamstua),现将分离方法与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分离培养:新鲜粪便标本经S.F肉汤增菌,划线接种于S.S琼脂平板,37℃培养过夜,挑取可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